当前位置:家谱馆 > 幸姓网 > 幸氏源流 幸氏源流

幸氏分布区域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幸姓展区
三千年前,以周文王为代表的周族部落在渭水流域崛起。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奋斗,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推翻商纣王朝,建立了西周,在这次意义深远的朝代更替中,先祖偃公因功受姓,幸氏从此诞生。具有如此悠久历史和显赫背景的幸氏,其后的发展轨迹怎样呢?让我们对其概貌作些探讨。

得姓早而起步低

武王兄弟众多,良莠不齐,特别是武王早逝,年幼的成王继位,故皇室内斗难免发生。偃公置身度外,一心驻守雁门,连续四代任此职。军人的天职在于武,不在妻室儿女,更何况驻军于险恶山地,所以多子多孙不可能。1990年我去察访雁门关时,那里的恶劣环境令我震惊。我想,幸氏火种在初期阶段能够传承下来已是相当幸运了。

纵观其它许多大姓,他们得姓虽晚(多在秦汉时期),但授姓伊始,就是大片地区,人口以数百计。可以说,“得姓早而起步低”是幸氏发展缓慢的最初原因。

转机

至西周晚期,第11世临政公开始南进,任扬州大夫。此后,第14世尚玑公任职高安,定居幕山。他客观上建立了幸氏基地,意义非常深远。不过,幸氏人口的真正发展,还是茂宏公“复迁幕山故址”以后,所以茂宏公被尊为高安一世祖。那里的土地、山岭、水资源,适于开垦建设,离南昌城仅数十公里,赴城打工、为官、经商或求学,仍以幕山为家。高安乃成为幸氏“大本营”,不仅向附近的修水、瑞昌、丰城等地辐射,也是向远处扩张的基地。

鼎盛年代

晋代为幸氏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到了唐宋时期,进入繁荣昌盛阶段。其时一批有影响的文人涌现。最典型的是南容公,他的文学造诣和情操修养都深得挚友、大文豪柳宗元的高度评价。他创办的“桂岩书院”,名扬全国。当他去世后,其墓地面积150亩,可见非同一般。宋高宗南渡时,扩公辅佐深得信任,那期间,20多位幸氏成进士,出尽风头。当时的经济繁荣及人口增长状况也由此可见。

崇尚文化教育是这一时期的特征,也是幸氏流源的根基所在。

动荡的代价

天有不测风云,宋代后期的衰败开始显露。眼看着国运日下,元龙公满腔悲愤上疏弹劾宰相史弥远。奏章不幸落入敌手,幸氏家族遭受打击,洪城开始走下坡路。所幸扩公有先见之明,告诫后代“敌人云扰侵建康,渐至浙闽,天下事未可知,毋具骈首受戮也”,他要求后人分散居住,防止万一。于是宋末大批幸氏外迁,另找出路。南康一世祖登嶷公南下即为一例。幸灵公也如此,任南昌知府时即于丰城及百公里外的泰和置业,两手准备。他的数代儿孙仅留幼子于原地,其余兄长全外迁,无一例外。外迁的子孙大多遭受不幸,唯至麻城而后至川渝的一支获得成功,代价非常之大。

留在高安的幸氏,其后在元末明初遭重挫,在日本人入侵时进一步遭受蹂躏,加之1958年成为水库区,损失巨大,人口繁衍反而远落后于登嶷公的支脉。

弃政从商,另辟蹊径

登嶷公南迁获得成功有多种因素。其父调元公是进士,在常熟任职,登嶷公从小接受了良好教育,也有一定的家产。那时,社会动荡,须有应对之策,故登嶷公弃政经商,谨慎行事。在遂川、上犹等地几经周折后,才选址于南康幸屋村。这里有山、有河、有万亩良田,环境优越,但导致他成功的第一要素还在于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从自然资源占有、村庄布局、管理制度、辈份规则等方面来判断,他都是卓有远见的。

幸屋村后来发展到相当规模,是远近有名的大村庄。外迁于周边另建聚居地的,计有西坑村、长岭上、铜锣排、内潮、乌铺、坪市东坑以及上犹县杨眉寺、于都县梓山等地。

南康幸屋村的字辈从一开始就非常正规,是最为完整的可作为借鉴对比的资料。公元1999年编撰的族谱,4卷共2460页,严谨而有特色。

村人和谐相处,亲密无间。因是大姓,人人以大家风范自律,颇在意全村荣誉和集体意志。只要一声令下,便有移山倒海、无坚不摧之势。亦工亦农习俗也给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撒向岭南的种子

登嶷公几代人艰难创业期间,南康的反元斗争不断。曾孙郎鄷公乃移居福建宁化——那是登嵩公立基之地。又经数代,钦风兄弟避难至兴宁。不知是缘分呢还是巧合,他们正遇开明县令招纳垦荒者,于是定居下来。兴宁受沿海影响,思想开放,以敢闯为荣,陆续有人外迁到番禺、珠海、潮州、罗定、岑溪、贵港、遵义、醴陵、马来西亚等地,成功地在各处建立了幸氏村庄或聚居地。这颗撒播于岭南的种子,在海内外结出了丰硕之果。

海外创业也不胜艰辛,但他们积攒一点财富之后总是念念不忘故土,这些幸氏精英为兴宁办学、修桥或筑路慷慨捐助,故当地的教育和交通相对发达,为幸氏增添许多光彩。

重教育、善经商、以建设家乡为已任,这些信条,导致大批受人敬仰的知名人士涌现。

同 舟 共 济

川渝地区系广纳人才之地,但千里之遥建家立业可谓困难重重。从记录来看,外迁失败者十有八九,但幸氏在这里却获成功,足以说明他们的优秀。尧世祖于1678年详细记述了仲二公举家迁徙的这段历史。仅经13代,幸氏即壮大成长,成为“西川大姓无如幸氏之在蜀者”,的确不容易。公元1644年张献忠起义,社会趋乱,幸氏入黔。他们集体而有序的行动,避免了覆灭之祸,于一年后大部分返回。正因同舟共济,发愤图强,而致今天之强盛。如今,他们活跃在江津、渝北、万州、南川等地。

此后的公元1500年,必源公由南昌府迁至湖南邵阳,历经10代,又于公元1703年迁至富顺,而后向江津、南溪、宜宾、内江、自贡、隆昌等地扩展。这两路人马构成了川渝幸氏主体。成都附近的大邑和中江,有千余幸氏,可谓规模也不小。

共患难、重亲情、顽强拼搏是这里的传统。最典型的事例是:公元1850年间幸帝华一家北迁华亭,之初,在露天以石块支锅煮饭,挖洞而居。及数年,生活稳定后,未忘寻找当年留于风县的幼孙女,最后在离风县几百里外的固关实现亲人团聚。其挚真亲情感人肺腑,是后人榜样。这队族人,后来遭遇过诸多坎坷与不幸,他们这次出版族谱,意味着振兴的决心,一定会得到各界支持的。

资料显示,历代迁往川渝的,还有:兴宁的盈章公,乾隆丙子年,迁云阳:修水的14世祖守礼、守贵公;21世祖尧左、尧辛公;醴陵的允高公,公元1040年代生,迁成都;仕堂公、仕常公、仕怀公,1340年代生;麻城的启善公于公元1369年迁万州,其11代孙时斌公迁达州,等等。

自强不息图发展

上面所述的四大区域,幸氏人口俱在一万之上。其它地区则分布着数十个中小规模村庄。他们承受的外界条件更为苛刻,若说艰辛,莫过于他们,但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他们发展起来了。这些村庄计有:安徽淮南;湖南醴陵、浏阳、湘潭、邵阳、隆回、武冈、岳阳;湖北大悟、南漳、钟祥、远安、汉川、宜城、当阳、黄陂、利川、咸宁;广西岑溪、贵港、灵山;贵州遵义、毕节;甘肃华亭;陕西镇安、旬阳、台湾南投、新竹、彰化;山西大同以及海外的马来西亚等。其中:安徽淮南:志洪公于明弘治年间由江西至安徽定居,至今已发展到千余人。从迁徙年代来推断,与南康的“志”辈同,有可能为登嶷公的后代,也可能来自于瑞昌、高安。湖南醴陵:一世祖光远(唐代,公元807年生),祖籍徐州,其古族谱记载颇详细,值得进一步详细研读。另外,康熙年间扬麟公、杨财公、扬贤公分别自兴宁迁入,隆祥公由江西于明初迁湘潭。当然,由醴陵迁至江西、江苏、四川的也很多。湖南邵阳、隆回、武冈:1500年从南昌迁入,其后陆续有人迁往富顺、毕节等地。贵州遵义、毕节:乾隆1780年间,思成公兄弟入川新繁县(1965年改为新都县),子绍文公兄弟复迁黔;仲二公后人亦有入黔者;毕节的有道公来自于武冈柯家桥幸家村。湖北大悟:明洪武年间先祖迁入湖北,其第八代南雅公于清代迁至大悟幸家湾。湖北南漳:幸家坪现有300余人,由此迁出至保康、宜城、襄阳、当阳、远安、钟祥、河南新野、河北玉田、山东东营等地者,约达1900人。湖北咸宁:“开”辈迁入。比照南康世系,相当于第

103—105代,约1656年迁至该地。陕西镇安、旬阳:第11世幸世麒由九江迁入。比照南康世系,相当于第100至102代,约1550年(明,穆宗)迁至陕西。而其第一世“拾”辈应处于元末年代(1350年)。山西大同:幸氏居南郊区口泉乡辛寨村,历史待考。

归队的心愿

许多大姓,来源于不同的种族,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新人加入,他们是“多源合流族群”。幸姓则不同,属于单一的血源先祖。湖北利川的幸氏,虽然声称是土家族,实际上,仅仅是因为迁居于少数民族区域而改变了身份。

由于历史原因,在淮南还出现过幸氏被迫改为“信”姓的事例。信玉堂先生对此段历史颇为熟悉,他提供了详细资料。相传在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风阳府成为斗争中心。朱登基后,命北人南迁,居山东老鸹巷的一支幸氏随之迁至寿春南部。他们人单势薄,只兄弟二人,每每受欺凌。无奈之下改姓“信”,另一人改姓“打”。后来,信氏一支迁风台县,至今发展到千余人。公元1999年淮南幸树德先生主编族谱时,信玉堂先生多次与之接触,商谈复归姓“幸”事宜。虽有归队心愿,实现却有难度,只能顺应现实了。

大 欢 聚

幸氏主要分布于全国15个省市,大小村庄近百座。但过去这方面的信息闭塞,互相不甚了解,好些幸氏族人甚至不知道天下另有同姓者。当他们在“幸氏家庭网站”上看到幸氏遍布大江南北时,心情特别激动。百余青年登录为会员,纷纷在“论坛”上发表感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实际上是一次大欢聚,历史性的。我们得感谢茂林先生为大家建立这一交互平台,办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任 重 道 远

然而,我们不能沉浸在光荣的历史中。实际上,幸氏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摆在首位的当然是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由于多数幸氏住在欠发达山区,普及高中教育尚未达到,应该说是一种危机。邓小平思想的精华之一是抓教育,从娃娃抓起,这是非常切合中国实际的。南康幸屋村办起了两所幼儿园,但条件还很简陋,老师质量也有待提高。多数家长忙于生活,缺乏培养幼儿的系统知识,影响人才成长。村长、校长、家长对幼儿、小学要特别重视呵!高安友金先生曾去调查过四十多年前因修水库而移民至宜春各地的幸氏后代,许多人居然不知道自己父母何时何地迁来,从某一侧面反映出那里的发达程度,多少令人有些忧虑。

我们的先祖以及现代诸多热心人士花费过大量精力编写史料,使幸氏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得以延续,这是曾经震惊过国际友人事实。但不少疑点、空白或断点仍需要今后继续澄清。比如说,大同市郊居住着幸氏族群,能否打破偃公——尚玑公——茂宏公这条单线的流源记录呢?但愿有新的发现。

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克服落后面,在当今中华盛世时代,创造幸氏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