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程姓网 > 程氏源流 程氏源流

再说程氏五林发源地兴国州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程姓展区
再说程氏五林发源地兴国州

  

     阳新,位于长江南岸,处扬子江与楚江交汇之地,贯穿阳新全境的富河与二江相交,遂有三江口。

     阳新于富池口依大岭山脉与古吴境江西瑞昌划界,谓之“吴头楚尾”;北以长江为阻,与武穴、蕲春隔江相望;西与大冶、咸宁、通山接壤,间有大冶湖,幕阜山余脉;南与江西武宁相隔于幕阜山主脉之崇山峻岭。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山在水中,水依山流。自古先民在此休养生息,农耕渔樵,南来北往,竟成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兴国州。

一、  兴国州之前世今身

1.  兴国州之前世渊源

     汉高祖建汉以后,建立中央朝廷以下州——郡国——县的三级行政体制,当时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每州设一个刺史主政。每个州下设若干个郡和侯国,郡直接归中央政府领导。当时全国有六十多个郡。在十三个州当中“荆州”的版图上,包括我们今日的湖北、湖南全境和贵州,广西的一部分,下辖六个郡和一个长沙侯国。在这六个郡里有一个江夏郡,辖有今天湖北省中东部地区。江夏郡于汉高祖六年始设,辖有十四个县,其中鄂东地区设两个县,一个是江北的蕲春县,一个是江南的下雉县。下雉县辖有今日的黄石市区、阳新、大冶、通山等行政区域。下雉作为当时一个县级行政机构,当有城镇治所。那么,雉城今在何处?史书记载:西汉吴楚七国之乱时,淮南王刘长的部将伍被说:“略衡山以击庐江,有浔阳之船,守下雉之城,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强弩临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东保会稽,南通劲越,屈强江淮之间,可以延岁月之寿耳,未见其福也。”可见当时下雉有城。《兴国州志》记载,下雉旧城在兴国州东南四十里昌平乡下羊下雉潭。也就是说阳新第一个县政权设立在今日富河下游,网湖之南,枫林镇境内之下羊湖畔。

     三国东吴时期,公元221年,吴王孙权封甘宁为西陵太守,领下雉、阳新二县。可见当时下雉已一分为二了。这时的下雉应辖现在阳新富河以北之王英、三溪、浮屠、白沙、陶港、兴国、富池、黄颡口、韦源口、金海、太子、大王,富河以南的木港一部分、枫林以及大冶全境、黄石市区。阳新应领富河以南余部(木港大部、排市、龙港、洋港)及通山全境。(华师大董恩林教授认为以富河为界,河南为下雉,河北为阳新。此愚见不敢同之处也。)

     东晋安帝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将下雉县并入阳新县。下雉从此结束了600多年的县级政权中心地位。

     至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原改阳新为富川县,县治东浙至兴国镇。(董恩林教授认为在富池口,愚认为是隋唐战乱时期一临时建制,应在富池、黄颡口两处游移。)故“阳新”县名使用告一段落,其历史有368年之久。(亦有文字记载,此时阳新为“阳辛”)。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又改富川为永兴。这时的县治应仍在兴国镇。今日之兴国镇现存之 “富川门”地名可作佐证。

     南唐时,永兴县始设通羊镇,青山场。至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将国号太平兴国分赐,其中将兴国二字赐给永兴,将永兴军更名为兴国军,治所设在永兴县。管辖永兴、大冶、通山三县。至此通山县始设,县治为通羊镇;大冶县始设,县治为青山场。

2.  兴国州之演变

     自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永兴军改称兴国军之后,历经元、明两朝,兴国军原由“军”升为“兴国路”,且隶属江西行省。路是元代实行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的中央管辖——最高地方政府。到了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兴国路由江西行省划归湖广行省,仍辖永兴、大冶、通山三县。

     明代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兴国路为兴国州,撤永兴县,改永兴县为兴国州直辖地,兴国州仍辖大冶、通山二县。至此,“永兴”一名在阳新使用了700多年的历史也告结束。

     清朝初期仍然治用明制,兴国州仍辖大冶、通山二县。至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兴国州不再领县。至此,兴国州作为一个独立县级行政单位存在。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民国政府废兴国州,设兴国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又将兴国县更名为阳新县。

     兴国州从兴国军到兴国路,再到兴国州,以及兴国县,前后历时937年;也经历了从最高地方政府行政机构到县级机构的多种变化。它见证了中国社会的乱与治,也见证了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轨迹。

二、  阳新之方言格局

     阳新方言按国家大的区域划分,属于赣方言区。其临江地区又为北方方言区。再细加探究,阳新方言有“九板十三腔”之殊。

1.以行政单元“里”为基本特征保持方言风貌

     由于阳新从宋代以来,行政区划以乡、里为基本单元。明、清两代544年的历史,全县大都是分为三十八里二坊。具体而言:兴教里(大部为富池镇,少部为枫林镇);东乡里(东部为枫林,西部为木港);兴瑞里(东部为木港,西部为洋港);仁义里(木港);归化里(洋港);乐平里、修善里、长乐里(排市);崇庆里、朝阳里、辛兴里、修净里(龙港镇);上阳新里、下阳新里(龙港之富水);上迁里、下迁里、宣教里、慈口里、吉口里(现划通山慈口、燕厦二镇);丰义里(东部为半壁山,西南为陶港,西北为富池新建);下丰乐里、宣化里东(陶港镇);宣化里西、宣化坊、尊贤坊(兴国镇);辛亭里(黄颡口镇);上丰乐里、中丰乐里、怀仁里、辛安里西(白沙镇);丰叶里、长庆里东、辛安里东(浮屠镇);善福里(韦源口镇);永章里(金海开发区);宝政里(太子镇,大王镇);永城里、乐岁里(大冶大箕铺镇);崇仁里和长庆里西(三溪镇);安乐里、永福里、福庆里(王英镇)。故而,阳新方言多以里为基本单元呈现。尽管在每一个“里”单元里,依然存在许多差异,但其基本语音是趋同的,即是有共同规律的。

2.以山脉水流区域保持方言风貌

     阳新是一个以多山富水为地貌特征的湖区山地县。境内父子山、七峰山、后垴山、黄荆山、钟山呈平行条状排列,富河贯穿东西,朝阳河、三溪河,与富河蜿蜒相通。故境内因农耕渔樵,婚嫁联姻等关系,联系着彼此,风俗语言同中存异。富河以南与富河以北显然有别,山阴与山阳自然存异。这样基本可以勾勒出:

①  大冶湖与父子山北的沿江地区方言区(包括白沙);

②  七峰山北与父子山南的富河北岸地区方言区(白沙除外);

③  后垴山北与富河以南地区方言区;

④  后垴山南与钟山以北朝阳河流域方言区;

⑤  七峰山南三溪河流域方言区;

⑥  九宫山北富河上游流域方言区。

3.  以历史政治中心为体系的方言风貌

①阳新(阳辛)镇方言风貌

     即以阳辛老县城为中心的方言区,属赣方言区。其语言特点仍保留有上古音。如现代的“我”字,在阳新读“eo”,在富水则说“吾”,音同“稳”(wuen)。现代的“他”字,在阳新读“客哎”,在龙港则说“其”。现代的“玩”字,在阳新读“弯哀”,在龙港则说“戏”。

②富池镇方言风貌

     以境内长江流域为基本区域,其语言受长江以北北方方言影响,明显与对江的蕲春、武穴方言相关联。属北方方言区域。

③兴国镇方言风貌

     以兴国镇为中心的方言区,其语言特色介于北方方言与赣方言之间,语音当中带有阳新“儿化音”特殊声调。但凡人物大小之分,均有阳新式的“儿”化读法。如“大(音袋)鱼叫鱼,细鱼叫囡嗯;大(音袋)鸡叫鸡,细鸡叫斤儿嗯;大(音袋)牛叫牛,细牛叫牛儿嗯;大(音袋)锅叫锅,细锅叫锅儿嗯;大(音袋)毛巾叫服子,细毛巾叫粉儿嗯;大(音袋)碗叫碗,细碗叫碗儿嗯; …… ”

三、阳新方言的特殊之处

1.阳新方言具有形容状物的鲜明性:

     如形容物件很细小,称之为“个米米”;形容东西很多,则称之为“个堆堆”;形容很臃肿肥胖,则称之为“个筒筒”;形容很消瘦,则称之为“个筋筋”;形容又干又瘦,则称之为“个壳壳”;形容很松软,则称之为“个泡泡”;形容很单薄,则称之为“个皮皮”等等。

2.阳新方言具有古汉语的传承性

     阳新方言中读音方面,仍然保留有“入”声韵。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数字中的“一、七、十”都仍读作入声字。

     阳新方言中古汉语的沿用:如“乃”字,“乃爹、乃母”是你的父亲,你的母亲的意思。这里的“乃”就是“你的”意思。主要流传于兴国镇、陶港、排市、浮屠、三溪等全县大多数地区。“阿”字的应用,在表示“我的”意思方面龙港富水一带仍有“阿婆、阿母”的表达。“着”字,在三溪一带有“天冷,多着件褂子。”的表达,“着”字有“穿上”的意思。“何解”在阳新表达“怎么办”的意思,这里的“何”表示“如何”,“怎么样”;“解”字表示“分析、解决”等意思。“其说其有理”,这里的“其”字表示“他”的意思。“去戏哈”,“戏”在龙港表示“玩耍”的意思。

3.阳新方言的多样性

     阳新方言的形成,不仅受到土著的民风民俗影响,也受到外来人口语言的影响。由于千百年来,阳新有着来自大江南北各地的外来人口在阳新定居,繁衍生息。这些外来人口在成为常居人口后,其原先的母语在生活习俗,生产劳动中不断与本地居民相融合。但在这个融合过程中,也是“你中有我”,保留有最本色的语言风貌。如阳新人对父亲的称谓,就有“父”、“爹”、“爷”、“耶”等称谓;对母亲的称谓有:“母”、“姨”等称谓。可见,阳新民间保留的语言带有浓重的外来色彩,只不过是经过千百年的衍变固化为现有范式罢了。

四、阳新方言的保护与应用

     阳新方言作为地方文化遗产,应尽快加大保护力度。一个地方的语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符号。其涵有的乡情、民俗、道德、礼仪都是不可复制的,且只有在原生地保护传承,才会有其蓬勃的生命力。

1.保护阳新方言的生态环境

     现阶段正是农村城镇化急剧变化之时,许多农民外出打工、定居,逐渐成为了另一个城市的市民。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无法抗拒的现实。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过度归并农村,并使之城镇化应慎重考虑。地方文化的主要资源是在农村,绝多数民风民俗的传承人是农民,而非市民。消除村庄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消除一方的文化土壤。民间文化,倘若是离开了土壤,岂不是无本之木?!

     因此,我们可以将城市建小一点,让市民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让中小城市的市民尽可能多浸润一些乡土文化。

2.营造阳新方言保护的艺术氛围

     阳新方言的保护重在应用。除域内民众的日常应用外,我们须在文化传播当中,保留阳新方言的特色,如在阳新采茶戏传承与保护中,让剧中人说阳新方言,唱传统曲调;在挖掘地方民俗歌舞资源时,尽可能多地保留阳新方言特色,使之通过文艺形式予以传播。

3.培育阳新方言交流平台。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网络平台已是不可须臾或缺,许多年轻人都喜欢在网络上交流。我们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平台,使阳新方言在网络上能够交流。同时,每个乡镇文化部门,应积极组织本地群众使用本地方言传承保护当地的民俗,展演本地的传统文化体育艺术,使传统文化在本地方言中存活,使本地方言在传统文化活动中得以传承。

五、结语

     阳新方言和其他地方方言一样,正在受到普通话推广普及的挤压,其萎缩之势,已然存在。我们必须要有一种保护的自觉与传承的担当,那样,阳新方言才可能一支独秀地活跃在祖国民间语言的大家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