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时期:
魏氏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南部一带,从一开始就繁衍迅速,春秋至秦,还是以此地为其繁衍中心,并且再繁衍到邻近的陕西、河北等省部分地区,后尤以河北省境繁衍得最为旺盛,故魏氏郡望有巨鹿,这一支系以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
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争斗了二百多年,秦国对魏国有宿怨,又因秦国灭魏国时,久攻大梁城不下,大梁城破魏王降秦时,秦王朝对魏国王室的处置是残酷的,不但杀掉了魏王假,连他的几个儿子也没有放过,还将魏王族和部分贵族俘虏迁至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部),置于秦政权的直接监督之下。但是,武力可以灭亡或征服一国,却不能消除当地人民对武力征服者的仇恨。同样,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和贵族对秦王朝充满了仇恨,他们伺机推翻秦朝,恢复故国。
2.秦、汉时期:
秦汉之际,魏氏进一步扩展到山东、山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任城(今山东微山)一带又形成一大郡望。此时,魏氏还有一支迁入四川。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多国林立,连年战乱多事,魏氏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举家南迁,或迁入江西,或迁入福建等地。
4.唐、宋以后:
唐宋之际,遍及江南广大区域,其主要迁徙繁衍于福建、广东等地。宋朝以后,魏氏已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魏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南、甘肃等地。
5.移居台湾:
据《台湾省通志》和《漳州府志》记载: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泉(州)潮(州)间“蛮獠”(一说即山越人,汉末至隋唐时对分布在今苏、浙、皖、赣、闽、粤等省部分山间越人的通称)骚乱,唐高宗诏令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领府兵三千六百人,将士一百三十二名,前往七闽百粤之交界绥安县,相视山源,开屯建堡,“以靖寇患”。随陈政入闽的将士都是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其中魏有人任军谋祭酒(参谋),魏仁浦任府兵队正(军队小头目),他们将魏氏活动区域推进到今福建(这也是史籍中魏氏入闽的最早记载)。陈政率部入闽后,由于北方将士不服水土,生病乃至病亡者较多,难以战胜“蛮獠”,便退保九龙山(今福建九龙江上游),奏请朝廷增兵。朝廷命陈政兄陈敷、陈敏率固始“五十八姓”军校五千余众(据福建云霄县统计,随陈政入闽将士眷属姓氏实际上共有八十四姓,其中就有魏氏)增援,陈政之母魏敬及子陈元光随行。队伍行至浙江、福建交界,陈敷、陈敏染病而死,足智多谋的老夫人魏敬,强忍悲痛,与孙儿陈元光一起率军南下与陈政会合。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陈政染病而死,陈元光以膺扬将军代父领兵,魏敬参与军机,制定方略,经过百余次战斗,终于平定了骚乱。魏敬又协助陈元光驻兵屯垦,教育当地人种桑,举办学校,发展农桑和文化教育事业。魏敬在福建寿终,终年八十岁,漳州人怀念她,为她建造庙宇,尊称为魏妈庙。
魏氏在台湾诸姓中居第四十四位,主要集中于台北、台中、新竹、高雄等地,大多是从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移居而去。
据有关资料记载,魏征的十七世孙魏弥于唐末入闽,魏弥长子魏进富,徙居福建永定苦竹堡,次子魏进兴居南靖梅林乡。广东《五华魏氏族谱》载,南宋末年汴梁兰封(今河南兰考)魏良佐,字子元,授福建布政司参政,赴任途中经江西赣州遇乱,遂卜居江西石城。魏良佐在石城传二世,其子魏玉淑生子元、亨、利、贞。南宋大臣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护送宋帝赵昰退居赣州。后元军南下,赵呈逃往福州,赣州大乱,兄弟四人逃往福建宁化,在此分手,各自逃命。其后,魏元徙居惠州长乐(今广东五华),为一世祖;亨迁福建汀州,后迁惠州龙川县。魏元下传十三世至魏应诰、魏特敬时,于清乾隆年间迁台,在新竹新埔上寮开垦基业。明清两代,魏氏族人入台者以魏征裔孙魏弥之后为众,余者为开封兰考人魏良佐之后。
明宋神宗万历年间,最先有一位叫魏亮的人,从福建至台湾,垦荒开基,是魏氏落籍台湾的先驱。据说,后来一直在台湾郡城开设“张珍山号银铺”者,就是当年魏亮之后,至清咸丰初年,已传八代。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在台率众起义,反清复明,为平息这一起义,福建同安人魏大猷随军入台,并因平息有功而升安平水师协镇。此后,魏大猷就定居在安平。康熙末期,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魏文仲从福建漳州徙居台湾台南市一带,后移居至台中县乌日乡。雍正年间,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魏习赋、魏祉千、魏可俊从福建漳州南靖移台,魏习赋、魏祉千垦居今台中一带,魏可俊垦居今桃园县中坜一带。乾隆年间,魏进兴派下魏愧烈从福建汀州垦居今台湾新竹新埔一带;魏文兆、魏秀明、魏阿桂、魏恭朴、魏元商、魏俊生、魏隆康、魏庆荣、魏四洪从福建漳州南靖先后垦居今台中市一带;魏天植从南靖垦居今桃园县大园乡;魏清连从南靖垦居今台北县八里乡。
魏弥后裔魏进福派下徙台的情况为:乾隆年间,魏德宽从福建汀州永定垦居今彰化市一带,魏行春从永定垦居今桃园县平镇乡,魏彰德、魏浩、魏朴义从广东嘉应州长乐垦居今新竹县新埔镇下寮里;嘉庆年间,魏龙美从永定垦居今台中县东势镇。魏元派下徙台的情况为:乾隆年间,魏国云、魏应贵、魏成汉从长乐垦居今新竹县;魏特敬之妻魏刘氏携四子魏忠元、魏四妹、魏善志、魏阿尾从广东惠州陆丰入垦今新竹县一带;魏宣俊、魏国汉、魏嘉凤、魏君伯从长乐徙居桃园县龙潭乡。道光年间,魏元派下魏朝恩、魏斐茂、魏斐捷、魏春贵从陆丰垦居今新竹一带。
1945年台湾光复,1947年中华民国组成台湾省首届政府,江西德化人(今江西九江)魏道明走马上任。此公原从事司法工作,获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当过律师,任过司法部代部长、部长,一度任南京特别市市长,办过报纸,又在行政院秘书长位子上干了一段,后又驻节法国、,回国后任立法院副院长之职。此后,他卷入蒋中正父子与孔祥熙的内争中,不得已买通宋美龄离台寓居,后又返台,1966年就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之职,1978年在台北病逝。
1949年国民党政权从中国大陆败退台湾省,一些魏氏人士移居其地。北京人魏景蒙早年入燕京大学,曾任天津《庸报》、《上海时事新报》、《大陆报》记者,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专门委员、中宣部驻上海办事处主任,1949年移居台湾后,任路透社特派员、“中央通讯社”副社长、“行政院”新闻局局长、“中央通讯社”社长等职。陕西长安人魏炳文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参加过东征北伐,曾任国民党军队的团长、师长、军参谋长、副军长、北平警备司令部副司令,1949年任国民党第十八绥靖区副司令官,后到台湾,1971年病逝。
台北市人魏火曜获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学士、博士。台湾光复后即任“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1953~1962年间兼台大医学院院长,曾在纽约、波士顿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6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后任历届评议员,“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及魏火曜儿科研究基金会董事长等职。原籍湖北黄冈的魏镛随父母迁台后,在“国立政治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后又在俄勒冈大学获国际关系学学士、政治学博士学位,1975年当选为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他是非籍及亚裔学者中第一个获此职衔的人。同年,由于成就突出,他当选为国际关系学会比较及科际研究理事会理事。他曾当选为杰出教育家,并两度入选“科学名人录”,1977年还获“艾森豪威尔奖”,1975年魏镛返台担任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政治研究所及台湾大学教授;翌年任“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
6.迁徒海外:
魏氏移居海外始于公元十九世纪中叶。据《五华魏氏族谱》载,魏应诰、魏特敬从大陆迁台后,他们的后裔又从台湾徙居世界各地:魏鼎高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去,后又到加拿大定居;魏松于1910年到印度尼西亚,曾任马来西亚立法会议员、致公党副主席。
公元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尤其是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由于留学、办实业等原因,到海外谋求发展的魏氏人士逐渐多了起来,他们中不乏有建树者。例如洛杉矶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高级工程师魏建荣等。据《长垣县志》载:号称烹饪之乡的河南省长垣县有魏氏厨师多人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前苏联、加拿大、尼泊尔、法国、德国、坦桑尼亚等国从事中餐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