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柴姓网 > 柴氏源流 柴氏源流

汴州陈留郡洧川柴氏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柴姓展区
汴州陈留郡洧川柴氏:柴原朝,字先贵,周恭帝柴宗训孙,封洧川侯,任宣义郎,监周陵庙,周陵距此10里。洧川侯府在开封府洧川县柴王庄,即今开封市尉氏县岗李乡柴村。《宋史·徽宗本纪》载,政和八年,徽宗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周恭帝柴宗训裔孙,一直居住于此,元末明初有移居河南省淅川(淅川柴氏始祖柴成),湖南姿阳(姿阳柴氏始祖柴泳)。宋元时期,开封府洧川为周恭帝柴宗训后裔的集中居住地。  
后周曹王柴熙让,起先隐居在河南洧川,并在此定居,后来又移居沧州。柴咏的崇义公府在河南洧川(今河南省尉氏县洧川镇),负责后周皇陵的祭奠,  柴荣后裔在此形成望族。  
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治):春秋时郑地也,为陈所侵,故曰陈留,战国时魏惠王都大梁,即其地也。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设立了陈留县,属三川郡治所在今开封陈留镇。汉高祖刘邦尝兵败于此,昭灵后是以死焉。。武帝元狩中分河南郡置陈留郡,逮至兴平中,董卓暴乱天下,魏武乃自此兴兵倡义。若以今天的行政区划而论,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县、尉氏,北至延津、长垣,南至杞县、睢县之间的地区。其后,郡治屡有变更,但均未出今开封市境。隋初废。
 洧川镇位于尉氏县的西南边陲,东连朱曲,西接岗李,北邻大马,南与长葛县隔双洎河相望,镇政府驻地洧川距县城25公里。镇境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12公里,总面积5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39人,耕地面积62948亩,人均耕地1.36亩。

 

  洧川,因处于洧水下游一片平川地带而得名。战国时分属郑、韩、魏三国。隋唐置洧州,唐贞观元年州废,宋因唐旧制。金置宋楼镇,设惠民仓于此。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以宋楼镇置洧川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因河患北迁十里于今址。景太二年(公元1451年)修土城,周长九里四十步。清沿明制。康熙十年洧川辖区由原来的四坊二十四保均并为八保,以后额定为编沿袭之,故过去洧川有八保小洧川之称。民国时期洧川县辖六区,洧川称城厢镇。建国初期洧川仍设县,1954年长葛洧川两县合并,洧川称区属长葛县,1965年洧川公社划归尉氏,1983年改人民公社称乡,1988年改乡称洧川镇。现辖35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226个村民小组,10217户,46406人。除回族406人外其余均系汉族,共有姜姓高姓柴姓等52个姓氏。
 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 兴龙岗村裴李岗文化遗址;城皇庙古建筑群,占地六亩,房屋50余间,为明代建筑;洧川城大南门,明代建筑,更为奇特的是,在北荫城门洞上方砖缝斜刺生长一株500寿龄的古柏,枝繁叶茂,枝形奇异,堪称中华一奇,凡到洧川之人无不叹为观之;另有唐魏征庙;宋张载墓及大批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