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氏起源于古“覃怀”地
覃氏族人分居天南海北,大家都按世代相传,以“覃”(qín勤音)作为自己的姓氏,并以之为荣,其原因就是因为覃氏起源于古“覃怀”地。
一、“覃”姓起源于五千年前的“覃怀”地
宋高宗绍兴31年(1161年)成书的《通志·姓氏考略》(郑樵著)有明确记载:“夏有地名覃怀,居者以地为氏为覃氏。”一些覃氏族谱也有相应的记载,如重庆大足《覃氏家史》载,覃氏“始于春秋,根底覃怀”,广西上林、马山、宾阳等县《覃氏源流》载,覃姓起源可追溯到上古的覃怀国。
古“覃怀”地,出自典籍《尚书·禹贡》、《史记》。据《覃怀志》(清雍正版)、《怀庆府志》(康熙版)、《温县志》(康熙版)、《武陟县志》(顺治版)及现今编纂的沁阳、温县、武陟等市、县志载,古覃怀地就是现在的河南省焦作市及周边地区,其中心就是现在的沁阳市。在沁阳、武陟、温县一带,已发现十多处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和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依发掘出来的实物判断,应该是新石器中、晚期,即人类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阶段。
据以上典籍和考古发掘,覃怀地早就有过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部落居住。父系氏族部落时期,属于人类从“群婚制”过渡到“对偶婚”时期,古覃怀除居住着“覃”部落以外,还居住有“怀”部落或其它部落。当然,究竟古覃怀地是以“覃”部落、“怀”部落而得名,还是居住于此地的“覃”部落、“怀”部落因覃怀地而得名,或者兼而有之,这已经无法考证了。
从前文所述最原始的“姓”的产生,有的最原始的“姓”源于原始人类的“地域崇拜”。那么,出生于或成长于古覃怀地的人,自然以“覃”为姓,或以“怀”为姓了。
覃氏,因古覃怀地的覃部落或居住于古覃怀地而得姓,覃氏根在覃怀,源于覃怀,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二、“覃”字作为古地名和姓氏的原始读音是“qín”(勤音)
古覃怀地中心区域之一的沁阳市,素有“覃怀古郡”之称,夏为覃怀首邑。唐代封王有“覃王”(见《二十五史精华》),明代版图上有“覃州”,清代乾隆时在沁阳建有“覃怀书院”,现代沁阳市区建有行政区“覃怀街道”,还有很多以“覃怀”命名的道路、宾馆和企业。在编纂《中国覃氏通书》时,族贤覃芝馨等还受托到沁阳市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确认了古覃怀地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近年来,湖北覃氏和广西覃氏都分别组团到河南沁阳考察寻根。这一切都表明,沁阳市与古覃怀地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
传说“沁阳”又因“沁水”河而得名,这样,古“覃怀”地与“沁阳”、“沁水”就有着极其微妙的连带关系。因此,古覃怀地的“覃”,与“沁阳”和“沁水”的“沁”字,在读音上也有着直接的连带关系。
据《康熙字典》引《唐韵》、《集韵》等,“覃”字作“徒含切”或“徒南切”,标成现在汉语拼音是“tán”(谈音)。沁阳的先人们很聪明,就用个“沁”(qìn)字来代替“覃”字,不但保持了古覃怀地的历史传承,而且基本保持了“覃”字的原始读音(qín)。尽管这两个字在严格意义上有“声调”的微小差别(上声与去声之别),一般说来也是无伤大雅的。
这就说明,作为古地名覃怀的“覃”字,以及以“地域崇拜”得姓或曰“以古地名为姓”的覃姓的“覃”字,其原始读音就是“qín”(勤音),与现代汉语标准化读音“qín”(上声,勤音)是一致的,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的传承。
千百年来,因为居住地或迁出地的差别,或曰方言因素,有的地方把“覃”字读为xún(寻音)或xin(信音),虽然不准确,但也大体符合古今语音变化的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把“覃”姓的读音统一和规范到她的原始读音即现代汉语标准化读音“qín”(上声,勤音)音上来。
三、覃氏的发祥地
发祥地是指氏族始祖最早活动的地方。《中华大字典》对覃字的使用含义有七种解释,其中之一是用作地名。这部字典上记载:“覃,地名。覃怀,近河地名。当今河南沁阳县境。”根据覃氏以地名得姓的由来,河南省沁阳县一带,应该是覃氏先祖最早活动的地方。《河南省新志》:“沁阳县,禹贡覃怀之域。”沁阳县一些史料记载,四千多年前,这里最早出现一个覃部落。到了夏代,就出现了以覃怀命名的覃怀国。1993年出版的《沁阳市志》记载:“沁阳历史久远,夏代,地处覃怀地。“全市共有姓氏325个,以户数多少为序排列,覃氏排在第123位”。《中国覃氏通书》编委会派人考证后确认:古覃怀地,是覃氏的根基,覃氏的摇篮。
据现代考证,覃氏的发祥地是河南省沁阳市西向镇的义庄村。
西向镇的义庄,其本名益庄,传说为覃氏人文始祖伯益所居之地。义庄村东边有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址,曰益庄遗址,与之传说年代夏初相对应。伯益为舜的重臣,善于驯养家畜家禽,为舜掌理山川,协助大禹治水平土,率覃怀氏向东治理黄河。大禹去世后,伯益又把大禹授给他的王位逊让给大禹的儿子启。伯益虽为“东夷”人,但长期生活在覃怀,按中国最早的“以地名为姓”的姓氏命名说,他自然姓覃,或曰覃怀氏,故覃氏历来把伯益奉为人文始祖。
益庄改为义庄,缘为一则千古故事。辅佐大禹治水的覃怀氏一支墨胎氏,以弧竹之地成为商的诸侯国,当了弧竹国的国君。商末,孤竹国君墨胎初死后,按其遗嘱二儿子叔齐应继承国君,可叔齐认为长兄伯夷理应继承国君位。兄弟二人推让不下,准备西去找周文王评说。他们在去周国的路上来到益庄。当时,周国国君西伯侯姬昌(文王)去世,其儿子姬发不顾葬父,就自立为武王,还急于东征殷纣。伯夷、叔齐在益庄拦住周武王,再三劝谏,周武王就是不听。无奈,伯夷、叔齐二人后来不要周的俸禄,也不吃周的食粮,只以野菜充饥,最终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兄弟逊让国君位,劝谏武王尽孝并停止征战的故事很快传开。到了汉代,司马迁把这个故事写入了《史记》,千古流传。作为伯益故土的儒雅之士,为伯益及覃怀氏后裔伯夷、叔齐兄弟的义举所感动,就把村名“益庄”改为“义庄”,以作永久纪念传颂。
综合上述考证所得到的结论是:覃氏的发祥地是河南省沁阳市西向镇的义庄村。
四、覃氏的肇姓始祖和人文始祖
(一)无法确认覃氏的肇姓始祖
一般的姓氏,都以写有肇姓始祖为荣,可据史实则适得其反。
最古老的姓氏是无法确认谁是肇姓始祖的。从前面所述中国姓氏的起源可知,依中国传统的“从父姓”的习俗,在母系氏族时期出现的最原始的“姓”,人们“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这样的“姓”,怎么能够确认其肇姓始祖呢?“氏”是“姓”的分支或是从“姓”派生出来的,虽然得“氏”或有名或有姓的,但若要穷究其源,也是无法真正确认其肇姓始祖的。
如前所述,覃氏肇姓于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阶段,到现在已历五千多年,属于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故无法确认谁是覃氏的肇姓始祖。这不仅不是覃氏的遗憾,反而是覃氏的闪光之点。一些覃氏族谱和专著写着“覃氏肇祖是伯益”(即覃氏的“肇姓始祖是伯益”),是没有根据的,因而是错误的。
(二)中华覃氏的人文始祖是伯益
覃氏的人文始祖是上古时的覃怀人伯益。
在跟随大禹治水的覃怀人中,有一位能力很强的人叫伯益,虽传说他出生于“东夷”,但他长期在覃怀地居住生活,根据古人以地名命氏的习俗,他自然成了覃氏或覃怀氏一员。他是炎帝的昆孙,又是黄帝的外昆孙,具有双重皇族身份,为舜、禹两朝大臣。据传,他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有很多贡献:一是驯鸟兽为禽兽,开创了人工饲养畜禽的历史。二是教民掘井而饮,开拓了人类饮水、灌溉的新路。三是将南方稻种引到北方教人种植,结束了北方无水稻的历史。四是协助夏禹治水,降服了水患。由于这些盖世功德,他得到舜帝的嘉奖,赐姓为赢,并封为虞官,后又被推选为夏禹帝位的继承人。《史记·夏本纪》载,禹帝年迈,邀伯益东巡狩猎时,在会稽山(今浙江中部)病逝,临终传帝位给伯益。伯益继位理政了三年,也为禹帝守孝三年,到大孝期满,又将帝位禅让给禹的儿子启,然后隐居在箕山,无疾而终。
由于伯益是覃怀人,又由于伯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和忠义品德,覃氏奉他为人文始祖,应该是合适的。
附录:“覃”字解读
一、“覃”字的渊源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