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兰陵萧氏的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中原汉民族的南徙,原有的民族结构被打破,新的民族体系在战乱中构建。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士家大族的发展和鼎盛时期。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划分门第,品藻人物,两晋沿袭未改。为了别贵贱,分士庶,谱牒之学日益受到重视,朝廷设有谱局,专门辨别姓氏的真伪。南朝时,萧姓与王、谢、袁等“侨姓”大族并列。然而在魏晋时期,按照高门士族的标准--前世的资荫和当官爵的高低,萧氏家族都称不上世家大族。但是南朝萧氏的崛起却又远源于魏晋萧氏的南迁。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混乱不止,北方民众纷纷渡江逃往江南,每次多达“男女万口”,少的也有数百人。这时中原、北方萧氏可能也混迹其中。西晋“永嘉之乱”再次引发了北民南迁,并一直延续到隋初,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较大、数量较多、时间较长的一次人口大迁移,其中尤以建兴末年的南迁影响最大。
永嘉五年(311),匈奴汉国君主刘聪派兵攻陷西晋都城洛阳,前后杀死西晋诸王公及百官以下兵卒六万余人,并俘虏晋怀帝司马炽。建兴元年(313),刘聪在平阳杀害晋怀帝司马炽,武帝司马炎孙司马邺在长安即帝位,是为愍帝。建兴四年(316),刘聪再次派兵攻陷长安,晋愍帝投降,被迁往平阳,西晋灭亡。晋亡后,中原局势动荡,胡人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中原汉人举家随族渡江南下避乱,士族、地主们还率领着自己的部曲,从而形成了衣冠士族、王公、官宦大户为主流的南迁队伍。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湖北襄樊,沿汉水入长江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迁徙,朝东则由九江至鄱阳湖,或逆赣江进入赣南山区,有的由赣继续向南沿章江进入广东。为安置这些中原移民,东晋王朝在江西、广东专门设立了"义招县"。这股南迁浪潮此起彼伏,前后持续了一百七十余年,场面蔚为壮观。据有关文献记载统计,此次南迁人口至少在九十万人以上。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当时豪强地主隐匿的人口较多,估计可能达二百万左右。当时自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南下的人口,以侨居江苏最多,约有二三十万;其次是安徽,约一二十万;另外湖北、江西等地也不少。
此次南迁运动对萧氏宗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分布于北方的诸萧氏家族正是在这一时期大量迁往江南地区的。在迁徙运动中,原籍在今山东兰陵郡兰陵县中都里的萧氏宗族南迁后分两支侨居,其中一支为淮阴令萧整,侨居于晋陵郡武进县(治所在今江苏丹阳县东)东城里,成为南朝齐梁皇族萧氏的源头,被称为“齐梁房”;另一支是侨居在曲阿(治所在今江苏丹阳县)的萧卓,其后代成了南朝刘宋皇室的外戚,称"皇舅房"。在晋陵地区,萧氏影响较大,东晋便在这里侨置南兰陵县,南朝宋时改为南兰陵郡,成为萧氏南迁后的主要聚居地和重要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