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温姓网 > 温氏源流 温氏源流

太原温氏源流概述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温姓展区
太原温氏源流概述  

中华温氏网 2010年6月27日 温祖强

  

太原温氏源流概述

华夏大地,浩浩神洲,各姓后裔,俱是黄炎子孙,温氏亦然,吾姓原由黄帝传玄嚣,玄嚣传峤极,峤极传帝喾传后稷,后稷传不屈,不屈传鞠,鞠陶传公讠利 ,刘公传庆节,庆节传皇仆,皇仆传差费,差费传毁喻,毁喻传公非,公非传高圉,高圉传亚圉,亚圉传公叔祖,公叔祖传古公亶父,古公亶父传季历,季历传文王(姬昌)文王传武王(姬发),武王传①成王(姬诵)②封弟叔虞(姬虞)为唐国侯。

叔虞是文王之次孙,武王之次子,成王之胞弟;西周时成王(姬诵)即位后,因“桐叶封弟”之故,于公元前1106年封弟姬虞在唐国为诸侯,故称唐叔虞。唐族原本出自姬姓,封于尧之故圩,后来居河内(今河南西)之温邑晋公族,因以命氏,以邑赐姓,《广韵》、《姓纂》食采于温亦号温,吾姓始此而定。于是吾姓尊唐叔虞为远古太始祖。后来唐叔虞传子燮公继位后,因唐国境内有晋水,便改唐国为晋国,人称燮晋侯,然后拓展为春秋时代称霸诸侯之晋国,宋郑樵著《通表》谓却至是晋景公时,权高任重之大夫(称温季)食采于温亦号温,不应缪误视温姓起源于二,而是厚出一支,因温季是叔虞裔也(先姓温后姓却再姓温)。

  自太始祖唐叔虞传子燮公,燮公传三十九世疥公,疥公传四十一世何公,何传四世即四十五世序公,庠公兄弟,自后派分东南,序公则为东派裔之代表,南派裔则以庠公为代表,南派由庠公传至五十七世祖(鼻祖)原孙公仕东汉太傅,再传至峤公字太真生于公元288年。性聪明,有识略,博学能文,善言词,少以孝悌称,参刘昆军为左庶长,使奉江东劝进,其母虚而止之,峤绝裾而去,既至,具陈昆忠义,愍帝器重峤而嘉之,除散骑侍中,迁太子中庶子。汉王刘沈专权,刘耀陷长安,帝出降(公元316年)两晋亡。

  丞相司马睿称帝移檄北征,建兴五年,(公元317年)峤率部勤王,到建康(今南京)拥睿称元帝,改元号为建武,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官授侍中参赞军机,专中书令,王敦忌之请为左司马,表补丹阳尹,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谋逆,明帝继位改元号永宁(公元323年)任江洲(江西龙江)刺史,持节都督,封平南将军,讨叛王敦有功,进封建宁开国公,出镇武昌,成帝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苏峻举兵犯阙迁成帝,太后诏峤为骠骑将军领部督,与陶统三军讨峻,剿灭斩之,有殊勋,赐开府议同三司,加散骑侍郎,封始安郡王,历事西晋,东晋,元帝、明帝、成帝,堪称两晋重臣,三朝极品,于次年四月峤功成思退,遂谢封辞官归里,不幸任所病逝,终年四十二岁,晋帝赠侍中大将军,赐谥“忠武”,运葬豫章(南昌省恒进贤门外纯金塔前,亦称抚州门外三角塘上手片甲山兼寅,并建公庙三栋寅山甲向)。峤生三子:长子名晋爵,早丧;幼子名宏字或之,战守平西关,入西辽末回;次子名宇放之,袭父爵,累官给事黄门侍郎,求为高州刺史,既至南海甚有威惠,卒于官,生子思广传至七十八世祖皋公,入籍浙江。⑦

一世祖同保公

  

  太原郡石邑温氏始祖同保公,为一世祖,属(源宗)子少四郎长子。同保:字太位,唐宣宗大中元年丁卯公元847年11月12日午时,生于石邑丰义里(即今温坊)。早年承父教,习童子试,补生员。因避世乱,于后梁开平三年巳巳(公元909)年移居柏林里野芋窝(即今堂下)。开地草创,伐木营居,尚耕读,勤稼穑,广基业,生息蕃衍,首开奕世之基。晚年儿辈成长,尽以早年所学,爱于宁化中瓦窑村,设馆执教导以诗书礼义,明忠信孝悌之道 ,厚朴相尚,民风一新,族姓赞焉。此祖德积厚于乡党,实嗣裔堂下燕翼贻谋,雅儒启后之徵也。公殁于后梁龙德元年辛巳公元九二一年十一月初二日戌时,享寿七十五。葬福建宁化永丰里下坪郭前排虎形,乙辛兼辰戌。

  妣赖氏,名贤,唐武宗会昌三年癸亥公元843年12月20日子时生,后梁龙德二年壬午公元922年)十二月初六日申时殁,寿八十。葬宁化永丰里下坪百花窝,燕子伏梁形,辰山戌向兼乙辛。  

  

生子九:元春、元夏、元秋、元冬、元尚、元高、元林、元兴、元旺、生女二:失考。

九子诗遗句

同保九子九支分,

春夏秋冬岁转轮;

尚有高林兴且旺,

簪缨世胄焕人文。⑨

同保九大房分布繁衍地

同保公位下九族繁衍居住地址概况。

元春:江西石城县岩岭堂下雅儒堂、岩岭曹家礤、长甫,高田、木兰、丰山、县城东南梅福田心里、远堂屋、牌坊屋、仙沅排上、温坊温家山、坪背、松下山、县城温家屋、兴隆街;宁都县黄陂、枧田、蝴蝶磜、大固、小固;永丰县上固、龙江中塘陂、石马;兴国县黄塘;福建安福县,蒲城县,建宁县;广东、武平县。

元夏:福建宁化县石门山,中沙上村、下村、聂坊、松林下,中瓦窑、禾口、三礤;江西兴国县古龙冈,宁都县;石城县横江兰背,大由。前汀石马下。

元秋:福建宁化县鸟村石下、大洋;长汀县;上杭县;广东兴宁县。

元秋:福建宁化县,鸟村石下,大洋;长汀县;上杭县;广东兴宁县。

元冬:福建清流县温家山、龙塘、蛟井、小池黄竹坑;石城县珠坑鹅蚣坑。

元尚:江西石城县小松,西外濯坑,温坊鹅窝里,大由鸟墩坑、连塘坑、岩前、徐江坎,坪山坪塘,珠坑坳背,高田联坊;瑞金县王柏、瑞林寨;宁都县长胜大山尾、半坑,固村新圩。

元高:江西石城县西外坑背,坎口井背,木兰上联坊、下联坊、小松杨村,丰山沿地,高田琴生;永丰县。

元林:江西石城丰山夏亨,沔坊外村;兴国县长冈乡、樟木山;永丰县鸡公礤;福建长汀县。

元兴:江西石城县城北、丘坊;广昌县驿前、下横山。

元旺:江西石城县温坊檀树下、坨上、仙源坊,大琴桐畲窝,坝口祠堂、耸岗、石田、绿水,城北河背湛溪,高田界竹排、温寮、车田、场家边、大琴、大桃枝,长乐,小松三吴;江西会昌县、泰和县、吉安县、蜀口武溪,永丰县、兴国县、上犹县、南康县;福建上杭县;广东梅县、兴宁县、五华县。普宁县、广昌尖峰东坪。⑾

宁化《温氏族谱》载

(1) 五华《温氏族谱》:尊明由为鼻祖,称一世。四十二世孙万通,汉初由太原迁河北邯郸。五十二世能崇,从邯郸迁洛阳。一四○世尚简,自洛阳移江西省石城。再传三世(一四三世),尚简曾孙南皋,由石城迁宁化石壁,生子三。其次子权瑾,讳铜宝(亦有作同宝、钢宝),生子九:元春居宁都;元夏、元秋、元冬均居石城;元尚居永和;元高、元林居永安;元兴、元旺居上杭。后衍广东省梅县、揭阳、海丰、阳春、阳江、长乐、蕉岭、潮阳、惠阳、陆丰、武平及江西省的万安、它都等地。

(2) 宁化方田《温氏族谱》载:同宝公,由鸟村(今湖村)大路背徙江西石城温坊。生九子:元春居双井雅于堂等地;元夏徙宁化石门上、下村;元秋衍福建汀洲府上杭及宁化大洋;元尚迁擢坑温坊;元高居井背联坊;元林迁下享面坊;元兴迁居城背隘前、广昌横山;元旺卜居耸罔石田;元冬居四(?),游猎清流,择温家山而居,传四世:长名提、次名措(徙泰宁县弋口),提生四子,次子七郎迁沙县(下杉口)。后裔分衍宁化、石城、清流县境。

(3) 宁化湖村《温氏族谱》又载:元秋生四子:长德带、次德坤,迁广东省兴宁;三德明,徙江西兴国;四德良,衍闽连城、上杭。德带后裔续衍泰和、大田、归化(明溪)县境。

(4) 宁化中沙《温氏族谱》:远祖太公温厚宗,唐时任虔州太守,流出三乡双井背,住乌村大路下。传至铜宝公,生九子:元春,居野猪窠;元夏,居邹家窠;元秋,迁乌村;元冬,徙清流;元尚,迁温坑;元高,移长汀;元林,迁石城;元兴,流柴志扬元都;元旺迁龙岩。

(上述四谱所载铜宝九个儿子的迁居地极不一致)。

(5) 宁化《太原郡温氏宗谱》:上溯起自隅公。

隅公:仕唐,为虞州刺史。生子讠利 。

  讠利 公:为虔化令,随任居虔化。后十一世传为天使七官人,有兄弟四:七官人、同保、少九郎、十二官人。七官人籍居武昌钱唐(今湖北省)、仕于唐。因"黄巢之乱",举家西出川口,寄寓八载,转徙宁都。为长汀温坊第一世祖。生于九,为二世。

二世:良左,居宁都州。

良甫,仍居武昌钱塘。

良顺,徙居石城。

良猛,居石城土霸上。

良善,为漳泉巡检。

良浩,居宁都坪口。

良德,居石城陈大村。

良让,迁石城陈大村白鹭树下。生子五。

三世:太良(良让第四子),后周广顺元年(951年),任济贫大夫,差出汀州宁邑,遂居宁化。生子五:依次名为建安一郎至建安五郎。

四世:建安一郎,徙居清流甘泉坊。

    建安二郎,移居汀州勤河坊。

    建安三郎,为库官。

    建安四郎,迁居清流南门。

    建安五郎,在宁邑,后徙石城霸上碧溪,生子六。

五世:庆宗(建安五郎第六子),生子二:广英、广宁。

六世:广英、徙居上杭胜运乡绵村。广宁,为宁化温坊肇基始祖。

(6)太原温氏《同保祖位下九族大乘谱》载:

五十七世:源孙公,仕东汉,官太傅。

六十七世:峤公,字太真,仕东晋,率部勤王有功,封忠武王。其子名宇,字放之,任广东高州刺史。

七十八世:唐皋公,南北朝庚子(580年)中会元,唐武德元年(618)为江南大至考。入籍浙江,居钱塘县进贤乡太平坊。后为扬州刺史。

七十九世:明由(皋公次子),讳穆,字发源郎,刺封明经士绅,任浙江温州大夫。

八十世:颙公(明由次子),字宝颜,任枢密使。于唐咸亨三年(672)入赣,任虔州刺史,为江南开基祖。生子讠利 。

八十一世:讠利 ,讳衡斋,唐景云二年(711)赐进士,唐开元年(713年)任虔化令,遂宁都。

八十七世:少四郎,讳源宗,于唐开元年(836年),避乱迁居石城丰义里(今温坊檀树下)。生子同保。

八十八世:同保,字太位,生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因避乱徙闽、赣边境,执教于宁化河龙乡中瓦窑,年老病逝,没于后梁龙德 元年(921年),葬宁化永丰里下坪角前排(今河龙乡明珠村)虎形。生子九。

八十九世:元旺(同保第九子)。后传至念一郎,字继翁,号耕均,讳富峰,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选四川省重庆知府正堂。殁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葬宁化石壁丰都地人形,迁葬上杭温家坝寨上人形。

注:同保名字各谱不一,诸如铜宝、钢宝、同宝、同保种种,现据墓碑所刻为"同保",应该以此为准。

(7)《梅县志》载:同保之子念九郎,迁上杭开墓。南宋时,九郎七世孙温禧,讲学梅州,遂家于梅。又载:九郎为温氏一百五十世,原居江西石城。唐末避乱,迁宁化石壁。后迁上杭安乡洪山塘。

另有族谱载:"五胡乱华"之际,温氏族人自中原南迁。唐僖宗时,温铜宝为避乱,自石城移居宁化石壁。宋末,后裔经长汀、上杭分两支:一支入广东蕉岭至梅县、大埔,一支迁兴宁至河源。

又两广温氏史志工作组来函:宋祥兴间,有温氏由宁都县上三乡黄坊村迁宁化石壁。明嘉靖年间,念三郎迁广东廉江县。而今播衍全国五省(区)二十五县(市)。

附:广州市沙和路温晋来函称:从族谱上得知,先祖在此地(石壁)居住过。⒁

  

温氏播衍五洲四海

    华夏温氏自封姓以来,始祖播衍裔孙在神洲大地上已超越百万人数,始于原地河内温邑(今河南温县),迁山西太原,然再由太原迁——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及东南亚等。五胡乱华时,南迁的温氏大多在浙江的温州、永嘉;江苏的扬州,江西的赣州、宁都、石城兴国、永丰、会昌、泰和、吉安、广昌等;福建的宁化、祖地石壁、建宁、泰宁、归化、清流、将乐、长汀、上杭、福安、莆城等县;广东的梅县、武平、兴安、大埔;广西、海南、云南、四川等。

  目前,在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温氏裔孙最为普遍。马来西亚温氏已超越六千余人。

在江西石城县,人口总计29万,温氏已越6万多人,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还多。

泰宁温氏属客家人

最近,作者进行了大量调研,考证了泰宁县枚口乡上居洋村、弋口温家坊村、下居洋村及县内乡镇温氏家族系属客家人。上居洋村《温氏族谱》载:本村始祖系太原温氏始祖一世同保公第九子、二世元旺公次子、三世瑗翁次子(万良)、四世二郎次子、五世伟贤次子、六世若凤、七世起腾次子、八世成武长子、九世举郎三子、十世仕贤长子、十一世彦德公之后裔。由江西省赣洲府宁都京族洲石城县霸口逐迁移福建省邵武府泰宁县之南乡,距城40多里,地名上居洋岭。这里的裔孙除迁移本县各乡镇外,还有部分迁汀洲(今长汀)、宁化和归化等。

由于年代久远,上居洋先祖只举例止四世二郎公。从五世~十一世彦德公裔孙(略)。这足已说明泰宁境内温氏始祖完全是太原温氏同保祖位下九族的裔孙。《温氏族谱》载:“五胡乱华之际,温氏族人随中原士族南迁。”自晋历南北朝隋唐五代前后五个多世纪,中原大地,大江南北,或举族、或分散、或长驱、或近徙,移民们断断续续,自北而南,四处播迁。

泰宁县境内温氏家族至今的建筑、农耕、习俗、风土人情、文化、生活,仍保留了客家人原本风俗习惯,语言、地方方言有许多方面与石城、宁化客家方言相同和相似之处,尤其红、白喜事更是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