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萧氏源流
汉以前,根据史料推测,萧氏主要聚集在今安徽、江苏、山东三省的交界处及其附近。汉兴以后,随着萧氏的重要两支--沛丰(今江苏沛县、丰县一带)萧氏和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一带)萧氏主要家族的西迁,大概有数十个与之相关的上述两地区的萧氏家族也因种种原因迁往陕西关中及其附近地区。东汉迁都洛阳,又有一部分关中萧氏家族随往,从而使萧氏在今陕西、河南等北方中原地区散居。
汉初沛丰萧氏的崛起与迁徙萧何家族是沛丰萧氏的主要代表,这一地区的萧氏家族源于何处,又是何时迁到这一地区的,最早为萧何作传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并没有指明,接下来的史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也没有提及,倒是汉末的王符在《潜夫论》中初次谈到这一问题,他推断说沛丰一带的萧氏是殷民萧氏的后裔。稍后应劭著《风俗通义》和宋代成书的《新唐书》也都称萧何是萧叔大心的后裔。前后两种说法都没有拿出真凭实据,更不可能说出其中详细的家族世系。事实到底如何,至今已无法明了。
萧何率宗族追随刘邦,并在楚汉之争以及刘邦统一天下、讨伐叛逆的战争中为刘邦守关中、输军粮、济兵员,还派宗族昆弟数十人跟随刘邦征战,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劳。所以汉封功臣,以萧何有"功人"之勋,为首封,位居群臣之上。萧何又为汉制定律法--《九章律》,删除了秦律中不合时宜的条文,被誉为律令之宗,“百代不易之道”。随着刘邦定居关中,萧何家族也迁徙到关中地区并留居长安。萧何父子兄弟数十人,先后受到封赏,都有自己的食邑。食邑又称侯国,相当于县级,被封者按食邑户数征收租税作为自己的俸禄。但是汉代大部分封侯仍然留在京城长安,并未就国。作为相国,萧何的家族成员去就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后来高帝死后,埋葬在长陵县(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汉统治者推行移民实陵政策,萧何家族的后人很可能这时迁入长陵县,从《潜夫论》中可得到证明:“汉兴,相国萧何封酆侯,本沛人,今长陵县萧,其后也。”汉文帝以后诸帝,朝廷多次下诏令诸侯就国,各从原籍迁入封邑,且不能随意回京,可能这时萧何家族内有一部分人先后就国。至于《南齐书》称萧何后人徙居东海兰陵,五世而有萧望之,《史记》、《汉书》等《南齐书》之前的诸史籍均未见记载,纯系魏晋南朝谱牒之士妄作附会,清代考据学家钱大听在其《十驾斋养新录》中有所驳斥。
萧望之家族与兰陵萧氏汉宣帝、元帝朝时,东海兰陵萧氏家族中出了一位叫萧望之的大儒。兰陵县,战国楚置,治所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或枣庄市东南的兰陵镇,春申君曾任命苟子为兰陵县令。西晋元康元年(291),兰陵县升为兰陵郡,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市峄城镇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枣庄市与滕州市一带。萧望之以学识、名节显于宣、元朝,这是有史记载以来东海兰陵萧氏的首次辉煌,后来兰陵遂成为汉人萧氏最为重要的郡望,萧望之也是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东海兰陵萧氏的首位始祖。关于萧望之的族源,王符称是“殷民六族”,也有人认为是古萧国,或者是萧叔大心。
随着萧望之任职京师,其家族也由山东兰陵迁往陕西关中地区。后来,萧望之八子中有四位在正史中有传,地位煊赫,成了京师的世家大族。元康元年(65),宣帝以"杜东原上为初陵",置杜陵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并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訾百万的大族居杜陵。此时萧望之任大鸿胪、御史大夫等官职,完全符合徙居杜陵的条件,很可能此时萧望之家族迁往杜陵。正如《汉书》本传中所言,萧望之“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随萧望之迁居关中的兰陵萧氏家族可能只有萧望之直系中的一部分,其家族中的很大一部分成员或旁系仍留在兰陵,但是家族中百年来才出了这样一个名人,所以兰陵萧氏在续家谱时都追溯到萧望之,以抬高身价。正如《潜夫论》所言:“前将军萧望之,东海、杜陵萧,其后也。”
有汉一代,史书记载的,除沛丰萧何家族和兰陵、杜陵萧望之家族外,尚有儒士萧秉、参赞将军萧广、御史中丞萧缓。据《汉书·儒林传》记载,萧秉为新莽时儒生,梁(今河南商丘南)人,专治《春秋觳梁传》。萧广和萧缓分别为东汉初年与末年人,均家居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