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万姓网 > 万氏源流 万氏源流

宁夏中宁万姓探源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万姓展区
宁夏中宁万姓探源

     近几年来,兴修家谱之风悄然升温,这反映了家族意识和集体认同感的增强。同宗同族,无论山南海北,相见一叙都有一种自然亲近之感,体现着人们对“宗族血缘”关系的一种精神依恋。虽宗亲有远近之分,血缘有稀薄之别,然血浓于水伦理不灭、人伦永存。生活富裕了,寻根意识与乡土情怀亦日渐强烈。木有本、水有源,我们的根在哪里?源于何处?这种寻根问祖的心情,人性使之。

     我中宁万姓先祖在中宁这块土地上也曾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秦庄的“万家隆号”、南湾的“保田庄”、沙滩的“万家老庄”、刘庙的“三庄”,都曾记录过万氏家族昔日的兴旺。“万家坟茔”的蛟龙石碑,旗杆埫高耸的石旗杆,隆号万氏祖祠中供奉的先祖白缎绣像,都曾记录着他们昔日的辉煌,但随着“大跃进”的号子声,已灰飞烟灭。

     中宁万氏本有族谱,也随着持谱人的离世近半个世纪下落不明,万氏先祖究为何人,成了难以破解的“谜底”。倒是另一个声音逐渐高涨,“中宁万姓姓朱不姓万”。给我们本就难以破解的谜底带来更多的迷茫。甘、宁万姓,同族同宗,且我中宁万姓乃其源头,今源头不清,何以续之。

     盛世修谱、责无旁贷,族谱遗失、物证损毁,近谱好修、远谱难续,时光荏苒,知情者日少。先祖不明、渊源不清,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何异?先祖功德何以彰显?若认祖非人,我辈百年之后,又有何面目见先祖于地下?本于此情,撰此拙文,抛砖引玉,希引有识宗亲共鸣,共同论证。且历来修谱,应与正史方志,互为表里,相互补充印证,才不失其真,以免攀附假托演绎之嫌,以还我先祖本来之面目,让我中宁万姓早日回归中华万氏,乃至世界万氏这个大家庭中来。

     中宁万姓从历史上看,一直聚居繁衍于七星渠两侧,从万家沙滩、万家隆号、恩和街、保田庄、刘庙三庄均属于引黄灌溉最早受益区。据中宁县水利志记载,七星渠虽然历史悠久,明初自渠口至渠尾长二十二里,支水灌田二百二十三顷,只灌新堡、恩和、鸣沙地区,鸣沙又属于军屯之地,可见万姓是当年七星渠的最大受益者,是哪位万姓先祖有如此之眼光和能力占据如此有利之地,令人深思,极有可能是先入为主,充分利用其手握军屯之权的人力和“谁开垦归谁所有”的政策,才占据了大片土地。

     明代对七星渠进行过多次扩整,上移渠口,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也就是明立国260年后的《修改七星渠碑记》中记载“溯渠上五十里”。清代至解放后的1952年,七星渠总长近60公里,现渠总长已达87.6公里。

     依次推断:万氏先祖定居中宁地区的时间应该在明朝立国的前、中期,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宁万姓是崇祯四太子之后”的说法确无可信之处。庆靖王爷之后,鸣沙看塔人由朱姓改万姓之说也将打上问号,画上句号。

      我们不妨循着甘肃靖远三滩小兵道”万老太公墓志铭文中陈述:“本邑先贤万老太公世勋,素称望族,而溯厥伊始籍贯南京奋志戎行,先世曾有功于明朝廷,诏封宗子世袭指挥职,七世移住宁夏府中卫而子孙绳绳业农读习”。加之族谱内所述万瑶、万潮之事迹与我们对先祖的传说基本一致,也只有万瑶、万潮才享得起“万家坟茔”和旗杆埫之石旗杆、蛟龙碑之待遇。如能查得出万潮在其原籍确无墓葬的话,也许会拨云见日。至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中宁万姓就姓万!我宁夏中宁万氏先祖就是万瑶和万潮,我们和甘肃靖远之万姓确系同族同宗。

     以上只是我个人推断,谨以此文献于万氏宗亲共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