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荣姓网 > 荣氏源流 荣氏源流

荣氏家族根在济宁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荣姓展区
荣氏家族根在济宁

2008-6-18 11:14| 发布者: 荣久翔| 查看: 879| 评论: 0

摘要: 荣氏一世祖子祺公名荣旗,子祺为字,“从游孔子,亲炙洙泗,删诗、赞易、序书、定礼,共维斯道于不坠”,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今孔庙东庑供奉其神位。孔子去世,子祺公和其他孔门弟子一同为老师守墓三年,之后隐居厌 ...

         近日,记者由市文物部门获悉:“荣氏家族根在济宁”的课题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6月12日,济宁市人民政府确定荣子墓及荣氏祠堂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单独公布一到两处文物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这在济宁市文物保护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荣氏一世祖子祺公名荣旗,子祺为字,“从游孔子,亲炙洙泗,删诗、赞易、序书、定礼,共维斯道于不坠”,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今孔庙东庑供奉其神位。孔子去世,子祺公和其他孔门弟子一同为老师守墓三年,之后隐居厌次岭(位于今汶上县白石乡昙山西北麓)下,设教授徒,抱道自处,于公元前470年逝世,葬于厌次岭上。其陵墓在鲁汶邑荣氏长支精心守护下,保存至今已经2477年。

    子祺公去世后,荣氏一族为守护其庐墓,在厌次岭西北五里处聚居,取名厌次村(今王塘村)。历时千年至南北朝,荣氏一族为避兵燹迁居汶上城北汶水堤口(今美化大庄)。大约在元末明初,为避水患迁居汶上城东周村。明末清初又因故迁往演马(今属苑庄镇)。其间荣氏亲属不断有“因宦游从军贸易,探亲访友”及设教授徒等各种原因迁往“神州各地”,唯荣氏长支“以先人之庙堂在此,先人庐墓在此,先人神灵在此”,“未忍远离,思宗祧而供祭扫”,守居汶上历时二千四百多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衍圣公会同山东巡抚、学政,亲到昙山访查,上报朝廷,御敕东演马荣氏长支主祭祀陵墓,西演马荣氏次支主祭祀祠堂,“蠲免一切差役”,陵墓“纵横二百弓向归官府保管”。今存祠堂为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修。

    2005年7月4日,中共济宁市委党校时鉴教授闻知这一情况,8日即亲赴演马、昙山考察,但见祠堂西北角屋顶漏天,祠堂里外一片破败荒凉景象;陵墓石碑于1958年被损毁,只剩下墓前一尊碑座。吉宝山青石已被东北人开采过半,荣子墓陵墓右侧有湖北人挖山淘金。为了挽救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时鉴教授确立了“荣氏家族根在济宁”这一课题,并进行深入研究。

    对“荣氏家族根在济宁”课题研究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作出指示:“‘荣氏家族根在济宁’课题具有一定的文化学术价值、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深入研究、有效利用好该课题,对于促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正是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密切关注下,昙山采石、淘金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制止。

    2007年11月8日至10日,我市有关致力荣氏家族研究人士邀请全国各地荣氏亲属20余人来济宁,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及有关部门和汶上县委、县政府关心指导、密切配合,鲁汶邑荣氏长支、社会各界代表和当地群众数千人,采取民间形式举行了荣氏———世祖子祺公诞辰2548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活动结束后,有关人士正式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将汶上县白石乡昙山荣子陵墓及苑庄镇演马村荣氏祠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议。

    之后,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对荣子墓和荣氏祠堂多次进行考察论证,认为“名列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荣子墓位于汶上县白石昙山西北部,荣氏祠堂位于汶上县苑庄镇西演马村,保存现状均较为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价值,符合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条件”。并于2008年5月16日向市政府正式提交《关于提请市政府核定公布“荣子墓及荣氏祠堂”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请示》。

    致力于荣氏家族研究的有关人士为配合荣子墓和荣氏祠堂申报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考察遗迹、论证典籍,重新刻制荣子墓碑和荣氏鼻祖昌伯公“三乐”记事碑,并于2008年1月22日,在汶上白石昙山冒雪为荣氏鼻祖昌伯公和荣氏一世祖子祺公立碑;协调有关部门,将荣氏祠堂修葺一新,并于2008年1月30日在汶上苑庄镇演马村举行荣子塑像开光仪式。全国各地荣氏亲属踊跃为立碑修祠捐款。

    荣子墓和荣氏祠堂被济宁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是“荣氏家族根在济宁”研究课题工作的重要里程碑,不仅标志着“荣氏家族根在济宁”课题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重要成果,而且是“荣氏家族根在济宁”这一课题从学术研究为工作重点向成果实际推广应用为工作重点的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不仅为从根本上制止任何破环昙山风景原貌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而且为吸引海内外荣氏亲属出资开发保护、绿化、美化昙山,把昙山建成一个供人们旅游、娱乐、休闲和周末度假的综合性游览区,为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越的环境和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