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在甘肃泾川起源,不单是一个姓氏起源的考证问题,而是一个超越了阮姓起源本身的文化现象,文化盛举,能还原和牵引出一幅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画卷,一部文化典故。因为中国阮姓和越南阮姓都是从甘肃泾川起源的,阮姓既是中国南方和台湾的大姓,而且是越南的大姓,仅在现代的越南国家领导人中,就有许多阮姓,如胡志明,越南共产党创党人,原名阮必成;阮文安,国会主席 ;阮富仲,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河内市委书记、国会主席;阮明哲,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志明市市委书记 ;阮晋勇,政府总理;阮太学, 越南国民党创党人 ;阮文灵, 越南共产党中央总书记 ;阮文绍, 南越总统;阮高祺, 南越总理 ;还有越南律师、政治人物阮友寿,越南国歌《进军歌》作曲人阮文高。而在古代,作皇帝的阮姓人就更多,从1533年起,有阮肇祖嘉裕皇帝阮淦 ,阮太祖靓帝阮潢 ,阮熙宗孝文皇帝阮福源 ,阮神宗孝昭皇帝阮福澜 ,阮太宗孝哲皇帝阮福濒 ,阮英宗孝义皇帝阮福溙 ,阮显宗孝明皇帝阮福淍 ,阮肃宗孝宁皇帝阮福澍 ,阮世宗孝武皇帝阮福阔 ,阮睿宗孝定皇帝阮福淳,阮宪祖章帝阮福暶 ,阮翼宗英帝阮福莳 ,阮恭宗惠帝阮福膺,郎国公阮福升,阮简宗毅帝阮福昊,阮宣宗出帝阮福明,阮景宗纯帝阮福昪 ,成泰帝阮福昭 ,阮继帝阮福晃 ,阮弘宗宣帝阮福昶 ,保大帝 阮福晪等。
如此说来,阮姓在甘肃泾川起源,既是一个姓氏起源的问题,更是中越阮姓人以姓氏为文脉,共同寻找历史文化遗产之根的重大话题。经3000多年岁月风雨之后,姓氏起源和传承的过程成了历史,姓氏起源和传承的过程也成了文化经典、文化现象,成了具有世界文化遗产意义的宝贵财富。阮姓这个文化标志从甘肃泾川起源后,如何到南方,如何到越南,己有浩繁的著述,现仅从互联网上阮姓名下随意选载几个网页,足可评估出这笔文化遗产巨大的文化意义和旅游经济价值。
福建省永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办的永定县情网 《永定姓氏》称:“阮姓,系自偃姓,始祖出自上古时期的羲皇少子,名夫,号瑜伯,黄帝赐其阮姓。瑜伯原居陈州(宛丘),后因佐皇帝有功,封食邑昆仑大夏之西。瑜伯医术高明,割皮疗肌,手到病除,是中华医学解剖学的鼻祖。至瑜伯第四十代裔孙阮皋陶,帝舜时代任大理官,封陇西皋地,故城在今甘肃泾川东南。舜命其制定五刑律法,为中华法治文化先驱。至商代阮髡,有功于商,受封诸侯国,因不忘世袭阮姓,在泾渭建立阮国。商末,周武王伐商,阮僖上书谏,武王不听,遂弃国而居。阮国被周吞并后,阮僖之子阮訚被武王禄为大夫,仍封邑于阮,子孙以国为姓。阮僖传下第十五代孙阮肥子后从西北泾川迁徙河南陈留尉氏县隐逸。东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阮肥子裔孙500余年不参政,阮氏在陈留发展壮大,成了声名显赫的望族,后定郡望为陈留郡。
永定阮氏均属陈留郡,分布于2个乡(镇)11个村,总人口为323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7%,按全国300家姓氏人口排列为第一百八十九位”。
卓越网《中国姓氏地图 》第六部分以《以国为姓,以阮国为姓》为题说:“ 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有一诸侯国阮,位于泾渭之间,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泾川一带。后来,阮国被邻国周吞并,阮国子孙为缅怀故国,纷纷以国为姓,由此,便产生了阮氏。
阮姓自得姓以后,开始往中原迁徙,到达今河南的陈留一带时开始定居下来。阮姓在陈留一带生息繁衍,逐渐成为当地非常有名望的家族。后来,其他地方的阮姓大多是从陈留迁移出去的”。
西祠胡同网《龙溪凌氏宗谱》说 :“越南姓氏大多来自中国,例如阮、范、陈、吴、黎、郑、李、丁等等。越南几个王朝的开国国王本人或其始祖全为华裔,例如吴朝的吴权(冀人)、丁朝的丁部领(粤人)、前黎朝的黎桓(蜀人)、李朝的李公蕴(闽人)、陈朝的陈日煚(闽人)(煚读jiong3声)、胡朝的胡季犁(浙人)、莫朝的莫登庸(粤人)、后黎朝的黎利(闽人)、郑朝的郑检(闽人)、阮朝的阮福映(闽人)等等。同时也有古代安南征服南方占婆族、真腊族国家后引入的姓氏,数量比较少。
阮姓远祖起源于商代。据《姓谱》及《通志氏族略》记载,阮,为商代诸侯小国,在岐山、泾水之间(今甘肃泾川县),子孙以国名“阮”为氏。
阮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在河南陈留的阮氏出了许多名士,比如在三国时期的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禹;他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和阮籍之侄,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因此陈留阮氏身价大增,特别是在三国两晋这样讲究门阀制度的朝代,陈留阮姓一下子就成为望族。
晋永嘉年间,阮氏子孙、太子舍人瞻内迁洛阳铜驼巷。南北朝时阮氏出过宣抚使、谏议大夫,隋时出过御史大夫,唐朝时出过左仆射。宋太祖时,朝启公储任巡抚,官一直做到80岁,被封为宋靖公。 宋开禧年间,储七世孙道夫(1175~1257),任越州判官,因家于会稽藕芽池 ,遂被尊为越州阮氏始祖。元时,道夫三世孙为避元兵,迁到海滨沽渚(今上虞沽渚)。现在绍兴县的阮姓,多是那里散发出来。
古越南有阮氏王朝,因此,今天越南多有阮姓者。但据阮氏家谱中的杂记记载,越南的阮氏与绍兴的阮氏是同宗。南宋时,阮姓一支南渡,一支逃难到越南。1928年,越南还有阮姓到绍兴来寻根问祖”。
中华万家姓网、中华阮氏网的《阮姓源流与迁徙分布》论述道:
“一、姓氏源流 阮姓源出有三:1、以国为氏,是皋陶氏之后。商代有阮国,是商的诸侯国,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商末,西岐诸侯王姬昌灭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成为阮姓。后来,阮姓族人为避仇杀,分散到了各地。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阮氏,商之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于诗,子孙以国为氏。2、出自偃姓,亦属皋陶之后。据传,皋陶生于曲阜,偃姓,其后亦有人以阮为姓。3、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据《南史》记载,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
二、迁徙分布 阮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阮是第九十三大姓。远祖起源于商代。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阮氏是商朝的诸侯之国,在岐山与渭水之间,后代子孙以国为姓。而根据《千家姓查源》上说,殷商时有一个阮国,偃姓,位置就在今天的甘肃省泾川县东南一带,后来被周文王所灭,阮国的子孙就以国为姓。全国各地阮氏人家的起源就在那里,后繁衍分布到全国。因此陈留阮氏身价大增,特别是在三国两晋这样讲究门阀制度的朝代,陈留阮姓一下子就成为望族。后来,陈留就成为阮氏的一大郡望。古越南有阮氏王朝,因此,今天越南多有阮姓者。阮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在陈留阮氏出了许多名士,比如有阮琳,为蒲田进士。”西晋的“竹林七贤”中就有阮籍、阮咸叔侄二人,世称大小阮。阮籍,字嗣宗,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蔑视礼教,常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后期则变为“口不臧否人物”,常以醉酒的方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音乐家阮咸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历官散骑侍郎,相传因他善弹一种四弦琵琶,而将此种乐器称为阮。阮籍的父亲阮禹,为建安七子之一,在汉末曹操幕中,也是较有名气的文学家。明朝有怀宁(今属安徽省)人阮大铖 。宋时有律学家际逸,清时有经学家阮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