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彭姓网 > 彭氏源流 彭氏源流

彭氏源流通纪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彭姓展区


目  录

一. 按语及通信------------------彭宜甦、彭嘉庆--6

二.《彭氏源流通纪》校刋考释本序---林伟功---------10

三.《彭氏源流通纪》原序---------彭家屏--------12

四.《彭氏源流通纪》------彭家屏撰文,彭嘉庆点译

    1.福建莆田之彭--------------------------------------------13

     2.湖广天门之彭--------------------------------------------15

     3.湖广宁乡之彭--------------------------------------------16

     4.湖广新化之彭--------------------------------------------17

     5.湖广茶陵之彭--------------------------------------------19

     6.湖广绥宁之彭--------------------------------------------21

     7.湖广永顺宝靖之彭--------------------------------------23

     8.河南夏邑之彭--------------------------------------------27

     9.河南邓州之彭--------------------------------------------29

     10.四川新緐之彭------------------------------------------32

     11.四川丹稜之彭------------------------------------------33

12.广东顺德之彭------------------------------------------35

     13.广东东浣之彭------------------------------------------37

     14.贵州思南之彭------------------------------------------39

     15.直隶蠡县之彭------------------------------------------42

     16.河南鲁山彭氏------------------------------------------44

     17.山西安邑彭氏------------------------------------------47

 

     18.云南顺宁彭氏-----------------------------------------48

     19.湖广孝感彭氏-----------------------------------------49

     20.宁都有一支本吉水族--------------------------------50

     21.本中州而南渡者(南昌田湖彭氏)-------------51

     22.承冒异姓者---------------------------------------------55

     23.异姓冒彭者---------------------------------------------57

     24.彭之为彭,其族大矣--------------------------------59

五.《彭氏源流通纪》考证----------- 彭嘉庆---- 62

六. 后记------------------------------------彭嘉庆--- 68

七. 感言------------------------------------彭筠淇---- 72

 

按语及通信

 

谨按:斯作由福建宗贤嘉庆君发掘于莆田彭氏宗亲所藏残存谱牒,经其校刊考释,由《福建省族谱丛书》编委会主任兼总编林伟功先生撰序刊印,以之为礼品献予2004年武夷山世彭六会。原作标题及序文皆淹佚,嘉庆暂定名为《彭氏溯源纪略》。去岁,济南宗长与老朽下乡采访,在东源乡仙迹岭陇西堂《彭氏族谱》中,偶见家屏公所撰《彭氏源流通纪》一文,细读之,似是兹作之序文,原作标题亦得以认定。即与嘉庆联系,彼雀喜之如获至宝,与林伟功先生均表认同首肯。今特刊载其原文及嘉庆君注释考辨,标题径改用家屏公原题。之前附载笔者与嘉庆往来便函,以明其原委。

 


(一)宜甦宗长致函嘉庆宗长

 

嘉庆宗彦如晤:

徐州一别,至今有日,时在念念。

老朽愚顽,素性孤寂,不擅交往,不喜趋炎,故武夷山六届世彭会期间,与宗贤失之交臂。

及至去年桂林会议上,始得一睹芳颜,复数聆高议,窃为之喜,幸彭姓后秀迭出也。期间有宗人以如为老朽取至宗贤编次之《彭氏溯源纪略》,窃暗喜之。宗贤敬祖联宗深情固所感佩,而严谨务实、博涉精取之治学风格尤堪赞赏。

前未久,窃与河南宗姐、法庭宗长诣宜春上村岭跻身徽君公构云之新修茔墓竣工仪式,再次仰瞻家屏先贤为徽君公所立墓碑,我等敬仰徽君公暨其裔孙家屏公之诚心,何可言喻。

年来,萍乡与周边部分徽君公后裔续修宗谱。宗人不弃晚生,忝与斯役。亟欲刊载宗贤之佳构,以应时需且益后继。事遇机巧,愚与济南宗长在一族谱中偶见家屏公所撰《彭氏源流通纪》一文。细读之,酷似宗贤编校其书之序文。果真若此,则宗贤所付之辛劳复添异彩,且显祖宗灵验,俾传世珍品永存不湮。果真若此,切望宗贤重梓其书,广为发售,则彭人何其欣幸也哉。

不揣庸陋,竭诚相告。期赐裁复,以益谱载。不一。谨颂

暑祉!

                                                           

                              江西萍乡 彭宜甦  识

                           公元二00七年丁亥六月既望

 

(二)嘉庆宗长复函宜甦宗长

 

宜甦贤叔台鉴:

我拜阅由济南宗姐转寄的惠函后,不胜感激贤叔的鼓励!我与贤叔初识在桂林,早为您以耋寿高龄,尽职尽能,潜心研讨彭氏源流的精神所感动;而后重逢于徐州,又受到您崇祖谊亲,辛勤笔耕,励志续修萍乡宗谱的义举所鞭策。欣闻您亲率法庭会长、济南宗姐一行在萍乡仙迹岭英秀堂查谱时发现了《彭氏源流通纪》一文,更让我钦佩无已!这绝非一次平常的发现,其意义可说是异常深远。家屏公是彭氏家族的杰出前贤。他任职江西布政使司期间,不仅政绩显著,而且修治上世茔墓,增新彭氏祠宇,并编辑《栗山世祀》通谱。除通谱之外,还复辑《彭氏源流通纪》。我反复研读您发现的这篇短文后,也和您一样从内容和文风上认定,应该是我在莆田彭氏大宗祠发现、并校刊考释的家屏公遗稿(曾暂定名为《彭氏溯源纪略》)的序文。

 这篇序文的发现,不仅进一步确证了家屏公遗稿的真实性〔撰稿人、撰稿时间和地点〕,而且使家屏公《彭氏源流通纪》这一珍贵孤本能够更臻完整地流传给后世。从《通纪》“以通谱首图列于前,支派迁徙、显爵次之,冀以联缀乎宗族”的记述分析,列于前页的通谱首图和“莆田彭氏”之前的部分支派文字现在暂时缺失。但这仍是彭氏源流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发现,我怎能不为之欣喜若狂呢!我立即将这喜讯报告给著名谱牒专家林伟功先生和居住在台湾的夏邑族裔彭飞先生,他们的惊喜之情也都难以言状。林伟功先生肯定“此为彭氏文献的新发现,实乃可喜可贺!相信只要有心寻觅,持之以恒,必将会有新的进展,以补残帙缺失之憾!功德无量矣。” 彭飞先生也决心尽快实施他出版家屏公《彭氏源流通纪》单行本的计划,来表达他缅怀先祖的心情。

情系彭氏宗亲、弘杨彭祖文化的共同理念激励着我们,我要学习贤叔,竭尽自已的绵薄之力,争取多作敬宗睦族、弘扬祖德的贡献。衷心祝愿彭氏源流研究事业能如家屏公所预言的那样,“宗望君子,共成盛举,传之无穷!”

 敬颂

编安!

                       愚侄  嘉庆 敬上于厦门紫金大厦

2007年9月8日

 

《彭氏溯源纪略》

 

欣逢2004年武夷山彭祖文化节广邀海内外嘉宾,欢聚于因彭祖之子彭武、彭夷而命名且获联合国颁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武夷胜景,追思先德,缅怀前贤之际,《福建族谱丛书》的编委会顾问彭嘉庆于百忙中,埋首细研,勤奋笔耕,将其发现的《彭氏溯源纪略》(暂名)孤本全面校刊考释奉献于大会,实乃抢救彭氏谱牒之盛举,亦是功德无量之作为,更是彭氏后人对历史不可轻忽的新奉献。

彭君嘉庆校刊考释之《彭氏溯源纪略》为世之孤本,历经风雨沧桑,残破不堪。其发见于莆田之后,以让孤本得以重见天日并传世,有益于彭氏源流的研究及考据为己任。遂以所修中文系之长,精心研究,理清线索,考证著者,逐段释注,刊印成册,实为难得。残本全本手抄共46码,共录:福建莆田之彭;湖广天门之彭;宁乡之彭;新化之彭;茶陵之彭;绥宁之彭;永顺宝靖之彭;河南夏邑之彭、邓州之彭;四川新緐之彭、丹稜之彭;广东顺德之彭、东浣之彭;贵州思南之彭;直隶蠡县彭氏;河南鲁山彭氏;山西安邑彭氏;云南顺宁彭氏;湖广孝感彭氏;江西宁都吉水族,南渡(南昌田湖)彭氏,以及承冒异姓者、异姓冒彭者。所涉11省及同族异姓、异族同姓者。虽残本所录有限,但流传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确属非易。这将对中华彭氏分布、传承的演技提供一份不可多得的史料依据,相信将对彭氏文化的弘扬光大添砖加瓦。

彭君嘉庆对《彭氏溯源纪略》花费数月时间细读深研,并从残本中排比考证,得出此书为康熙辛丑进士、江西布政使、曾署云南、江苏的彭家屏所著。此非对彭氏源流了解、深读此书并作过细考据所能得出的结论;为此,其又大量翻阅史乘,对作者彭家屏作一系列介绍及中肯评价,实为难能可贵!

彭氏是中华两万多姓氏中之著姓。随着彭祖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必将有益世界彭氏的团结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同时对拓展海外联谊、振兴中华、促进两岸早日和平统一大有裨益。史料的发掘整理也会产生引玉效应,将对各地彭氏宗亲抢救整理文献史料有所启迪。彭君嘉庆之校刊考释良苦用心昭然,且寄望于天下同志,意义深远!相信各地热心人士会共同关注支持历史文献的抢救与整理,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大批彭氏文献资料面世,既无负于现任,也不愧于来者!谨此不避浅陋,以短文赞赏盛举,在衷心祝贺《彭氏溯源考略》校刊考释本的刊行之余,也向彭君嘉庆的辛劳致敬!

 

                        《福建族谱丛书》编委会主任兼总编

                                  林伟功    谨序

                              2004年11月8日 于福州

  

《彭氏源流通纪》原序                

   

 余仰庇先荫,得官故土。其于上世茔墓咸已修治。祠宇亦已增新,虽未为丰华,而大纲略备。辑成一帙,名日《栗山世祀》。直而求之以至始祖,则世次之不失,各谱具在;横而推之以及通族。海角天涯,则散弥六合;支派万道,善算难穷。由近而远,由显而晦,由亲而疏,由明而昧。毋论黔属、辽燕万里山河,凡有知识者,出仕或走书通问,或因人转达,必致其谱牍。乃归合于通谱,各为条具。复辑一帙,名日《彭氏源流通纪》。以通谱首图列于前,支派迁徙、显爵次之,冀以联缀乎宗族。噫,蠡之测海,固知其难量也。然蠡之视已,则尽力于是焉。余之为此,蠡测也。族之高明,必有以鉴诸。

 

               清乾隆甲子冬月 赐进士第 江西布政使司

                       徵君三十世  夏邑八世孙

                             家屏  敬撰

     (录自萍乡南山下陇西堂《彭氏族谱》,光绪癸已年孟秋梓)

 

                           

 

 

《彭氏源流通纪》正文

 

福建莆田之彭(1)     

其始兄弟三人,曰念三丶念四丶念五。念四迁中州,念三丶念五俱由港内迁涵囗。而念五子伯福,伯福之子奉,为横塘陈氏赘婿,居横塘。历世贵显,乘朱轮拖珪者,相望於里闬。念三之七世孙,即弘治时刑部尚书,谥惠安。韶为有明名臣。奉七世孙兵部侍郎汝楠力击权阉,几罹“杨左”之祸。十世孙鹏为广东巡抚,清刚忠正,风烈盖世,事具国史。其谱略曰: “入莆不知何代。在宋雅称望族,有西门彭丶前街彭。”祭酒椿年,以清要显;太学生受,庐墓致白鹊之祥,文学與诣,明进易传。凡彭有三丶四支,其初皆一族。

宋末郡城被屠,谱亦不存。按此开莆族亦为师奭公后矣。奭公之后,号为最重。闵豫之近,柝声相连,各派下注外出者,不可胜计。宋有天下三百余载,迁徙之后阅数世,户族滋大,况以名流辈出,安得不为望族。此犹约拟之词也。而椿年者,实侍郎思永公玄孙,奭公之之十世孙也。少游学,遍历域中,惟闵有族,即附居焉。所谓三丶四支者,椿年其一也。江西谱內,椿年下载失绪,盖未考其所后裔耳!莆以椿年为先世,则为征君后,明矣。

 

福建莆田之彭  译文(1)

福建莆田的彭氏,开基祖是念三丶念四丶念五兄弟三人。后來念四迁居中州,念三丶念五俱由港内迁涵囗。而念五子伯福,伯福之子奉,入赘横塘陈氏为婿,就居住在横塘。历代高贵显赫,都是彩车丶佩玉带的,令街坊里巷仰慕。念三之七世孙彭韶,在弘治(1488一1505年)时刑部尚书,谥号惠安。是明朝的名臣。彭奉七世孙汝楠官居兵部侍郎,由于竭力抨击权贵阉党,几乎遭受“杨左” 案的牵连。十世孙彭鹏任广东巡抚,清亷刚强,忠诚正直,风纪严明,广受称赞。此事在清朝的历史里有所纪述。他们的族谱里有简略的记载:“进入莆田不知是在什么年代。宋朝時就有名门望族的雅称,分成西门彭丶前街彭两支。”官至祭酒的彭椿年,由于身居要职且清亷而扬名; 太学生彭受,庐舍墓室时常招致白鹊之祥瑞,文学造诣明快,广为流传。莆田的彭氏共有三丶四支的族系,初期都出自一个宗派。宋朝末期,因兴化府城百姓惨遭元軍屠杀,族谱也没能保存下來。按此推论,开莆的族亲应当是师奭公的后裔了。师奭公之后,正是彭氏宗族最旺盛之時。福建丶江西相距很近,连巡夜打更都相互听得见。各宗各系人丁兴旺,迁移过去开族繁衍,不可胜数。宋朝拥有天下三百多年,迁移以后,经历数代,户族繁衍壮大,况且名流辈出,怎么能不成为望族呢?这还是约略揣测之词。而彭椿年实是侍郎思永公的玄孙,奭公之之十世孙也。他年少游学,走遍祖国山河。只因为福建这地方有彭氏宗族,于是就依附留居在这里。所谓三丶四支族系,彭椿年是其中的一支。但在江西的彭氏族谱里,彭椿年下记载失去了世系,大概未考究其后裔罢了!莆田以椿年作为开基祖,则是征君公的后裔,是很明白的。

    

 

湖广天门之彭  (2)   

师奭公后也。公次孙寿,寿次子嗣兴,嗣兴次子旰,旰子峰,峰子冠,冠子闻达,闻达子允哲,允哲子子良,子良子叔璟,叔璟子季先,季先子德甫,德甫子宋四,宋四子鹏程,鹏程子处约,处约子庸,庸子鸢戾,为徵君二十四世孙。谱曰: 迁於承天府景陵县之苑湖。承天即今之安陆府,景陵即今之天门县也,族姓藩硕,科名舄奕。

国初,鸢戾六世孙上腾,号云问; 俊龄号又房。兄弟同榜中顺治已亥进士。上腾任广西桂林府兴安县令,俊龄任广东惠州府龙川县令,皆有治绩云。    

 

湖广天门之彭   (2)  

湖广天门的彭氏,是师奭公的后裔。师奭的公次孙名彭寿,彭寿的次子嗣兴,嗣兴次子彭旰,彭旰的儿子名彭峰,彭峰的儿子彭冠,彭冠的儿子名闻达,闻达的儿子名允哲,允哲的儿子名子良,子良的儿子名叔璟,叔璟的儿子名季先,季先的儿子名德甫,德甫的儿名宋四,宋四的儿子名鹏程,鹏程的儿子名处约,处约的儿名子庸,庸子的儿名鸢戾,是徵君公的二十四世孙。族谱上说: 他们 迁栘到承天府景陵县的苑湖。承天府即是今的安陆府,景陵县即是今之天门县。彭姓族亲门户颇多,科举功名代代相接。

清朝初期,鸢戾的六世孙彭上腾,号云问; 彭俊龄号又房。兄弟两人同榜考中顺治已亥(1659年)的进士。上腾出任广西桂林府兴安县的县令,俊龄出任广东惠州府龙川县的县令,两人有治理地方都有政绩。    

 

 

湖广宁乡之彭 (3)

湖广宁乡之彭,介塘派也。师奭公孙寿七子,其幼曰嗣严,宋武陵令,徙福塘。一子名杞,杞生炳,炳生德载,载生晓,晓生僎,僎生暹,暹生汝霖,宋进士承信郎由福塘徙南塘,子思恭。思恭生浩然,浩然生敬甫,敬甫生仕俊,仕俊生于明,于明生觧猛,觧猛生如真,如真生己成,己成生学礼,徙于介塘,为介塘派。学礼六子。次曰闻韶,为徵君公二十七世孙迁宁乡。二子丶四孙丶十二曾孙丶二十玄孙,自始至今三百余载,行数千户。南楚之族,于宁为大。亦多有再徙别邑者,科名起家者。余在楚時,因未知其始末,竞遗录之,今不余憾也已!

 

 

湖广宁乡之彭 译文(3)

湖广宁乡的彭氏,是属介塘派。师奭公的次孙名彭寿,有七个儿子,他的幼子名嗣严,在宋朝任武陵县县令,迁移到福塘居住。嗣严的儿子彭杞,彭杞生了儿子彭炳,彭炳生了儿子德载,德载生了儿子彭晓,彭晓生了儿子彭僎,彭僎生了儿子彭暹,彭暹生了儿子汝霖,汝霖是宋朝的进士,曾担任承信郎的官职,又由福塘迁移到南塘,汝霖的儿子名思恭。思恭生了儿子浩然,浩然生了儿子敬甫,敬甫生了儿子仕俊,仕俊生了儿子于明,于明生了儿子觧猛,觧猛生了儿子如真,如真生了儿子己成,己成生了儿子学礼,再迁移到介塘,称为介塘派。学礼有六个儿子。次子名闻韶,是徵君公的二十七世孙迁到宁乡居住。闻韶有二个儿子丶四个孙子丶十二个曾孙丶二十个玄孙,从那時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年時间,发展到数千户人家。湖南一带的彭氏家族,数宁乡最大。也多有再次迁移到别的地的,或有因科举取得功名发家的。我在湖南当官時,因为不知道他们的发展情况,竞然遗漏而没能记录下來,现今不能不因之而深感遗憾啊!

 

 

湖广新化之彭   (4)

湖广新化之彭,与宁乡族为近,亦出於师奭公孙寿公之后也。寿生嗣严丶生杞丶生炳丶生德载丶生晓丶生僎丶生暹丶生汝霖丶生思恭丶生浩然丶生敬甫丶生仕俊丶生于明丶生觧猛丶生如真丶生己成丶生学礼丶彦礼,俱徙于介塘。学礼生闻韶,迁于宁乡; 彦礼生美韶丶生利泰,徙越溪。生丕显丶生怡德,明岷王府教授,后卒曲靖。生庭葸,生理,为徵君公三十二世孙,始居新化之洋溪。四子名国丶同丶用丶固,《通谱》亦载及数世,而无显者。然世章为江山令,世奇判商州,世廉鸿胪序班,世亮中书舍人,皆理之孙也。他若博士弟子,贡人太学者,不可胜数,今又数十年矣,其滋硕更不知何!若此新化之族,可稽者若是,故详言之。

 

湖广新化之彭     译文(4)

湖广新化的彭氏,与宁乡族同源,也是出於师奭公的次孙寿公后裔。寿公生了嗣严丶嗣严生了杞丶杞生了炳丶炳生了德载丶德载生了晓丶晓生了僎丶僎生了暹丶暹生了汝霖丶汝霖生了思恭丶思恭生了浩然丶浩然生了敬甫丶敬甫生了仕俊丶仕俊生了于明丶于明生了觧猛丶觧猛生了如真丶如真生了己成丶己成生了学礼丶彦礼,他们都迁移到介塘居住。学礼生了闻韶,又迁到宁乡; 彦礼生了美韶丶美韶生了利泰,又迁移到越溪。利泰生了丕显丶丕显生了怡德,怡德曾担任明岷王府教授,后來在曲靖逝世。怡德生了庭葸,庭葸生了彭理,按序排应该是徵君公的三十二世孙,由他开始居住在新化的洋溪。彭理有四个儿子,分别取名国丶同丶用丶固,《彭氏通谱》中也有记载到后数世,却没有记述显达之人。但是世章曾任江山县令,世奇曾任商州通判,世廉曾任鸿胪序班,世亮曾任中书舍人,他们都是彭理的孙子。其他的还有学官的弟子被举荐进入太学的,也不可胜数,迄今又有数十年時间了,还不知培养了多少像上述那些硕学之士。这支新化的族亲,可稽考的有这么多,所以详细介绍。

彭在村注; 何若: 一作如何觧。《墨子》“顺天之义何若?”

一作何似觧。《汉书龚胜传》“夏侯常谓胜曰: 我视君何若?”

 

 

 

湖广茶陵之彭(5)

出於太和月池派,亦师奭公后也。十二世朝奉郎讳九者,当宋仁宗時由隐源迁太和街口。生三子,幼承事郎逵,逵生宣议郎述。述生五子, 长朝奉郎琮。琮二子,长汝弼,承事郎; 次仲文,拜茶陵太守,以官为家,子姓繁衍,分为石龙丶黄堂丶秩堂丶长堂丶沙波丶湾子口丶车步诸派。由宋而來,簪缨世继,代有文人。仲文公四子,次曰思贤,宋进士,官侍御史。思贤子宣议郎汝历,生四子,长千十一郎生文杰丶生天祥,天祥生楚珍,元封护国寨主。楚珍四子,三曰潮伟。潮伟六子,长曰友和。友和生子清丶子长,例授冠带。栋栋(原文如此)四子,幼博士员庆芳,芳四子,幼赠光禄大夫应聪。应聪五子幼赠光禄大夫彦。彦五子,幼赠光禄大夫思眷。思眷三子,长维新,康熙丙戍进士,现官大司马,则徴君三十三世孙也。茶陵之族如此。其楚珍第四子潮信复居永新,即梅花派。《通谱》修明,并无湮讹。若夫二十七世曰游,二十八世杨,三十一世元之徙攸县。二十九世善芳,三十三世旦生,三十五世包容之徙长沙;三十三世竒生之徙湘潭;三十九世胤芳之徙陕西羌州,皆又自茶陵分析也。后之修谱者,其详考之。

 

 湖广茶陵之彭 译文(5)

湖广茶陵之彭氏,是出於太和月池派,也是师奭公的后裔。师奭公的十二世彭九曾任朝奉郎之职,在宋仁宗時由隐源迁太和街口。彭九生了三个儿子,幼子逵曾任承事郎之职,彭逵生了彭述曾任宣议郎之职。彭述生了五个儿子, 长子彭琮也任过朝奉郎之职。彭琮有二个儿子,长子汝(仲)弼,曾任承事郎; 次子仲文,官拜茶陵太守,以官为家,子姓繁衍旺盛,分为石龙丶黄堂丶秩堂丶长堂丶沙波丶湾子口丶车步等支派。由宋朝以來,簪缨世家相承,代代都有名人。仲文公有四个儿子,次名思贤,是宋朝的进士,曾任侍御史的官职。思贤的儿子名汝历,曾任宣议郎之职。汝历生有四个儿子。长千十一郎生了文(仁)杰丶仁杰生天祥,天祥生了楚珍,在元朝封为“护国寨主。”楚珍有四个儿子,三子为潮伟。潮伟有六个儿子,长子名友和。友和生了子清丶子清长子,彭栋栋(原文如此)按照贯例授给冠带,世袭官职。彭栋有四个儿子,幼子名庆芳为博士员,庆芳有四个儿子,幼子应聪曾被封为光禄大夫。应聪有五个儿子,幼名彭彦被封为光禄大夫。彭彦有五个儿子,幼子名思眷也被封光禄大夫。思眷有三个儿子,长子名维新,是清朝康熙丙戍(公元1706年)的进士,现任大司马的官职,排序应当是徴君公的三十三世孙。这就是茶陵彭族的情况。楚珍的第四个儿子名潮信又回迁到永新居住,这应是梅花派的情况。《彭氏通谱》将这段情况叙述的非常清楚明了,并没有遗漏与错误。又有二十七世孙彭游,二十八世孙彭杨,三十一世孙彭元的迁移到攸县。二十九世孙善芳,三十三世孙旦生,三十五世孙包容迁移到长沙;三十三世竒生迁移到湘潭;三十九世胤芳迁移到陕西羌州,这又都是茶陵支分繁衍出去的。以后修谱的人,一定要详细考究。

 

彭俊修对家屏公撰“湖广茶陵之彭” 看法  

 一丶是三百多年前出生的家屏公在乾隆(1736一1795年)年间所写序文, 巳叙述到了构云公有第三十九世胤芳, 而已成人徙陕西羌州。今有人自署为构云公的第三十六世者与第三十九世者可能么?仅千年间能出现十余世人的代距差么?

二丶是十二世朝奉郎讳九者,出於太和月池派,亦师奭公后也。此语并非九公祖上世系不清, 家屏公约在三百年前所叙并非无据,世次数清楚与多谱无误,宋仁宗(1023一1056年)時,八个帝号景祐也在其间, 不能因个别谱不详或佚载而不认老祖宗。

三丶至於“次仲文,拜茶陵太守,以官为家,子姓繁衍”,此茶陵太守仲文公,如果出生於公元九八五年, 可能应是与九公同世同時之人,有资料显示此仲文竟比九公年长二十余岁,所以,更不会是朝奉郎讳九公之五世孙了。

四丶因元朝中期的楚珍公出生於1320年, 他的七世祖,便是九公之五世孙仲文公,约应出生於北宋徽宗年(1101一1125年)间, 又因仲文公他的亲侄儿惟孝公(出生於1135年, )望慎重考鉴吧!重复公之所言:“后之修谱者,其详考之。”

 

 

湖广绥宁之彭(6)     

湖广绥宁之彭,在宋初十彦之后即有占籍。而江西之族徙居亦甚多,然未可得详其确,有可据莫若枝丛一派。扶丛者,师奭公后也,与明辅臣文宪丶文思二公为最近。奭公江背派,乃十四世太平公后也。太平公行十二,好学喜游览,见安福江背山水秀逸悦焉,遂由庐陵隐源而徙居之。其子圣,举神童,太平公十一世孙黻,从文丞相起义,封万户。黻九世孙如瑛生四子,次四(疑有误),仲景迁绥宁,徵君三十三世孙扶丛之祖也。仲景生三子,渊清丶渊涧丶渊泳,后裔硕茂,自明至今,衍万余丁。其载於《通谱》者不过数十名。盖道里辽远,未及身至其地,而绥族亦无至江西者,故云依老谱謄入。后之修谱者,务加意於滋,毋使族人为涂(途)人焉!

 

 

湖广绥宁之彭   译文(6)

湖广绥宁的彭氏,在宋朝初期十彦之后就在此定居。而后江西的彭姓族亲迁來此定居的也很多,但是还没有掌握他们的源流,其中确实有据可查的就是扶丛一派了。扶丛一派,也是师奭公的后裔,与明辅臣文宪丶文思二公是近亲。奭公江背派十四世孙太平公的后裔。太平公排行十二,爱好读书喜欢游览,看见安福江背一带山水秀丽,很喜欢那里的环境,就由庐陵隐源迁移到江背居住。他的儿子彭圣,少年時被推举“神童” 。太平公的十一世孙彭黻,跟从文丞相举兵抗元,封了万户侯。彭黻的九世孙如瑛生了四个儿子,次四(疑有误),名仲景迁移到绥宁,是徵君公的三十三世孙,扶丛的开基祖祖。仲景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名渊清丶渊涧丶渊泳,后裔人丁茂盛,自明朝到现在,繁衍了一万多人。其中记载在《彭氏通谱》中的只不过数十名。这是因为道路遥远,没能亲身到那个地方,而绥宁的彭氏族亲也没有到江西來,所以只能依照古旧的谱牒抄入。以后修谱的人,一定要更加留意这一支的繁衍的情况,不能让族亲成为互不相识的路人啊!

 

 

湖广永顺宝靖之彭(7)

太尉幼弟丶唐金紫光禄大夫丶检校司徒丶辰州刺史瑊公后也。公一子彦晞,字士然,史讹士愁,靖边军都指挥使丶金紫光禄大夫丶检校太保,使持节溪州诸军事,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丶上柱国丶陇西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生三子,长师裕,金紫光禄大夫丶检校兵部尚书。溪州刺史。次师暠,武安军节度使,检校刑部尚书。三师晃,武安军节度使讨击副使,御史大夫丶上柱国。乏嗣承顺乃师裕公后也。在唐袭溪州刺史,在五代为兴国侯,在宋为安定王,在元为宣抚使,在明宣慰使。晞在任三十八年,传子师裕,裕传子允林,林传子文勇,勇传子儒桖(猛),猛传子仕羲,羲传子师宝,宝传子福石宠,宠传子安国,国传子思万,万早卒,传弟胜祖,祖传子万潜,潜传子天宝,宝传子源,源传子仲,仲传子世雄,雄传子瑄,瑄传子显英,英传子世骐,骐传子明辅,辅传子宗汉,汉无子,传弟宗舜,舜传子翼云,云早卒,传弟翼南,南传子永年,年传子元锦,锦传子庭机,机传子弘澍,澍传子肇恒,恒早卒,传弟肇相; 相无子,叔祖庭椿袭职,传子弘海,海传子肇槐,则征君公三十一世孙也。肇槐於雍正八年(庚戍公元一七三0年)纳土归原籍吉水。蒙世宗宪皇帝赐万金置产,并官以参将,今以副总兵其保靖。则师暠后也,先亦以刺史世职,元時降为宣抚,明亦改为宣慰。师暠传允禄,禄传文通,通儒毅传,毅传仕隆,隆传云从,从传翼,翼传凌霄,霄传邦弘,弘 传勇,勇传泰定,定师孔传,孔传定国,国传思善,善传本荣,荣传齐贤,贤传博,博传庭珪,珪传世雄,雄传万里,里传勇烈,烈传药师,师早卒,传弟图南,南传显宗,宗传仕珑,珑传翰,翰九霄,霄传虎臣,臣早卒,传弟良臣及荩臣。荩臣传守忠,忠传养正,正传象乾,乾传朝柱,柱传鼎,鼎传泽虹,为徴君公三十九世孙传,泽虹也於雍正八年(庚戍公元一七三0年)纳土致仕。瑊公之后可稽者如是!历世守土,谱在职方,而江西各谱略而未绪,何耶?若夫世笃忠顺,载瓒武功,俱在各史矣余因叙此而有叹于十彦之后也。楚王《铜柱铭》所契: 柱国丶军州丶团练丶都监,凡七十三人,彭氏居其半。溪州刺史士愁,其首列也。余若师佐丶师裕丶师杲丶师庚丶师晃丶允瑫丶允臻丶允会丶允强丶文胜丶文雅丶文傥丶文威丶文仙丶仕明等,与瑊公子孙名讳排比,而裕丶暠二公后皆数世单传,非太尉之系耶!庴末江西播乱,十一彦皆仕楚,惟昭公独归吉州,余皆在楚。五服宗亲,聚处一方,各居雄显,号称极盛,而谱牒久失弗得,而详可不念哉!

 

湖广永顺宝靖之彭  译文(7)

湖广宝靖的彭氏,是太尉的幼弟丶唐金紫光禄大夫丶检校司徒丶辰州刺史彭瑊的后裔。彭瑊公有一个儿子名彦晞,字士然,有的史书上讹称“士愁”, 曽任靖边军都指挥使丶金紫光禄大夫丶检校太保等职,奉派到溪州主管军事,驻守溪州,官拜刺史兼御史大夫丶上柱国丶陇西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师裕,任金紫光禄大夫丶检校兵部尚书。溪州刺史。次子师暠,任武安军节度使,检校刑部尚书。三子师晃,任武安军节度使讨击副使,御史大夫丶上柱国。师晃因为没有后代,继承世袭他爵位的是师裕公的后代。在唐朝袭溪州刺史的官职,在五代世袭兴国侯,在宋朝世袭安定王,在元朝世袭宣抚使,在明朝世袭宣慰使。彭彦晞在任共三十八年,然后把职位传给儿子师裕,裕传给儿子允林,林传给儿子文勇,勇传给儿子儒桖(猛),猛传给儿子仕羲,羲传给儿子师宝,宝传给儿子福石宠,福石宠传给儿子安国,国传给儿子思万,思万早卒,传给弟弟胜祖,祖传给儿子万潜,潜传给儿子天宝,宝传给儿子彭源,彭源传给儿子仲,彭仲传给儿子世雄,雄传给儿子彭瑄,彭瑄传给儿子显英,显英传给儿子世骐,世骐传给儿子明辅,辅传给儿子宗汉,宗汉没有儿子,就传给弟弟宗舜,宗舜传给儿子翼云,翼云早逝,传弟翼南,翼南传给儿子永年,年传给儿子元锦,元锦传给儿子庭机,庭机传给儿子弘澍,弘澍传给儿子肇恒,肇恒早卒,传弟肇相;  肇相无子,就由叔祖庭椿沿袭世职,庭椿又传给儿子弘海,弘海传给儿子肇槐,则征君公三十一世孙也。

肇槐於雍正八年(1730年)時献出自己的田地获准归回原籍吉水。承蒙清世宗雍正皇帝赐给万金置办产业,并授以参将的官职,现在任副总兵保卫地方安宁。那么师暠公的后裔,起先也世袭刺史的官职,元朝時降为宣抚使,明朝改为宣慰使。师暠传给允禄,尣禄传给文通,文通给儒毅,儒毅传给仕隆,仕隆传给云从,云从传给彭翼,彭翼传给凌霄,凌霄传给邦弘,邦弘传给彭勇,彭勇传给泰定,泰定给师孔,师孔传给定国,定国传给思善,思善传给本荣,本荣传给齐贤,齐贤传给彭博,彭博传给庭珪,庭珪传给世雄,世雄传给万里,万里传给勇烈,勇烈传给药师,药师早逝,传给弟图南,图南传给显宗,显宗传给仕珑,仕珑传给彭翰,彭翰传给九霄,九霄传给虎臣,虎臣早逝,传给弟弟良臣及荩臣。荩臣传给守忠,忠传给养正,养正传给象乾,象乾传给朝柱,朝柱传给彭鼎,彭鼎传给泽虹,泽虹是徴君公三十九世孙,泽虹也在雍正八年(1730年)献出自己的田地出任官职。彭瑊公的后裔可以稽稽查的就有如以上所述的!历代担任地方官,他们的谱牒应在历代出任官职的家里保存,而江西各种族谱中竟忽略而没能记载,这是为什么呢?象这样世代诚笃忠信,居家和顺,又一直继承武功的,都要在各类史册上,我记述到这里時,更为有十彦的后裔深为感叹!在楚王的《铜柱铭》中记载着: 担任柱国丶军州丶团练丶都监等官职的,一共有七十三人,其中姓彭的占去一半。溪州刺史彭士愁,是排在其中的首位。其余的象师佐丶师裕丶师杲丶师庚丶师晃丶允瑫丶允臻丶允会丶允强丶文胜丶文雅丶文傥丶文威丶文仙丶仕明等,都按彭瑊的子孙辈序排比。而裕公丶暠公二位的后裔,及官都是数代单传的,难道不是太尉的子孙吗?!唐朝末年江西爆发战乱,十一彦都在湖南为官,只有昭公独自回归吉州,其余的都留在湖南。这全是五服之内的宗亲,又聚居在一个地方,而且各自居于显贵的地位,是很有号召力的家族,然而谱牒又散失很久,没能掌握到更详细的资料,怎么不感到遗憾呢!

 

 

河南夏邑之彭  (8)   

河南夏邑之彭,师俊公后也。俊公六子,幼曰郐。郐四子,幼曰轮。轮二子,长曰闻韶。闻韶三,长曰慕禄。慕禄三子,长曰文。文二子,幼曰正臣。正臣子伯达,伯达三子,长曰岩。岩子昌大,昌大子球,球徙木口。球三子,长曰金,金四子。幼曰德盛。德盛二子,长曰尚达,徙庐陵麻州冷水塘。尚达子琢,琢子仲宽,仲宽子二,长曰悠远,次曰悠久。悠远生东震,东震生集贤,无子嗣,甥张(莲为嗣),今莲为嗣,今莲后俱姓彭,仍居冷水。悠久徙河南夏邑,为夏邑一世祖,实徵君之二十三世孙也,二子中美,嘉靖乙卯乡荐; 中孚瑞金王府教授。中美二子好古,嘉靖丁酉举人陕西同官令,赠监察御史,准古例授官带。好古八子: 从吾丶健吾丶淑吾丶徵吾丶行吾丶端吾丶七贤丶八士。健吾,万历癸未进士,陕西泾阳令; 端吾,万历辛丑进士,通政司右通政,即先高祖也。三子; 长尧俞丶次尧念丶三尧泰,先曾祖,明中书舍人。八子; 长曰; (九)龄丶永龄丶舜龄,即先祖,四鹤龄丶五兴龄丶六眉龄丶七望龄丶八锡龄。先祖顺治己丑进士,嘉兴丶登州二府推官。四子; 长浣丶次淀丶三光禄大夫溶丶四宸,光禄大夫,官户部郎中,都勻知府。生十一子; 子劢,遂平训导; 邵诏,贡生; 子将,江南常熟令;,嘉问; 康熙辛卯举人; 燕贻,康熙丁酉举人,户部司员外郎; 家屏康熙辛丑进士,现官江西布政使; 嘉植丶绍宗,俱太学生; 甲声,现官山东莒州牧; 准,早夭; 步青,太学生。而现官总督仓场侍郎。树葵则嘉问之第三子也。

 

彭在村注: 原文“中美,嘉靖乙卯(1555)乡荐; 中孚瑞金王府教授。中美二子好古,嘉靖丁酉(1537)举人,”此中,子中举,比父领乡荐早十八年。

 

河南夏邑之彭    译文(8)

河南夏邑的彭氏,是师俊公的后裔。俊公有六个儿子,幼幼子名彭郐。彭郐有四个儿子,幼子彭轮。彭轮二个儿子,长子名闻韶。闻韶有三个儿子,长子名慕禄。慕禄有个儿三子,长子名彭文。文有二个儿子,幼子名正臣。正臣儿子名伯达,伯达有三个儿子,长子彭岩。彭岩的儿子昌大,昌大的儿子彭球,球迁移到木口。彭球有三个儿子,长子彭金,彭金有四个儿子。幼子名德盛。德盛二个儿子,长子名尚达,迁移到庐陵麻州冷水塘。尚达的儿子彭琢,彭琢的儿子名仲宽,仲宽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悠远,次子名悠久。悠远生了东震,东震生了集贤,集贤没有子嗣,就以外甥张今莲为嗣。今莲的后裔都姓彭,仍居住在冷水。悠久迁移到河南的夏邑,成为夏邑一世祖,实是徵君公的二十三世孙,他的次子名中美,在明朝嘉靖乙卯(1555年)经乡荐; 任瑞金王府教授,颇有声望。中美的次子好古,嘉靖丁酉(1537年)间举人,任陕西省同官县令,赠监察御史,按照古例授给官带。好古有八个儿子: 从吾丶健吾丶淑吾丶徵吾丶行吾丶端吾丶七贤丶八士。健吾,是万历癸未(1583年)年的进士,任陕西省泾阳县令; 端吾,万历辛丑(1601年)年的进士,曾任通政司右通政,是我的高祖。端吾有三个儿子; 长子名尧俞丶次子名尧念丶三子名尧泰,尧泰是我的曾祖,在明朝時曾任中书舍人。尧泰有八个儿子; 长子名九龄丶次子名永龄丶三子名舜龄,舜龄是我的祖父,四子名鹤龄丶五子名兴龄丶六子名眉龄丶七子名望龄丶八子名锡龄。我的祖父是顺治己丑(1649年)年的进士,任过嘉兴丶登州二府的推官。有四个儿子; 长子彭浣丶次子彭淀丶三子彭溶,光禄大夫。四子彭宸禄。彭溶官至户部郎中,曾任都勻知府。生了十一个儿子; 子劢,曾任遂平县训导; 邵诏,入选为国子监的贡生; 子将,曾任江南常熟县令,嘉问; 康熙辛卯(1711年)年的举人; 燕贻,康熙丁酉(1717年)的举人,曾任户部司员外郎; 家屏康熙辛丑(1721年)年的进士,现任江西布政使; 嘉植丶绍宗,都是太学生; 甲声,现仛山东莒州知州; 彭准,早逝; 步青,太学生。而现任总督仓场侍郎。树葵,则是嘉问的第三个儿子。

 

河南邓州之彭(9)     

河南邓州之彭,由新喻北徙者也,始迁祖咨孔,五世孙而述,号禹峰,崇祯庚辰年进士,官云南左布政使丶提督丶浙江学政。始博即禹峰第五子也。禹峰撰祖墓碑云: 祖讳咨孔,生新喻,少游于邓,卜居禹山南,娶傅氏,生沂清,公復归于里大港,遂卒,葬于乡员湖。又新喻谱云: 师奭生子昂,子昂生尧,尧二子: 长英丶次程。英生齐,齐生春,春生君倚,君倚生亘,亘生知古,知古生致远,致远生粲,粲生均,仕清江尉,遂居清江。均生昌期,徙新喻。昌期生鼎成,鼎成生宣卿,宣卿生梦杰,梦杰生幼标,幼标生友直,友直生仁安,仁安生成德,成德生仲广,仲广生永器,永器生节安,节安生咨孔,为大尉安定王二十六世孙,实征君公之三十世孙也。考之墓碑如此,稽之旧谱又如彼,何楚中所刻山口谱乃讹云?吉公九世孙务礼徙沧湾,务礼十三世孙,祖德为开封教授,遂家于刘御史寨。祖德生宋儒,宋儒生明谟丶明谋。明谟生光敷,光敷生二子: 其祥丶其吉,倶乏传。明谋生光乘,光乘生二子: 长宽丶次惠。宽生斗枢,斗枢生良二,良二生二子。惠生四子曰: 斗柄丶斗杓丶斗极丶斗相。斗杓无绪。斗柄二子: 长恭丶次俭。恭六子: 汝伊丶汝仙丶汝弼丶汝会丶汝涵丶汝湛; 俭二子:汝明丶汝昌。斗极二子: 长让丶次仁。让一子无名,仁一子汝怀。斗相四子曰: 礼丶智丶忠丶信。礼一子无名。智三子: 汝升丶汝恒丶汝亨。信二子:汝泰丶汝乾。注云: 恭官名而述,号禹峰,崇禎庚辰进士,现任云南布政使,生万历壬子九月十二。此山囗谱所载也,其为传会可知,余故详切而表之。

 

河南邓州之彭    译文(9)

河南邓州的彭氏,是由新喻往北迁移來的,始祖名咨孔,五世孙名而述,号禹峰,崇祯庚辰(1640)年的进士,官至云南左布政使丶提督丶浙江学政。始博是禹峰的第五个儿子。在禹峰所撰写祖墓碑文中说道: “始迁祖名咨孔,出生在新喻,少年時游历到邓州,以占卜而选择禹山的南麓居住,娶傅氏为妻,生了儿子名沂清,咨孔公后來又回迁于故里大港,就逝世在那里,安葬在乡员湖。”又新喻的族谱写道: 师奭生了子昂,子昂生了彭尧,彭尧有两个儿子: 长子彭英丶次子彭程。彭英生了彭齐,彭齐生了彭春,彭春生了君倚,君倚生了彭亘,彭亘生了知古,知古生了致远,致远生了彭粲,彭粲生了彭均,出任清江防守尉的官职,就居在清江。彭均生了昌期,迁移到新喻定居。昌期生了鼎成,鼎成生了宣卿,宣卿生了梦杰,梦杰生了幼标,幼标生了友直,友直生了仁安,仁安生了成德,成德生了仲广,仲广生了永器,永器生了节安,节安生了咨孔,为大尉安定王二十六世孙,按序即是征君公的三十世孙。考查墓碑就是这种情况,稽査旧族谱又是那种情况,为什么湖南所刋刻山口谱会有失误呢?彭吉公的九世孙彭务礼迁移到沧湾,务礼的十三世孙名祖德,因任开封府教授,就居住在刘御史寨。祖德生了宋儒,宋儒生了明谟丶明谋。明谟生了光敷,光敷生了二个儿子: 其祥丶其吉,都没有后嗣。明谋又生了光乘,光乘生二个儿子: 长子彭宽丶次子彭惠。彭宽生了斗枢,斗枢生了良二,良二生二个儿子。彭惠生了四个儿子名: 斗柄丶斗杓丶斗极丶斗相。斗杓没有后嗣。斗柄有二个儿子: 长子彭恭丶次子彭俭。彭恭有六个儿子: 汝伊丶汝仙丶汝弼丶汝会丶汝涵丶汝湛; 彭俭有二个儿子: 长子名汝明丶次子名汝昌。斗极有二个儿子: 长子彭让丶次子彭仁。彭让的一个儿子没有名字,彭仁有一个儿子名汝怀。斗相有四个儿子: 为彭礼丶彭智丶彭忠丶彭信。彭礼一子无名。彭智有三个儿子: 汝升丶汝恒丶汝亨。彭信有二个儿子:汝泰丶汝乾。谱中注明: 彭 恭官名叫而述,号禹峰,崇禎庚辰(1640)年的进士,现任云南布政使,生万历壬子(1612年)九月十二。此山囗谱所记载的,看來是传言附会的,所以我要详尽确切來表述。

 

四川新緐之彭(10)     

四川新緐之彭,徵君之五世孙,曰敬先。唐末以左拾遗隨僖宗入蜀,家于普州。敬先孙,曰济民,携二子由普徙益州。长子生福。次生乘。乘于宋仁宗時为翰林学士,乘卒,三子均不克归,居汴。史称,“乘为华阳人” 因华阳新緐皆属成都也。乘以太平兴国八年,生於新緐故待制韩驹为鳌先生李公新序曰: “緐上,则彭乘之文辞甚美也”。 福生显行 ,显行曾孙宾登,政和二年进士第,官至左朝散大夫,知彭州,赠其父望官朝议大夫,二子极以荫补官。季子杰丶从子仁彻,同年贡于乡。仁彻登第官文林郎,后极亦登第,不待年而致政。元明以來,蜀中氏族之盛,犹为称首。成化乙未经登进士,嘉靖壬戌范亦成进士,其乡举荐辟者甚多。今又历年已久,山川万里,不能细考矣!

 

 

四川新緐之彭     译文(10)

四川新緐的彭氏,是出自徵君公的五世孙名敬先这一支。敬先在唐末年任左拾遗的官职,跟隨僖宗进入四川,在普州(安岳)安家。敬先的孙子,名济民,携带两个儿子由普州又迁移到益州(成都)。济民的长子名生福。次子名生乘。生乘在宋仁宗時任翰林学士,生乘逝世后,他的三个儿子都未能回归故里,就居住在汴梁。史书上说“生乘为华阳人” 这是因为华阳丶新緐都属成都也。生乘在太平兴国八年(癸未983年),生於新緐,所以待制韩驹为鳌先生李公新序说: “緐上,只有彭乘之文辞最精湛美妙了”。 生福生了显行 ,显行的曾孙名宾登,是宋政和二年(壬辰1112年)的进士,官职一直升到左朝散大夫,在彭州任知州,他的父亲被封赠为望官朝议大夫,次子彭极也因祖荫受封官职。第三个儿子彭杰丶侄儿仁彻,都是同一年被乡举成为贡生的。仁彻登第后任文林郎的官职,而后彭极亦登第,不到一年就走上政途。元朝丶明朝以來,在四川的彭氏宗族中,这是可以称为最昌盛的宗族。在明成化乙未(1475年)年一个叫彭经的考中了进士,嘉靖壬戌(1562年)年一个叫彭范的也考中进士,其他的被乡举推荐走上仕途的也很多。现在又经历了许多年,山川万里,路程遥远,实在无法详细稽考啊!

 

四川丹陵之彭(11)     

四川丹陵之彭,明初由麻城填徙入蜀者也。兄弟三人,其家于丹陵者第三房。自明而來,户晓桑麻,家传经诵,喆人伟士,代不乏有。即以今言: 端范, 恩贡士;端节, 康熙癸未武举侍卫,现守天津游击将军;端策丶翘翼, 雍正丙午同举武榜;端笏, 雍正已酉武举;端弟, 乾隆丙辰武科进士。六人皆同产也。端洪, 乾隆丙辰举人; 端淑丶肇珠癸丑同榜进士,翰林改授驾部; 端洋,辛酉举人; 大泽乙卯武举; 端徵,国子学生,七人亦同产也。与六人又为同祖兄弟也。文登宣室螭头,武过甘泉豹尾琳琅辉映,彪炳一门。游谈之士,亦争道也!若夫亲支近族,文武科名,封胡遏末之流,更难悉数。其谱云: “师奭公后, 居麻徙蜀。明末献贼之乱,旧牒散佚,略忘世次。”夫吾族徙麻者,镜方一派为最多。而奭公后止一人, 柏祖派二十三世景祥也。奭公孙寿,寿生嗣严, 严生杞,杞生炳,炳生德载,德载生旺,旺生詠,詠生珠,珠生明信,明信生仲舒,仲舒生万春,万春生九高,九高生仁淑,仁淑生宣甫,宣甫生景祥。徙麻之后,失绪无考,则明其世系,寻流于蜀,其在麻族之士乎?    

 

 

四川丹陵之彭   译文(11)

四川丹陵的彭氏,是在明初期由麻城填移到四川來的。兄弟三人中,在丹陵居家的是第三房。自明朝以來,户户熟悉农事,家家诵读经书,代代涌现杰出的人士。就举现今为例: 端范, 是恩贡士;端节, 是康熙癸未(1703年)年的武举侍卫,现驻守天津,游击将军衔;端策和翘翼, 在雍正丙午(1726年)年同榜考中武榜;端笏, 是雍正已酉(1729年)年的武举;端弟, 是 乾隆丙辰(1736年)年的武科进士。六个人皆是同胞兄弟。端洪, 是乾隆丙辰(1736年)年的举人; 端淑和肇珠是癸丑(1793年)年的同榜进士,都由翰林改任御前大臣; 端羊, 是辛酉(1741年)年的举人; 大泽是乙卯(1795年)年的武举; 端徵,国子监学生,七个人也是同胞兄弟。又与上面六个人又都是同祖的堂兄弟。真称得上是“文登宣室螭头,武过甘泉豹尾,琳琅辉映,彪炳一门。”云游闲谈的,也都争着称道他们!像这样至亲的宗亲,文武科名,就如此之多,其他未有出仕的人更是数不胜数。族谱中记载: “师奭公后裔中, 有 居住在麻城迁移到四川去的。明朝末年张献忠造反時,旧的谱牒都散佚了,因而忽略而忘记了世次。”彭氏宗族迁移在麻城的,镜方一派的最多。而在师奭公之后只有一人, 就是 柏祖派二十三世孙彭景祥的。师奭公次孙彭寿,彭寿生了嗣严, 嗣严生了彭杞,彭杞生了彭炳,彭炳生了德载,德载生了彭旺,彭旺生了彭詠,彭詠生了彭珠,彭珠生了明信,明信生了仲舒,仲舒生了万春,万春生了九高,九高生了仁淑,仁淑生了宣甫,宣甫生了景祥。迁移到麻城以后,就失去了世序无法稽考,要查明他们的世系,要到四川去寻找他们的源流。他们是应该属于麻城这一支的宗亲。   

 

广东顺德之彭  (12)   

广东顺德之彭,谱曰: 始祖四郎公世居南雄,宋高宗建炎初退居庐山,数年南归至南海之龙江居焉。其雄州以前莫得而谱,盖阙疑也。是居南雄非四郎始也,其曰“世居” ,历年久矣,细考《通谱》,间有迁南雄者,時代俱甚后。唯二房师遇公次子广居雄。盖江南蜜迩,時值十国干戈之际,南汉富庶,岭表稍安可居也。则广至四郎,历五代丶北宋二百四十余年,当在七丶八世间。溯应是徵君十五丶六代之孙。盖然《通谱》既以远陟而失绪,顺德又以年远而难稽,惟南雄世族必有谱在,将必访求而得之,庶可慊乎中也。至于顺德人才,夫故有卓然表立者矣。他不俱论,如四世士元,举宋宝佑进士,考官王应麟取为秘书少监,进修撰煥章阁待制,直院讲读,翰林大学士。因权奸当国,抗疏极陈不听,遂乞休。十六世耀,崇禎庚辰进士,初仕陕西宜君令。巡按金毓峒即以边才荐,寻丁艰回岭。丙戍丶丁亥之际,永明王擢为户科给事。唐王称号广州,耀以大义明正统责之,遇害。永明王,赠大理寺卿,谥忠愍,是为吾大彭之族也夫!

 

广东顺德之彭     译文(12)

广东顺德的彭氏族谱写道: “始祖四郎公世代居住在南雄,在宋高宗建炎初年退隐時迁到庐山居住,数年以后又往南迁到南海的龙江居住”。 但他们在雄州以前的情况在谱牒中没有记载,大概是一時难以判断吧。因为居住在南雄不是由四郎公开始的,族谱中说是“世居” 那经历的年代已经很久了,详细地核查《彭氏通谱》,这期间也有迁移到南雄的,但時代都比较迟。只记载有二房师遇公的次子彭广居住在南雄。大概是因南雄与江南距离较近,那時正值五代十国(907一960年)战乱時期,南汉一带比较富庶,岭南的社会安宁可以定居。从彭广到四郎公,经历了五代丶北宋二百四十多年,期间应当有七丶八世。追溯到徵君公,应该是十五丶六代的孙辈。即然《彭氏通谱》因为迁移遥远他乡而失去记载,在顺德又因为年代久远而难以核查,但南雄的世族必定会有族谱存在,将來一定去访求那里的族谱,也许可以如愿而得到!至于顺德的人才,也有品质卓越,受到表彰,载入史册的,其他的不能一一论述,就比如:四世孙名士元,考取宋宝佑(1253一1258年)年的进士,考官王应麟推举他任秘书少监,官至进修撰煥章阁待制,直院讲读,翰林大学士。因当時奸臣掌握国家的权柄,士元一直上疏请求退休。十六世孙彭耀,是崇禎庚辰(1640年)年的进士,起初任陕西宜君县令時。巡按金毓峒坚信他是杰出的边疆治理人才而向朝庭举荐,但不久他却遭到父母亲的丧事回到岭南。丙戍丶丁亥()之际,永明王升他任为户科给事。当南明唐王在广州逆谋称帝時,彭耀对唐王晓明大义,并为维护正统指责唐王,而被唐王所害。永明王追封他为大理寺卿,谥号忠愍,赏賜隆重的祭奠礼仪。这些事迹虽经过战乱焚毁贻尽,但他们的忠义气节,章章在在都是,这也是我们彭氏宗亲啊!

 

广东东浣之彭  (13)    

广东东浣之彭,所谓肇祖孟约者,徵君二十世孙也。一世熙者,徵君二十一世孙也。师奭公子徳禺。徳禺第三子丶大理评事尧。尧子赠朝议大夫程,子天圣进士,户部侍郎思永,赐居和州。思永长子赵州军事判官卫。,卫子试将作监主簿丶奉议郎丶象州通判诹。诹子樗自和州归居庐陵之老冈。樗二子:长谷隐丶次世荣。世荣子嘉徙广东失传;谷隐子明翁,翁子雩卿,自老冈徙油田,生元世祖至元已丑,卒至正甲午。雩卿子四,三曰叔祥,司训东浣。生二子: 长曰弘义,义生允庄,不祀; 次曰弘熙,因兵乱家于莞。老冈谱载如此。今莞谱曰: “肇祖孟约,其先吉之螺川人也,元中避地迁南雄,再迁莞之茶山,四传而孤,年娶卒葬,竟失祥考,不敢列于世次之上”。 又曰: “一世祖熙,其先吉之螺川人也,避地迁南雄再迁莞之茶山” 。按此,则迁南雄者,非孟约公矣。而熙公则又因孟约而附居者也,所云先世避地再迁者,蒙上文孟约而言也。盖始迁者嘉也,四传而孤者,至孟约而乏嗣也。于时元政失纲,岭南北扰乱,孟约与熙袒免以下之宗亲,世次复又相当,一旦得逢异地,不但相依以居,且必为嗣也。若夫莞族之盛!五世谊,乡荐起家,历任藩臬,成化间以都御史总督辽东军务。七世絅,正德甲戍进士,刑部主事。而十一世应禄,锦衣卫佥事兼后軍督,明末殉国难,其家声焜耀,与顺德之族相掩映焉。

 

广东东浣之彭   译文(13)

广东东浣的彭氏,所说的开基祖名孟约这个人,也是徵君公的二十世。一世祖彭熙,徵君公二十一世孙。师奭公的儿子名徳顒。徳顒第三个儿子彭尧丶曾任大理寺评事。彭尧的儿子彭程,曾官至赠朝议大夫。彭程的儿子名思永,是北宋仁宗天圣(1023一1032年)间的进士,任户部侍郎,宋仁宗赏赐在和州定居。思永长子彭卫,仛赵州军事判官。彭卫的儿子彭诹试将作监主簿丶奉议郎丶象州通判。彭诹的儿子彭樗,又从和州回迁,居住在庐陵老冈一带。彭樗有二个儿子:长子名谷隐丶次子名世荣。世荣的儿子彭嘉,迁移到广东失去联系;谷隐的儿子明翁。明翁的儿子雩卿,从老冈迁移到油田,出生在元朝世祖至元已丑(1289)年,逝世于至正甲午(1354)。雩卿有四个儿子,三子名叔祥,曾任东浣司训。生了二个儿子: 长子名弘义,弘义生了允庄,没有后代; 次子名弘熙,因为兵荒马乱,迁家到东莞。老冈的族谱载是这样记载的。现在东莞的族谱写道: “肇祖名孟约,原先是吉洲的螺川人,在元朝時避战乱迁到南雄,然后再迁到东莞的茶山定居,四代都是单传而,因当年娶妻就亡(而绝嗣),世系无法考证,所以不敢排列在世次上”。 又写道: “一世祖彭熙,原先是吉州的螺川人,先是避乱迁到南雄,再迁到东莞的茶山” 。按照这种说法,那最先是迁移到南雄的,就不是孟约公了。而熙公则是因为孟约公才会附居这里的,所说的先世避乱而再迁移,是照上面文章中孟约公为东莞的开基祖而说的。应该说最早迁移到东莞的是彭嘉这个人,四世单传到孟约時没有后嗣。这时候元朝朝政失常,岭南以北战乱纷扰,孟约公与熙公五世以下的宗亲,世次又都差不多,一旦他们在异地相逢,不但相依在一起居住,而且一定连为同嗣。象这样就成了东莞宗族的兴盛!五世孙彭谊,由乡荐起家,历任藩台丶臬台之职,明朝成化(1465一1487年)间,又以都御史的官职总督辽东的军务。七世孙彭絅,是明朝正德甲戍(1514年)的进士,曾任刑部主事。而十一世孙名应禄的,任锦衣卫佥事兼后軍都督,在明嘲末年为国殉难,东莞的彭氏家声焜耀,与顺德的彭氏相互掩映。

 

贵州思南之彭 (14)     

贵州思南之彭,上彭派有二十三世守朴丶守质,先居思南,然失绪已久。其近世由楚黄州所迁一支,则班班可考也。明世有讳则明者,世居黄安中和乡。子曰汉文,以孙吉贵,俱赠荣禄大夫。吉于明末以进士起家,为湖南五寨长官司,历升总兵官镇守黄州,永明王加宁沅将军,进太子少保。時西川乱亟,提师赴任,授至保宁府,势以不支,遂殉节焉。吉子顺庆,寄居思南,补入府庠,生三子: 郁丶郴丶燮。岁进士,司训清镇县。郴,康熙乙卯举人,思州教授。郁子锦丶郴子瑶康熙庚子同榜举人。之锦,现官贵溪令。之瑶,云南知县。按初徙黄州者,徵君二十五世孙师旺公之后丶大园派秉均也。师旺生天益,天益生匡,匡生瑾,瑾生昌,昌生珍,珍生贤,贤生汝明,汝明生大成,大成生务闻,务闻生南乔,南乔生维光,维光生斯义,斯义生丰亨,丰亨生可大,始迁大园。可大生致祥,致祥生文衡,文衡生俊贤,俊贤生三子; 长秉初; 次秉奕,明初司李黄州,以城陷事降为教授,旋升清远令; 幼秉均,隨兄之任。王都司招赘为婿,因袭其职,家焉。衍裔甚繁,《通谱》所载如此。今考黄之族,其在前代; 凤來,弘治庚戍进士,官御史; 凤仪,正德已卯举人; 台,嘉靖己酉举人; 好古丶遵古兄弟万历丙戍进士。好古任佥事; 遵古任尚宝卿文章政事,号称“兼科”。 好古著有《彭氏杂说》六卷,搏采子史,士林咏炙。应会,万历庚子举人,之任丶绳祖,皆顺治选贡,而绳祖官至太守; 魏燮,康熙戊子举人; 之华,康熙癸巳举人; 际泰,康熙丁酉举人。所知者如右。近科以來,尚未得详,则谱云甚毓,诚非虛谬!惟是秉均至则明中间六丶七世无考,必得黄谱而读之方快耳!至于宁沅公之食禄事,忠节凛然,天之报施,未尝吝也。黔族之盛,讵有量乎!

 

贵州思南之彭      译文(14)

贵州思南的彭氏,上彭派有二十三世孙守朴和守质,原先居住在思南,但是失去记载已经很久了。而在近代有一支由楚黄州所迁移到思南的,那是非常清楚,有据可査的。明世\朝有位名则明的,世代居住在黄安中和乡。他的儿子名汉文,因其孙子彭吉显贵而显贵,都一齐被封荣禄大夫。彭吉于明朝末年以进士起家,任湖南五寨长官司,后升为总兵官镇守黄州,在永明王時加封为宁沅将军,晋升太子少保衔。那時西川局势很乱,彭吉就带兵赴任,奉命蛀守保宁府。当他到达時,形势巳经难以支撑,就在那里殉难了。彭吉的儿子名顺庆,寄居在思南,补入府学任职,顺庆生了二个儿子: 长彭郁丶彭郴。彭郁在彭吉殉节的当年考中进士,任清镇县司训。次子彭郴,是康熙乙卯(1675年)的举人,任思州教授。彭郁的儿子彭锦丶彭郴的儿子名之瑶,都是康熙庚子(1720年)的同榜举人。之锦,现在任江西贵溪县令。之瑶,任云南知县。按说起初迁移到黄州的,是徵君公的二十五世孙师旺公的后裔丶大园派彭秉均。师旺生了天益,天益生了彭(车匡),(车匡)生了彭瑾,彭瑾生了彭昌,彭昌生了彭珍,彭珍生了彭贤,彭贤生了汝明,汝明生了大成,大成生了务闻,务闻生了南乔,南乔生了维光,维光生了斯义,斯义生了丰亨,丰亨生了可大,最先迁到大园。可大生了致祥,致祥生了文衡,文衡生了俊贤,俊贤有三个儿子; 长子名秉初; 次子名秉奕,秉奕在明朝初年为黄州司理,因为城池陷落之事降职为教授,后來又晋升为清远县令; 幼子名秉均,跟隨兄长赴任。被王都司招赘为女婿,因此袭了都司官职,就在那里定居了。而后子孙繁衍,后裔很多《彭氏通谱》也是这样记载。现在稽考黄州的宗亲源流,在以前年代的就有; 凤來,是明朝弘治庚戍(1490年)的进士,任御史的官职; 凤仪,是明朝正德已卯(1519年)的举人; 彭 台,是明朝嘉靖己酉(1549年)的举人; 好古丶遵古俩兄弟是明朝万历丙戍(1586年)一起考取进士的。好古担任佥事的官职; 遵古担任尚宝卿文章政事的官职,在当時被大家美称为 “兼科”。 好古的著作有《彭氏杂说》六卷,著作中搏采诸子百史,深受读书人的喜爱和好评。应会,万历庚子(1540年)的举人,之任丶绳祖,都在清朝顺治年间入选贡生,绳祖官至太守; 魏燮,康熙戊子(1708年)的举人; 之华,康熙癸巳(1713年)的举人; 际泰,康熙丁酉(1717年)的举人。象上述这些我所知道的近些年的科举的情况,我还没有详细了觧,但族谱的记载很详细,确实不是虛无谬误的,只是由秉均到则明这期间,大概有六丶七世的名字无法稽考,务必得到黄州的族谱细细研读才会为之暢快啊!至于宁沅公为朝庭尽职而牺牲的事情,忠义气节令人敬畏,老天的善报和恩施,一点也不吝惜。贵州彭氏宗族的兴盛,是不可估量的啊!

 

所谓六家者何?直隶蠡县彭氏 (15)     

所谓六家者何?直隶蠡县彭氏,不知何代所徙也?其著异者,为苏门饿夫伯,名博,万历己卯孝亷。饿夫,其季子也,名之灿,字了凡,少读书颖异,喜作开辟语。明亡弃家居饶阳,妻子相继死。顺治甲午居苏门山,惟性孤僻,不肯谐俗,喜山水亦不乐久居,浃旬必徙,或有怜其困踬,授之餐,乃谓之嗟來,甚甘一饿或数日不食,目不能扬瞟。有劝其归者,曰: “我出门時誓不反矣!”戊戍六月,竟饿死于啸台。孙夏峰题其竁(音翠)穴曰: “彭饿夫之墓” 。事详《夏峰传及》《漁阳山人诗》族孙如龙,康熙辛卯与余季兄嘉问同举于乡。如龙子举人。

 

所谓六家者何?直隶蠡县彭氏    译文(15)

所谓六家者何?直隶蠡县彭氏,不知何代所徙也?其著异者,为苏门饿夫伯,名博,万历己卯孝亷。饿夫,其季子也,名之灿,字了凡,少读书颖异,喜作开辟语。明亡弃家居饶阳,妻子相继死。顺治甲午(1654年)居苏门山,惟性孤僻,不肯谐俗,喜山水亦不乐久居,浃旬必徙,或有怜其困踬,授之餐,乃谓之嗟來,甚甘一饿或数日不食,目不能扬瞟。有劝其归者,曰: “我出门時誓不反矣!”戊戍六月,竟饿死于啸台。孙夏峰题其竁(音翠)穴曰: “彭饿夫之墓” 。事详《夏峰传及》《漁阳山人诗》族孙如龙,康熙辛卯(1711年)与余季兄嘉问同举于乡。如龙子举人。

 

彭国庆提供:不食清粟的“饿夫”彭之灿                            彭之灿,字了凡,明末诸生。生于明万历年间。原籍江苏省嘉定县楼塘镇彭村。明朝初年,其先祖漫游到今河北蠡县,定居于刘村。了凡自幼从学,十几岁即精通“四书”“五经”,曾设家塾课徒授业,名传乡里。思想家、颜李学派的代表人物颜习斋(1635——1704)即其弟子。                                                   
     1644年,清兵入关,了凡痛惜明朝灭亡,抗拒满清统治,多次联系友人倡导反清复明,且屡受挫折。无奈携眷南迁。临别家乡赋诗一首,明其心志:“樱花凋落故园秋,报国儒生志未酬,唯有破囊是知己,从今四海欲周游”。途中妻儿相继死于战乱。清顺治十五年(1659年),了凡来到河南辉县的苏门山投靠友人孙奇逢,商议再度举义。孙不支持彭的主张,并婉言相劝,彭负气而走。执拗又绝望的彭了凡走投无路,带着国破家亡的悲愤,来在苏门山的啸台前,效法“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不吃清粮绝食七日而死。挚友孙奇逢闻讯前往,抚其尸体痛悔不已.遂按了凡遗愿,设瓮棺将其立身而葬,并在坟前勒石写下“饿夫墓”三字。当时此事震动天下,不知多少仁人志士感奋扼腕。清初大儒李恕谷(1659——1733)在《彭山人传》一文中记述了这件事:“顺治十五年,蠡吾彭之灿,南如苏门,坐饿啸台上,孙征君挽之不可,七日而死,天下称之曰彭饿夫”。大诗人王渔洋(1634——1711)也曾有诗凭吊。1928年,冯玉祥将军驻军百泉(今河南辉县),对这段民族英雄故事不胜感动,作了一篇三百多字的墓序记其始末,并于墓旁崖石勘刻。                                

    

河南魯山彭氏  (16)    

河南魯山彭氏,明时由新喻而徙,数世后讳遐龄,号卧岚者,奇士也。生十月而言,五岁能文,十五岁入邑庠。崇禎丙子省试,作五经格例,置副车,乃就武围得首拔,抚按以文武全才荐不报。,已卯复以五经试,又置副车。時当大乱,见迕县官,遂落拓于大河南北,间或为帅幕,或为监军参谋,踪迹无定。常遇贼逼之官,佯受而逃,如此者数矣。卒以狡猾便给而免。河北镇陈永福赴贼而治其职事,军将亦肯听命,贼将牛金星乃少時授经塾师也,挟致之燕,许以兵政府。兵政府者,贼改名兵部名也。遐龄不屈,怒骂之,牛贼亦怒,拔剑而起,遂踉跄走驰,骏馬一昼夜行五百里,越太行得脱。乙酉夏以故人江巽子荐,主江浦簿,逾月而逸。年三十二卒。其一生事状如此,而诗法奇古,淋漓肮脏,多变微声,有《卧岚诗草》数十首,余为刻行于世。若其宗党交情,急难相救,奋不顾身,更有人所难者。先曾祖伯西园公子,才凋纵横,傲睨一世,尝与钟伯敬论诗不合,挥拳殴之,于是同侪侧目。崇祯十五年黠帅刘超据永城,叛囗众杀巡抚王汉。公子吊以诗曰:

“敢奋螳螂臂,轻伤节钺威。甲光隨雨暗,将气入霄微。

自分前驱往,谁令舆榇归。不知身予敌,长使泪沾衣。”

嫉之者摭词以吿巡按,诬以讥刺国事。奏之,阖门被逮。先曾祖及先祖亦及焉!遐龄挝使院鼓辨冤,并置圜扉,缎炼尤革,几殆。久得乃释,即古侠士何以加兹!今其孙念祖丶续祖,续子坤,字资生,与余家往还不异,期功强近。而余夏邑族侄方來,字朱甫,又迁魯山,相依以居,更加式好。惜其世系未详,谱不缀属,怃然而已!

 

河南魯山彭氏   译文(16)

河南魯山的彭氏,是在明朝时从新喻迁移來的,经过数代以后,出了个名叫遐龄,号卧岚的奇人。出生十个月就能说话,五岁就能写文章,十五岁就进入县学。在崇禎丙子(1636年)河南省会试時,考试五经却拘于传统惯例(因年纪小),只排在副榜贡生的位置,于是他转向武场比试。又得了第一名,当時的河南巡抚就以“文武全才” 向朝庭荐举。但没有回音,已卯(1639年)他又一次参加五经考试,又只排在副榜贡生的位置。这時正值李自成起义,天下大乱,他又因得罪县官,从此落难飘泊在大河南北之间,有時去当帅府的幕僚,有時去当监军参谋,踪迹飘忽无定。時常还会遇到造反人逼他去做官,他假意接受,然后伺机逃走,像这样的经历还有好几回。最终都能因为机警而逃脫,免于受难。河北镇有个陈永福加入造反的队伍,并负责治理大河南北这一带,当時明朝军队的士卒和将官都肯听从他的命令。造反队伍的丞相牛金星,是遐龄年幼念私塾教授经书的老师。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后,牛金星把遐龄挟持到北京去,许诺让遐龄担任兵政府的主官。所谓“兵政府”, 就是李自成等人改名的原先大明朝庭的兵部。遐龄不肯屈从,大声怒骂牛金星,牛金星也非常生气,拔出剑要杀他,于是遐龄跌跌撞撞地逃走,骑上骏馬,一昼夜奔驰五百里路程,终于越过太行山而逃脱。乙酉(1645年)夏天,因为老朋友江巽子的推荐,担任江浦县的主簿,只干个把月而又离开了。年仅三十二岁就去逝了。这是他一生的事迹。他的诗文效法古人,文笔细腻,高亢刚直,又多变五声,共有《卧岚诗草》数十首,我们为刻印刋行,使他流存于世。他对待宗亲,朋友的交情,尤其是对于宗亲丶朋友的急难奋不顾身相救,更是许多人所难以做到的。我的曾祖伯西园公子,才气纵横,傲睨一世,曾经与钟伯敬评论诗文,因意见不合,就挥起拳头打人家,于是同行们也就对他侧目相待。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時黠帅刘超占据永城,造反人杀害巡抚王汉。西园公子写了诗吊唁,这首诗是:

“敢奋螳螂臂,轻伤节钺威。甲光隨雨暗,将气入霄微。

自分前驱往,谁令舆榇归。不知身予敌,长使泪沾衣。”

忌恨他的人以这诗文揑造事实吿发他。巡按就以,“讥刺国事” 的罪名上奏,使他们全家都被捕。我的曾祖和先祖也因此而受到牵连。遐龄便去槌打院鼓为他们申冤,也一并被关押,被带上刑具,几乎被折磨得快要死了。很久之后才得到释放,即是古代侠士也比不上他!现在他的孙子名叫念祖丶续祖,续祖的儿子彭坤,字资生,与我家的往來还跟以往一样,族亲感情深厚。而我在夏邑有一个族侄名叫方來,字朱甫,又迁移到魯山,与他们相邻,相依居住,感情更加和好。可惜他们的世系未详,无法在族谱中点明归属,真是令人深感遗憾啊!

 

山西安邑彭氏 (17)   

山西安邑彭氏,盖由豫州再徙者也,族虽云盛,而素未相通。康熙辛丑与余同举进士者,曰人瑛,字山公,初授广东东莞令,未任而调易州牧。時陵初建,将作官吏,缮部匠役,云集州境。人瑛条目秩理,大工毕举,而治民如故。上官交荐,擢知保宁府,洊升清河道副使丶湖南按察使。乾隆二年见出都,卒于道中。为人伉爽而和易,与人无竞。居官多治绩,人皆思之。退食之余,脱巾徙倚,觞咏自若,有国士风。无子,以兄子为子,中允汪杜林有传。

 

山西安邑彭氏      译文(17)

山西安邑的彭氏,应该是由豫州再迁移來的,宗族虽说旺盛,然而平素没有沟通联系。康熙辛丑(1721年)与我一同考取举进士的,名叫人瑛,字山公,起初授广东东莞县令,还未到职就调任为易州知州。这時皇陵刚刚兴建,负责修建的官吏和工部匠人,都云集在易州境内。人瑛梳理得井井有条。这么浩大的工程完全结束時,境内的百姓一切井然有序。他的上级官员竟相推荐,便被擢升为保宁府的知府,不久又晋升为清河道副使丶湖南按察使。乾隆二年(1737年)看见他离开京都,不幸在途中逝世。他为人豪爽平和,容易亲近,与人无争。做官又多有政绩,大家都思念他。退朝或饭后的時间,脱去帽子和外服,把酒咏咏诗,泰然自若,真的有国士的风度。他没有儿子,便过继兄长的儿子为子。中允的汪杜林写有他的传说。

 

云南顺宁彭氏  (18)

云南顺宁彭氏,明時由庐陵徙居,世系无考。初居腾越卫,世以孝义闻。明末有讳懋贤者,学问纯粹,言规行矩,笑言不苟。卫近边鄙,民风椎魯,而敬若父师,远近化之。知府余懋学重其经明行修,延为宾师,遂居顺宁。余屡为置田宅,介然不受。授教终身,年九十余卒,咸称为“天南夫子” 。子名高运,亦有声庠序,笃于孝友,克纯其武,年亦九十余,世称“长者”。


 

云南顺宁彭氏    译文(18)

云南顺宁的彭氏,明朝時由庐陵迁移到这里居住,但无法稽考他们的世系支派。初居住在腾越卫一带,世代以孝义闻名。明朝末年有一个彭懋贤者,学问精博,言行规矩,连谈笑都不苟且。腾越卫接近边境,民风朴实魯钝,而尊敬他尤如慈父恩师,无论远近都深受他的感化。知府余懋学敬重他精通经书,修养行善,就聘请他为家庭教师,于是他就居住在顺宁。余懋学多次想为他添置田地住宅,他坚决不肯接受。终身从事教育,享年九十多岁。被尊称为“天南夫子” 。他的儿子彭高运,在学府中很有声望,孝顺双亲,厚待朋友,全部继承了父亲的品格,享年也有九十多岁,世人敬称为“长者”。 

 

湖广孝感彭氏   (19)

湖广孝感彭氏,盖居黄州安陆而再迁者,族姓甚繁,近则有名体仁者,为直隶雄令; 履仁,为江南如臬令; 居仁,贵州贵筑令。三人乃同产兄弟也。与余家素亦通好,尚未考其派系,俟问讯再详。


湖广孝感彭氏   译文(19)

湖广孝感的彭氏,应该是由居住黄州安陆后再迁移去的,孝感乡的彭姓族亲繁衍很多,近期有比较有名的叫彭体仁者,曾任直隶雄县的县令; 还有名叫履仁的,任江南如臬县的县令; 有名叫居仁,任贵州贵筑县的县令。这三个人都是同胞兄弟也。与我交谊甚深,但还没有核对他们的派系,问讯他们之后再详细记述。

 

宁都有一支本吉水族   (20)

宁都有一支本吉水族,明時由吉徙于南昌,盖十五师之后也。兵火之余,谱牒已烬,竟忘其先世名次。其在国初,有若讳士望,号躬奄者,前代宿儒也。抱高乐道,不求显达,作诗文渾噩雄迈,有幽并老将气。時宁都魏伯子兄弟以文鸣海内,号曰“三魏”, 江涛海浪无以敌,然必就正于躬奄。延致于家,遂为宁都人,有集行世。子庠士崇泰。孙揆,康熙壬子孝廉,今为吉水学博仁文书院山长,学行醇优,皆克世其家。


 

宁都有一支本吉水族    译文(20)

宁都有一支本属于吉水的族亲,明朝時由吉水迁移到南昌,应该是十五师的后裔。因为经历兵火之乱,谱牒已经被烧成了灰烬,无法记住他们的先祖世次。在清朝初年,有一个有名望的人名叫士望,号躬奄者,是明朝的宿儒。抱负高远,崇尚道义,不求显达,写诗歌或作文章,渾厚严正,有幽州丶并州老将的气度。那時候宁都魏伯子兄弟以文章闻名海内,号曰“三魏”, 江涛海浪都无法与相匹敌,然而“三魏” 都一定要执学生之礼请求士望给予润色修改,聘请士望到他们家中。于是彭士望便成为宁都人,有《文集》刋行于世。他的儿子名崇泰,是乡学的生员。孙子彭揆,康熙壬子(1672年)的孝廉,现任吉水学博仁文书院的院长,学问精博,品行纯厚,都能继承发展其先辈的耕读传统。

 

所谓本中州而南渡者何彭  南昌田湖彭氏  (21)

所谓本中州而南渡者何彭,俱徵君后也,而徵君从前之旁支寥寥也。余遍求诸族,仅得一焉,且亦居南昌,是不可不表也。其谱曰: 钱子昭,昭子相成,相成子重厚,重厚十五世(真)直诚为徐相。楚(吴)灭徐,其孙敬章仕楚为相,四世至道成,德成。道成生章甫,用甫,二世孙庆辅汉有功。章辅生二子: 乾丶坤,乾为兰阳令,因楚丶汉构兵,遂去彭城,家于汴。汴以乾为始祖。乾生定,定生靖,靖生荣,荣生用,用生寿明,明帝永平间,为弘农守。其曾孙卓,安帝永?年间为昌邑令。七世孙康,晋武帝時为侍中。康生介,介六世孙诚,梁豫州牧。诚玄孙纲,唐太宗時中书舍人。纲生景明,景明生正,正生毅,毅生信,玄宗時凤阁舍人。信生迪迪生顺,顺生英,英生麒,麒生麟,麟生衡,衡生武生文昭,宋真宗時常城令。文昭生正道,正道生思忠,思忠生楚,楚生宽。凡在汴梁者四十二世。宽子忠,宋熙宁间,官东京副留守参军。建炎初,金人南侵,护隆佑太后驾至洪都,遂卜居城东之杏花村,置宅于城南六十里地,名田湖,则为南昌始祖,传至今二十余世。其嫡裔庭训,登康熙丙戍进士,仕致詹事赞善。子元基,现官内阁中书舍人,与余同年乡举,因为雁行尤敦,叙有素也!


 

所谓本中州而南渡者何彭?     译文(21)

所谓本來属于中州而后南渡的,又是那一支彭氏族亲呢?应该都是徵君公的后裔,在徵君以前的旁支寥寥无几。我遍查许多宗派,仅仅只查清一支,而且也居住在南昌,这是不能不把他们表述出來的。他们的族谱写道: 彭钱的儿子彭昭,彭昭的儿子相成,相成的儿子重厚,从重厚的十五世真诚担任徐国的丞相。吴国灭了徐国,真诚的孙子敬章在楚国也做丞相,经历四代,生了道成,德成。道成生了章甫,用甫,孙子庆辅佐汉朝有功。章辅生了二个儿子: 长子彭 乾丶次子彭坤,彭乾担任兰阳县令,因楚丶汉交战(即项羽与刘邦作战),就迁去彭城,在汴梁定居。汴梁就以彭乾为开基祖。彭乾生了彭定,彭定生了彭靖,彭靖生了彭荣,彭荣生了彭用,彭用生了寿明,明帝永平(公元58一75年)间,担任弘农太守。寿明的曾孙彭卓,在安帝永?(有永初,公元107一113年;永宁,公元120一121两年)年间任昌邑县县令。七世孙彭康,晋武帝司馬炎時(公元265一290年)時任侍中。彭康生了彭介,彭介六世孙彭诚,梁豫州牧。彭诚玄孙彭纲,唐太宗(公元627一649年)時中书舍人。彭纲生了景明,景明生了彭正,彭正生了彭毅,彭毅生了彭信,玄宗(公元712一756年)時凤阁舍人。彭信生了彭迪,彭迪生了彭顺,彭顺生了彭英,彭英生了彭麒,彭麒生了彭麟,彭麟生了彭衡,彭衡生了彭武,彭武生了文昭,宋真宗(公元998一1022年)時常城令。文昭生了正道,正道生了思忠,思忠生了彭楚,彭楚生了彭宽。算起來这一支宗亲在汴梁就经过了四十二。彭宽子彭忠,在北宋熙宁间(公元1068一1085年),任东京副留守参军。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后)年,金兵向南侵犯,彭忠保护隆佑太后的輦驾至洪都,就占卜选择居城东的杏花村定居,并在离城南六十里一个地名叫“田湖” 的地方购置住宅,于是彭忠就成为南昌彭氏的始祖,流传到现在也已经有二十多代了。他的嫡系后裔名庭训,考取康熙丙戍(公元1594年)的进士,官职升到詹事赞善。儿子元基,现官担任内阁中书舍人,是和我同一年乡试中考取举人的,因为书信往來尤其密切,所以叙述起这一支宗亲來就多有內容!

雁行尤敦,叙有素也!

彭在村注: 一丶我们兄弟般的情谊深厚,因为我们叙年齿,认弟兄有很长時间了。二丶“雁行” 不觧释为书信,只有“雁帛” 丶“ 雁字” 丶“ 雁书” 之类的词语,才可以译为书信。

彭俊修考: “所谓本中州而南渡者何彭” ?

“所谓本中州而南渡者何彭,俱徵君后也,”不确。

一,湖南《青山彭氏敦睦谱》载为: “太始彭祖第三十子昭公:配散宜氏之女,生一女:适姓阙;生子一:相成;相成子一:厚重;厚重十五世孙真诚,为徐相,楚灭徐,其孙敬章仕楚为相;四世孙道成;德成(德成未叙);道成子二:章甫、用甫;用甫子庆(注:原文写为二世孙,无此说法)辅汉有功末叙。章甫子二:乾、坤;坤未叙;乾,字进修,官南阳令,楚、汉构兵,遂离彭城於家汴梁(今河南开封府)

汴以亁为始祖。乾之四十二世孙宽,宽之子忠,字遂良,官东京副留

守参軍。南宋高宗建炎(公元一一二七至一一三0年)初,金人南侵

护隆祐太后驾至洪都(今南昌市)居城东之杏花屯,置宅於城菵六十

里地名田湖,是为南昌始祖。其裔甚繁,淸康熙丙戍(公元一七0六

年)科进士,官至詹事府赞善,廷训府内阁中书舍人元璂,皆为其裔。”

二,“其谱曰: 钱子昭,昭子相成,相成子重厚,重厚十五世(真)直诚为徐相。”此中的钱子昭,说法不确切。

钱指彭孚《钱氏家乘》载为: “彭祖之二十八子也,为周文王师,官拜泉府上士,因官为姓。是为定姓之祖,盖古篆字,钱泉可通用也。” 

我氏湖南《青山彭氏敦睦谱》载为: “太始彭祖第四十子峰公一子,孚。(本人注为:约在一千一百多年之后,有裔孙名彭孚,)西周时任钱府上士,掌管国家财政,后嗣裔孙遂以祖上职官为姓。战国时,有隐士钱丹;秦御史大夫钱产;南朝钱之乐,天文学家,官至太史令;元嘉(四二四至四二八年)中重铸汉张衡之渾天仪,又制作小浑天仪,天下翘指;唐有大诗人钱起,吴兴人,官至考功郎,为大历(七六六至七七九年)十才子之一,与郎士元齐名,世称钱郞。”

考:在西周时官钱府上士(受周武王公元前一一三四至一一一六年在位。其弟周公旦器重彭孚公而封)彭孚公为文王师,则年岁大约应该比周文王年岁长些。故孚公大约出生于公元前一二六0年左右,与太始彭祖足足差了一千多年。故《钱氏家乘》为子,与湖南《青山彭氏敦睦谱》载为孙之说皆不妥当。建议改孚公为太始彭祖的裔孙。一不受世次多少之限,二不受时间长短的制约。


 

所谓承冒异姓者何?    (22)

所谓承冒异姓者何?宋時有名翔,字云翔者,行十四,居闽之建宁府崇安县石雄里,与李忠定公为至亲。時李为群小所嫉,罗织其亲党。于是翔子文尉丶文仲丶文坚奉母王氏避地江西之奉新县居焉。盖徽宗大观中也绍山蔡氏造墨,得李庭圭法,盛行于世,乃冒其姓卖墨为业。后忠定事白,蔚之子于孝宗淳熙间俱表复姓。而坚之后至今未改,仍姓蔡。其族亦甚盛。有徙闽粤,迷失其分支者。明時蔡国珍为文坚十五世孙,官太子太保丶吏部尚书,谥恭靖。今其谱称为《彭蔡合谱》吁不其异欤!袁州司训丶奉新岁进士铎,谒选至省,余因观得其谱。铎本名匡汉。

湖广蔡店,汉阳之乡村也。厥有右姓曰项,有新喻之彭,寓于是者。项无子,继彭为子冒若姓,其始不知何時?盖亦不甚久远也。康熙年间,有项钟严; 雍正年间,有项谦丶项诚三人皆为郎官,出刺大郡。钟严今年七十余,矍铄不老,如少壮時。又有官浙江同知丶处州府事项喻,亦是也。此又一時不得考其世系者,以此推之,彭氏之蕃,正未可量也!

忠肃公后居鄱阳,有讳铨者徙贵溪,其六世孙仲宣丶仲德同仕于元英宗時,因修国史被谗,藉其家。仲德遂徙清江,子详淑。详淑生五子,幼名奇,字瑞云,居应天府溧阳县,为狄氏赘婿,遂冒其姓。其孙狄冲,登嘉靖癸未姚涞榜进士,除授清江令,因召前辈询问,故居原委悉合。冲,号春溪,居官亦有善行,仍归潥阳终。去秋余询溧阳宗人开周丶鸣九,俱云未知,其世远而忘之欤!然潥狄之大,犹吾彭也,今不知何房何派,志此以俟咨问。

 

所谓承冒异姓者何?   译文(22)

所谓仿冒顶替别的姓是什么情况呢?宋朝時有个名叫彭翔,字云翔者的,排行在十四,世居闽之建宁府崇安县石雄里,和李忠定公是亲戚。当時李忠定被一伙小人所忌恨,亲戚朋友也遭迫害。于是彭翔的儿子文尉丶文仲丶文坚侍奉母王氏躲避到江西的奉新县居住。大概在北宋徽宗的大观中也(公元1107一1110年),当時奉新县绍山有蔡氏一家专门造墨,因为得到李庭圭的造墨方法,蔡氏造墨盛行在民间很暢销,彭翔的儿子冒用蔡姓,也靠卖墨维持生计。以后李忠定的事情真象大白,文蔚的儿子在南宋孝宗淳熙(公元1174一1189年)间上朝庭上书申请恢复原姓。但文坚的后裔至今没有改回彭姓,仍然姓蔡。这支宗族也很兴盛。但有的迁移到福建丶广东,而迷失了分派宗支。明朝時文坚的十五世孙名叫蔡国珍,官至太子太保丶吏部尚书的官职,谥号恭靖。现在他们的族谱就称为《彭蔡合谱》这真是奇异的事情啊!在袁州司训丶考取新科进士的蔡铎,为请求选拔來到省里,我因此能夠看到他们的族谱。蔡铎的本名叫匡汉。

湖广蔡店这地方,是汉阳的乡村。乡村里有姓项的大族,新喻彭的彭氏曾寄居在这里。项氏没有儿子,就收养了彭氏的儿子顶替项姓,但不知什么時侯开始的?大概是不会久远的。康熙(公元1662一1722年)年间,有个项钟严; 雍正(公元1723一1735年)年间,又有名叫项谦和名叫项诚的,三个人都是由郎官,而出任大州府的知州。钟严今年已有七十多岁,依然精神健旺,就像青壮年一样。还有担任浙江同知丶处州知府的项喻也是这种情况。这也是一時间來不及详细考证他们的世系,以此类推,彭氏的蕃盛,正是不可估量了!

忠肃公的后裔居住在鄱阳,有个叫彭铨的迁移到江西贵溪,他的六世孙仲宣和仲德在元朝英宗(公元1321一1323年)時,同朝为官因编修宋史被谗言诬陷,家产被籍没。仲德就迁移到清江,儿子名详淑。详淑生了五个儿子,幼子名奇,字瑞云,居住在应天府溧阳县,被狄氏招赘为女婿,就顶替狄姓。他的孙子狄冲,考中明朝嘉靖癸未(1523年)的姚涞榜的进士,后來被任命为清江令,特地召集前辈询问,他们讲述的祖居地及改姓狄缘由完全吻合。狄冲,号春溪,做官也有很好的德行和政绩,辞官退休后仍然归潥阳居住一直到逝世。去年秋天,我询问溧阳的宗亲开周和鸣九,都说不知他们的世系,看來是年代久远而遗忘了吧!可见潥阳狄氏的宗族,也是我们彭氏宗族的,只是现在不知道是那一房那一派,等待以后再去咨询查问。

 

彭既可冒异姓,异姓亦可冒彭(23)

    彭既可冒异姓,异姓亦可冒彭。所奇者,特亦溧阳耳!明初有张仲彬者,为溧派四世丶燕山处士讳勉之婿,被遣法当坐,妻子生男甫离蓐,舅氏讳伸育之,遂冒彭氏,析居邑之南门,今为溧阳南门彭氏。后裔炽昌,科名踵武。康熙丙辰进士丶少司空会淇,于溧为十二世,实仲彬之九世孙也。迄今济济英贤,里成冠盖,与西门彭氏亦亲好无贰。余以明法峻厉,育甥事泄,彭族危矣。若伸公者,撄严令于初定之時,又非若尉陀之远居南海,可以匿韩为常,置家命于不顾,即古人婴臼之功,又何让焉!今南门氏永不复姓,毋忘厥始,于义亦足多焉!

 

彭既可冒异姓,异姓亦可冒彭    译文(23)

    彭既然有仿冒顶替他姓,他姓也有仿冒顶替彭姓的。所奇怪的,特别的都出现在溧阳!明朝初年有个叫张仲彬的,是溧阳派的四世丶燕山处士彭勉的女婿,因犯罪被放逐,按照当時的法律会连坐妻儿。当時他的妻子刚生了一个男孩,还未满月便被舅舅彭伸育所收养,于是就冒顶彭氏,分迁居住在溧阳南门一带,今天已经繁衍成为溧阳南门的彭氏。他们的后裔旺盛发达,登科名一个接着一个。康熙丙辰(1676年)的进士丶曾任少司空的会淇,在溧阳排行为十二世,其实是仲彬公的九世孙。而今天英俊贤良的人辈出,闾里成为冠盖之乡,和西门的彭氏宗亲也亲近友好,没有两样。我认为明朝的法律非常严厉,若在收养外甥的事情泄露,彭氏宗族就很危险了。像彭伸公这个人,在妹弟刚被定罪的時候敢于冒犯严历的法令,而又不能象尉陀远避到南海去居住,可以为了藏匿韩为常,置家庭和性命于不顾,这与古代人婴臼之功相比,也毫不逊色啊!现在南门的氏族长久以來不回原姓,不忘记彭氏救援祖先的恩德,这在道义上也有充足的原由!

 

彭之为彭,其族大矣!      (24)

彭之为彭,其族大矣!江西发源之地,固详悉巳。余则十未得一也。湖广福建,比比皆是,不异于江西。远者直隶之曲周丶天津; 江南之松江丶淮安丶徐州; 浙江之杭州; 山东之济宁丶益都; 陝西之汉中丶兰州; 四川之嘉定; 广东之广州丶南雄丶潮州; 广西之桂林; 贵州之安顺; 各自成族,皆不得考,此犹是异省也。吾中州之睢州丶祀县丶兰阳丶陈州丶浙川,跬步之间,邈若山河。唯兰阳进士翼宸子象升丶象晋,俱为粤东牧令; 孙绍堂,; 浙平阳令; 绍琚,陕西盩屋令。曾与叙论,然亦未明世次。近犹如是,而况远乎!且不仅此也,支流既昧,重名互起,如前朝相国文宪公讳時,而苏州五世亦名時; 吾夏邑三世祖讳好古,而黄州佥事公亦名好古,均属同時。此亦云异省者也。而保昌族人亦名俊,永乐癸卯同举于乡。顺德族人必鸣,蕃万族人亦名必鸣。万历辛卯又同举于乡,乃同省同郡同名同同榜迭见,非甚繁盛,何能若此。允称吾大彭之嘉话,可为同名录之补遗。然小冠子  ,能辨者几人?余窃有志必欲讲明而切究之,而族支之众,遍    区,几至不可纪极,身所未到,其奚得知?将來或量移他省,所至之地,是处访求,隨時博考,务期眉列星陈,灿然明备。然一人耳目总难尽及,犹愿各省族人,毋论秦越,释肥瘠之见,念同根之众,有会必叙,有叙必明,溯本穷源,上而上之,直追其始,若网之在纲,若缕之在综,庶几乎四海之大,不亿之多,遐诹僻壤,畸户单丁,亦无漏略。是则余之素心深,有藉夫后來髦士,宗望君子,共成盛举,传之无穷,殊非余只手寸毫所可能也!


彭之为彭,其族大矣!      译文(24)

彭氏之所以称为“大彭”, 是这个宗族很大。江西是彭氏的发源地,虽然巳熟悉的十分详尽明白,而其余的也只知道不到十分之一。湖广丶福建一带的彭姓,比比皆是,与江西差不多。距离较远的有直隶的曲周丶天津; 江南的松江丶淮安丶徐州; 浙江的杭州; 山东之济宁丶益都; 陝西之汉中丶兰州; 四川之嘉定; 广东的广州丶南雄丶潮州; 广西的桂林; 贵州的安顺……; 各自都早巳形成宗族,我都没有机会前去查证。这只是其它的省的呢!我们中州的睢州丶祀县丶兰阳丶陈州丶浙川,尽管相距很近,就象只要跨出半步的路程,却也象远隔千山万水一般。兰阳进士翼宸的儿子象升和象晋,都担任广东的知府和县令; 孙子绍堂,; 是浙江平阳县令; 绍琚,是陕西的盩屋县令。我曾与他们交谈议论,但是都不明白自已的世次。较近的竞是这种情况,何况相隔遥远的呢!不仅许多宗支流派不明,重名的现象也很多,比如前朝的相国文宪公名“時”,而苏州的五世辈也名“時”; 我们夏邑三世祖名“好古”,而黄州佥事公也名“好古”, 都是属于同一時期。这或可说是因不在一省的缘故。

而保昌的族亲中也有名人亦名“俊”,永乐癸卯(1423年)同時乡荐中举。顺德的族亲中有名人“必鸣”,蕃万族亲中又有名“必鸣” 的。在万历辛卯(1591年)也是同時乡荐中举,多次见到的同一省同一郡而又同一中举的同姓同名的现象,要不是如此繁衍兴盛的姓氏,怎么能有这样的情况呢?诚然这是称道我们大彭氏族的佳话,但也可以作为“同名录” 的遗漏补缺。然而对于别名丶别号,能夠辨别清楚的能有几个人呢?我曾私下立志一定要追根溯源,可是宗族的分支众多,遍布广大的区域,要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自己所没有到过的地方,又怎么能夠追根溯源,考证清楚呢?将來我或许能夠调到别的省份任,所能到达的地方,一定要到处探访寻求,隨時进行广泛的考证,努力並期盼做到眉列星陈,清晰各支各派的源流,完备各支各派的资料。但是一个人耳朵听,眼睛看的范围是难以全部做到,希望各省的族亲,不要因为遥远而疏远,产生隔膜,互不联系。不论意见如何悬珠,眷念同根的深情,有聚会時一定要相互叙谈,有叙谈一定会逐步辨明各支各派的源流,一代一代的向前探究本源,一直追溯到始祖。象撒网一样,要紧紧抓住提网的绳子; 又象散乱的絲麻线一样,要经纬分明地编织有序。这就可以在四海之内,在众多的人群里,做到即是遥远角落,穷乡僻壤,零星门户,孤单人丁也没有被遗漏忽略的。这正是我一生中最大最深的心愿啊!后世的英俊杰出人士,宗族中有名望丶有修养的人士,共同來促成这一盛大的工程,使我们彭氏源流谱牒能流传到世世代代。但决不是仅靠我一只手和一支笔所能实现的啊

 

《彭氏源流通纪》考证

(一) 作者考証

这一册手抄残本没有标題,也沒有署名。标題可以代为暂拟,而

作者必须进行考证。究竟作者是谁?我经过细细阅读后,觉得从文章中认真加以推断,可以查证出谁是作者。我查证过程如下∶

1.在“河南夏邑之彭” 段落中,作者写了他的“先高祖” 是彭

端吾。

彭端吾是徵君公二十三世孙,河南夏邑一世祖彭悠久的後裔,

彭悠久有两个儿子,次子彭中美,字日章。在嘉靖乙卯(三十四年1555年)乡荐中举后,曾任瑞金王府教授。彭中美的儿子彭好古,字幼通。是明嘉靖丁酉(十六年1537年)的举人,曾任陕西同官县县令,封赠监察御史。彭好古有八个儿子,彭端吾是他的第六儿子,字元莊。在万历辛丑(二十九年1601年)考取进士,曾任通政司右通政。

2,作者又在“河南夏邑之彭” 段落中写出他的“先曾祖” 是彭尧泰。

彭尧泰,字交甫。是彭端吾的第三个儿子,在明朝曾任中书舍人。

3,作者还在“河南夏邑之彭” 段落中写出他的“先祖”是彭舜龄。

彭舜龄,字孝先。是顺治己丑(六年1649年)的进士,曾先后在嘉兴府,登州府任推官。

作者接着写了彭舜龄的子嗣,彭舜龄有四个儿子,长子彭浣; 次子彭淀; 三子彭溶; 四子彭宸禄。彭溶曾任户部郎中丶都勻知府。

在該段落中,作者又详细写了彭溶的十一个儿子。这十一个儿子是:彭子劢,任遂平训导;彭邵谊,是入选国子监的贡生;彭子将,任江南常熟县令;彭嘉问,康熙辛卯(五十年1711年)举人;彭燕贻,康熙丁酉(五十六年1717年)的举人,任户部福建司员外郎;彭家屏,康熙辛丑(六十年1721年)的进士,现任江西布政使;彭嘉植丶彭绍宗,都是太学生。彭甲声,现任山东莒州知州。彭准,早夭。彭步青,太学生。

从这里可以推断,作者就在彭溶的十一个儿子之中。

4,在“直隶蠡县彭氏” 段落中,作者讲明彭嘉问是他的季兄,在康熙辛卯年与彭如龙同時乡荐中举。季兄即是四兄。按此推理,彭溶的四个儿子,都不是本文的作者。

5,在“所谓本中州而南渡者何彭” 段落中,作者讲述自己是与南昌彭元基在同一年乡荐中举的。彭元基是彭廷训的儿子。经过考查,彭家屏和彭元基都是康熙丁酉(五十六年1717年)的举人,彭家屏还是该科的头名举人(觧元)。

再从彭舜龄的后面六个儿子中考证,只有彭燕贻和彭家屏两人是康熙丁酉年的举人。至此可以认为作者应是在这两人之中。

6,在“山西安邑彭氏” 段落中,作者直接写明自己是在康熙辛丑(1721年)与安邑彭人瑛同科考取进士的。

彭人瑛,字山公。曾任广东东莞县令丶易州知州丶保宁府知府丶清河道副使丶湖南按察使等官职。

彭家屏是在康熙辛丑年进京应考,经过殿试高中二甲,钦賜进士出身。再从北京孔庙《明淸进士题名碑》记录中考证,彭家屏,彭人瑛都在该榜进士的名列中,但却没有彭燕贻的名字。

因此可以明确认定,这册手抄残本的文章作者就是彭家屏。

(二) 成书時间丶地点

由于彭家屏是因纂修家谱蒙冤而死,所以在他的文章手抄本辗转

流传的过程中,可能是避讳的原故,没能留下文章的开头部份。这给考证成书時间丶地点带來一些困难。现仅能从文章的相关内容去进行推测。

文中提到《通谱》有十多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彭家屏因为对它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所以情有独钟。我认为:这个《通谱》应该就是作者主持纂修的《大彭统记》通谱吧!那么,这篇文章就可以看出是在《通谱》纂修之后才写的。这样的推理,也可以从作者多次对《通谱》的不足表示感叹予以证实。

如在“湖广宁乡之彭” 段落中,彭家屏对自己在湖南做官期间,因遗漏而未能在《通谱》中记录这一支发展到数千户人家的宁乡宗亲而深感遗憾。

又如在“湖广绥宁之彭” 段落中,彭家屏写了绥宁彭氏从明朝繁衍到现在,已有一万多人丁的情况,感叹在《通谱》里却只记录不过数十名。从而期望以后修谱的人一定要更加留意,不能因遗漏而使族辛成为互不相识的路人。

还有在“广东顺德之彭” 的段落里,对在《通谱》中因为迁移到遥远的他乡而失去记载的南雄宗亲,他表示将來一定要去访求那里的族谱,再作认真的稽考。

象这样的例子,在他的文章中还有许多处。

同样在这篇文章里彭家屏也对《通谱》里已经详细记载,清楚明了,且没有遗漏和错误的部份予以认可和肯定。

如在“湖广茶陵之彭” 段落中,彭家屏认为对茶陵彭族,如梅花派等的情况“《通谱》修明,并无湮讹” 。这是很不容易做好的事情!彭家屏因此要求“后之修谱者” ,一定要“详考” 从“茶陵分析” 出去的宗支源流。

又如在“贵州思南之彭” 段落里,彭家屏写道,尽管迁移黄州,思南的后裔繁衍很多,但《通谱》中都能清清楚楚地记载。彭家屏肯定“谱云甚毓,诚非虛谬!”

经与台湾谱牒专家彭文正丶彭飞宗长联系查证,彭家屏纂修《大彭统记》通谱的時间大约是乾隆七年(1742年)至十六年(1751年)之间。因之认定这篇文章在他编修通谱以后的一段時间里,也即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前写成的。

再进一步分析,可以推断彭家屏成书的地点是他任职的江西省。

如在“所谓承冒异姓者何?”段落中,曾任袁州司训的蔡铎在考取新科进士后上省里拜谒彭家屏。袁州属江西省,彭家屏担任的当然是江西省的官职。

又如在文章的最后段落里,彭家屏写道,对作为彭氏发源地的江西省,他是熟悉的十分详尽明白。将來或许有可能再移到别的省份,他一定会到处寻求查访,隨時进行广泛的稽考。可见彭家屏就是在江西省任职時撰写了这篇可以流传千古的文章。

(三)作者简介

彭家屏, 据《清史稿》介绍,字乐君,河南夏邑人。在康熙六十年,即辛丑(1721年)考取进士,起初任刑部湖广司主事,后升到郎中。又经朝庭考选后任山西道御史,直隶请河道。而后升任江西布政使,历署云南丶江苏两省。后來因与中堂鄂尔泰有过节,便以生病为由上书朝庭请求退休,回到家乡夏邑隐居养老。

乾隆廿二年(丁丑1757年)春天,乾隆第一次南巡到山东,已缷任在家的彭家屏前往谒见時,上奏山东丶河南一带发生特大水灾。当時灾情很重,洪水积久不退,田地无法耕种,有些灾民难以生存,就出卖子女,卖个子女也不过二丶三百文钱。乾隆大怒,斥责彭家屏所言不实。但以后在继续南巡中,乾隆终於目暏了灾民流离失所的惨状,据说也“上为动容” 。然而回到北京之后,乾隆却把彭家屏叫去,询问他家里有没有“禁书” ?彭家屏如实回答说: “虽然有几本明朝野史,却未曾翻阅” 乾隆就斥彭家屏不老实,登時将彭家屏下狱,还派人查抄了他的家。然后又宣布抄得彭家屏编撰的家谱《大彭统纪谱》,说是里面对皇帝的名字没有避玮,“狂悖无君” 。于是乾隆御批: “朕自即位以來,从未以犯朕御讳罪人,但彭家屏历任大员,非新小臣及草野椎漏可比”。 便赐令彭家屏在狱中自尽。著名明清史家孟森专门排比资料,撰写《彭家屏收藏明季野史案》,载在《明清史论著集刊读编》,讨论其中曲直。至今在夏邑民间,还流传这样的民谣: “北宋李惟清,屡谏以为民: 清代彭家屏,勤政而蒙冤。”

彭家屏做官期间,重视文化建设。雍政九年辛亥(1731年)彭家屏任天津盐道官职時,曾带头办义塾“五经馆” ,掀起天津办义学,兴教育的势头。彭家屏乾隆初年,他任江西布政使時,曾重新修筑娄妃墓,並亲笔题碑;“前明宁王庶人宸濠娄妃在此” 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年),彭家屏又重修南昌东湖,並在湖心树立由他亲自书写的“百花洲”碑。至今碑刻尤在。

彭家屏非常热心家族事业。他在任江西布政使時,亲自主持修建宜春彭氏总祠,竖立构云公墓碑。又一直到处奔走,广征谱牒,寻考彭氏迁移分支,主持纂修《大彭统纪》通谱。这部通谱是《青山彭氏敦睦谱》的前身,是彭氏谱牒的瑰宝。

彭家屏巨功厥伟,永志史籍。

 

(彭嘉庆  校刋考释《彭氏源流通纪》)

 

后  记

去年年底,我偕内人刘瑶又一次来到莆田港内彭氏大宗祠,同元辉、育贤等宗长商谈提升宗祠文化品位的事宜。元辉宗长为重修大宗祠倾注了全部心力,家父(玉衡)一直赞颂他,也对他尽力相助。在大宗祠里,大家感叹在莆田很难找到族谱的资料。元辉宗长告诉我,灰壁村彭阿屈曾任港内保副保长,临终前交代儿子彭玉基珍存世德祠的两本书册。彭玉基终于让这两书册躲过“十年浩劫”而保存下来。但其中一册只剩下残缺的几页,还能看到所抄录的一些神主牌牌位和祭祀事项,另外一册前面的部分已经缺失,既见不到文章的标题,也见不到作者的署名。还好后面的40多页清晰可辨,记述许多彭氏宗支播迁、繁衍的情况。元辉宗长对我说:“既然找不到莆田的族谱,你就将这册子带回去好好阅读吧!”回到福州,我担心这破损的手抄本会很快风化,便先请省博物馆副研究院陈平女士重新裱装好,然后仔细阅读复印件。

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作者尽及自己的耳目,“是处访求,随时博考”的精神所感动!这本书册记述的区域就有十多个省份,涉及的人名多达五百多人。二、三百年之前,在交通与通讯极端不便的情况下,要搜集如此相近的谱牒素材,要追溯众多的彭氏宗支的历史渊源,该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啊!当我经过考证,认定这原来是清朝彭家屏的文章后,我的眼前浮现出这位离开我们已近二百五十年的哲人的光辉形象:彭家屏是清朝一位清廉勤政、刚正不阿的好官员。他在卸任后就因为敢说实话,敢把山东,河南一带遭受洪灾的真情上诉乾隆,而得罪了乾隆和地方官吏。于是乾隆以彭家屏家中藏有明季野史及在族谱中直写皇上名讳的罪名将他赐死。彭家屏蒙冤而死后,连他主持修纂的《大彭统纪》通谱也同样遭到焚毁的厄运。由此看来,这本书册乃是彭家屏生前留下的珍贵文字。我怀着对这位渐被世人遗忘的先贤的敬仰之情,立志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这篇珍贵的作品重见天日!于是,乘工作余暇,我专心标点、注释。期间,还多次与家父以及陈健、陈靖、陈如泉、张明昭诸师友共同研讨。最后,又得到福建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刘传标副研究员悉心审读、校对,《福建族谱从丛书》编委会主任兼总编林伟功先生也在百忙中写了序言,使之能够赶在今年武夷山彭祖文化节(六届“世彭会”)开幕之时如期付梓,作为我对大会的献礼。谨此,敬向玉成此书的家人和师友致以真诚的感谢!

 

                                        彭嘉庆  谨记                                                   2004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