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祁氏出祁县
山西省有个祁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春秋时晋国大夫祁奚曾受封于此,后以此得名,而祁奚也被认为是中国祁姓人共同的祖先。祁县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对该县梁村古文化遗址考证证明,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2007年4月13日,祁县举行祁奚大夫祭祀大典活动,来自广东、云南、河南等地的祁奚后裔等共3000多人参加了活动。
史料记载,祁奚(约公元前620―545),晋献侯四世孙,食邑于祁,遂以祁为氏,曾留下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千古佳话。
故事说,祁奚50多岁的时候请求退休。晋悼公问祁奚谁可接任,祁奚推荐仇人解狐。
悼公又问,解狐可是你的仇敌?祁奚道:“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晋悼公正要立解狐,解狐却死了。
晋悼公又征求祁奚意见,祁奚推举自己的儿子祁午。
悼公问,祁午可是你的儿子,祁奚道:“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正当此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也死了。
晋悼公又问:“谁可接任?”祁奚答道:“其子羊舌赤适合。”
后来证明,祁奚推荐的人都能够尽忠职守,不负所托。祁奚也成为光明磊落、高风亮节的典范。
在祁县,最吸引人们的是当地的“祁太秧歌”,有《偷面瓜》《做小衫儿》等秧歌剧。
每逢元宵节闹红火时,各地大搞龙灯、旱船、背棍、高跷以及鼓乐欢奏等活动,大大小小的舞队极其普遍。其中的扮演者,在舞蹈间歇唱支小曲,渲染气氛,载歌载舞,歌舞结合。这种形式就是祁太秧歌的起源。
祁太秧歌多采用第三人称说见闻、数典故、叙景致的歌舞形式。“二月里来龙抬头,姐妹三人踢绣球。大姐姐踢了个龙摆尾,二小妹妹来接球。走三走,扭一扭,踢了个狮子滚绣球。”这是祁太秧歌《踢绣球》中的一段,表现的是姐妹三人踢绣球的嬉闹场景。民国时期,祁县秧歌艺人根据真人真事编演了《唤小姨》《张公子回家》《卖胭脂》《劝戒烟》《吃招待》《送樱桃》等一批反映商业和农村生活的小戏。
上世纪40年代,解放区革命根据地晋绥边区当时流行着两种秧歌,虽然都称秧歌,但其风格、特点截然不同。
由于名称上有些混淆不清,晋绥文联的戏剧工作者经研究磋商,认为从流行区域上分较好,于是分别定为“陕北秧歌”和“晋中秧歌”两种。
1951年,榆次专署组织了“祁太秧歌研改社”,将“晋中秧歌”由原发祥于祁太二县的这一秧歌剧种定名为“祁太秧歌”。这个名称自1951年改革以来,一直流传至今。“祁太秧歌”原有300多个剧目,现在传演的只有三四十个。除了过年闹红火时有大型的秧歌,祁县农村庙会也经常有秧歌表演。
在河北省也有个祁县,1914年,改名安国县。即今河北省安国市。据《汉书》载,秦末楚汉战争开始后,王陵率军归顺刘邦,在灭楚建汉战争中屡立战功。为表彰王陵的功绩,汉高祖取“安国宁帮”之意,封他为“安国武侯”,其封地即今安国一带。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汉武帝取其封号,置安国县。属中山国。东汉属博陵郡。隋开皇元年(586)改置义丰县,徙治郑德堡,属定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改名蒲阴县,景德元年(1004)祁州治所自无极迁蒲阴,属祁州。明洪武二年(1369)省入祁州,属保定府。1913年改祁州为祁县,属范阳(保定)道。1914年,因与山西祁县重名,复名安国县。1928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属定县专区。1954年属保定专区。1958年,博野县一度并入。1991年改为安国市,属河北省直辖县级市,由保定地区代管。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后,由保定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