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州武林邵氏
始祖邵雍,始迁祖邵楩(pían),字良用,谱载为邵博之后、曾任同安县令的邵旭之子,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明嘉靖进士,嘉靖三十六年任福建巡海道,驻漳州抗倭,政绩、战功卓著,万历二十三年入祀名宦祠,后代定居福州,以祖籍杭州“武林”为堂号,并与胐山邵氏联宗,后改为“观梅堂”。该族历史名人有:邵楩、邵绳武、邵天赐、邵仰霄、邵建功、邵连登、邵连科(号捷轩、振威,福建水师提督)、邵连三、邵鸿元、邵守正、邵鸿禧、邵鸿高、邵鸿元、邵耀祖(原法国核动能博士)、邵耀华(美国流力及航太双博士)。
(追溯其支源流,其先祖邵尚,由江苏宜兴迁浙江仁和,故为仁和人,尚到楩之间繁衍了五代(尚-贵-廉-琮-旭-楩)。贵和廉,赠大理评事。琮,号慕庵,天顺四年进士,历官四川按察司副使。旭,嘉靖壬午谒选吏部,授知闽之同安县。清代时曾经使用“观梅堂”为其堂号,此匾额系由慈禧太后亲题,今已毁。胐山邵氏宗祠曾挂复制的一块匾额也无存,仅仅在族谱上有记载。观梅堂的宗祠遗址在今福州于山鳌峰书院内。据传其每年祭祀用的“公婆磡”系纯黄金打造,背面还刻有70多位先祖名讳、生辰、官职以及葬地,可惜在战乱中遭焚毁。1937年最后一次祭祖,亲历者邵拱北现居住在台湾台北,为邵楩13世孙。)
2、福建福州朏山邵氏
始祖为唐代安阳邵贞一,其孙邵说,登天宝十一年(752)进士。入闽始迁祖为邵说次子邵刚,居长乐(即长乐郡,福州的旧称)。784年其子邵楚苌携子邵礼又徒居濂江之开化里(今福州林浦村),立庄名邵岐。邵楚苌登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又过十一代至宋邵汝霖徒居马尾朏山,是为朏山始祖,至今已有九百余载,传世三十九代,计有908户,3700余人;其中朏山本村仅有285户,其余遍布福州市周围,还有定居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及台湾的。宗谱系北宋大观创编,续至民国,2002年续编了《朏山邵氏家乘》。该族名人有邵楚苌、邵伯胤、邵搢春、邵京言、邵京实、邵公芾、邵亨友、邵积诚、邵循正等。今属福州市马尾区胐头村。
3、福建福州慎修堂邵氏
始迁祖邵葩露,从事盐务贸易,其父邵尼峰,明末由南京追随明福王入闽,据传祖籍系江苏扬州一带人,现已与朏山邵氏联宗,使用相同的字辈。邵佑人(邵葩露孙)生三子:邵大伯、邵补堂、邵积诚。分福、禄、寿三房,分居福州文儒坊、妙巷、东牙巷。旧字行:慎始图成国其长发立邦家基元亨利贞恒守诗书宗功积福。新字行:思勤克谨世必永昌惟孝友敬允植循良宜尊孔孟宗德传芳。该族历史名人有:邵佑人(即邵启元,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其子邵积诚(字实孚,同治七年进士)。历史学家邵循正、国际贸易法学家邵循怡、英语教育家邵循道等。
4、福建连江(属福州市)石头邵氏
始祖邵楚苌,始迁祖邵旻,宋代由福州迁居连江县石头村,现人口1000多人,属福州市下属连江市鳌江镇。堂号“东陵堂”,宗祠最早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宗祠于2007年重建,宗谱正续编。该族历史名人有:宋宝佑元年特奏进士邵弥大。爱国华侨邵章桂。
(南宋末年邵楚苌18世孙邵文靖(邵弥大子),由福州邵岐流寓连江浦下,为迁连江始祖。邵文靖十世孙明代的邵成,字仲敬,号宣议,为连江石头村始祖。邵成生三子:昊、曾、富。分天房、地房、人房。现连江县石头村邵氏系天房的后裔。)
5、福建连江潘渡邵氏
始祖邵雍?邵楚苌?,始迁祖邵耕(进士邵铜孙),由福州鳌峰坊迁居连江潘渡。从咸丰年间手抄家谱(现称之为福州新塔邵氏家谱)分析,此支当时已经和福州朏山邵氏统谱,接入邵楚苌世系。观其真实历史源流,其支入闽始祖邵泽归属是关键,有待今后讨论界定。此支已知的现有约19户,有老谱存在今不知何处?该族历史名人有:邵泽(南宋嘉熙二年榜眼)、邵铜(明景泰五年进士)、邵捷春(万历四十七年进士)、邵言纶(康熙四十八年进士)。
6、福建福州永泰丹洋邵氏
始祖邵雍?邵楚苌?始迁祖明代邵畴(进士邵铜孙,与邵耕系兄弟),即神保公,明代由福州鳌峰坊迁居永泰县二十三都长尾,今同安镇丹洋村。宗祠2004年重建。据传邵耕和邵畴分支时,老谱带回福州,今无处寻觅,只有手抄简易线谱。字行:典则师宣圣文章学孟贤诗书承先德裕后复先前。永泰丹洋邵氏现约有350户。该族历史名人有:邵锷(清康熙四十年(1701)乡荐中式举人)、邵则杨、邵师董、邵师严、邵师煌、邵宣华、邵圣丹、邵文品、邵文趾、邵文奎等。
7、福建福州石步邵氏
始祖邵楚苌,始迁祖邵孝大(又名邵听美),邵楚苌二十九世孙。清代由马尾朏山迁龙江石步乡(旧称王码头)。该族历史名人有:邵正涵,黄埔军校毕业,民国无线电台台长。邵正浩,民国陆军师长。邵正炎,民国海军司令陈绍宽部下,海军上校舰长。邵循环,字季慈,民国国防部测量局局长,始编石步邵氏家乘世系图。
8、福建泉州晋江邵氏
始祖邵雍,始迁祖邵子厚,为雍曾孙,邵溥之子,南宋初年入迁泉州晋江县邵厝,登乾道八年(1172年)壬辰科进士,官节度使。洛阳宗谱载其“配曹氏,子于缵”,繁衍昭明—邵泽—邵忠族系;而晋江《温陵邵氏家乘》则载“配白氏,子启盛”,繁衍致政—德龙—周山族系,其裔孙分居晋江、福州、同安、潮州、长泰、台北等地。洛系与晋系同为子厚公裔孙,各成派系,应为子厚公入闽前后不同婚配蕃衍的不同族裔。清康熙初“迁界”,该村地处海滨被毁,居民迁往广东、台湾等地,1683年台湾统一后部分回迁。是泉州邵氏族居地,现居邵氏1300多人,占该村人口三分之二(余为黄氏)。宗谱《温陵邵氏家乘》始编于清雍正元年,后曾续修,现正筹划重修。属晋江市永和镇。
9、福建厦门同安邵氏
始祖邵雍,始迁祖为晋江子厚公11世、雍公14世孙邵亨,字时通,“业儒有声”,元末游学汀、漳、潮、惠,携长子邵恭、次子邵敬迁居同安县橄榄岭(现属厦门市同安区新民镇,分为柑岭、湖甘等三个村)现族居地人口6200多人,占厦门市邵氏总人口的86%,是福建省邵氏最大的族居地。明清以来已有裔孙迁居潮州、漳州、台湾、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地。本族名人有邵天球(清雍正癸丑(1733年)进士、刑部教习),邵培坪(当代旅居台湾桃园、编撰《中华邵氏宗谱》)。宗祠始建于明洪武,永乐四年(1406)重建,六百年多次重修,于2005年底海内外宗亲协力再次修复。宗谱自明正德三年(1508年)始编,至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断;2006年起与台湾三重邵氏联手续编,于2011年付梓。
10、福建漳州长泰邵氏
始祖邵亨(邵雍十四世孙),始迁祖邵子玉(邵亨季子)于元末由晋江县仁和里邵厝村迁居漳州长泰县内宅村(现属陈巷镇后坊村),明末繁衍至数千人,因族斗大部外迁(部分迁漳州九湖后山),现余22户,80多人。本族名人有邵应祯(明万历廿六年进士、广州知府、广西副使),其故居遗址、宗祠旗杆座尚存,
“文革”中宗祠、宗谱被毁,邵应祯画像遗失。2009-2010年在同安、晋江宗亲大力资助下,内宅宗祠于故址重建。
11、福建漳州九湖后山邵氏
始祖邵亨,季子邵子玉元末迁长泰县内宅,明末后裔因族斗避难,部分迁漳州九湖镇下庵村后山。散居于角美白礁、浮宫、石码等地的邵氏,多为邵亨后裔,从同安橄榄岭迁居。九湖后山“有祖墓位于元山半麓,碑镌‘武安邵惠章,武德骑尉;邵惠龙,庠生。甲寅端月立’等子样”;“华安县邵氏分布于沙建镇汰内新村”(据《漳州姓氏》1004-1005页邵姓)
12、福建松溪儒林堂邵氏
始祖邵雍,始迁祖邵祖忠,邵雍十四世孙,世居浙江衢州龙游,明永乐间,由衢州龙游偕兄与弟贸易福建松溪邑,兄弟各适异域,惟邵祖忠拓基名曰:东昔。宗谱首修南宋淳熙三年,明弘治十一年续修,1951年辛卯续修宗谱。堂号“儒林堂”,字行排辈:祖学继长、仙子(建)德应、元亨利贞、加庆常新、安邦显大、定国可铭、孝义贤良、盛时发祥。此支历史名人有:邵祖忠、邵仙禄。
13、福建政和龙图邵氏
始祖邵楚苌,始迁祖邵知柔,字民望,邵楚苌十一世孙,长城里邵屯人(今政和县石屯镇洋后村)。北宋政和五年进士,官国子监祭酒,太子左庶子,兼太子伴读。乾道初告老,升龙图阁直学士,奉祠。提举洞霄宫,至是食或不给。东宫以为言,遣使就国学,特食赐金而荣归。宋孝宗恩赐“枇杷门庭”金匾,赐书“才满皇天”誉评。2005年统计政和城关约38户,石屯村30户,洋后村40户,王山村38户,工农村20户,新口村6户,护田村5户,东游村5户,伏演村23户,后山村12户,合计217户1188人。无旧谱,石屯镇洋后村近年新建邵氏祠堂,悬挂“龙图阁直学士邵知柔纪念堂”牌匾。辈分字行仅知“仁义礼智信”。
14、台湾金门县邵氏
始祖邵楚苌(邵刚子),始迁祖邵安,字伍观,明永乐年间由福州鳌峰坊新塔调戍金门卫,遂定居金门,繁衍成金门邵氏,人口1000多人,大部已外迁。本族名人有伍观四世孙、明代嘉靖年间抗倭名将邵应魁等。宗祠毁于1958年炮战,近年重建于县城金城镇东门内。宗谱正在续修。
15、台湾新北市三重区邵氏
始祖邵亨,字时通,其裔孙50多户于清乾隆年间由同安橄榄岭东渡台湾谋生,大部定居台北三重(今属新北市),少数分居台中、台南,现有人口1800多人,约占台湾邵氏人口的十分之一。本族名人有原台北市长、国民党副秘书长邵恩新(三重人),台湾邵氏宗亲会会长邵根霖、总干事邵铭祥等。现国民党中央党史馆主任邵铭煌,祖籍也是同安橄榄岭,先祖于清代移居台中,2008年10月曾回同安祭祖。三重邵氏近年经常回同安敦宗联谊。宗谱近年与同安祖籍地合作,联手编纂,2011年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