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饶姓网 > 饶氏源流 饶氏源流

饶氏谱中南丰白舍“四十公依元亮公祖茔而居”资料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饶姓展区

元亮公葬白舍郭家坑洞阳观后,五世信公曾为抚州倅,协助过危全讽在“梁开平三年”(即公元909年)围攻豫章,兵败象牙潭后而整族南迁南城白干。有谱记六世孙罴公次子还远迁鄱阳白干祖地而居,可见罴公也是一个宗族观念非常强烈的人,这种情绪也传递给了后人,罴公夫妇合葬元亮公坟右侧。此后罴公后裔多围祖坟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内定居生活,清代饶学曙在撰写《元亮公考妣墓志》特意说“因时醮祭近者是托即百千承祧要自不离其宗也。”饶氏谱古代三次全国大联修主修饶氏谱有其二是罴公后裔:一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勋公支八世孙进士饶光辅始作宗支图并序,二为明代罴公支廉州太守饶秉鉴,三为清代乾隆年间榜眼饶学曙也为罴公支。

《广昌千善冠裳饶氏族谱》(光绪二十八年版,下同),罴公:讳广义,号梦弼,字伯通,官任后唐赠正义大夫。妣范氏、黄氏,夫妇合葬白舍元亮公坟右侧。生子:肱。


(上图:四十公的六哥“三十公清代墓碑”,原址南丰龙泉庵)

元亮公七世孙肱公任崇仁县令后定居宜黄东源,其后十世孙念三公从东源迁广昌东山开基。念三公也继承了先人崇宗信祖的理念,又命幼子“四十公迁南丰白舍依始祖坟也”。现南丰饶氏多为其后人。

《广昌千善冠裳饶氏族谱》:君俊公之孙念三公本居东源,生四子,晚游猎广昌,因而居之。再娶黄氏又生三子:三十公,三八公,四十公;三十公迁千善冠裳,三八公居广昌东山,四十公迁南丰白舍依始祖坟也。四十公迁南丰白舍后生六子: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富;大富公迁南丰郭树窠。

      各地饶氏谱中有多处关于“四十公由东山迁居元亮公墓侧而居”的记录。说明从罴公到宋代四十公,以至到清代,元亮公墓在白舍经历过多次重修,一直完好。


江西广昌尖峰民国《坳背源饶氏族谱》有记

南丰各支分迁派:按旧谱,四十公,念三公第七子,自东山迁南丰白舍,依元亮公祖茔而居,生子六:曰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富。大五公迁?野鸡坑,生子宝容,宝容生葵,葵生邹大,三公迁长春巷生子绍,绍生长九,长九生栋,栋生道通,道通生思仁,思仁生兴珑,兴珑生九卿,九卿生四子,第三子良贵生可敬,可敬生汝煃,汝煃生文普,即翠麓巷之始祖也,第四子良玉分坐田是矣。大四公迁梅源,子象,象生兹,兹元隆;大五公迁沙坪上,生子世奕,世奕生麟一,麟一生贵宝。大富公迁郭树窠,生子钧,钧生行,行生权,权生二子:为存、为传。为存之七世孙是就嗣居其地,为传之七世孙是将居里浒,其支分不一,世系难以详载,略言其概,庶几知所亲焉。



清康熙已丑岁(1709年)《南丰梅源饶氏族谱》有记:

丰邑跨南城之西,上接广昌、若匍峰、竺鸡、岫峰、马鞍诸山,环列秀丽,生其间者,多理学文章之彦,世家大族,冠盖蝉联,自唐宋迄今,不替也。余承□兹土,甫下车,职当周视其城郭,稽郭外户口之繁简,性情之淳漓,以觇习尚,乃未三月而引病归,岂丰士不足为政邪,抑法留有数也,既谢篆、乐与士大夫游,有国学吴君秀贤者,工诗歌,好结纳,一日,偶携其友人饶君应侯之家谱,以请序于予,披阅之下,源流分合,序次井然,如登秋山,以望百川,询仁人孝子,敬祖睦宗之至者,予因之有概矣,夫同姓之亲,越五世则无□,由五世逆溯之,而十世、而二十、三十,则相遇不识如涂人。今世禄家兄弟相残,操戈同室,求其列尊卑,明长幼,联一族如一体也,得乎此无他,争趋于利,而俗下长厚也,按饶氏系出鄱阳,元亮公始寓居南城,葬丰邑之白舍,子汉迁临邑,五世信大夫,乃复迁南城,十二世念三公又迁广昌;迁白舍,依元亮公茔者,十三世四十公也,至十七世元隆公,自白舍赘梅源,为梅源始迁祖,传至应侯,又十九世矣,应侯之祖,□多隐□,然南城、南丰、广昌三县间,唐宋元明,科第人杰皆不少,应侯念水木之谊,起而修之,既尊其祖宗,又以训其子孙,此亦足证俗之长厚,而老杜所云有古人风者,庶几近之欤。余□为丰吏,虽乞休,邑中事之有关于风化者,皆未常不繁余心也,爱乐得而为之序。

时:皇清康熙已丑岁(1709年)孟夏谷旦

文林郎知南丰县事河南戊午举人年家侍者梁瑶海撰

南丰县大山和上饶县饶氏谱中均收录有清顺冶辛丑年三年饶氏元亮公祠与南丰彭仲贤所签的《争山合同议约》,从中可以看出清初饶氏又活跃于元亮公祖墓址。议约列有近十位证人,议约上说“始祖元亮公葬于四十一都洞阳观背,一共数冢在内,历唐及宋,从来无异”,“所有山内饶宅老墩冢悉系饶姓。”可见,饶家山元亮公祖墓也得到周边居民的认可。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5年)榜眼饶学曙撰有《元亮公考妣墓志》一文,可见,乾隆年间饶氏又重立了元亮公墓碑。


1998 年江西省昌厦一级公路开工建设,途经南丰白舍窑分布区域,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丰县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对公路所经过的饶家山白舍窑址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考古发掘出大量刻划或压印在器物内壁、足底、匣钵上的“饶”字款的文物:“饶都”、“饶本”、“侥”,甚至出土了“饶一元”印鉴标识。这可能是饶氏“四十公依元亮公祖茔而居”最直接的文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