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谭姓网 > 谭氏源流 谭氏源流

三峡支系谭氏之一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谭姓展区
三峡支系之一:建始、巫山、奉节谭氏

奉节谭建国

   “弘农堂”。此堂号因何得名?有史记载:谭国被齐桓公灭后,首领谭子逃到莒国去避难。公元前431年莒国又被楚国所灭,谭氏17世祖谭时英(夫人黄氏)又从莒国迁徙到山西太原西南落业,到22世谭玉成(夫人杨氏)因辅佐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前188年)有功,封为元侯,官衔为弘农郡主,谭氏本支系子孙落藉弘农,并以弘农为堂号。弘农郡都在今河南西南边境灵宝市,辖区包括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流域和陕西的洛水、杜川河上游以及丹江流域等地。重庆石柱《谭氏宗谱》“新谱序”称:谭国解体,首领谭子奔莒国去避难,民以国氏。谭氏肇祖祁在莒国修宗庙祭典。子民各奔东西南北。谭玉成在汉代被封弘农郡主,从此玉成公的子孙,即以“弘农”为堂号。昔日弘农郡郡都在河南灵宝市南二十公里处(在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交界处的河南境内)。汉景帝时谭氏先辈祥昭公作西昌巡司时遂开西昌谱系、二十八世崇德公遂开会稽谱系、三十一世西贤公遂开忠世谱系、三十三世谭浩公遂开江西炉陵谱系、三十五世恭安公遂开绍兴谱系……。重庆万县马头中和《谭氏族谱》又称:四十世忠立公,司牧汉江,屡游麻城,见其土厚,于唐真观五年辛卯岁(公元631年)由江西吉安府凤凰村迁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祖师殿洗脚河高谐堰谭家湾定居。近有广西玉林市仁东镇邵甘村宗仁称:宗谱记载,玉林谭氏先辈谭乘云字雍泉号辅知,武进士出身,被派到玉林做官时,从江西吉水来到玉林,后定居此地,当地现有谭姓人氏两千余口。建始县景阳清江南岸挖角坦把沙坪有谭姓数百人,堂号济郡,根据谭学运(现住建始县业州镇邮电职工宿舍)保管的《宗谱》(成书于清光绪九年)中记载:“先祖道清公世居江西吉水县有三子:永富、永贵、永华,清公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偕长子永富迁居湖南澧县定居,八世于雍正时期迁建始南乡(即景阳镇),该支系有宗派四十派,即:“希汝文可显,德正立朝纲,志学绍修慎,承先庆世昌,训遵诗礼远,心葆知仁良,运际天开泰,功勋万古长”。上述族人与本支系的共同点,先辈曾历居江西吉水县,且大都于明初西迁到湖广,清雍正初年再迁到川鄂边境定居至今。

   根据上述记载,说明公元前683年古谭国解体后,子孙以国为氏姓谭,因其避难、谋生或是仕途的需要,迁居四面八方。其中一部分由山东经太原迁徙到了弘农郡(郡都在今河南省西南边境灵宝县),并且先祖谭玉成公在汉惠帝时,还受封作了弘农郡的郡主,这就是谭氏中“弘农堂”堂号的来历。居弘农郡内的谭氏先辈一部分由弘农又迁入江西吉水定居,传至今日,祖籍在江西吉水的谭氏子孙,已分布于五洲四海。如前述建始景阳挖角谭氏先祖由吉水至湖南澧县雍正时迁入建始。今重庆石柱谭氏“新谱序”记载:“明洪武时期(公元1368—1398)谭福—(字朝真)率兄弟子侄由湖广麻城入川”。本支系清乾隆48年清雅主编《谭氏宗谱》记江西祖彦真公也是洪武初年由江西吉水到湖广白沙县落户。明朝初年的彦真公与朝真公还有景阳谭氏先辈都是江西吉水谭氏先辈同一时代的后裔,他们又都溯江而上,来到山水相依的湘、鄂、川边境定居,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待深考。

   据《万姓统谱》中考证,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云贵一带六大姓,其中就有谭姓,自称盘古之后,望出弘农。这是云贵谭氏;巴南(今鄂西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巴东县、建始县和渝东一带)在荆楚谭氏千二公(谭昭)支系和前述石柱、景阳谭氏之外,还有一支谭姓家族,民族普查时定为当地世居的少数民族。相传:“太祖母佘氏为元末明初人氏 (与彦真、朝真同时代人) ,元季(编者:季即末)之乱时,太夫人已有身孕,随夫避乱中,不幸坠入巴东县境丛山峻岭中的天坑里不能复返,只好顺阴河而下,出口处峭壁万仞,在跳岩下落时,幸有一巨鹰飞来,太君手扶巨鹰降至落婆坪,幸免遇难。后得一子取名谭天飞。天飞有八子,座落八坪,……。” 有关佘氏之前的先辈和堂号的来历未见祥细记载。这一支系谭姓,人口众多,族群兴旺,家家户户也挂“弘农堂”号。巴南谭氏和三峡谭氏两个支系虽对自已的始祖认同有异,但因同姓同堂,长期和睦相处,亲如兄弟,患难与共。《统谱》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挂“弘农堂”号的谭姓,是否都是谭国遗民融入当地少数民族?有待考证。

   荆楚地区谭广的裔孙在监利一带有挂“四知堂”号的,因先祖谭广将为明宫採购的皇木擅自施给江陵宝梵寺作梁树而犯禁,招来杀身之祸。为保子嗣平安而隐其名,所以墓碑隐“广”名为“诚”字“信”,隐名的原因“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称“四知”堂,挂“四知堂”号者亦属弘农谱系。

   谭氏荆楚谱系的由来:

   清乾隆48年癸卯岁(公元1783年)荆楚谭氏四世祖谭广之次子谭昭(千二公)的后裔谭清雅和远堂侄贵铨、贵镇等人所编《谭氏宗谱》(以下称古谱)中“谭氏旧谱节略”一章称:谭氏自唐宋元以来,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明洪武(公元1368—1402)初年,彦真公偕次子谭华到湖北省白沙县(今湖北监利)廖瓦江落业(彦真公长子谭贵留吉水顾守基业),开创了荆楚谭氏。

   华公生子安定,任继州卫督,领百姓军丁开垦安民,封巡江御史,永乐三年病故葬于廖瓦江花园。安定公生广,广公年十八永乐(1403—1424)进士,工部侍郎,曾客居北京市顺市街函庵寺。广公死后安葬于普济观谭弯村谭芳钦、谭芳义兄弟宅基后约100米处壬山丙向,虎头墓碑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碑中记载“侍郎知州转苑平县正堂六世祖谭公讳诚字信之墓”(广公为何隐名为“诚”字“信”详见本册 “先贤传记”章节中谭广名目条)。广公娶范、白、韩三夫人,共生八子:长子谭时(后世根据兄弟排行称千一公)自监利迁居江陵普济观宝梵寺。次子谭昭(千二公)与父广公定居江陵普济观谭家弯,于是本支系又称昭公为“江陵始祖”,我等千二公的后世都自称为“江陵谭氏”的由来。千三公谭青住沔阳洲(今仙桃市)。千四公谭经住容城(监利别名)火把堤。千五公谭世才在北京更名白柳廷继白言葱后嗣。千六公谭子(古谱中千六公的名字漏记,编者2007年10月2日去江陵普济镇谭弯村时,达森等宗仁证实千六公名谭子,特作补遗。),住新观西河南岭。千七公谭茂在白沙县乔紫渊侯家岭花园顾守祖墓。千八公谭班住杨林港。

   在古谱名目篇中记载:千二公谭昭生紫露,紫露公生谭御。御公有三子:如浩、如奇、如凤。如浩长子谭春、次子谭凯、三子谭钦,如奇一子谭兴,如凤无嗣。上述堂兄弟四人中,谭凯的孙子谭灌(第十一世)首先撰写了“胜、永、承、先、德,清、贵、振、家、邦,道、达、芳、名、远,勋、高、惠、泽、长”二十辈派序(详见<古谱>53页第5行谭凯支系名目:“七世祖讳灌,璋公子,业儒,初衍宗派二十字。妣严氏,生子五:长胜仁郑氏、次胜义林氏,俱不嗣;三胜礼、四胜智、五胜信。”)族人接着又续编了“学、宗、周、孔、孟,法、守、夏、虞、唐,嗣、来、思、继、序,慎、修、世、克、昌”二十派,一共计四十派。从此, 凡是千二公的后裔,谭灌堂兄弟八人的子辈(第12代)都开始按“胜”字辈统一起派,以本派序来分辨祖孙叔侄、兄弟姐妹,传至今日,未曾紊乱,纵有中间因故未按此派序取名,但辈份之间的关系,仍然祖孙有序。至于,千二公另外七个兄弟的子孙,是否都采用谭灌所编的派序,尚不清楚。此次寻根访祖时,建始县望坪谭远清带着孙子,翻山越岭到望坪东庄土地岭探访谭道勋一家时,宾主欢聚,五世共饮,其乐融融,传为佳话。2006年中秋前夕,建始、巫山和奉节三县谭氏子孙七代再次团聚道勋公家中,这是千二公后裔“德”字辈九兄弟,在川、鄂边境开创谭氏三峡支系以来,自第七代至十三代七辈人的首次团聚,“先祖百年团圆梦,后孙七世仲秋逢”!试想如无派序或各立派系,谁祖谁孙、谁姑谁侄,怎能分辨,如何相称?恐怕老幼尊卑相逢不相识,只得互称“您” 而已!派序乃族史之纲,人伦之本,所以《古谱》中“谭氏旧序节略”告诫子孙:“日后佳节,雷同大会,不可失却宗派,忘却根本,如有不遵家规者,天不容,地必灭”。

   荆楚谭氏江陵谱系中三峡支系的起源与发展:

   广公次子谭昭(千二公)的后裔,到“德”字辈,已有族兄弟约140人,大部分居住在江陵及周边的公安、石首等毗邻地区,少数人迁居到了松滋、长阳、桃园、瞿县、长乐、川东和鄂西南等地,其中谭德进、德炳、德显、德盈、德义(懿)、德光、德举、德表、德均等族兄弟九人(排列按房次先后),本人或部分子辈於清雍正五年前后,由祖籍江陵普济观谭家弯兴新垸,始迁到湖北建始县高坪镇望坪谭坝子村礼士坝或相邻的重庆市辖巫山县坪南乡竹林村(苦竹园)和奉节县青龙咀(镇)谭坪村定居。族人曾在礼士坝建有谭氏宗祠,并置有族产维持宗祠经费。

   在礼士坝现存德盈、德义两人和德进次子清鹏以及他们子孙的大量墓碑可考。德义公原来的墓碑断裂后,子孙又复制一新碑,两块石碑字迹清晰可见(根据墓碑证实德义公名字《古谱》误记为‘德益’现予以更正);德盈公墓墓穴保存完好,原墓碑损毁,此次修谱时已立一新碑。以上两人的墓址,八旬老人谭达山、谭名扬年青时连年扫墓拜祭,记忆犹新,指点无误。德义公长子谭清泉的墓碑,宏伟壮观,保存较好。众多墓碑记录了当时千二公子孙迁入川、鄂边境的基本情况;德义公次子清朝定居于当时属于川东,今重庆所辖的奉节县青龙咀(镇)谭家坪村,后裔中绝大部分人又转迁到奉节县吐祥镇定居。朝公即吐祥镇的谭名忠、谭名兴等的远祖。德光公三子清任、德显公之子清朝(与德义公次子同名)、德炳公之长子清哲、德举公之子清池均安葬于巫山苦竹园和苏家坪胡家山一带(竹林村年近八旬的谭芳盖2006年8月亲临墓地祭扫)。《古谱》记载:德均公夫人聂氏和德表公(德均胞兄)的三子清益、孙贵仁等同迁望坪,聂氏葬于东龙河,清益、贵仁父子葬于猛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