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柴姓网 > 柴氏源流 柴氏源流

小云南柴氏研究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柴姓展区

小云南柴氏研究

柴道琳 柴太林 柴惠琳

1,云南柴氏

柴氏三兄弟带兵到贵州安顺驻守边关: 柴天寿也是为避祸改姓殷 , 因柴氏兄弟柴天寿在朝中闯祸,明相刘伯温举保柴氏三兄弟带兵到贵州安顺驻守边关,实行当时中央"屯田驻兵"政策,战斗胜利后,为避祸朝庭迫害,柴天福改姓林,柴天寿改姓殷。二弟柴天德是皇上亲信不改姓。拟四十辈字辈,子孙后代互相认,这是贵州平阳郡柴姓家谱有记载的。

2,柴寿德提供    时间:200622422:05   (家 祭 辞

柴氏列祖列宗在上:

农历乙酉年腊月二十九日,岁末。孝子孝孙在家母率领下,祭拜祖先和亡人,追彰祖先数千年来的功德业绩。

柴氏本系中原华夏望族。殷商周时代就有佳话传扬,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一直声名远播,隋唐宋代更是豪杰辈出。元末明初,祖先忧国难、尽忠义,从军镇守西南边陲,屯军云贵交界之地“小云南”。

明洪武二年,祖先奉皇命移驻山东胶州,防倭侵扰。自北部湾登船下海,渡南海、东海、黄海,历尽风浪颠簸,碾转抵达现今山东胶南市西南安营扎寨。经数代艰苦经营,建起了山柴家、上柴家、下柴家三个庄寨。本家先人在山柴家庄屯垦卫疆,繁衍生息,历经400余年。

晚清时期,朝纲不振,国力衰微。逢山东地面遭遇连年灾荒。本家先人为保柴氏香火,肩挑箩筐,怀抱婴孩,举家东迁,长途跋涉数千公里,落脚定居于长白山腹地—桦甸市以北30公里的西北岔村。靠勤劳和诚信经营百年,又成为当地的富裕大家族。

伪满时期,遭日本侵略者压迫,先人迁移到大山深处的内拓屯垦荒数十年。

解放初期,家父投身国家复兴的建设,到位于孙家屯的省石油一厂参加工作。1963年随家父工作调转,举家迁到四平市。

曾祖父讳柴希宽,机敏过人,曾在乱世之中舌战群匪,救一村人于水火;祖父讳柴兆枝一生忠厚,是仁义礼智信的楷模;家父讳柴景山终生勤恳敬业,简朴持家。

站立于宗祠之下,祖先对我们的教诲、关爱、期待与呼唤,穿透时空,传递到我辈心中,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肌肤延展着祖先忠孝的血脉,我们的细胞卧伏着祖先诚信的基因。感谢祖先把忠孝诚信的美德赐给我们,这是我们柴氏子孙安身立命、兴旺发达之本。值此桃符交替之际,我们虔诚祭拜祖先,重温祖先教诲,缅怀祖先业绩,铭记祖先恩德,并叩告祖先:一定不负祖先厚望,永续柴氏之香火,继承勤劳之传统,光耀忠孝之门庭,传扬诚信之美德,让我们柴氏家族为国家复兴强盛做出一份突出贡献。

3,小云南“千古之谜”

 

 

 

  以辽南为中心的辽宁大部及吉林、黑龙江部分地区,近年来在修订地方志中,常有居民口传祖籍“小云南”,但受访者均不知“小云南”身在何方。关于“小云南”出处,不仅在民间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也说法不一。长期以来,它成了东北民间寻根的一大“千古之谜”。

 

 

 

“小云南” 探源说法不一

 

 

 

  国内媒体首度公开报道对“小云南”千古之谜的探源,一年前报道原鞍山市铁西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胡忠奎历经20余年研究所得:“小云南位于今云南、贵州一带,即明代的乌撒卫”之说后,由此引发全国诸多读者广泛关注,经一年来归纳整理浮出水面的“小云南”渊源之说已有七种之多。

 

 

 

“小云南系云贵一带”之说引起国家民政部门关注

 

 

 

  昨日(8日),鞍山市铁西区原史志办主任,67岁的胡忠奎首度出示:他和国内部分史学家及史学爱好者经近一年来调查取证,绘制出的一幅激动人心、波澜壮阔的“小云南”先祖跨越元、明、清三代,由全国各地征讨云贵,军屯驻守,迁移山东,辗转关内的宏大历史画卷。他自言“小云南系云贵一带”之说的众多观点中最为翔实、可靠。

 

 

 

  另据了解,胡忠奎的考证已引起国家民政部门的关注。 

 

  

 胡忠奎研究“小云南”出处始于1985年。他在修订当地地方志过程中,鞍山境内的八家子、陶官、永乐等街道的许多老者,“十有八九”称祖先来自“小云南”,但都说是老辈人世代口传,“小云南”究竟何处均不明悉。这不禁引起胡忠奎的极大兴趣——还在他孩童时期,祖母曾跟他讲过:“你的祖先是打‘小云南’过来的”。

 

 

 

  在一种探索血脉起点及工作责任感的推动下,胡忠奎先后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图书馆,请教专家并查阅古籍,都没有找到有关“小云南”的资料。他又两下山东蓬莱,但县志办工作人员的答复令人失望:过去和现在,山东省都没有“小云南”这个地名。蓬莱县志办也曾对此做过调查,无果。

 

 

 

  但许多在蓬莱县街头巷尾的老人也都众口一辞地告诉胡忠奎,他们的祖先来自“小云南”。

 

 

 

  19888月,胡忠奎再赴山东到烟台市史志办,查阅到了1988年版《蓬莱县志》中记载的珍贵史料:“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此即推动“云贵说”诞生的首例佐证。

 

 

 

  胡忠奎又查阅《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胡忠奎认为,正如东北人对“边外”、“关里”的称谓以及有的地区自称“小上海”、“小深圳”一样,“小云南”是云贵边界一带的俚称。

 胡忠奎研究“小云南”出处始于1985年。他在修订当地地方志过程中,鞍山境内的八家子、陶官、永乐等街道的许多老者,“十有八九”称祖先来自“小云南”,但都说是老辈人世代口传,“小云南”究竟何处均不明悉。这不禁引起胡忠奎的极大兴趣——还在他孩童时期,祖母曾跟他讲过:“你的祖先是打‘小云南’过来的”。

 

 

 

  在一种探索血脉起点及工作责任感的推动下,胡忠奎先后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图书馆,请教专家并查阅古籍,都没有找到有关“小云南”的资料。他又两下山东蓬莱,但县志办工作人员的答复令人失望:过去和现在,山东省都没有“小云南”这个地名。蓬莱县志办也曾对此做过调查,无果。

 

 

 

  但许多在蓬莱县街头巷尾的老人也都众口一辞地告诉胡忠奎,他们的祖先来自“小云南”。

 

 

 

  19888月,胡忠奎再赴山东到烟台市史志办,查阅到了1988年版《蓬莱县志》中记载的珍贵史料:“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此即推动“云贵说”诞生的首例佐证。

 

 

 

  胡忠奎又查阅《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胡忠奎认为,正如东北人对“边外”、“关里”的称谓以及有的地区自称“小上海”、“小深圳”一样,“小云南”是云贵边界一带的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