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陈姓网 > 陈氏源流 陈氏源流

福州福华堂马坑陈氏源流考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陈姓展区

两百年音断信缈,上千里关山路遥,几代人寻宗未遂,吾辈孙潜心查考。 

公元2006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初十日)福州马坑陈氏宗亲隆柱、隆忠、鼎霖、旦生、鼎柯、鼎炎、鼎东、鼎凌、石勋、石颜、石昌等一行十一人前往漳平市永福镇蓝田岭寻根溯源。 

是日,适逢国庆佳节,气清日明,惠风和畅,四处绿树彩旗交相掩映,似乎特为我们探源溯祖之行加油助兴。晨6时17分,于马坑村口集合,乘十二座面包车沿福泉高速、泉厦高速、厦漳高速、漳龙高速由北向南顺行。由于我们早行的缘故,仰或是我们的急切心情,一路上道路通畅,快车长驱,仅用3小时38分时间走完365公里的高速路,于9点55分至南靖县和溪口下高速,进入前往永福镇的30公里县道。县道虽狭小逶迤,但路况尚好,在一派闽南田园风光中单车独行,中途车辆很少、道通路畅。又经一个小时行程,我们横穿"乐土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从南靖县一侧通过"曲曲弯弯路"翻越海拨一千多米的永福岭。遥想祖先克玉公,当年在绵长修远之古道上负重穿行千里路,料想也得历时十数日方能到达福州,实属不易! 

过永福岭后,美丽的祖地乐土展现眼前,在亚热带雨林的环抱中,海拨900多米的永福盆地在秋日阳光下显得美丽动人、丰腴富贵,仿佛置身于云南昆明、置身于香格里拉。下山后,路两旁是各种连绵的花圃,延续6公里,直逼镇中心街口。由于"近乡情更切"之故,我们在赞叹美景之余,暂时还无心细赏,一行人直接驱车进入始祖克玉公的迁出地---永福里蓝田岭头坪,并很顺利地找到了陈氏长老陈驷骥、陈振扬、陈永义等数位宗亲。 

由于行前一个月我们己作了大量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在网上发布相关信息,广引博征,再集中求证,用长辈们数代相传的仅有的一点信息,即"福漳"、"蓝田"、"颍水家声远,蓝田世泽长"、"郎官巷祠堂"、"福华堂"等有限信息,集中认定为两个最为接近之目标,其一,即为本次行程目的地---漳平市永福镇蓝田岭头坪。其二,为今漳州市蓝田工业区。由于前者是与克玉公同时代的闽中、闽西、闽北、四川、台湾以及东南亚诸国的陈氏播出地,并在近期己有众多的寻亲认祖的成功事例,所以我们本次行程首选"漳平市永福镇蓝田岭头坪"探访,并先期通过三明博物馆馆长刘晓迎先生,找到永安贡川的"陈氏大祠堂"会长陈达祥先生,再通过他找到了永福的宗亲。行前三天与驷骥先生通话,告知此行目的是探源寻祖,他表示非常欢迎,并表示会招集族人准备好资料与我们极积配合,这更增添了我们此行的信心。 

到达目的地与宗亲们接头后,即前往祖祠"种玉堂"进行族谱对接。在对接过程中未找到"克昌国攀,德裕道隆,鼎石铭功,昭史策升"等辈序,但在"蓝田陈氏族谱"中找到了"永福华山户在福州总督府衙门口,省内郎官巷,清嘉庆六年辛酉建祠一座,号曰《福华祠》",这与我们的郎官巷陈氏宗祠相符,验证了我们的源支正是出自于永福蓝田!这说明:这里就是我们的祖地,这里就是令我们祖祖辈辈宗亲梦萦魂绕之地,我们世代宗亲的血管中,流淌的都是这里的血脉!福州的宗亲为找到祖地而由衷地高兴,因为,几代人的愿望被我辈实现了,我们再不留撼于后人了! 

永福的宗亲长老也为找到郎官巷福华祠的宗亲而老泪盈眶,因为,在近十年的"蓝田陈氏族谱"编撰过程中,陈驷骥、陈振扬以及永福中学原校长于1998年曾专程来榕探访旧族谱中记载的"福州郎官巷陈氏宗祠福华祠"未果,后又委托原就任于省人民出版社主编的宗亲陈培基先生继续探访,他们均数度经过郎官巷的陈氏宗祠门口而不得其入。这是因为,此前宗祠门口青石匾上的"陈氏宗祠"四个大字被灰浆抹平、油漆涂复而不露痕迹,仅在此前不久,在市政府的保护三坊七巷古文物的活动中,有关部门在文物调查中,括去油漆、灰浆后才露出"陈氏宗祠"四个大字。 

今天,我们相隔两百五十年后,两支宗亲的手又紧紧地握到了一起,怎不令人兴奋?至此,我们的寻根认祖之行己初获成功! 

在我们高兴之余,蓝田的宗亲长老们很快地在世代列祖列宗灵位前,上齐了水果、香烛、跪塌,让我们觐见祖宗。在古雅悠远的祭令中,我们一行十一人分叔、侄、孙三个辈份,由中间向两边横列,在种玉堂前,代表福州的众宗亲,向世代的列祖列宗神位行三拜九叩之礼,礼成,进香,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蓝田开基始祖五八公以及列祖列宗之神位,抚模种玉堂里的一器一物。礼毕,己十二点半,蓝田宗亲长老们为我们备下丰盛的接风午宴,席间,大家继续抒发未尽之感想,激动、欢畅之情溢于言表。 

午宴后,一行人重回种玉堂,继续进行族谱对接的第二部份工作---谱序对接,即,在《蓝田陈氏族谱》中寻找克玉公出自哪支之后,以及是五八公之后第几代。这项工作的完成,不但能弄清福州宗亲与永福祖地宗亲之间的辈序关系,而且能让子孙后代都明白自已是陈氏始祖的多少代裔孙,是中华始祖舜帝的哪一代裔孙,让他们时刻记着自已的DNA里铭刻着中华龙种的印记、自已的血脉里流淌着的是众多先贤们同样的热血,勖勉我族后人不断进取向上,永远做一个无愧于"龙种龙脉"之人。 

通过多方查证、稽考,在现有史料中找不到有关克玉公、有关福州源支之记载。 

也即,我们福州马坑陈氏流源已查实确认,但谱序未能对接上。其原因大致为: 

1、现有《蓝田陈氏族谱》中所收录各源支之姓名大多未按辈序取名,或收录时,名、字、号、讳、諡等混录。古人有名、讳、字、号、卒後多立諡,"衣冠"官者或郡望显现者多以字、号为著,同一人中有的写名,有的只写字或号或諡,後人难以分辨;通常"名"不按辈序而"字"按辈序,如:培基(名),建鸿(字),明轩(名),建聪(字)等。另外,唐、宋、元因"门伐制"庶民无职者不许记名,止以行第如"四十郎"等(五八公生于元);"辈数歌"或"班辈"等辈序出现较晚,且一地方用而另一地方未用,是故难以考证。 

2、各源支原始资料在文革中遗失,以致后人编修时仅依蓝田祖地现有裔系进行上溯汇编,而中途外迁者在原祖地无人溯之,则现有资料中无可查考。 

3、现有蓝田陈氏族谱仅修编至五八公第十世(约1550年),而福州开基始祖克玉公大约在1750年左右迁入福州,估计生于1700年之后(待考),所以,在现有谱系中暂无可稽考。然,依蓝田祖地现董事陈驷骥、陈振扬是五八公第二十四代裔孙作推测,吾辈亦当在二十二至二十六代之间,尚需寻找史料细考之。 

至此,我们此行溯源活动确认了以下事实: 

1、我们福州的开基始祖克玉公,系由现在的漳平市(旧制曾隶属于漳州府)永福乡蓝田村迁出(第一祖地,下同),在蓝田谱系中属九二公派华山户。其后人宁州府正堂陈国铨(乾隆四十九年福州府举人)以及其侄国子监学正陈柱勋(进士),于1801年在福州郎官巷建《陈氏宗祠》一座,面朝南向,共三进,连偏房及南后街店面,总面积共千余平方米,号曰"福华祠"。 

2、第一祖地的开基始祖为五八公,号云峰,文音公之子,是雍公第十七代裔孙,于公元1230年左右由今永安贡川(第二祖地,下同)迁入。五八公青年时随云峰旗(据《宋史》,旗是军队编制番号的名称,非中央管辖的地方部队。当年进驻永福的云峰旗领导者为邓耿光,所以今天在蓝田祖庙《升龙堂》里有其祀位。)驻龙岩县永福里,约于南宋理宗末年迁居永福里蓝田社(原属漳州府新罗县,明成化七年即1471年改新罗县为龙岩分州,划出五个里开设漳平县,故永福改属漳平县)岭头坪(即现陈氏大宗祠址),故称:蓝田陈。在七百多年时间里,"蓝田陈"枝繁叶茂,四海播迁,仅在祖地永福就有近五万人口,含播迁之族系,计有二十万人之众。 

3、第二祖地为今之永安市贡川镇,开基始祖为雍公,字月铭,是中华陈氏始祖胡公满之六十一代裔孙,汝南令摄公之子,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生,世居吴兴(今浙江长兴县),少好学多才以辨博善文,年二十官拜郡守,以贤良方正被举于朝对策百余人,高宗独善其对。永淳元年(682年)推为中丞。历经武后、中宗之变,闻韦后执政,百日不赴阙,为台司所弹劾。及玄宗及位,复召赴内阙,命崇政殿赐坐,询以民政。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携次子野公迁南剑州之沙阳固发冲(今永安市贡川镇新发冲村),公年八十岁矣。夫人郑长史女生三子,孟苏迁宁化石壁,仲野居发冲,季运迁闽县(今福州,含长乐、闽清县)。公终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享寿九十有一。 

嗣后,三位长老带领我们拜谒了华山祠、五八公坟、祖妣坟、祖庙等资以凭吊之家族圣迹,并与我们一一作详细介绍,大家用虔诚崇敬的心情感怀先祖之厚德,悉数拍照、摄像作留念。临别,长老们嘱咐我们:永福蓝田《种玉堂》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晚祭祖,全国各地来朝者上千人,希望届时我们福州宗亲能正式参加祭祖活动。 

此次溯源探访之举,方向是正确的,结果是成功的,唯留后撼者,谱序暂无法准确对接。因此,我们一行十一人于当天下午三点半踏上回程,决定次日再访郎官巷祠堂,以期寻找碑文印迹。 

次日九点半,我们邀请原任省人民出版社主编的宗亲陈培基先生(五八公第25代裔孙),共赴郎官巷祠堂探访,由曾在南街派出所当段长的隆柱带头,到福华堂探访。福华堂原为三进堂加两侧大厢房结构,木构建筑,正门是郎官巷32号,第一进之正门造型古朴大气,门墙两侧是宽大厚实的青石板方柱,门顶有青石板横梁,横梁正上方镶嵌着一块青石匾,匾上用宋体刻有"陈氏宗祠"四个大字,在匾的上方有一瓦覆木质遮雨飞檐,历经两百多年飞檐仍完好(在福州市政府开办的有关三坊七巷宣传保护的网站http://www.ffw.com.cn/zhuanti/20060331  上有此图片);石门框内有两扇对开木大门,其中一扇大门中间又套开一人行小门,木门基本完好,但不知是否原配之物;石门两侧是厚达0.6米的山墙,外墙面白灰尚完好;第一进之东、西箱房以及正厅均被改造成民居,各住数户人家,场景较乱。第二进同样还有一石门框,只是没有横匾、没有遮雨飞檐,木门也荡然无存;两侧山墙结构尚好,只是白灰大多脱落;尽管如此,亦不失其宏伟之气势;第二进之东、西箱房以及正厅亦被改造成民居,各住数户人家,场景同样较乱;令人高兴的是:二进的左后厢房里的住户是我们陈家在西门陆庄支系的女儿,但其辈份大于马坑支系,为"道"字辈,是在下的姑婆辈(马坑支系现有最大辈份是"隆"字辈);说明来意后,她老人家与我们一见如故,对我们的提问热情作答;老人家在五十多年前就住在这里,她父亲曾轮值收过"永嘉玻离店"(是祖祠偏舍之一,面朝南后街之店面)等祖产之租金,童年时曾与兄弟们进祠堂同享春、秋两祭之大宴,其兄弟如今还住在西门户珠弄,只是问及碑刻之事她老人家没有印象。据族中当年曾参加过祖祠祭祀的长老隆枢(在下之父亲)、鼎霖(春弟)介绍,当初在祠门口右侧(今郎官巷牌坊处)立有一齐胸高石碑,上有克玉公名号,内容已不详,但此碑今已不知去向,望族人皆留意探寻。第三进在杨桥路扩建时被占用,所以今仅余两进,但仍颇为宽敞,足见当年祖祠规格之高。 

至此,本次探访活动暂告一段落。 

下一阶段族人需要做的事: 

1、寻找"陈性初族谱",其中记载有郎官巷"陈氏宗祠"之相关信息,以补充宗祠文化。本项工作由在下会同陈培基宗亲以及漳平宗亲寻访。 

2、配合市政府三坊七巷文化布局之:"三个展示区":其中"一个专项展示区"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黄巷之间的展示区,主要展示闽台亲缘关系(摘自"三坊七巷"最新保护方案之"布局规划);收集海外(特别是台湾)族人中优秀事绩,以配合政府宣传。 

3、与政府相关部门主动联络、配合,力争将我"陈氏宗祠"之宗族文化汇入三坊七巷文化布局计划之内,并争取获得其认同,为进一步获得祖祠的合法性打好基础。 

陈鼎凌  

200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