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武姓网 > 武氏源流 武氏源流

武姓十七渊源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武姓展区
比较全面的有十七种渊源说法: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大臣武罗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朝大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君王商唐高宗武丁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或谥号为氏:

据历史文献《武班碑》的记载,子姓武氏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

商王武丁,商唐高宗,名子昭,是盘庚弟小乙之子,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逝世后葬于今河南省西华县田口乡陵西村唐高宗陵。

商唐高宗是商王朝时期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君王,雄才大略,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他年少时学于甘盘,获得了许多知识。他在民间生活的经历,使他深知民众之疾苦。为了使殷道复兴,他破格提拔了有才能的人傅说,并任以为相,让他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武丁修政行德,励精图治,在傅说的帮助下,他的理想得以实现。

商唐高宗还对四周侵扰商王国的外方邦进行了征讨,诸如羌方、土方、方、人方、鬼方、虎方、荆楚等等。特别是对西面的□方、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其中对□方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羌方,一直是商唐高宗征伐的对象,最多时曾一次出兵一万三千人。经过这些战争,使殷商王国的民众获得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空间,也使殷商与外方邦的关系恢复到正常发展的状态。

总之,商唐高宗在丞相傅说、祖已(祖伊)的辅佐下,对内大治,对外征伐。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通过几十年的文治武功,结果使殷商国家大治,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安定,四方诸侯宾服,出现了繁盛的局面。

据史籍《殷墟卜辞》的记载,商唐高宗的夫人也曾亲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获羌”、“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

商唐高宗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商唐高宗武丁在位五十九年,逝世后,由其子祖庚(子曜)继承王位,其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氏。

在商唐高宗武丁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或谥号、庙号)为姓氏者,称武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如著名的汉朝时期大臣武班即是其嫡系后裔。

武氏族人皆奉武丁为武氏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平王幼子姬武之后,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武公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期,宋戴公子撝为之子为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子司空(子鲍革)。

在宋武公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武氏,世代相传至今,亦为河南武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简化为氏。

周王朝时期,周顷王姬壬臣之孙姬夷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郑州),后即位为周王,是为周简王。

在姬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武疆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赢姓,出自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属于以先祖封号简化为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位“武功爵”,属于以官称爵号为氏。

汉朝时期,汉武帝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为奖励众军士奋勇杀敌、建立军功,特别创设了“武功爵”,共有十七级,按今保留下来的史书记录,爵位从下至上分别为:⑴-造士、⑵-闲舆卫、⑶-良士、⑷-元戎士、⑸-官首、⑹-秉铎、⑺-千夫、⑻-乐卿、⑼-执戎、⑽-左庶长、⑾-庶令、⑿-政戾、⒀-军卫、⒁-左更、⒂-国尉、⒃-良造、⒄-大良造。

有意思的是,在这十七级军爵中,第一级至第八级爵位是允许买卖的,第九级以上才专由汉武帝用以奖励军功。至匈奴溃灭后,此爵制即被逐渐废黜。

在受授武功爵的将士之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武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

如著名的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卫青,本为郑氏,其先兄弟姐妹七人依母姓皆冒姓卫氏。在西汉王朝对匈奴民族的系列战争中,卫青因功高盖世,偕其子弟部下多次受到汉武帝赏赐武功爵,其后裔子孙中即多有以爵号为姓氏的武氏后人,一直流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署武库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汉朝时期,汉武帝在“执金吾”属下设立有专门的武库署,专职掌管兵器军械、战备物资等,武库令为长,武库丞为佐官,就如同今日的总后勤部。此官职一直沿用至五代时期,直到宋朝时期方被废黜,改为兵部五曹。

在武库令、武库丞、武库士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库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武卫将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汉朝时期,皇家设置有武卫营,军政长官称“武卫将军”,职掌禁中警卫。

至曹魏时期,武卫营掌管近卫军。至隋朝时期,增设左、右武卫,各设武卫将军,分称左武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到了唐朝时期,武卫营增至十二卫,设武卫上将军、武卫大将军等,武则天时期曾改称“鹰扬卫”,后又复其原称。

宋朝时期,武卫大将军为虚职,有职无权。元朝时期改称“武卫亲军都指挥使”。明朝因袭。清朝时期成为虚衔。

在武卫将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卫氏、武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卫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其北周官吏武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北周时期,朝廷上分别统领“六率”的军政长官,称为左武伯、右武伯。

所谓“六率”就是:掌管武贲军士的左、右武贲率,掌管左右旅贲军士的左、右旅贲率,掌管左右射声军士的左、右射声率,掌管左右骁骑军士的左、右骁骑率,掌管左右羽林军士的左、右羽林率,掌管左右游击军士的左、右游击率,每率八百二十骁勇兵士,为九千八百四十名兵卒编制,加上大小军官,共一万人,相当于十二卫辖制的一半。

在左武伯、右武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汉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大将王梁,著名的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今北京密云)。原为郡吏,太守彭宠以王梁为狐奴令(今北京顺义北小营北府村狐奴山),与盖延、吴汉俱将兵南及刘秀于广阿,后拜为偏将军。后王梁率军攻克邯郸,赐爵关内侯。再从刘秀平定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刘秀以来梁功。及刘秀即位为汉光武帝,议选王梁为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汉光武帝以野王卫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于是擢拜梁为大司空,封武强侯,其封地就在今河北省武强县。东汉建武十三年,王梁受赠增邑,定封阜成侯。东汉建武十四年,王梁病逝于官任之上。在王梁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武强氏。

另外,在史籍《何氏姓苑》中记载:“有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录》有武都氏。”

在武强氏、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武都氏等的后裔子孙中,后皆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强氏、广氏、成氏、仲氏、都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唐朝时期,有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为武氏,其后代中有人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冒姓为氏。

据史籍《唐书》记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据其记载,唐朝时期有个贺兰敏,传说是武则天的父亲荆州都督武士彟的后代,冒姓武氏。

贺兰敏,全名贺兰敏之,他之所以能在唐史上留名,完全因为他是武则天的姐姐贺兰氏的儿子,他的姨妈是皇后,母亲和姐姐同时和唐高宗有染,武则天对他忍无可忍,最终杀了他。

贺兰敏之是个出了名的无法无天之纨裤公子,其父亡后,寡居的母亲还有其姐因时为皇后的则天女皇的引荐,皆得到唐高宗的宠幸,分别封为韩国夫人和魏国夫人,他自然也随之贵不可言,据说,贺兰敏之十分俊美,因此很得其外婆即当则天女皇之母扬氏的宠爱,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于是无法无天起来。

史书有记,太平公主幼时也常到其外婆家,结果所带宫女尽被其这位表兄淫弄,连尚是幼童的她当时也差点遭其毒手。后来更有甚者,唐高宗和则天女皇为太子李弘选了一房太子妃,姿容殊丽,谁知竟被贺兰敏之于新婚前夜给奸淫了,使太子无法完婚。

武则天曾一直呵护着她这个为非作歹的侄子,直到后来,不知为什么将这些旧帐全翻了出来,遂贬贺兰敏之到岭南。据记载,贺兰敏之是病死流放途中。但许多史家分析,他是在路上被人刺杀而亡,而且是其表妹太平公主亲自带人所追杀的。

在贺兰敏之的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以先祖之冒姓为姓氏者,称武氏;亦有仍称贺兰氏的,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贺氏。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锡伯族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jara Hala。满族乌扎喇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西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省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锡伯族乌扎喇氏多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武氏、吴氏、乌氏。

⑵.蒙古族武尧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y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武氏。

另外,蒙古族兀济叶惕氏、乌珠穆沁氏,在明朝时期即冠有汉姓武氏、乌氏、吴氏等。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郭武尔氏,满语为Gour Hala,满族姓氏,世居黑龙江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武氏。

⑵.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出金国时期女贞温古孙部(吾古孙、乌孙),以部为氏,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武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常氏等。

⑶.满族乌苏哩氏,亦称乌苏拉氏,满语为Usuri Hala,以地为氏,世居德尔吉色钦(今黑龙江虎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武氏、乌氏、吴氏等。

⑷.满族乌库登吉氏,满语为Ukudenggi Hala,世居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武氏。

⑸.满族武佳氏,亦称吴佳氏、乌佳氏,满语为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达斡尔族、赫哲族、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武氏、吴氏、乌氏等。

⑹.满族武聂氏,满语为Unin Hala,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武氏、聂氏等。

   第十六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鄂温克族中有吴立西氏,亦称武立西氏,后改为汉字单姓为武氏。

   第十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京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武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武氏,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