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氏宗祠修建与宗族文化传承之初探
始建于康熙辛未一六九一年的奚氏宗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如今,历史的宏钟奏鸣起二千年的钟声,神州的巨轮迎来了新千年的曙光,随着时代的变革,国家的开放,人文的复苏,心灵的包容,社会的和谐,随着常州大地谱牒文化和宗祠文化研究热潮的方兴未艾,《晋陵奚氏宗谱》的续修和奚氏宗祠的复修亦可谓高潮迭起。作为《奚氏宗谱》的主要追寻者和编撰者及奚氏宗祠修建会成员之一,本人将就奚氏宗祠的修建过程与宗族文化的传承内涵作一些初探,以期抛砖引玉,更好地开掘宗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一、从宗祠碑记看宗族文化之理念
撰写于乾隆庚子一七八零年的《奚氏宗祠碑记》开篇道:“盖闻非宗庙无以妥先灵,非祭田无以隆禋祀,非谱牒无以清世系而联族属也。三者之系,不綦重哉!”
碑记开头就清晰地告诉奚氏族人修祠辑谱的文化理念:
首先,“妥先灵”表达了宗族活动的思想信念,是宗族文化之宗旨所在。而“妥先灵”的主要载体就是要建宗庙,因此,宗庙的建立,就和生者必须建房定居,死者必须入棺而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先灵之阴魂必然会游荡于旷野而无家可归。无疑,这是祖宗的灾难,子孙的不孝,氏族的耻辱,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那么“妥先灵”的深层内容是什么呢?结合谱牒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宗族活动程序形式,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尊祖敬宗,真正传承“三纲五常”及“仁、义、礼、智、信”等等道德规范、人伦思想及价值文化体系。
其次,“祭田”是宗族活动的经济保障,是宗族文化的基础工程,是“隆禋祀”的先决条件。祖宗无法享用子孙隆重的祭祀,那还谈什么“妥先灵”。这里必须指出,祭田决不是对一般族人“耕者有其田”的要求,而是指用于宗族祭祀活动的一种公田,可谓“专田专用”。它是氏族精英与贤达爱的奉献的体现,是氏族有识之士“妥先灵”的精诚所至。
第三,“清世系而联族属”是宗族活动的组织基础,是宗族秩序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伦常的基本要求。它集中体现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昭穆有别”的氏族秩序和“尊老爱幼,敬爱孝悌”的家庭亲情。而能理清这种人伦关系的,唯有谱牒。因此,谱牒不仅是氏族人口的统计帐,更是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思想结晶。
综上所述,宗庙是氏族精神的躯壳,祭田是氏族精神的基础,谱牒是氏族精神的核心。所以说,“三者之系,不綦重哉!”
二、从宗祠构建看宗族文化之外现
奚氏宗祠始建于康熙辛未一六九一年,而《奚氏宗祠碑记》却撰写于乾隆庚子一七八零年,前后相跨九十年之久,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又为何选址于芙蓉圩东之塘湾村呢?
由《奚氏宗谱》的史料结合《是氏宗谱》的佐证可知,始迁祖毅菴公因元末张自诚之乱,从姑苏避战乱迁至山明水秀、环境优美而又相对安静的芙蓉湖畔横山桥芳茂里。因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不仅成为“一乡之望长”,且育子有功,六子皆贵,有的从政,有的从军,也有的耕读传家。六子之中,唯少子贵六终身定居于芙蓉湖内。而贵六公又生六子,其中以次子友谅与五子友信各居于蓉湖之萧田与塘湾。再传八世之后,以贵六公子孙最为人鼎兴旺,进入宗族发展的兴盛时期,于是,由一般的谋生而升华为社会地位和宗族文化共同追求。从此,他们“远追祖宗之德,深怀孝享之诚”,拉开了整个宗族全面辑谱修祠的序幕。为纪念先祖的德隆望尊,为传递先祖的蓉湖情结,也为显示后嗣的昌繁兴盛和安居乐业,故选址于芙蓉圩东之塘湾村。
宗祠于康熙三十年始建时,仅为一进三间,即后来所称的中进。众所周知,三这个数字在华夏民族的人文史上,有着特殊的含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族的昌硕,实力的强盛,颇觉宗祠“规模狭隘,局促堪虞”,于是至乾隆乙丑一七四五年,增建前进三间。后立碑为记,实录修祠辑谱之过程。故宗祠《碑记》与宗祠始建相跨九十年之久。因“祀典未定章程,报本追远之诚益切”, 至嘉庆癸亥一八零三年,又扩建后进做享堂,真正达到了“完前业”的境界。这样,从奚氏宗祠的始建到规模完备,前后经历康熙、乾隆、嘉庆三代,相跨一百十三年之久。此足见先辈们崇高的理想与不暇的追求,而三进九楹,规模宏大,九为至尊,传统的人文理念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彰显。
然天有不测风云,咸丰庚申之变,宗祠化为焦士。在国仇家恨,颠沛流离之际,族人犹铭记宗祠之巍巍大厦,于同治间先后集资修复,终恢复其原貌。重修后的宗祠,三进层次分明,功能完备,颇有层层深入之感。前进为门房,左为书塾,右为厨房,使宗祠由最初的祭祖之功能增加了读书之文化内涵;中进为厅堂、川堂和账房,为氏族活动的重要场所;后进为享堂,设万年神座,供历代先祖享位,是祭祀的主要场所。约于光绪后期,由两代帝师翁同龢所题写的“衍庆堂”匾额,更使世人觉得奚氏宗祠蓬荜生辉。
由此可见,祠堂的构建布局本身有着丰富的宗族文化内涵和深刻历史发展印记,更不必去细说木雕、石刻、砖雕等等高度的艺术价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了。
三、从宗祠谱牒看宗族文化的内涵
古人云:“祠固重而谱更重。”这清晰地表达了祠与谱的关系:祠是氏族文化的外包装,谱是氏族文化的里精髓;有祠必有谱。
眺望古老的奚氏宗祠,“前溪钓月,后野耕云;高陇荒坡,小桥烟柳”的情景历历在目。拜读深邃的《奚氏宗谱》,“溯‘洙泗源流’,追‘姑苏望族’;玩‘天球河图’,知‘木本水源’”的激情汹涌澎湃。有那“逸兴飞来诗百篇,庐州刊志句犹鲜”的新奇;还有那“蓉湖波皱水罗罗,至今翰墨想婆娑”的留恋;更有那《海星添寿图》的浪漫:“吾闻蓬灵之山远在沧海东, 弱水隔越千万重, 钩连磅礴长相通。三光罗列在其下, 上有五色闪烁金银宫。宫中老仙眉发白, 方瞳炯炯颜如童。时凌倒景宴元圃, 鸾翔凤翥乘长风。混范川陆莫纪极, 筹添海屋丹霞封。俯视人间世, 起灭原无踨。乃知万古乾坤在旦暮, 咫尺真境人难逢。我披此图仿佛如在烟霄中, 丹青老手称良功。我翁大年届八袠, 逍遥杖履神冲融。玉笙瑶琴漫相逐, 環杯滟潋流霞红。锦衣练袖绕膝下, 神仙胜会安能同。我对此图拜且舞, 阿弥寿算无终穷。”
浏览《奚氏宗谱》,人文之荟萃,可谓叹为观止。一方面,先祖的英烈伟岸,彪炳史册:夏朝时受姓始祖仲公的创造发明,商汤时左相仲虺公的力挽狂澜,春秋时七十二贤之一容蒧公的儒雅风范,南北朝隋唐时斤公、康生公、涓公、牧公、长儒公、成兴公、眷公、陟公的赫赫军功,皆国史可稽,熠熠生辉。另一方面,谱序和人物传记之作者,亦皆名垂青史:撰写国史级的人物有魏收、令孤德棻、韦述等。史志有名的人物有宋代的陈康伯、蔡元定,明代的邹心月,清代的吕宫、毛真、周清原、沈德潜、刘纶、刘青照、秦瀛、余治、金国琛,民国时的钱振鍠等等。还有蓉湖地方贤达吴芝洲、丁竹轩、梁叙伦、梁仲瑜等。
纵观谱牒文化的基本框架,主要由两大板块组成,一大板块是由反映辑谱修祠等重大宗族活动的以历史事件为主线的谱序,和以宗族精英贤达等人物为主的传记这两方面所构成的历史纪传性文章,这是宗族人文精华之所在。另一大板块就是族众世系表,这是宗族居地及族众人口全貌的反映。此其一。其二,因时世造就英雄,存在决定意识,数千年人文历史的积淀和传统儒家思想的传承,其基本文化内涵也可谓大同小异,在此无须赘述。第三,在宗谱的编辑方式和版式体例上,可谓异彩纷呈,各有千秋。流传至今,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为以苏洵谱例为主的“苏式”和以欧阳修谱例为主的“欧式”两大类,而欧式与苏式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世表的写法不同。除此之外,两大板块内容的文章编排次序也就各有特色了。
那么,《晋陵奚氏宗谱》的编排特色与编辑理念是怎样的呢?无论是同治谱、光绪谱,还是民国谱、新编共和国二千年谱,均是采用三段式结构。就是后来分修的《焦溪奚氏宗谱》和郡北三井《奚氏宗谱》也均保持世系与世表板块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在新谱中,本人分别将三大板块依次命名为“世纪篇”、“世系篇”和“世表篇”。本人认为,这一安排与先祖大一统的人文理念密切相关,既突出重点,又能体现其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更何况晋陵奚氏为一家呢?
另外,在旧谱编纂中,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人文思想的包容相结合,即如今所谓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做法,也值得一提。例如,《义例志》对后嗣“出赘”、“出继”、“入嗣”、“出嗣”等记载均有严格要求,对“渎宗”者、“改嫁”者等记载均有具体的说法,但从具体的记述看,前者从严而后者从宽。还有,对从事宗族分裂或拒绝参与宗族活动者,尽管当时可能剑拔弩张,可谓闹得天翻地覆,吵得不可开交,但在谱中或是以“此支下无藁”作暗示,或是作删略某人或某支等等的技术处理,决找不到漫骂指责的文句或具体矛盾的缘由。
四、从祠谱复修看宗族文化的传承
二千年的春天,谱天同庆,祠庙春笋。在常州市姓氏协会、谱牒文化研究会、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关注下,《奚氏宗谱》历经三年,于二零零六年冬至时节颁发,暨奚氏宗祠奠基仪式同日举行。接着,组班子,集资金,绘蓝图,聘工匠。如今,宗祠修复竣工,并举行了隆重的祭祖大典。
奚氏宗祠的修复,坚持“以实样为依据,以谱史为借鉴,以文保为原则,以文化为内涵,以继承求发展”的原则,完美地体现了氏族精神,极大地丰富了宗族文化。
一、结构功能上保持原样不变
修复后的奚氏宗祠,三进九间的总体布局保持原样不变。前进为门房,中进为厅堂,后进为享堂。正门上石刻“奚氏宗祠”,二墙门上刻“奏假思诚”四字。中进厅堂悬挂“衍庆堂”匾额,厅堂、川堂、账房布局依旧。三进为享堂,修神橱,列遗像,设享位。祠堂的原有形制及功用一应俱全。石制神兽的庄严威武,漫地方砖的古朴厚重,《乾隆碑记》的深邃悠久,《奚氏宗谱》的量质并重,有力地彰显着奚氏宗祠的人文特色。
二、外形容姿上力求得到提升
原有祠堂建筑均为平房,如今,坐落于楼房遍地村落之中,相形见绌。故在修复时,将整个宗祠建筑群的地基抬升六十公分,正门前增设三层台阶,着力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前进之前后两门均采用超檐式门楼建筑,采用黑白相间的芝麻花岗岩装饰,显得简洁庄重,大气磅礴。三进均采用徽式建筑中的马头墙,配以气势轩昂的龙凤脊,使原为粉墙黛瓦的平房建筑更显得巍峨高大,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显现出身份的尊贵与氏族的荣耀。
宗祠的木工建筑,耗资最多,用时最长。二进与三进间的天井,采用回廊式建筑样式,上配以吊栏,下砌筑矮墙,此种落水方式,完全应验了古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老话。
为了完善祠堂的实用功能,正门东侧开设侧门,以便利进出。还在主体建筑西北角增设了厨房与厕所。此外,用电用水一步到位,电力线路以暗线为主,力求不有损于宗祠的古典形象与文化氛围。
三、内部陈设上显示文化色彩
宗祠的文化色彩,包涵于宗祠建筑的方方面面,乃至于宗祠建筑的整个过程之中,故有关形制布局已提及的内容,此不赘述。下面概要说一说各进的主要布局设计。
前进的中间靠二门墙悬挂常州市文管会之匾额,东间石刻奚氏宗祠修复之有关碑文,西间石刻《奚氏宗谱》续修之有关碑文和优秀的书艺作品。中进中间以“衍庆堂”匾额为中心,两侧悬挂氏族精英贤达所敬献的匾额约八块之多。东间正中为乾隆庚子之石刻《奚氏宗祠碑记》,西间正中为本次复修所撰《奚氏宗祠修复碑记》。后进享堂神橱之正中,悬挂“洙泗源流”之匾额,为了传承氏族文化,增设“享堂”一匾,以明其功用和名称。此外,抱柱楹联除传承旧谱《通祠匾对》中的精华以外,适度增添新的内容。
综上所述,三百多年来,奚氏宗祠从兴建至修复,可谓一脉相承,极大地丰富了晋陵奚氏族人的文化内涵和氏族精神,较好地体现了儒家的理学思想和礼教内容,达到了宗祠建筑与氏族精神的完美结合,宗祠文化与谱牒文化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