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陶姓网 > 陶氏源流 陶氏源流

全国各地陶氏迁徙概况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陶姓展区
全国各地陶氏迁徙概况

华北地区  

1,大兴陶氏 明永乐间陶阿都从安徽凤阳迁顺天府大兴,世袭锦衣卫。  

2,蓟县陶氏 明永乐中祖某随燕王从金陵迁蓟县。

3,威县陶氏 陶成,原籍山东青州府昌罗县士乡村,因岁凶逃荒,于明成化年间来此,取名陶庄。

4,南宫陶氏 明永乐三年陶万寿从山西洪洞迁南宫陶家屯。

5,广宗陶氏 明永乐二年,陶邦卿一家由山西洪洞迁广宗陶新庄,后更名陶辛庄。

6,魏县陶氏 明初从山西洪洞迁魏县陶三家。

7,新野陶氏 明中叶由江西新建徙新野城内,后徙陶楼、车湍口、杨营等村。

9,烟台陶氏 始于明初,由云南徙居烟台福山三十里堡。

10,临邑陶氏 明朝年间从河北枣强迁临邑县临邑镇陶家。

腾州陶氏 陶洙(1021—1088)字源鲁。其先本于范螽。有即丰而家者。曾祖希袒、祖令全、父友。庆历年中,丰被水患,举家迁徙腾县。未数年家有赢余,遂延师教子。生七子,长曰宝臣,宣德郎,知南京谷熟县;次曰才臣,宣德郎,知沂州新太县;次曰圣臣,齐州司法参军。次三子皆卒。季曰规臣,业进士。孙七:克念、克明、克宪、克广、百药、克孝、敌祥,皆举进士。曾孙四尚幼。

11,威海陶氏 明永乐元年(1403),安徽凤阳人陶钺调任威海卫指挥佥事,后陶钺战亡,侄陶敞病愈复职,到第十代弟兄三人,繁衍开来,陶家夼一支;南北竹岛又一支;城里老三,祠堂设城里。分居乳山大陶家、小陶家等地。

12,蒙古族陶氏 札拉楚特氏所改;或由哈布嘎钦氏所改;或由陶楚格氏所改;或由土尔扈特氏所改。

东北地区

13,满族陶氏 一支原籍上海,明洪武年间,犯罪罚遣关外绥中县,明末已发展成一大家族。当明、清交战之际,陶家56人死于战乱之中,其余陶姓族人,被迫投充旗下,编入旗籍(汉军八旗)。解放后八十年代大多改为满族。 另一支亦迁自南方,明朝时充军到东北,世居伊苏(吉林敦化)长白山二道沟。康熙十三年(1674)归降满清,改为双字姓陶佳氏,驻京师、盛京、广宁及义州等地,编入满洲正白旗第三旗,世袭佐领。蒙古正黄旗陶佳氏,世居察哈尔。 再一支陀阔洛氏(托活洛氏、托和罗氏)原系长白山西错草沟人,康熙3年拨到广宁西山板石沟,又于康熙8年转到旧站屯西居住。陀阔洛氏、陶国浑氏、那图拉氏、绰络氏、托谟氏,分别于清末民初改汉字姓为“陶”。

14,锡伯族陶氏 来自托库里哈喇,托可苏尔哈喇,托霍罗哈喇,托罗哈喇和陶佳哈喇。

达斡尔族陶氏 或直取汉姓而为姓;或由托木哈拉所改;或由吐钦莫昆所改;或由古隆莫昆所改。

15,辽阳陶氏  明洪武陶懒愚从浙江秀水迁辽阳。

16,庄河陶氏 清顺治8年从山东乳山饽饽山入关,分布于辽宁庄河、海城、黑龙江庆安、青冈、绥化。

西北地区

1,唐改陶氏 陶谷,邠州兴平人,唐彦谦之裔孙,在五代唐、晋时为翰林学士,因避石敬塘之讳,故改姓陶。子邴,进士。

2,贵德陶氏  原系河州(今甘肃临夏)民籍,居住西南乡间,孝悌力田,贸易为业……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筮来德邑入籍,以耕为本,一艺传家,业执班门。

3,洋县陶氏 原籍安徽怀宁,清代乾隆年间登仕郎陶大忠迁洋县窑坪乡药树坝村。

华东地区

1,宣城陶氏 一支始迁祖继富,元末由行春圩朱家渡迁宣北蒲塘冲。 另一支始祖馥,官当涂,死于任所,二子结庐奉孝,因居东莞。历世至三十六世恭,元末隐居宣城姑山,是为迁姑山始祖。再一支始迁祖铧七公北宋时因差役繁重于宛陵方山先从沙嘴次从姑孰择当涂青山。

2,繁昌陶氏 明洪武年间由芜湖白马山迁入,居高安乡象山、泥埠、老圩村,1986年有1113人。

3,桐城陶氏 始迁祖定,明洪武初宦居桐城,并命其嗣子福五基白杨里;其侄福六居城,继徙枞阳。

4,宁国陶氏 始祖诏,字子驭,宋初仕居宣城。五世孙参戎,迁居宁国好渡。诏十世孙叔泰,字子康,明时始迁邑之竹溪,为始迁祖。

5,无为陶氏 明代荣一公和荣二公由江南太平府迁至安徽省无为县。

6,歙县陶氏 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明正德五年(1510),明子公迁歙西的古溪(今属歙县城关区徽城乡村),十一世舜廷公于清乾隆年间迁黄潭源。名人教育家陶行知。

7,淮北陶氏 相传始祖陶大鹏由江西老鸹巷迁淮河以北,于蒙城、怀远、淮北、宿县等地交界,人口众多。

8,淮南陶氏 当于晋隋之际,于山东定陶等地至此落居。

9,寿县陶氏 原籍北京密云,陶世伯明初任寿州卫百户。

10,六安陶氏 原籍寿州,陶瑛洪武三十一年任六郡全卫镇抚。  

11,回族陶氏 江西为家坝一支陶姓回民迁居合肥,洪武年间,他们集资建寺,“色目人百姓祀之,赐回回岗(今三里庵一带)”。 另一支陶姓回民于明初由江西瓦家坝迁至肥西三十岗,后散居于部分乡镇。 再一支 寿县陶店有前陶、后陶之分,明朝年间,前陶因与回族通婚,改信伊斯兰教,改族籍为回族,后陶仍为汉族。

12,昆山陶氏 陶岘,渊明裔孙,唐开元中徙家于昆山。另一支始迁祖汝益(字虞卿),明季庠生,自江北兴化避地吴中,定居周庄。著名国画家陶善镛(字冷月)即其九世孙。

13,苏州陶氏 浔阳之派,五代有可大者宦游江南,是为江左之始祖。越十三世至靖芝子埴,迁来常熟。埴四世孙让,因贸易而自常熟迁无锡城南长广溪之东,名谓陶巷,是为迁锡之始祖。  

14,武进陶氏 始迁祖越,宋奉政大夫,建炎南渡,卜居武进之后萧。

15,溧阳陶氏 始迁祖人群,明万历末由溧阳县义笪村迁常州武进。

镇江陶氏 陶世居江西浔阳,自梁川公客扬州,始卜居江都宜陵镇。清雍正末,其子灼卒,继配徐太安人率幼子盠渡江来润。

16,无锡陶氏 明翰林学士安为鼻祖,以安孙元为始迁祖,明成化间由安徽当涂迁江阴苏墅镇;以十一世孙尚矪为迁锡祖,明末由江阴迁无锡绣衣坊南首。

17,吴改陶氏 其先苏州吴氏,明嘉靖吴容避倭乱徙淮安,再徙扬州,孙容徙居宝应,易姓陶。

18,沭阳陶氏 明洪武年间由苏州移到苏北沭阳大陶庄.涟水陶马.沭阳大陶庄.灌云小陶庄.东海陶庄.连云港陶埯等地。

19,金华陶氏  一支为杨州教授陶旻[字伯大]后裔,初迁金华府城八咏门,举办陶家书院,时有江西德安灵龟石山陶贤祖避党争辞归后应邀而来,代任山长。前者后裔明初迁今兰溪;后者后裔元名广义明名成道明初官至侍郎,其子景初因宦迁四川苍溪。另一支原籍广西郁林,明初陶成来浙江剿匪,战死。留下一支后代赐祭守祀,落居汤溪陶寺。

20,文成陶氏 始祖陶乔,字迁於,号松冈,唐末自兰溪县迁居瑞安县白鹤溪口村(今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司前村)。始迁祖:其斗,明崇祯年间自泰顺县桂峰(古山名,在今龟湖镇境)迁居文成县严处村(今属黄坦镇)。

21,黄岩陶氏 陶冕,名孟则,为唐中德大夫陶述之十七世孙,元季由长潭迁居黄岩清洋上陶。 子仲学迁太仓港口新桥头。再一支始迁祖讳仁,先居山阴城隅,复迁诸暨白浦。另一支源于福建长溪,徙于永康,复徙于黄岩,后分为二房赤山、陶夏,陶夏之房有泰和,宋皇佑间迁陶阳。元末有文学家陶宗仪。

22,临海陶氏 陶儒,字述之,号柴桑叟,唐末避乱自临海县章安镇(自然镇,今属台州市椒江区章安镇)迁居本邑长潭村(今属括苍镇)。

23,缙云陶氏 陶象,晋代宦居临海县长潭村(今属括苍镇)。始迁祖:温,字光一,行祖,五代后周显德时自长潭村迁居缙云县云滩村(今五云镇陶滩村)。散居小筠石鼓里(今大园村西)、陶墅、大园、麻东、下东山、黄塘头、柳塘、宏坦、泉塘、葛湖、黄碧铺前、龙湖、坡岭头、周异、上田、名山、洋山和磐安、永康、武义、丽水等;其从弟从长潭迁居缙云县城东门外陶宅。另一支陶常修,五代时自临海县长潭村(今属括苍镇)迁居缙云县筠川村(今属壼镇镇)。  再一支陶仁,明建文二年(1400)自缙云县小筠村(今属壼镇镇)迁居本邑湶塘村(今属新碧镇)。

24,嘉兴陶氏 陶观,字怡生,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南渡宦居嘉兴府城(今秀城区)城北金桥村(今秀城区嘉北乡金鱼桥村)。始迁祖:菊隐,南宋末自金桥村隐居本邑雁湖村(今属王江泾镇)。

25,义乌陶氏 陶孝明,唐代自东阳县邑城(今吴宁镇)迁居义乌县桥亭村(今赤岸镇乔亭村)。始迁祖:宗一,宋代自桥亭村迁居本邑七都越山(今苏溪镇上西陶村)。  

华中地区

1,波阳陶氏 谱称系出渊明长子俨公之后。五代时,裔孙茂麟作“陶氏家谱”,《宋史》有载。茂麟子庆元始自鄱阳马鞍山迁星子长岗岭。庆元生绘,绘生仁,仁生若思,若思生五子,后主要繁衍为鉴公、整公两大支,鉴公为进贤平塘、星子长岗、南昌瑶溪、石梁、碧溪、鄱阳之祖,整公为新建昌邑、都昌西溪、南昌八角洲之祖。

2,彭泽陶氏 谱称渊明次子俟公之后,五代燧公由栗里迁彭泽五柳乡,南宋省一公生六子,至此始盛,分迁星子、湖口、都昌杆林、皖江、广济、歙县赤岭,又自广济迁黄冈、蕲州。

3,星子陶氏 谱称渊明五子佟公之后,北宋叔正公生二子环、璇,分布于星子、九江马回岭、黄梅套口、德安等地。

4,宜丰陶氏 谱称渊明五子佟公之后,南宋绍兴时太初公由宜丰南山迁秀溪,分迁洋湖、辛居、安城、楼湾、贤讲、袁家、石台源、竹源、高安三石。西溪一支出自佟第三子喧之后。 另一派渊明五子佟公之后,陶谦胜宋咸淳时由奉新夏城迁新庄。

5,万载陶氏 宋代陶唐孙居湖源二十都。 另一支清代陶闻喜自宜丰迁黎源陶家段二十四都居住。

6,麻城陶氏 谱尊陶邴为始祖,邴公由山西太原宦居麻邑,字唐祚,号绍先府君,宋开宝元年戊辰科会试第六名,复廷试,又赐进士。累官知府,诰封谏议大夫。其后子孙居歧亭大河东陶家园。又有迁居黄冈紫荆湖、阳逻、大冶县保安镇陶家树,并昌梅、圻罗各处。 另一支陶钟华宋代从江州迁麻城。

7,潘改陶氏 明陶仲文,原姓潘,父为陶姓养子,改姓陶。

8,郧县陶氏 相传先祖陶友闻从山西洪洞迁来湖北郧县,现后代居郧县东乡的三四个公社,约有四千户以上。

9,安化陶氏 桓公长子瞻之后,有陶升者,后唐同光二年(923)由江西吉州府泰和县圳上迁居安化小淹。今布于长属十二邑及衡、永各境。有清两江总督、谱牒学家陶澍。

10,宁乡陶氏 一支始迁祖陶海晏,宋乾德、天圣间由江西德化县迁长沙府城,后又迁宁乡七都十区石狮古塘。 另一支明初兄弟六人由南昌迁万载县舒塘,又迁长沙,长辛村、次辛庵分徙济阳、安化,三辛轩居省垣,四辛斋徙湘乡,六辛溪徙湘潭,五辛田居宁乡靳水双江之老人仓。再一支陶河清,宋开宝时授应天巡捕,从曹彬破贼有功擢滇(?)州刺史。

11,祁阳陶氏 一支陶矩宋时自柴桑避居祁阳,其后裔弼之十三世孙源徙居东安三官桥。 另一支陶以山,浙江绍兴人,明洪武二年衡州县事,子渊祁阳县事。有前国务院副总理陶铸。

12,岳阳陶氏 明洪武三年,陶景和自江西南昌瑶溪迁岳州城东门,景贤、景顺、景珍迁监利、沔阳。

13,浏阳陶氏 明嘉靖年间,江西新昌(今宜丰)新溪陶谦胜之后显较迁浏阳东乡高湾,显佛迁南乡澄潭江。

14,醴陵陶氏 明洪武二年,兄弟三人由江西丰城县陶家巷迁醴,长必清居南乡符田花石山,二弟仲秀居淇田河边禁山洲,三弟廷秀居西乡南阳桥,四弟仍居原籍。  

15,湘阴陶氏 明洪武陶成携子由江西星子迁湘,落居三桥。    

满族陶氏

     一支原籍上海,明洪武年间,犯罪罚遣关外绥中县,明末已发展成一大家族。当明、清交战之际,陶家56人死于战乱之中,其余陶姓族人,被迫投充旗下,编入旗籍(汉军八旗)。解放后八十年代大多改为满族。 另一支亦迁自南方,明朝时充军到东北,世居伊苏(吉林敦化)长白山二道沟。康熙十三年(1674)归降满清,改为双字姓陶佳氏,驻京师、盛京、广宁及义州等地,编入满洲正白旗第三旗,世袭佐领。蒙古正黄旗陶佳氏,世居察哈尔。 再一支陀阔洛氏(托活洛氏、托和罗氏)原系长白山西错草沟人,康熙3年拨到广宁西山板石沟,又于康熙8年转到旧站屯西居住。陀阔洛氏、陶国浑氏、那图拉氏、绰络氏、托谟氏,分别于清末民初改汉字姓为“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