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武姓网 > 武氏源流 武氏源流

费县武姓源流与迁徙分布之二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武姓展区

费县武姓源流与迁徙分布之二

 

三、费县武姓居住状况

 

费县武姓绝大多数是从平邑荆埠迁移来的,而后逐渐繁衍分支。主要分布在城里团结街、自由街、幸福街; 费城镇的策马、管家村、黄家庄、张家山湾、青山口;张庄乡的新兴庄、巨庄;城北乡的南石沟、北石沟;芍药山乡的小湾、三岔等村,人口2000人左右。

 

管家村位于县城南5公里,属费城镇,管家村大队驻地,辖张家山湾、黄家村、南桃园四个自然村,1400多人口,现有武姓人口约180人,约清代康熙年间从平邑荆埠迁来。听该村19 代武继臣、武继堂回忆:听老人讲,俺武家是混穷来的,来了弟兄俩,原有武氏祖林,很大,约5亩地,有谱碑一通,早先由青山口的武凤祥娘俩看林,因家里穷没地方住,就住在看林屋子里,后来武凤祥当了兵,现在离休在济南,师级干部。原有一通谱碑,城里及青山口、小湾等村武姓,逢年过节都来上坟。文革时把碑砸了修了桥。管家村武姓与城里武家支脉最近。据说,另有一支去了平邑甘草峪村。据63年《武氏支谱》记载:第10代祖武桐,迁来管家村,生育四子:金敬、金福、金现、金山。二子金福、三子金现止,金敬、金山的后人有陆续分支到城里、小湾、青山口、三岔、黄家村等各村者。他们的代字顺序是:“—堂、忠、清、洪(兆)、继、善、传、玉、广—。”

 

青山口村  位于费城南6公里,属费城镇,村里多数姓武,约200人。系14代祖武方于清中期,从管家村分支来的。2008年冬我和畜牧局的武鸿儒爷爷,采访青山口的武凤鸣,他75岁是第17代,他63年曾到荆埠参加编武氏家谱。家里保存有一部武氏支谱。该谱主要由荆埠20 代孙武和善总撰成册。参修的“有小湾的兆坤、兆远、继祥,青山口凤鸣,费城内冠中,北石沟凤全,南石沟安吉,荆埠继林、美然,东单继瑶检阅校定”。他说:63年3月,他和费县其他村里姓武的,去平邑县荆埠村参加修家谱,数他的年纪小,辈分最高,坐上岗,在那里住了四、五天,一人交了3元钱,回来后村里卖了两成板(棺材),末了给了一部支谱,没交钱的就没给。谱修完了以后,来了文化大革命,吓得把谱埋在地窖子里,去拿的时候偷着,扒出来有的烂了。他说:老祖为什么来的青山口,听老人啦,是因为找了个这里的媳妇,就落户在丈人家种地。

 

2002年,村里根据谱的线索,由武凤祥主持起草,在祖林里立了一通谱碑,《武氏碑文》记载:“青山口村,武凤?到费城西50华里荆埠村查考,本武姓源于陕西洪洞县,第55代传人定于该荆埠村,再由该他起第十世(65代)传人武桐后裔,金山,琪,英,方,至14代祖,武方于清中期来青山口落户。武方配朱氏生六子:玉明、玉亮、玉金、玉和、玉德,繁衍至今,第二十代(即75代)自19代起,依次为:继、善、传、玉、广,兴、庆、兆、大、祥。前几代为:14代方,15代玉,16代恒,17代凤,18代元。”由此可知青山口武氏的渊源及繁衍。该村武氏发展较慢,17代的还有五、六人,有的才五、六十岁。因为该村紧靠山交通不方便,年轻人都走了,村里人很少了,他们一家也在紧靠县城的公路边盖房定居。

 

费城内城里武家主要居住在团结街,自由街、幸福街,加之各地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县城,零星散居,在此经商、工作者约200人。据团结街80岁的武清玉(17代)和畜牧局的65岁武鸿儒(18代)讲:大约在咸丰年间,第15代祖武会堂从管家村来城里的,是老三支,来城里时住在团结街,生了五个儿子,老大去了东北,老四去了新疆。老祖武会堂是个赞礼生。初来城里时很穷,没地,主要是混街头,靠返卖粮食挣点钱养家糊口。后来有的在粮行里或在集市上“抹斗”,有的贩卖青菜,做豆腐,有的开小客店。但他们多是能工巧匠,会多种手艺,才能在城里混下去。解放后,有的当兵,有的上学,才有机会“脱产”,成为工作人员。他们的族支是:10代祖武桐(居管家村)的长子金敬,生一子环,环生一子英科、英科生一子玉、玉生五子:琴堂、有堂、会堂、逢堂、敬堂。三子会堂(15代)迁居城里,生五子:贵忠、贯忠、怀忠、恒忠、钦忠。长支贵忠去了东北。四支当兵落户在新疆。二子冠中娶费城李凤其之女,生一子二女,子清溪,娶费城徐桂吉之女,生四子三女,子洪福、洪修、洪瑞、洪儒现住自由街。武洪儒是县畜牧局退休干部。武海(洪)亭子武继才现任西关小区书记。他们的排辈是:“会(堂)、贯(忠)、清、洪(海),继、善、传、玉、广—”。

 

关于费城里武姓,早期居住情况有所不明,据谱记载:其4代祖道政,敕封文林郎,坟在城南。生七子:魁、臻、勳、香、现、泽、俊。长子武魁生三子:衞京、衞韶、衞邦。衞京生二子甸、旬。甸生一子光前。衞韶生一子承秀。承秀生一子续。续生二子蘭、桂(第9代)。衞邦生二子承芳、承休。承芳生一子高。承休生二子栋、信(9代)。他们住在城里,不知是何原因到了第9代,其后无考,据此可以推断,我四代祖至九代曾在费城里居住。

 

有几个武姓老人说:早先,城里在桃花淹有武家40亩的护林地,有一通碑,碑上写的很明白,后来有懂得的把数字凿了,文化大革命时碑砸了。武凤鸣也说,以前费县城东南有武家林,40 多亩地,有谱碑,林的四至碑上记得很明白,63年荆埠修家谱,来人就是根据碑文记载,才知道管家村有姓武的,到青山口找到他的。从林地规模看40亩地不是小数目,应该是第四代祖武道政及后人的墓地。到此已知,费县城里先有武姓人家,其他村则在其后,但是,管家村的武是从城里来的,还是从荆埠来的,不详,代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