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施姓网 > 施氏源流 施氏源流

施氏的变迁论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施姓展区

施氏的变迁

 湖南恩施、魯国南部一帶也是一个施氏的重要发源地。鲁惠公的子孫施伯和施子常均是鲁国人。所以全国現存的《施氏宗谱》中,均尊鲁惠公为始祖。

  鲁惠公(公元前923——公元前887年),姬姓,名弗湟,是春秋诸候国鲁国的国君之一,是鲁国第六任君主,他是魯孝公之子,自承袭魯孝公任该囯囯君,在位四十七年。据史书记载,山东施姓第六世施曜英(女),适叔梁纥(即孔子之父)。她是孔子的嫡妈(古时妾之儿女称大妈为嫡妈,孔子为颜氏所生)。由于孔子的生父和生母早亡,是施曜英的两个弟弟(施直、施端)精心培育成人。而施直施端的儿子施伯和施子常,均成为孔子的弟子。所以《论语》中有“吾食于施氏而饱,少施氏食吾以礼”。施子常为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众人尊他为“施子”,著有《家语》。唐赠“乘氏伯”,宋敇“临濮侯”。所以,施氏宗祠的堂号很多就叫“临濮堂”,施氏宗祠有“学宗洙泗,经讲石渠。”的对联。(上联指孔子弟子施子常,下联指西汉施讎)。很多施氏厅堂扁額称“临濮传芳”,其用意是要施氏子孫饮水思源,弘扬祖德,使之万古传芳。

魯地施姓后來分成两大分支,一支以施子常为始祖的施氏,其地域在鲁。另一支是以施伯为始祖的吴兴施氏。

吴兴施氏在西汉年间曾从吴兴迁徒到安徽碭山,在那里繁衍了二十五代后,在东汉时,第二十六世太尉施延兄弟,又回迁到吴兴、安吉。吴兴施氏的子孫后來成了望族。所以人称施氏郡望是吴兴。

  楚灭魯后,施氏开始散居山东各地繁衍。自秦汉以來,鲁地施氏开始向临近的河北、河南、安徽、江苏一帶播衍。汉时著名学者施讎(仇)即由江苏沛县迁徒到长安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北方施姓者也隨人群大量南迁。逐渐在以吴兴为中心的各地聚落。

唐代中期,唐昭宗末年(889——904年),由鲁迁入河南的施氏,以施典为首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南迁,他们从河南逐步迁入福建地区,並在福建晋江县钱江(今晋江市龙湖镇前港村)地区落腳,其后一脉相承,繁衍至今。这支施氏支派即“钱江衍派”。

在宋孝宗隆兴六年(1163年),一位叫施炳的大理寺评事,他也率族人从河南渡江南迁,先落脚在福建福清县亅高楼村,后來又在与钱江相邻的浔江村居住,这支施氏支派即“浔江衍派”。

在这里我们应特别关注一下“钱江衍派”和“浔江衍派”,因为,古代从有记载的民间向台迁徒历史看,除了唐代施肩吾外,另外数次都与这两个衍派的施氏有重大关系。它们又是今天的台湾、广东及东南亚等地区施氏的发源地。特别是“浔江衍派”,清朝时统一台湾的大将军施琅及其一些主要战将,都出生在这里。在清代时,大陆曾出现二次向台湾迁徒的高潮,也均与这两支施氏有极其重要的关係。

清代第一次大陆向台迁徒高潮,則与施琅平台战争有关。施琅因平台后,将台湾设置了一府三县(台湾府,诸罗、台湾、凤山三县),归福建辖管。当时大批施氏战将、士兵隨征入台,在被封官职之后,便留在台湾居住繁衍。在鹿港有三大姓(施、黄、许)占人口总数的80%,其中以施姓为主,占33%。

第二次移民高潮是清乾隆和嘉庆年间。乾隆49年(1784年)清政府批准蚶江(今石狮市)与台湾鹿港“对渡”(即对口贸易),八年后又开放蚶江与台湾淡水河的八里岔“对渡”,大量大陆人迁往台湾,其中又有不少施姓人士。

元朝时因蒙古骑兵长驱直入,到处驱杀汉人,为避战祸,江浙闽的百姓四处迁徒,这时施姓有许多人,进入了今粵、滇、湘、桂、赣、鄂、川等省。

明朝时,洪武年间,施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氏族之一。被分迁于今豫、鲁、冀、津、京等地。后來在鲁的施氏,还有一支迁入遼宁省。

在此,我们必須说明一下,南洋和东南亚的施氏,也是这一期间由“钱江衍派”和“浔江衍派”迁徒去的。是同一个祖先的施氏族人。

明清时期,是施氏昌盛时期,它主要繁衍于江、浙、闽一帶。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存在的408个姓氏中,施氏居第23 位。

附帶讲一下,古施氏的郡望在吴兴郡。是三国孫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乌程(今浙江吴兴)。其辖区在今浙江临安市、湖州市、杭州市、德清市一线西北地区。兼有江苏宜兴一帶县地。隋仁寿二年(602年)因濒太湖改名湖州,唐时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历史上施氏迁徒台湾的四次高潮

1. 唐中叶元和年间,状元施肩吾(公元780——861年),在唐开成(公元836——840年)年间,率部分族人迁徒台湾(澎湖地区)。他的《岛夷行》(又名《題澎湖屿》)诗:“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是第一次用诗的形式让澎湖名扬于世。也是第一次用文字记录开发澎湖这个历史史实。

2. 明末清初时期,海商巨贾郑子龙,大量招募沿海农民入台开荒种地,大多数人为福建泉州人,其中就有一些是施氏族人。

3. 施琅平定郑氏,收复台湾后,大批施氏族人入台,施琅之子施世骥、施世骠、施世骅、施世禄、及族人施玮、施瑶、施漩、施肇勋、施秉等都是这时入台的。其中施世骠官封左都督,迁福建水师提督。施秉任右都督驻凤山。施世榜、施世黻也均为官。此时施氏在台湾可谓红极一时。

4. 乾隆、嘉庆年间,请政府先后批准福建蚶江(今石狮)和台湾鹿港对渡(即对口贸易), 以及蚶江和淡水河口的八里岔对渡. 大批大陆人迁往台湾, 其中也有不少施氏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