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彭姓网 > 彭氏源流 彭氏源流

彭祖以下世系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彭姓展区
彭祖以下世系略谈  

  

---------------------------------------------------------

    

2006年3月11日至15日由世界彭氏宗亲联谊会在中国广西桂林召开的彭氏源流研讨会上原则性通过了江西宜春彭氏始祖构云至宣公、宣公至彭祖的世系。即彭祖至构云公为108代。所谓原则性通过就是指在没有发现新的证据以前,在今后表述宣公至彭祖的世系时就按照通过的世系排列。也就是说对有争议的具体世系予以存疑,只要有充分的论证及合理的解释,宣公至彭祖的世系是可以修改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次会议上,对江西宜春彭氏始祖构云公至宣公(26代)的世系基本为与会者所认同。对宣公至彭祖的世系(83代),即对远祖世系存在着争议。持不同意见主要是:远祖世系的文字记载资料匮乏,世系的传承未能可靠的证明是直系血缘关系,是个人或几个人根据并不完备的资料编辑而成的。

世彭会在本期的《世彭会讯》上刊登彭氏源流世系,向海内外彭氏和对彭氏源流有研究者公示,就是要大家知道有经彭氏权威人士集体讨论、反复考究的世系,此其一;其二也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征集更多意见和研究成果,以完善彭祖以下的世系。

对彭氏远祖世系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合服常理的,但我们不能桎梏于现有的资料,必须要有人文的观念看待。

众所周知,尧帝封彭祖于大彭国,国人以国为姓,尊彭祖为彭氏始祖。早已为历代彭氏所共识!实际上彭祖受封于大彭国,与彭祖同代的、后公举彭祖为始祖的同代大彭国之国人绝不会少于数千男丁,且不说还有许多比彭祖本人年龄大的。为什么大彭国的国人与彭祖并没有血缘关系,但均崇彭祖为始祖呢?本质上就是尊彭祖为国之核心,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只有这样彭氏就有了凝聚力,有了向心力,大彭国人的团结奋进,大彭国就会兴旺发达。而在那时科学还不发达、人们的意识中血缘关系是当时最具有凝聚力的本能的朴实观念。这不仅仅是彭氏有是举,翻开中华民族各个姓氏最原始的祖先,那一个姓氏摆脱了这样的途径!就连黄帝、炎帝本人也被中华民族共认为始祖。

黄帝(公元前2697-公元前2599年)是少典的子孙(炎帝亦同),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创造文字;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弓矢、房屋,发明工具;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定算数;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制音律;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创医学,等等,是承前启后的中华文明之先祖。他还是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祖,五帝之首(限于篇幅,炎帝事迹略述)。

所有的这一切,均表明黄帝在统一中华民族的前后其执政的伟业,而绝非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创造发明之人。更不意味着现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身体里流淌着黄帝的血液,传承着黄帝的多少基因。这是由物种发展和进化的规律所决定的。

但泱泱大国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就是如此称谓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炎黄是我们的祖先是谁也颠破不了的真理!它荡涤于历史长河,奔腾不止,生生不息;它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当然,我们把炎黄定位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这是从人文的角度来认识的,而不仅仅是以血缘传承来称谓的。所以准确而全面的称谓是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为人类的起源一直困惑着人类自身,与地球起源一样成为科学研究的两大难题。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在寻找人类之根和大地之根,在科学没有解决这两大难题之前,人类的寻根,永远是相对近似的。我们在寻找彭氏远祖世系上又何尚不是如此呢。

目前我们在梳理近祖彭氏源流时,就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丝毫的虚夸。对历久年长、浩如烟海的彭氏资料,尽可能的多方的、全面的掌握。然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对掌握的彭氏资料,认真辨证分析,客观公正地以科学的态度,得到可信度较高的结论,即使近祖世系清晰可信。尽管我们暂时还无法全部弄清楚彭氏远祖世系源流,但可以说,桂林会议首次对彭氏源流的系统学术研究,基本上弄清了彭氏的源流,包括近祖世系真实的和远祖世系近似的两个方面。

对于彭氏远祖世系,多采用追溯的方法,当中就有不少的模糊推测。即使整理出来的谱系,也会是断断续续的。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司空见惯的。对“缀”根“说”源的这根线索,我们今天最好多抱人文的宽容,少投科学的指责。只要人们都晓得它只是一条“说说”而已的线索就可以了。根的感觉、寻祖的归属感就会陡然而生:一种依恋,百般情深,万绪思念,一切都在不言中。寻根、问祖的价值,家和根的凝聚力,大都在于此。

这是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家”,从家庭到家族再到民族最后到国家,“仁”、“义”、“忠”、“孝”是围绕以“家”为核心而搭起中国文化结构的四根支柱,从这四根支柱又衍生出中国文化中绝大部分的意义、价值、伦理与道德的体系。“仁”、“义”、“忠”、“孝”在上下纵横不同方向互为支撑,是一个不可拆散的完整框架。可见以记录家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族谱,不再仅仅是记录包括世系源流的血缘关系之载体,也具有培养严谨的家风、族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抵制邪恶的巨大功能,它的人文含量和文化底蕴,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最直接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对以谱牒为载体的家的认识和执著的追求就像由先进的文化衍生出优秀宗教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的准国教而与日月同在。

  

  

和  陵   2011.10.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