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孙姓网 > 孙氏源流 孙氏源流

源流-孙姓源流简溯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孙姓展区
先祖来源

孙姓的由来,可以上溯到远古的虞舜或者颛顼时代,但那都是一些传说,确切的世系记载是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的。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正是管理制作陶器手工业者的陶正,由于管理有方,又因为他是古代圣贤虞舜的后代,周武王就把长女嫁于阏父之子满,并把他封在今河南的淮阳一带建立了陈国,赐以女为姓,满称胡公,为陈国的第一代国君。

从胡公开始,经过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世袭传授,到了陈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桓公死后,桓公的弟弟杀死桓公的儿子自立为大王,是为陈厉公,公元前的705年陈厉公喜得贵子,取名叫陈完,陈完生人时,恰好周太史经过陈国,陈厉公便让太史为其子算命,周太史预测说: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在其身,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太岳之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意思就是说陈完及其后建子孙将在姜姓之齐国兴旺发达,占据齐王位。这是后话,但当时陈完虽然是陈厉公的长子,但是由于陈厉公是杀了陈桓公之子而得以继位的,本来他的王位就有点“不太合法”,怎么能奢望王位传子呢?果然,陈桓公的儿子公子林,又用计谋杀死了陈厉公,把权力夺了回来,自立为王,是为陈庄公。陈庄公死后,他的弟弟杵臼又在众大臣的拥戴之下,当上了国君,这就是陈宣公。陈宣公的太子御寇,应该在陈宣公死后继承王位,但是,由于陈宣公最宠爱的美人在公元前672年生了一个宝贝儿子,取名叫款,陈宣公经不住美妾的温柔细语,决定杀死公子御寇而立爱妾之子款为太子。本来,陈完与太子御寇情同手足,相为知音,交往甚密,太子御寇既然被无情、昏愦的宣公杀死,自己也害怕大祸临头,于是投奔了明君贤相在位的齐国。齐国当时正是齐桓公在位,管仲为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小小的陈国自然不敢到齐国要人,于是陈完得以保全性命。

陈完本来就是陈国国君的儿子,到了齐国以后,可以说是才华过人,他又是在那种腥风血雨的环境中成长的,非常懂得为人处事的诀窍,到了齐国后很快有了比较好的名声,齐桓公是一个礼贤下士的贤明君王,非常器重陈完的人品与才气,要封他为卿士,陈完考虑到自己是个亡命之人,逃命到齐国,没有什么功劳,就居于高位,另一方面他对齐国高层的情况、内部的斗争又不熟悉,联想到最近陈国为了争夺王位而进行的血腥争夺,初来乍到,还不知道齐国贵族之间的一些矛盾斗争,怕一下子得了高官,引起别人的嫉妒,弄不好不仅官位不能保,就连性命也危险,就婉言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亡命之人,大王能不嫌弃我而大度的收留我,宽恕我的罪过,我已经是三生有幸了,对此我是感激不尽的,哪里还敢有什么别的要求呢?再说我到这里寸功未立,就忝居高位,实在不敢受命”,齐桓公见他态度坚决,言之有理,就不再勉强,改任他为“工正”,负责管理官府的手工业生产。由于古代人称氏不称姓,公子完到齐国以后就称陈完,陈与田在古代是音同义通,所以又称之为田完。

田完的四世孙田无宇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才,在齐庄公在位期间,齐庄公听说晋国要起兵攻打齐国,就派田无宇出使楚国,请求楚国派兵增援,楚国在田无宇的劝说下,起兵攻伐晋国的联盟国郑国,迫使晋国分散了注意力,解救了齐国的军事压力。由于为国家出了大力,齐庄公就提拔田无宇为上大夫。

齐国自齐桓公死后,接连发生了争夺王位的内乱,王室的地位也逐渐败落,代之而起的是各贵族势力不断扩大,并且内部斗争也十分复杂与激烈,田、高、栾、鲍四大家族争宠夺势,互相倾轧,在这场斗争中,为了争取主动,田无宇联合鲍氏家族,趁栾氏、高氏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的大好时机,发动了突然袭击,双方在齐都稷门外发生了激烈的战斗,由于田鲍氏早有准备,结果如愿以偿,打败了栾高氏。之后在分配栾高两大家族财产时,田无宇表现出了政治家的高瞻远瞩,他力主把栾高两家的财产分配给了失去财产与土地的齐国公族的公子公孙们,对贫困孤寡的人家也进行照顾,这一举动,博得了齐国的广泛赞誉,同时也得到了齐景公的更加恩宠。齐景公为了表示对田无宇的嘉奖,就把莒邑赏赐给他。但是田无宇坚辞不受。在齐景公母亲的请求下,改把高唐赏赐给他。从此后“陈氏始大”,在齐国出现了“归之如流水”的局面。

据史料记载:“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  

公元前的523年,齐国伐莒, 国君莒子逃进纪鄣城里,田书运用计谋,兵不血刃攻下纪鄣,取得了伐莒的决定性胜利。由于田书伐莒有功,齐景公把当时较为富庶的乐安赏赐给了田书,并赐姓孙,食采于乐安(现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田书便成为孙姓始祖。孙书的儿子孙凭,字起宗,在齐国也官至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便是《孙子兵法》的作者、举世闻名的兵圣——孙武。  

由此可见,孙氏的源头是这样的:虞舜……虞阏父——胡公满(封陈)——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公圉戎——幽公宁——厘公孝——武公灵——夷公说——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鲍——厉公跃——陈公子完(奔齐)——稚孟夷——泯孟庄——文子须无——桓子无宇——孙书(赐姓孙,食采乐安)——孙凭——孙武。

迁徙分布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濮阳和山东博兴一带。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据资料记载,有一支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这支孙氏出任中书舍人、两浙节度使。他有个儿子名叫孙俐,文韬武略,很有才能。当时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孙俐被朝廷选为佰将,带兵征战在闽、越、江右一带,立了军功,被封为东平侯,唐高宗时期,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时,河南的孙氏族人随同着到了那里安家落户。 唐僖宗时又有河南孙氏族人随同王潮、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清康熙中,这一支孙氏族人迁至广东香山县翠亨村。后来出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据史书记载,唐朝末年,孙氏族人从河南光州(今天河南潢川)迁入福建泉州。台湾的孙氏大多是从福建泉州迁徙而来的。孙氏在国内分布很广泛,海外不少国家也有很多孙姓华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孙姓大约有105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5,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孙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11.8,占安徽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这六省的孙姓又集中了%44。形成了长江以北孙姓为主力的布局,皖豫鲁苏,长江流域为两个集中分布的孙姓聚集区。明末清初,孙姓进入了台湾。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孙姓大约有1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8强,为明朝第十四大姓。宋、元、明近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孙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低,近600年中孙姓人口纯增长率只有13,净增加了1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20.8)、山东(14.5)、江苏(13)、江西(11.9),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陕西(6.7)、河北(5.8)、安徽(5.6)、山西(5.6)、河南(5.1),这五省的孙姓又集中了%29。浙江为孙姓第一大省,占浙江总人口的1.6%。宋、元、明期间,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东部地区迁移,而中原地区孙姓人口萎缩。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鲁苏两大块孙姓人口聚集地区,孙姓聚集重心开始向东移动。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848万,为全国第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5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孙姓人口由119万激增到1848万,增长了近16倍。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分布于安徽、黑龙江、河北、辽宁、江苏、吉林,这六省又集中了42%。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16.9,占省总人口的%3.3。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3.5)和吉林(%3.4)。以长江为分水岭,孙姓显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的孙姓分布带。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孙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同时,出现了黄河下游的孙姓人群向东北地区的大量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