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祁姓网 > 祁氏源流 祁氏源流

南门有大族祁氏占一支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祁姓展区
南门有大族 祁氏占一支    

  

         南门原叫崇德门。根据《东莞地名志》记载,向阳路原是废城墙,1957年辟为泥面公路,1983年建成水泥公路,结合民国的《东莞县志》的地图,它的位置应该是在新芬路、向阳路和南城路的交界处。

  

         由崇德门到新桥那段路原叫南门正街,简称南街。现和原新芬路一起统称为新芬路。新桥原横跨在到涌上,到涌自1988年5月被封,新桥已和普通路面无异。当时对污染严重的河涌流行采用马桶加盖的方式处理。现广州开始进行河涌整治,掀盖复涌,不知东莞什么时候有这实力。

  

         新桥,崇祯版的《东莞县志》记载:在县南门外。洪武十七年指挥张资建。按实际地理来看,是明显错误的。造成这错误的原因可能性一:在原旧城之南门外,修志时循旧书以致错。旧城,东南循到涌为城。洪武十七年,指挥常懿始筑新城,包钵盂、道家二山于内。但新桥和新城都是洪武十七年所建,况且德生桥所对的路叫南城巷,旧城的南门可能在德生桥那里。所以这种可能性极小。可能性二:纯笔误。这种可能性较大,只是不知是原书笔误还是抄本笔误,又或者是出版点校时笔误。

  

         南门一带最先出现的大族当是陈氏,由福建义门的陈傥于建炎年间迁至南门亭头场,称为亭头陈,后派衍出东莞的八房陈。东莞第一部地方志编写者陈庚即是出于这族。

  

         到了明未,祁之芹从梨川兰地迁至南街。南门又出现了一个大族。祁氏自宋未由银青光禄大夫和儿子三六机宜避难逃到东莞牛眠石立村。由于他们为避难隐姓埋名,至今无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也猜不出三六机宜这名字到底暗示些什么。六世祖祁以泰迁居于棠梨涌(即梨川)。棠梨涌成为祁氏在东莞第二个聚居地。东莞土著祁氏,莫不出于银青光禄大夫。梨川先祖以科举应试为荣,在各类考试中高中的比比皆是,有祁门三进士,九子十登科之佳话。高中后为官均为清廉,是当时一大族。

  

         祁之芹,在康熙版《东莞县志》有传。少习举子业,因父以盐业起家,年纪大了还要在外做生意。祁之芹慨然弃学接过父亲的班,在衡桂之间贩货。有了积蓄后,请名师教导各位儿子。又建大宗祠,置祀产。并欲筑义仓以瞻族中贫乏者,会丙辰乱不果。

  

         崇祯十三年,祁之芹为了方便在城中贸易经商,在城南僻地建置了私人屋宅,带领了部分家人从梨川兰地迁到南门居住。当时他的第五子又刚出世,可谓双喜临门。他欣然写了首志庆诗叫《庚辰城南新居落成得第五子》:“堂构初开喜落成,家人又报晚添丁,大儿馆弄涂鸦笔,小犬庭趋遗母羹,着膝三郎供笑语,牵衣稚子稍聪明,平生疏懒无能事,吩咐多男祝且停。”

  

         到了清康熙三十三年,东江洪水暴发。梨川因地处东江之滨,地势低洼平缓,村头兰地、兰园明代所建的房屋尽被冲毁,成了一片废墟。失去家园的祁氏灾民走到南门投靠祁之芹,并在南门定居。后再有牛眠石村来莞营商的数户祁氏族人的加入,又经数代的发展,族群日渐壮大。到了道光、咸丰年代,南门一带已形成一条颇为兴旺的祁氏小村落。

  

         祁氏族人迁到南门后,无改先辈好学之风。这里出了许多当时颇具知名度的文人,如祁荷槐、祁懿、祁杰、祁耀川、祁冕南等。不但男的好学,而且女的也同样好学。最富传奇色彩的是祁之芹女儿祁琼娘。

  

         清代著名文人简士良在盂山山顶的古城墙发现一大块青砖,砖上有七言绝句两首。其一:“几株山树露盈盈,总是愁人泪滴成。试把愁心问明月,今宵明月为谁明?”其二: “对妆鸾镜舞山花,墓倚长松树作家。风伯不知愁思苦,山头夜夜起悲笳。”动人至极,也哀怨至极。字体清秀飘逸,末署祁琼娘。我如今读来心也戚戚。当年这位姑白婆何事如此愁?历来不善诗词的我也不禁吟了首不押韵的打油诗:何事如此看不开,草木万物竟惹哀。清风明月如此境,为何难消半点愁。漫天繁星点点愁,不知何时才到头。人生自古多无奈,唯有逆来我顺受。

  

         这诗砖一出,引起东莞诗坛极大的轰动。东莞诗人争相传颂、转抄、唱和。并在盂山筑诗砖阁以作纪念。可惜在抗日战争期间,诗砖阁被日军推毁。

  

         抗日战争时期,南门一带惨遭日寇蹂躏,祁氏族人散居莞城各地,祁氏在南门的历史就此结束。现在,当年祁氏聚居的地方建起了宏伟的科书博广场,成为东莞的文化重地。

  

         走进东莞宾馆和新华书店中间的小巷,脚下那是原来的到涌。巷的一边停着汽车,一边摆着数十个柱础。柱础雕刻精美,上面摆着花木。到了巷子深处,出现一个停车场。当年的祁祠就是建在这小巷尽头靠近新华书店后面的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