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伟大祖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姓氏起源的历史源远流长,姓氏在历史上不仅是血缘的标志,家族的徽章,还表现了门第思想,宗法观念,是民族融合的表征。这门古老的姓氏学无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族徽崇拜有关。氏是姓的衍生,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贵族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我们今天所说的“姓”,与原始的姓并非同一概念,而是包含了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它是因为,从战国时代起,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区别。司马迁撰《史记》时,正式从文字上把姓与氏合一。从古到今中国人有多少姓呢?据我们所知,北宋编篡,流传最广的《百家姓》,仅收录了438个姓。明代编篡的《千家姓》,共收录了1968个姓。而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目前我国56个民族的姓已达11969个姓。窦学田所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共收录的古今姓氏达12000个。因此,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探寻自己的“姓”源来自何时何地,有过哪些伟人、胜迹,如何移居变迁等,就成为亿万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形成了血浓于水的寻根情结。
常氏姓氏起源,根据《史记·卫康叔世家》、《汉书·律历志》、唐《通志·氏族略》、《姓纂》、《姓氏大辞典》、《千家姓查源》、《万生统谱》等书记载:常氏姓氏来源有三:一是出自远古时期,黄帝的大臣常先,其后世子孙以他名字中的“常”字作为姓氏。二是卫国国君康叔封,将自己的支孙封于“常”,其后世子孙以封邑名“常”作为姓氏。三是宋朝时期,为了避讳宋真宗赵恒的皇名,恒姓的人,改作“常”姓。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人来治理百姓。传说常先在黄帝时任大司空(主管工程的官)。还有一位女姓人物叫常仪,以观察月亮之晦、朔、弦、望著名。黄帝派羲和观察太阳,派常仪观察月亮,以了解天气变化。《帝王世纪》说常仪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史记·历书·索隐》按:〔《系本》及《汉书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所以有人认为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即由常仪占(观察)月附会而成。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而且仓颉、风后和常生都是黄帝的大臣,发明文字,功在千秋,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县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因此,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今河南。
常先、常仪以后,又有来源不同的三支常姓。一支是西周时卫康叔的支庶子孙(即周族为黄帝族直系后裔,始祖为弃,史称后稷,姬姓),因食采于常邑(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子孙遂以邑为氏,形成常姓。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是文王昌之幼子。昌为周始祖后稷十五世孙,后稷名弃,为黄帝重孙名高辛者之长子,故康叔实为黄帝二十世之嫡孙,而常氏即为康叔之后。周公旦诛武庚,乃以殷之余民,封康叔为卫君,是以春秋末年新有之卫康常三氏,实皆康叔之后裔。故昔有卫·康·常三姓互不通婚之俗。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一支出自古代的吴国,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当代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说“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故城在今江苏常州),因氏”。常氏还有一支系北宋时恒姓因避讳而改姓常。在古代,人们对君王和尊长的名字,避免写出或说出,为此需要改用与之相近的其他字,这就是所谓“避讳”。恒与常同义,汉代为避文帝刘恒讳,曾以北岳恒山为常山。恒姓源自姓恒思氏,到北宋时,宋真宗姓赵名恒,恒姓为避讳,改为常氏。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
据有关史籍记载,常姓的后代最先定居于中原地区,后陆续向四方迁徙。周代有贤士常枞,曾为老子师。(《说苑·敬慎》,见《说苑疏证》,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年版)。老子是今河南鹿邑人,曾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据此推论其师常枞必居河南。春秋战国时期,今山东、江苏常姓兴起,且已散居大江南北。
汉代,中原常氏有一支定居太原,直到宋代。东汉末年,为躲避战乱天灾,中原地区常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不断向四方迁徙,有的向南方投奔孙吴,有的向西南进入四川投靠刘备所建蜀汉。魏晋时期,山东、河南、甘肃、四川等地也有常姓聚居,东晋时江原常氏有不少人南迁建康(今江苏南京)。河内郡有一支常姓在魏晋时逐渐显达,直到唐代。西晋末年,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而大规模向南方迁徙,形成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移民潮流。这些中原居民的大迁徙,由永嘉(307——313)初年一直持续到东晋末年,中原大族约有百家相率而奔,并有大批百姓跟随过江,先后达百万人之众,这其中就有常姓。北魏时的望族还有辽西常氏、高阳常氏。隋唐时期,居于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的常姓日渐兴盛,到唐中期,居新丰(今临潼东北)一带的常姓有常兖在唐代宗永泰时任宰相。唐朝中原有两次迁民福建,促使常姓人南下入闽。北宋靖康年间,发生了金灭北宋,中原士人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常姓也在其中。渡江后的中原常姓最初散居于江、浙、赣、鄂等地,后辗转徙居闽、粤,最后到达云、贵。明太祖洪武至明成祖永乐年间,为了均衡人口分布,发展农业生产、恢复中原经济,遂决策从今山西迁民。历称“洪洞迁民”。被迁民出发前,皆汇集于广盛寺的大槐树周围,倾诉离情、祭奠故土。因此被迁民众后裔中曾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之谣。常氏迁民始祖为当时山西布政司潞安州等籍人氏,明初奉诏于洪洞县广盛寺大槐树附近集合,分迁异地,后裔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陕北、安徽等地。《国姓氏寻根》(张连合主编,1998年出版)记载:相传,西平县出山镇常楼常氏,常庄常氏和五沟营镇常湾常氏本为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入西平。
《左传》记有越国(建都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大夫常寿过,说明春秋时会稽一带已有常氏。西汉有太原(今属山西)人常惠(右军侯),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匈奴十九年。他与苏武同心合力,持节不屈。在十九年间,武帝一再向匈奴要人,匈奴竟诡称常惠、苏武等人死亡,而拒绝释放。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八一年)汉匈间又有了使节往还,常惠秘密会晤了汉使,说明苏武一行的实情,并献汉皇上林苑射雁的故事,逼使匈奴释回常惠、苏武一行。常惠的忠贞和机智,赢得了满朝喝采,也赢得了历史的荣耀,被拜为光禄大夫而名垂史册。东汉初有常少(四川广汉人),(在今四川广汉县北),时任太常。以上说明常氏在西汉时已有迁至今山西和四川者。三国曹魏时六世,河内温(今属河南)人常林字柏槐,先后任南和县长、博陵太守、幽州刺史、功曹、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入朝任丞相东曹属。曹操受封为魏王后,常林任尚书。曹丕称帝,建立魏,常林任少府,封乐阳亭侯,后改任大司农。魏明帝即位,常林进封高阳乡侯,升任光禄勋、太常、光禄大夫。当时重臣司马懿也是河内人,对常林非常尊重,每次见到常林,必行大礼。常林享年83岁,死后被追赠为骠骑将军,以三公礼下葬,追谥为贞侯。常珍,北魏时任晋朝南安太守,是三国常林后,避乱徙居凉州(今甘肃武威)。珍子常坦,官镇远将军。西秦被大夏所灭后,常坦又任大夏镇将,封显美侯。常坦子常爽字任明。河内县人,官宣威将军,博通经史,曾署馆教授门徒七百余人。常爽在教授学生闲暇之余,著《六经略注》以阐述其学术观点。他不事王侯,在芸芸众生忙于争名逐利时,独守一份清静,讲授经术典籍二十余年,被当时人尊称为“儒林先生”,享年63岁。常文通,常爽子。北魏时历任镇西司马、南天水太守、西翼校尉。常景,常文通子。北魏文学家,字永昌,河内(今属河南省北部)人,仕北魏,孝文帝时任门下录事,宣武帝正始年间参预修改律令,累升至积射将军,给事中。延昌年间受敕撰门下诏书凡四十卷。升任安西司马、录事参军、襄盛将军兼长安县令。孝明帝即位,任步兵校尉兼中书舍人,受命撰太和以来朝廷礼仪制度凡已施行者共五十余卷。孝昌初年参与镇压杜洛周起义军,兵败被俘。后来,常景又落入农民起义军首领葛荣手中。葛荣死后,常景得以回到朝中。东魏初,他官至东骑将军,右光禄大夫,加仪同三司。曾受封为高阳子,濮阳县子。常景长子常昶,有文才,早年病故,常昶弟常彪子,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官至司空行参军。东晋时有史学家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县(今四川崇庄县)人。曾在成汉(十六国之一)任散骑侍等职,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所著《华阳国志》,记述了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间的巴蜀史事,被史学家称为不可多得之钜构,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被收入《四库著录》。
三国、两晋时期,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庄)常氏多有显者,河内温(今河南温县)常氏发展成为望族。江原常氏,蜀汉时有常播,字子平,三国蜀汉蜀郡江原人,后主刘禅建兴年间任县簿,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中均设置此职,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后逐渐成为统兵开府大臣幕府中重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功曹(相当于郡守和县令的总务长)。县长朱游受诬陷被治罪,常播到朱游被关押的地方极力辨白朱游无罪。处理朱游一案的官员将常播也关进监狱,杖打数千,肌肤剥烂,经过多次审讯,在狱中受折磨二年,常播仍然坚持县长是受冤枉的。后来,经过调查,朱游果然无罪,常播因此名声大震。后被推举为孝廉、任县长。还有常骞,字季慎,西晋蜀郡江原人,曾任州从事、郡功曹,入晋为郎中令,后受封为关内侯。西晋末年,中原政局动荡,常骞返回故里,尽管朝廷先后授予他魏郡太守、新都内史、湘东太守等职,他都一律推辞。
隋、唐时期,长安(今陕西)常氏比较兴旺,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常氏也是望族。隋炀帝时有屯田主事常骏,曾于大业三年(607年)出使赤土国(今马来西亚),与其建立邦交。隋朝文学家常得志。京兆(今陕西西安西北)人,官至秦王记室。秦王卒后,常得志过其故宫作五言诗,辞理悲壮,甚为时人所重,现存文《兄弟论》。唐初名士常达,勇而有谋,常达从唐高祖征伐薛举,以功高勋隆,被任为陇西刺史,名标青史。唐代大诗人常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欧阳修特别欣赏其《题破山寺原禅院》中“曲经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其名句“清泉石上流”、“杖扶我过桥东”等已成千古名句。他的诗现存57首。《四库全书总目》称常建诗数量虽不多,但“卓然与王(昌龄)、孟(郊)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其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高僧常,由海道前往印度巡礼,所附商舶中途遇险沉没,他舍己救人而死。在代宗、德宗两朝任宰相的常衮,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出任福建观察使。当时闽粤一带,教化未开,仍为荆蛮之属,不知学问为何物。常衮随即排除困难,创办很多乡校,并从中原各地,聘来大批教员,教导闽粤子弟。历经多年努力,闽粤学风始开,中原礼教文化,因而南渐,故南部地方“迩来之繁荣富庶,常氏之功厥伟”。
宋朝,常氏一门更是济济多士。宋太宗麾下名将常思惠功勋卓著。以文章道德杨名于世的常安民(1049——1118)字希古。北宋邛州(今四川邛崃)人。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进士。历任大理寺丞、鸿胪寺丞,太常博士,监察御史等职。深受王安石之景仰器重。南宋高宗建炎年间,追赠常安民为右谏议大夫。常安民之子常同(1090——1150)字子正,号虚闲居士,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靖康年间在元帅府主管机宜文字,后任太常博士。靖康之乱后,宋高宗在江南重建宋朝,为常安民等受到迫害的元佑党人平反,亲自召见常同,授予他大宗丞。绍兴三年(1133年),常同任殿中侍御史。后升任起居郎、史馆修撰。之后历任集贤院修撰、衢州知州、徽猷阁特制,提举江州太平观、礼部侍郎、御史中丞。晚年以显谟阁直学士出任湖州知州,后提举江州太平观。死后谥为敏节。著有《虚闲集》、《乌台日记》等。常同孙子常诜孙、宋邛州临邛人,寓居浙江嘉兴。字直卿,人称雪溪先生。著有《栎斋笔记》、《天闲杂著》、《雪溪稿》等。其事迹在《宋季忠义录》、《至元嘉禾志》等书中有记载。常同的曾孙常,字长孺。寓居嘉兴。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中进士。初任常熟县尉。历任婺州推官、嘉定知县、临安府通判、拜监察御史、户部侍郎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兼刑部侍郎。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常任吏部尚书,次年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宋朝,常氏有迁至福建、安徽、蒙古者,明、清时期,湖南、辽宁等省有常姓人物载入史册。清代以后,常氏有移居海外者,今新加坡等国有常姓华侨。南宋理宗时有连江(今福建)人常挺,字方叔,号东轩。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中进士。初任太学录、秘书省正字兼文府教授、校书郎、秘书郎兼考功朗官。后出任衢州知州,又改任监察御史。历任太常少卿兼国子司业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兼直舍人院,工部侍郎、给事中、右谏议大夫,漳州、泉州知州,兵部尚书兼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兼同修国史实录修撰,吏部尚书。咸淳三年(1267年),任知加政事(副宰相),封合沙郡公。死后追谥为太子少保。
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1330——1369)。安徽怀远人。他体貌奇伟,沉毅果断,善射,有勇力,屡立战功。明朝常遇春跟随朱元璋横渡长江,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常遇春与徐达担任渡江的前锋。渡江第一战,常遇春就以他奋不顾身的果敢精神,立下了头等战功,得到朱元璋的赏识,被任命为总管先锋,不久又提升为总管都督。攻占集庆后,常遇春因功晋升统军大元帅,不久攻下常州,又升任中翼大元帅。攻取宁国(今安徽宣城),又占领了池州,提升常遇春为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参加朱元璋队伍以来,常遇春充分显示了英勇善战的优异才能,在一系列战斗中,立下了艰苦卓绝的战功。加上他善于安抚士卒,深得将士的拥护,因此很受朱元璋的器重。攻占衢州之后,朱元璋就任他负责军事工作的枢密院佥事。在消灭陈友谅的战斗中,常遇春的功劳最大。因此,鄱阳湖战役结束后,朱元璋论功行赏,赐给他许多金帛和田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又任命他为平章政事。不幸的是,明军北平途中常遇春忽患暴病,竟然不治,年仅40岁。为了表彰他的赫赫战功,朱元璋追赠他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他为开平王,追谥为忠武,赐葬于南京的钟山,并在功臣庙里塑像祭祀,位居第二。常遇春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全国有七处建有祠庙,清朝乾隆皇帝御赐“勇动风云”。常遇春长子常茂,皇封“郑国公”,次子常升,皇封“开国公”;季子常森,皇封“武德侯昭勇将军”。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继承皇位,改年为建文,即建文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篡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常森于永乐篡位时(即“靖难之役”),因保皇甥建文帝避难在山西临县兔坂,后西渡黄河,到陕西榆林米脂县常石畔定居,是陕北常氏始祖。常遇春长女孝康皇后,洪武四年与太祖长子朱标婚配,洪武十一年十一月薨,谥敬懿。常遇春八代孙常复,皇赐怀远侯,南京锦卫衣指挥。常遇春十二代孙常延龄,明代最后一个怀远侯,封“鲁王”。明朝灭亡,归田种菜,与史可法友善,撰怀远常氏家谱,史可法为其写序。清朝郑板桥为常延龄作诗《种菜歌》。常遇春十二代孙常仁贤,曾任四川右布政,后调山西左布政(现陕西榆林米脂县高庙山有布政界遗基)。明代有散曲家常伦。
清朝,山东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和经师常志美,精于波斯文,注重研究宗教哲学,所著波斯文法《亥瓦伊·未那哈基》,为经堂教育学员的必读课本。先后流传中亚各地。常宁,清宗室,世祖第五子,爱新觉罗氏。康熙年间封恭新王。常鼎,清满洲正白旗人,赫舍哩氏。康熙年间由笔帖式考授内阁中书,累升至两江总督。常赉,清满洲镶白旗人。纳喇氏,常玛奇子。雍正初年授工部员外郎。历任福建巡抚,刑部侍郎,署宁夏将军。常安,清满洲镶红旗人。字履坦,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举人,乾隆年间官至浙江巡抚。他通经史,擅长撰写文章,著有《祀名贤传》、《受宣堂集》。常禄保,清满洲镶蓝旗人,赫舍哩氏。雍正末年,由闲散旗人封祖爵位为骑都尉。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升为四川提标左营游击。后因功授广东高濂镇总兵。常青,清满洲镶白旗人,苏木克氏,由前锋升任护军参将。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调往云南任职,累升至曲靖镇总兵。后被追谥为庄毅。常青,清满洲正蓝旗人。佟佳氏。乾隆六年(1741年)充三等护卫,升任闽浙总督。台湾林爽文起义时,常青为钦差大臣,奉命渡过台湾海峡前往镇压。后被追谥为恭简。常钧,清满洲镶红旗人。叶赫那拉氏。雍正年间由翻译考授内阁中书,乾隆年间官至湖南巡抚。常明,清满洲镶红旗人。佟佳氏。由笔帖式授步军统领,外放为湖南桂阳知州升任云南曲靖知府。乾隆六十年(1795年)参与镇压贵州苗族起义,擢贵州贵东道。嘉庆年间,累升至湖北巡抚。常清,清宗室,爱新觉罗氏,镶蓝旗人。道光年间授三等侍卫,累升至正白旗蒙古副都统。咸丰年间历任库车办事大臣,喀什噶尔办事大臣,叶尔羌参赞大臣,官至伊犁将。
大陆常氏移居台湾,始于清代,早期主要是进行开垦,后在台繁衍发展。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近代以来,又有一些常姓人士离别故土,走出国门,徙居海外,不断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忠武常氏源出姬姓,系周文王姬昌之第九子康叔封的子孙后裔。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周武王兴师灭纣,统一了华夏,实行分封诸侯制度,遂把他的九胞弟(名封),封于康(成王即位称康叔),及周诛武庚后,又改封康叔于卫国,故又称卫康叔。卫国在今河南省的东北部,河北省的南部和山东省的西南一小部分。
当时的卫国有刘常二邑,剡即后之淮阳“常”即后之“南阳”,(今山东省邹县、腾县、徽县以东一带,均属其辖境)之后,卫康叔子孙食采于“常”(今山东徽山其东),即以封邑名“常”为氏,子孙世代沿袭,世居南阳。直到常遇春的太高高祖(上六代祖先),为避金兵之乱,于宋朝南渡时,由南阳迁徙怀远县西南四十华里处贾村(今安徽怀远县常家坟)。
常氏姓氏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名列第八十七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分布很广,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较多,这五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的63%。常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省区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隋朝鄯善右族有常氏;清道光时云南马龙州(今马龙)知州为常氏,系彝族;裕固族常曼氏,姓常;水、满、彝、回、蒙古、东乡、锡铂等民族也都有常姓。
常氏姓氏,起于春秋,上溯黄帝,史籍昭著。而常氏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前汉常惠随苏武出使漠北匈奴,大唐常衮开拓闽粤教化,有宋常安民祖孙数代繁荣南方地方,以迄明初常遇春之转战中原各地,襄赞朱洪武创建大明朝二百八十年为基业,近现代,常氏族人,曾经有过多少追求,政坛风云,商海波涛,事业开拓,在常氏族人的心上刻下了多少烙印,生活的酸甜苦辣,岁月的风刀霜剑,为共和国的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国中无时无地,无不有常氏之功勋劳绩。我常氏子孙,缅怀先人之荣耀与伟业,能不励自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不负列祖列宗之厚荫遗泽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