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国王钱镠的保境安民、忠懿王钱弘俶的纳土归宋、通州钱嶪的奏免种马,历朝历代一直受着推崇,江海平
原必有印痕遗存。新春之际,奉出退休以来的所获,供族人共享、传承,以求“勖哉钱氏族,百世守家风”。
过去庶人家祭,奉祢、祖、曾、高位,家主率子弟安主献祭。老人处知晓祖父(1890-1960)所祭德修、梯云、月塘三公的字号。拜读乡贤费范九《南通平潮市人物志》,证实梯云名登青、悦堂名橘林。带着150年前先祖的名字,到上海图书馆查阅《南通·钱氏宗谱》,下午四时,“橘林字月塘”映入眼帘,疲惫顿无,心中狂喜。发觉保安同志候着清场,我忙不迭招呼,连说“明天再来”。450年前始刻的宗谱,150年前续修的《南通·钱氏宗谱》,浩劫过后竟能幸存于世,不能不令人庆幸。南通钱氏忠厚传家,积蓄道德,后裔福报深厚。
谱中的雪泥鸿爪结合通州的地方史志,吴越钱氏宗族的千年迁徙,南通直系的始刻宗谱、生祠城隍、逃荒外迁、宗贤善举,平潮世系的植棉立足、经商跌宕等痕迹,终于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钱氏吴越堂始祖武肃王钱镠(852-932),世居浙江杭州,生逢五代乱世,平息两浙战乱,开拓一方国土。建筑海塘,兴修水利,发展农商,民富国强。919年四月,派钱元瓘在狼山江面大败吴军。三代五王统治吴越86年。
1128年五月,钱忱奉母随侍宋高宗,辗转扈从车驾南逃,1131年徙居台州,赵构赐公主营第。钱忱有端仁、端义、端礼三子。钱端仁一支后裔明初自苏州分迁单店钱家园、海门、如皋,其中1771年举人钱柏世居单店蛤壳河畔。钱端义后裔28世钱万恒,乾隆间由浙江慈溪县迁居南通平潮市。钱端礼“子筜不寿”,孙钱象祖1208年南宋丞相;次子箫“始迁苏之常熟”,孙钱念祖,曾孙钱仲鼎“诏徙江淮,附近民户实之,遂自常熟迁通”,留下两子,为迁通始祖。
1242年蒙古军由五河口渡过淮河,七月攻下滁州、扬州,十月十六(11月10日)攻陷通州,知州杜霆携带家财渡江南逃,蒙古军在通州大肆烧杀。次年正月,蒙古军回屯襄城、杞县,通州还是由南宋地方政权维持着统治。11世钱仲鼎“筑室狼山北麓,竖为乡大夫,印尚书应雷奇异牛女召女寔,生二子长曰栥次曰棐”。《通州志·嘉靖.》载:在州治东北有锦绣坊,为印应雷而建的官职坊,原系宋理宗御赐印应雷“锦绣”二字,建牌坊便称“锦绣坊”。印应雷(?-1273)1238年进士,1254年任和州守,以骁勇善战著称。1260年知江州,主管江西,1268年前被贬,迁居常熟虞山脚下。1269年复出,官至兵部侍郎、兵马都总管,因功封爵为静海县开国伯。其墓俗称印家山,今练塘镇建华村八组,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钱仲鼎博学多才,举1274年解元。1275年“元兵渡江”占建康、镇江、常州、无锡一线,堂兄钱迈(字伯高,端仁曾孙)知通州卒于官,“元兵塞路不获归(无法回台州)”。仲鼎“士不复仕”,与迈子钱元孙(字千一,常熟始迁祖)渡江,“元与退隐吴县蒲帆巷”。1276年七月通州归顺元朝,宋亡“弃妻子避地苕霅间”。讲授于乡,江浙乡举钱以道(叔仲鼎)、燕南进士王钧皆其门人。1302年十一月获赵孟頫《水村图》,名士题咏数十篇,其子栥1319年九月亦题“屋后青山门外溪,疏疏芦苇压渔矶。地缘清绝人堪爱,长是三春雁不归。”
“栥公娶于吴生道满(迁沭阳)、德满(迁如皋,后裔钱藻1559年进士),棐公娶于马生福满、禄满、寿满”。福满生重二一支世居通州,后至方伯公(1532年进士钱嶪)始刻宗谱,尊福满为迁通始祖。禄满生艺一支迁居海门,至副使公(1521年进士钱铎)后复归通州谱附,尊仲鼎为迁通始祖。寿满生大勇公(元封武德将军)一支世居通州,至文贞公(1778年进士钱兆鹏)创立支谱,尊仲鼎为迁通始祖。
13世钱福满世居朝京门内,除居所外完全是一介平民,生存艰难异常,墓图注明安葬者为“福满公义兄弟,失姓名”。福满取字“载厚”,厚德载福,子仲德取字“重二”,孙大宥取字“再三”,可见其恢复家庭兴盛之心的强烈和迫切。1373年明王朝以科举所选拔的人才没有实际行政能力为由,停罢科举,一段时期以荐举为主。钱大宥成长于州城,胸有大志又目睹张士诚之变,属见多识广之人,终于得任贵州贵池县县丞,并升山东滕县知县。从此,福满支钱氏代代有人读书仕进,在家、州、国的发展画卷上遗有浓墨重彩。
11世钱仲鼎
12世钱
13世钱福满
14世钱仲德
15世钱大宥
16世钱思祯
17世钱叔慧
18世钱
19世钱
20世钱会极
21世钱一驎
22世钱逄世
23世钱
24世钱
25世钱尧成
1556年,钱峰以品学合州推举纂修州志,《江苏省地方志》载:嘉靖通州志八卷,嘉靖三十八(1559)年喻南岳(1556通州知州)、李汝杜(1557-1559通州知州)修,钱峰、江一山纂。峰,诸生,笃学修行,著有《夏云诗稿》······此志有《汝杜序》、《马坤序》。《马序》称:“其事核而不浮于文,其论公而不近于谀,信一郡之良乘也!”
嘉靖年间钱氏具备了统叙宗谱、木刻版行的经济条件,“至方伯公始刻宗谱”,钱氏宗谱的实际纂修者确是钱嶪吗?本人推断钱嶪“授浙江布政参政,晋大中大夫、资治少尹”,“在官在籍见义必为,宜乎勅赐忠贞,崇祀名宦乡贤,丰功不朽,遗爱犹存。”他长年职官外省,“以劳致疾归,数月,卒。”可见,答案是否定的。而钱峰纂修州志积蓄了人脉,宗谱行文风格也“其事核而不浮于文”。宋元之际战争频繁,族谱不无损失,兵火之后所修族谱忆及的先世较近,一般只是简单的世系图,适于刻在墓碑之阴,钱峰“按五世叔惠公墓志载,吾先世当宋南渡时自古汴避兵来通,世居朝京门内”,尽管误将钱福满尊为迁通始祖,也事出有因——“谱逸无考,可考者自公始”。本文世系改从武肃王钱镠起计,“五世”即十七世。
钱峰把曾祖的五兄弟合于同一宗谱,迁出者的后裔也照列,努力增加血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用图表的形式记
载族人的世系,包括父名、字号、葬地、妻室、子女、承嗣、外迁,尽量周全;叙述族人的功名、官职、政绩、著述、诰敕,教育子孙尊祖法祖,不辱祖先之名,进而光宗耀祖,提高本族的社会声望。其良苦用心得到后人的赞誉,清雍正年间续谱者赞曰:“食饩贯黉,纪绩丹墀,无伪无党,有守有为。”南通博物苑藏其父“大明故迪功郎钱公宗周之墓志,尺寸52X52X10”、“钱母杨孺人墓志铭,尺寸53X53X12”。钱宗周由贡授湖广襄阳县丞,勤事爱民,去思纪德载在襄阳郡乘,《五山耆旧集·襄阳乐》存钱峰诗:“杨柳长堤复短堤,大家齐唱白铜鞮。红陵儿女如花貌,不比襄阳解笑啼。”
钱嶪,约1506—1570,1528年举人,1532年进士。历抚州、永平推官、1539年浙江道监察御史、1541年巡按广西、1544年知建宁府、1548年转广东兵备副使,以平黎功擢浙江参政布政使司。1550年作《黎民咏》,反映黎变时官逼民反,实出无奈和当局在镇压中杀戳的惨状,载入《明诗别裁》,成为研究民族政策的重要资料。其间功德家乡的主要是奏免通州牧马苛政,使乡民每年减少一万三千五百两银的负担。通州本非养马之地,却被派养种马,每年按规定数解缴。由于水土不服,种马不易产驹,而死亡甚多,应缴马匹却不能勉,不得已到他处去买,又往往庾死,于是养马成为通州的一大灾难。1540年,钱嶪开始奏请朝廷取消通州养马任务,他在奏疏中说:“通州民独受养马之害,朝廷未获通州一马之用也。”1546年,通州养马的负担终于被取消,钱嶪因此受到称赞。知州曹金应乡民要求,1548年在城隍庙建造钱公世德祠,立像供奉活人,两侧楹联“梓里沾恩处,崇川报德祠”,知州曹金还撰文记事,碑刻嵌于墙,上世纪毁于迁庙,碑文内容尚存通州志。乡人报德久远,惠及嶪父,《五山耆旧集·迟友人不至》载:钱录字宗政,通州人,贡生,以子嶪贵赠御史,“闲来拄杖寻诗处,多在红桥烟树中。新草铺阶人迹少,野棠花落一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