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武姓网 > 武氏源流 武氏源流

费县武姓源流与迁徙分布之三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武姓展区

费县武姓源流与迁徙分布之三

小湾村  位于费城南约13公里,属芍药山乡,武姓约120人。2009年4月我和策马的武善田、小湾的武善成开车去了小湾村看家谱。找了他家的几个父辈座谈。据他父亲武登福{79岁}讲,他和村里武登祥、武守义63年去了两趟荆埠,每回去俩人,第一回去说村里武家的事,第二回拿谱。他村里保管一部老谱和一部63 年编的支谱。老谱无前言后记,文中看不出哪年编的,但根据内容和纸张应是清代的。他们说:听老人说,老祖是从管家村来的,来时光杆子一人,四十多了没媳妇,到了这里以后才说上家口,就在这里安了家。据考,小湾的武姓根源如下:管家村十代祖武桐第四子金山,生二子相、琪。长子相生四子:英贵、英俊、英法、英年。三子英法是“寿员”,生一子文,武文生五子:玉忠、玉家、玉安、玉爵、玉宣。三子玉安(15代)前去小湾安家。玉安生四子:恒德、恒立、恒业、恒现。他们的代字是“—玉、恒、云、兆,登(继)、善、传、玉、广—”。

 

西策马  位于费城西南3公里,属费城镇,武姓人口120人左右,清代雍正年间从平邑朱尹迁来。据19代武继泉(84岁)、武继贵(86岁)讲:听说祖上挑着大筐要着饭来的,老祖叫武成名,两口子带着一个刚懂事的小妹妹,来到西策马不走了,住在高家的小耳屋里,高家是大官是富户。他们四处要饭,挖野菜,妹妹从小很勤利,给高家干活,扫地,高家看中了,长大了给高家做了媳妇。以后,攒点钱就买地,当辈子就买了100多亩地,后来到了300多亩地。后人见那时买地文书上写着人名叫武学义。以后人口越来越多,分家分穷了。听说是从平邑朱尹来的,大概是第10或是第12代上来的。只记得老爷爷弟兄四个叫:振江、振平、振泗、振海。爷爷辈叫:长容、长太。来鬼子时朱尹来人叫修家谱,俺庄没去,因为没家谱,和费县其他武姓连不起来,只知道和管家村不是一个老祖。他们的辈字是“——振、常、怀、继、善、传、玉、广”。

 

新兴庄位于费城北20公里,属南张庄乡,明代崇祯年建村。村里姓武的200人左右,从荆埠迁来。武传海(原村支部书记)说:他爷爷武凤金63年去荆埠编过谱,原有谱来,后来谱传丢了。据村里武善伦(68岁)讲:63年他六个人去荆埠修谱,住了一宿,生产队里管的饭,俺在荆埠有老林,杀的老林的树,没交钱,还各家分的钱,老林的树怪多,怪粗。听说老祖是混穷来的,来的时候是铁匠,会打铁,娶了这里的闺女,倒顶门安的家。来了弟兄俩,两支子,有一支不旺,这个庄里先来的是姓徐的,后来的咱姓武的,再来的李家、王家。他们的代字是 “——凤、克、继、善、传、玉、广”。 巨庄、花坡、北石沟、南石沟的武姓都是从新兴庄去的,现在这些庄里姓武的不多了。

 

南石沟   武玉金(22代):爷爷武安吉去修过家谱,听说是俺老老爷带着全家人来的南石沟,老老爷是个好木匠,给大地主李琢家干木匠活,打家具,马车,花轿等,俺爷爷就当号兵,吹号,吹喇叭的,父亲武俊卿,以前叫武传厚,当兵后改的。爷爷弟兄4个,他排行老二,家里没地,主要给李琢家干事。大爷爷武汉卿,淮海战役牺牲。三爷爷10岁被土匪绑票,没钱回,就失踪。四爷爷当了国民党兵,后落户烟台。父亲弟兄5个,他早年参加白埠区中队,后专业到县政府、公安局后离休已去世。三叔在内蒙。四叔武传礼已去世,有二子。我也是弟兄5个,是老三,在标准件厂上班,大哥在毛巾被厂,已退休。老四武玉红在城里卖摩托车,名称“武四摩托城”。他们这村武姓发展较快,已到了24代。

 

四、费县武姓来自平邑县荆埠村

 

2000年我采访皇路时去平邑荆埠,到武善业家,家中有支谱,大概是民国初年编的,他们村里编的没细看。该村1400多人多数姓武。

 

据记载,荆埠武氏是从沂水来的,是第二代祖文达的后人。谱记:“始祖武进生子三人,长子文通,次子文达,三子文显、四子文明,三、四子后嗣无考,二世祖文达迁居费邑荆埠,生三子复回沂水,生四子”。二代祖文达来费县,生三子:海、江、泉。江、泉二公后代无考。长公海生二子:道安、道政。道安生一子普。道政生七子:动、臻、魁、香、现、泽、俊”。到了第五代,人口才繁荣起来。以后又陆续迁往或流动到附近各村去,由此推断,费县及平邑的武姓后人,多数是文达祖的后裔。祖文达坟在沂水南场西南。

 

关于文达祖为何翻山越岭来到飞县,又为何娶妻生子后又返回老家沂水,有许多猜忌和传说。武凤鸣说,他在荆埠编谱时,村里年纪大的说:听老人讲,我们武家第1代祖是沂水武家洼。老祖最早来荆埠落户,是单杆子,是个铁匠,挑着个小挑子,走到哪就住在哪,用此手艺混饭吃,以后转折来到荆埠村,该村很大,人口多,待的时间长,最后跟村里的一个妇女结婚,生了三个儿子,不知什么原因又回沂水老家了,听说回老家又生了四个儿子,荆埠有他的衣冠冢。据小湾的武登学讲:听老人传说,荆埠老祖是个铁匠,俩老婆,在沂水老家不隔抹,刚闹仗他就走了,到了费县荆埠,生了仨儿又回了沂水。还有的说在丈人家门上不好混,就又回了沂水。新兴庄的人说,他老祖去的时候是铁匠,更加印证了这一传说的准确性。

 

因祖宗出身贫穷,上不起学,孙辈多给人家打工,后人少有出息,虽经500多年的繁衍发展,费县武姓中出仕、富商等名人很少。多数在村里务农,在县城者也多商贩。《费县志?卷七》:武魁(5代祖住城里)明弘治壬子科举人,东安县知县。武宗瑗(13代住东朱尹)清嘉庆4年岁贡,(谱记进士)官曹县训导,巨野教谕,敕封修职佐郎。武继中道光年岁贡。武先锋1938年任费县政府金库长,不贪不占,刚强正直,不同流合污,被县长陆廷机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