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史氏兴起以前在当地只是一般家族,要追溯其前代的情况是比较困难的。明州史氏在发达以后自称出自栗阳史氏,栗阳史氏在历史上是名门大族,明州史氏是这一名门的史惟则之后。史惟则在唐代做过翰林学士,不少学者认为明州史氏的说法不可靠,极有可能是想攀附名人。由于唐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长江下游地区,尤其是像明州这样的地方是很难形成地方精英集团的。据现代学者的推测,明州史可能是栗阳史中的破落户或支系后裔迁居而形成的,绝不可能是名人史惟则的直系或旁系后代。明州史氏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可靠的祖先是史成。史成是当地的一个毫无影响的小人物,根本没有史料可以说明他的情况。史成的儿子史简开始与文化发生关系。史简(1034—1058)只活了二十岁,生前只是乡间政府的衙役,读过一点书,但文化水平是很低的。史简英年早逝,他的妻子叶氏独立扶养儿子史诏(1058—1130)成人,史简家境贫寒,死后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财产,全靠妻子叶氏(1033—1118)支撑家庭的生活,叶氏是个很能干的女人,他不但将儿子史诏培养成才,而且还使史家一度达到小康水平。史诏在叶氏的教育下进入当地学校学习,成为具有一定文化的文人,不过他只能算是一个具有中等水平文化人,史诏不愿离开母亲,所以长期从事的都是临时性的地方文化工作,干过政府的抄写员、祭文的写手和乡间的教书先生。史诏的孝行得到当地政府的赏识,使他成为地方名人,1107年被地方官推荐进入太学,人称“八行先生”。史诏本人没能成为政府官员,但是已经开始接近政府权力了。真正使史家开始发迹的是史诏的儿子史才(?—1162)。
史才是史诏的次子,1118年考中进士,成为明州史氏第一个取得进士功名的人,也是该家族第一个做官的人。史才考中进士后担任处州的县尉,北宋灭亡时调任余姚县尉。1130年明州被金兵攻陷,境内大乱,这时史才不在家乡,他的兄弟史木成功地组织家族成员和乡民逃难海上,成为民间地方领导人。由于史才入仕,史家地位提升。加上史诏生的五个儿子逐渐成人,史家人丁兴旺,除了史才之外,还有史师仲、史木、史禾和史光。因此,这时的史家在地方上已有了一定的号召力了。
战后史家回到明州重建家园,史诏在回到明州后不久就病死了,其幼子史木不久也病死了。史诏的病逝使史才不得不暂时停职回家守孝。服丧完毕后史才重新回到官场,先后担任过永嘉和余杭的知县,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杭州知州李光,李光是当时的名士,后来做过副宰相。由于李光反对秦桧对金投降,在党争中被迫害罢官,史才因此受到牵连而丢了官。这一打击大约使史才的性格大变,为了能够再回官场,他开始向权相秦桧献媚,这样在1151年左右得到国子监主簿的职位。国子监主簿只是小官,史才是不满足,他进一步投靠秦桧,得到秦的信任,推荐他出任右正言,不久又晋升为右谏议大夫,充当秦桧在朝中的打手,专门攻讦秦桧不满意的人。1153年10月,史才的无耻行为得到回报,他被秦桧推荐出任副相,尽管对秦桧很忠心,但他之前与李光关系成为他政治上的污点,他在副相上的只干了10个月就被罢免了,1154年6月罢职提举洞霄宫,之后他完全退出了政治舞台。史才在宋代政治史上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帮凶,尽管他做到副相的高位,但是《宋史》却没有为他立传,他的事迹在史籍中也少得可怜,《宋史》上只有一条关于他的故事,就是他要求整治太湖水利的事情。
尽管史才的政治名声不佳,但是他却使明州史氏挤身官宦之家的行列。明州史氏初登官场就取得了副相的成绩让该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条件大大改善。史才的成功使史家有了荫补入官的特权,在社会生活上史家更成为拥有特权的官户而高人一等,自然在当地成为大族。史才的成功还为史家进一步的发达创造了条件,史才以牺牲自己的名誉换来了明州史氏的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