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史姓网 > 史氏源流 史氏源流

史氏远祖世系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史姓展区

一、《史记》记录的史氏远祖世系暨周世系
这里所要谈的史氏远祖世系是指从西周初期的史佚上溯到黄帝之间的世系,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及《史记•周世系》的记载,史氏远祖世系自轩辕黄帝至至史佚为:黄帝——玄嚣——蟜极——帝喾——弃(职任后稷,周始祖)——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昌——伯邑考——史佚。
这一世系中,黄帝至史佚是21世;“弃”至“昌”(周文王)之间是15世,称为周世系,即周世系包含于史氏远祖世系,是史氏远祖世系中的一段。
二、周世系存在之疑点
周世系是指西周文王姬昌以上至其始祖弃(职任后稷)之间的世系,最早见于《国语》中,《国语》载:弃(后稷)至周文王之间共一十五王。西汉时司马迁写《史记》,仍沿用《国语》所记周世系弃(后稷)至周文王一十五王之说。由于《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讯语),所以2100多年来一直为正史所推崇。今日凡是得姓前以“姬”为姓的姓氏差不多都认同这一世系,并将这一世系记入自己的家谱中,比如:《中华姓氏通书•陈姓》、《中华姓氏通书•吴姓》、《中华姓氏通书•王姓》等书中的陈、吴、王等姓氏以及《周氏宗谱》中的周氏等,就是沿用这一世系,即:弃(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昌。《史氏春秋网•史氏远古祖之源考》称:这一世系中“后稷”至“不窋”之间应该还有20多代,历史没有记载。其实,笔者研究发现:以上这个世系不只是“后稷”至“不窋”之间有缺失,“鞠陶”至“公刘”之间、“公非”至“高圉”之间、“高圉”至“亚圉”之间、“亚圉”至“古公亶父”之间都有缺失,有的甚至被紧缩。理由如下:
(一)鞠应为鞠陶。《国语》韦注,《酒诰释文》及《路史》引《世本》皆作“鞠陶”,《豳诗谱疏》引此纪亦云鞠陶,则知《史记》脱“陶”字。
(二)《史记•周本记》惑于《国语》十五王之说,直接以“不窋(音同窟)”为“弃”之子,是因《国语》言“周十五王”之误,删缩世次以合之。为了记述十五王,司马迁写《史记》时将仅有可征之厘茧、叔均亦省削弗录,而岂晓《国语》之不能无误?以下“辟方”、“夷俟”、“云都”、“太公”、“组绀”、“诸盩”、“叔类”被删缩也是同一道理。新安戴太史震《东原集》有《周缺代号系考》谓史不言“弃”,而言“后稷”卒,且上承“皆有令德”之文,则继弃为后稷一职者并非一人,及最后一个任后稷之职者(叔均)卒,其子不窋立。
《路史发挥》言:“稷生厘茧(一作玺),厘茧生叔均”。《山海经•海内经》亦言:“后稷之孙叔均。”虽谱牒散亡,但不窋不是稷子,己有许多依据。这里厘茧、叔均当补入世系,书于夏朝禹、启之世。即不窋(音同窟)非弃之子,而是最后一任后稷官叔均之子。
《史记》言“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失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非稷亲子,先儒历辨之,词繁语紊,不能悉举。《国语》祭公谋父云“昔我先王世后稷(世代任后稷官之意),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不窋失官。”史亦本此。言世代为稷官,则非一代可知。不窋身当夏衰,而夏衰在太康世,则不窋非弃所生可知。谯周之说亦如此。
就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余读牒记,自黄帝以来,皆有年数”又说:“维三代(指夏、商、周)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可见,司马迁著《史记》,述三皇五帝及夏、商、周三朝之史实,本身就有遗漏。《史记》篇幅浩大,有十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计526500字,这样一部宏篇巨著,缺憾、错误在所难免。
(三)《史记•周本记》以公刘为不窋子亦是错误的。因为《国语》言:“不窋(音同窟)末年,夏后氏衰,不窋失官”。《表》言:“夏后氏衰在太康世”,则知不窋与太康处于同一时代。又《史记》、《汉书》及《吴越春秋》并言:“公刘避桀居豳”;《刘敬传》云“周至后稷(指周始祖弃至公刘之前为后稷官的人之间),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迁豳。”此言后稷至公刘十有余世,则《史记•周本纪》书四世(弃、不窋、鞠、公刘)之误可知。考
《竹书》“少康三年复田稷,后稷之后不窋失官,至是而复。”此言应是指鞠陶或鞠陶之后恢复了后稷之职。其后,因古籍败亡而脱失,至公刘时复兴,又才见于经传。“公刘避桀居豳”一句说明,公刘所处时代已在夏桀“履癸”时代。查夏、商二朝帝系知:不窋之子鞠陶与夏朝的“相”和商朝的“曹圉”处于同一时代。夏朝的“相”到“履癸”之间相距十王九代,而商朝的“曹圉”至“成汤”(与履癸同时)也历十一王九代,所以推断:鞠陶至公刘之间至少有九代因古籍败亡而失考(详表1)。
(四)《史记•周本记》因《国语》言“周十五王”之误,未记辟方、夷俟、云都。按《人表》言:“公非后有辟方,高圉后有夷俟(《世本》作侯侔),亚圉后有云都(晋,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中云都作灵都)”,史注引《世本》同。《史记》不辨《国语》十五王之误,即以不窋为稷子,又删缩辟方、夷俟、云都三世,以求合于《国语》。《路史发挥》及《前编》俱纠其缪也,因此辟方、夷俟、云都亦应补入世系中。
(五)《史记•周本记》将太公至叔类四代删缩为“公叔祖类”亦属误。因为《世本》作太公、组绀、诸盩。《三代世表》言:“太公、组绀、诸盩、叔类,凡四名。”即云都生子太公,太公生子组绀,组绀生子诸盩,诸盩生子叔类,叔类生子古公亶父。又《竹书》言:“祖甲13年命组绀。”则知组绀为祖甲时代之人(详表1)。
(六)契与弃为同父异母兄弟,契传至纣王共三十一世(详表1),而弃传至与纣王同时代的周文王姬昌只有十五世,难以令人信服。禹、契、弃(后稷)三圣共事尧、舜。夏禹帝系17传至履癸夏桀。夏朝王位传了17人,而其间的世次实际只有14世,即世次应剔出与“太康”同世的“仲康”、与“不降”同世的“扃”、与“孔甲”同世的“廑”,实际只有14代人。商始祖契至帝辛纣传了31代,一共是47帝。据最新考古资料推算,夏朝起始于公元前2198年,结束于公元前1776年;商朝起始于公元前1776年,结束于公元前1122年,即夏、商二朝历时1076年。如按《史记》之说:弃(后稷)至武王(周文王次子)只有16代,即与夏禹同时的弃到与商末纣王同时的武王这1076年的时间只有16代,平均每代67.25年,也就是说每一代都是67.25岁才生下一代,这是不合客观实际的。如果此说成立,就是历尽夏、商二朝之后,武王竟以16世祖的身份讨伐31世孙帝辛纣,其谁信之?因此,《史记》周世系牵于《国语》十五王之说之谬可见也。
三、黄帝至周始祖弃之间的世系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①“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景)仆,生高阳(颛顼)。”②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帝喾)即帝位。”③“帝喾元妃姜原生弃,即后稷,为周之始祖;次妃简狄生契,为商之始祖;三妃陈丰氏女庆都生放勋,即帝尧;四妃娵訾氏女常仪生挚。帝挚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④“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山海经•海内经》言颛顼是昌意之子韩流所生,《路史•后纪》言韩流是乾荒之误。本文采信颛顼是乾荒之子黄帝曾孙之说,颛顼生子鲧。
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以列出黄帝至弃(后稷)之间的世系为:
黄帝——玄嚣——蟜极——帝喾——弃(职任后稷,周始祖)
                              —契(商始祖)
                              —尧(唐氏始祖,五帝之一)
                              —挚(少昊帝)
      —昌意——乾荒——颛顼——鲧——禹(夏朝建立者姒启之父)

从这个世系看出,弃(后稷)、契、鲧是同族兄弟,那么,他们之后人传至周初的世次应基本相当。夏朝自“鲧”传至“桀”被成汤所灭,一共经历18帝传了15代人;商朝从“契”至“纣”被周武王所灭,一共经历47帝传了31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