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欧姓网 > 欧氏源流 欧氏源流

欧氏得姓始祖――杼,号無餘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欧姓展区

欧氏得姓始祖――杼,号無餘

欧松德

五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姓。当时社会以母系为中心,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字由“女”+“生”组成。姓氏初以氏族图腾或居住地为记。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也发展为以父系为中心,姓氏就或以祖先的族号、封国或住地,或以官职、爵号,或以动植物、数字为姓,甚至随着住地或封国的变异、赐姓而易姓。炎帝就是因育于姜水以姜为姓;黄帝原姓公孙,长于姬水而易姓姬。“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禹本姓姬,后因治水有功,舜帝又给禹赐姓姒了。

《史记》记载:“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纲鉴易知录》更具体记载:“癸未,八岁(前2198),巡狩江南,会诸侯,戳防风氏。帝崩于会稽。” ;“癸巳,五十有二岁(注:即少康)(前2068)封庶子無餘于越,以奉先王墓祀(于越之先始此)。少康恐禹墓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無餘,春、秋祀禹墓于会稽。”。

查考众多欧氏族谱都明确记载:“自昔夏禹巡狩江南,崩于会稽,遂葬焉。至六世帝少康思念禹墓而奉祀禹,在念禹墓在会稽,乃封其季子無餘氏于其地以守禹墓而奉祀之,则食采于欧山,后子孙因以为姓焉。”;“太祖原始图系:夏,無餘(世相传分封会稽,食采欧山,因以欧为氏,乃得姓之始。”都以無餘为欧氏得姓始祖。可是,由于过去欧氏族人对無餘极少作出注释,因而有一些新修族谱对得姓始祖胡乱猜测而误导,诸如“鬼臾蓲”、“勾井疆”等。那么,無餘到底是怎样的人物,现试以史册为据注释之。

  《吴越春秋》卷第六·越王無餘外传记载:“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

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無餘。”《越绝书》卷八·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又载:“昔者,越之先君無餘,乃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其实“無餘”只是他的号,名字应是“杼”。《路史》卷二十三·後纪十四·疏仡纪·夏後纪下解释:“無馀者,杼也。(云即季杼,少康之庶子。)”,“封云西瓯处於埤中,剪发文身,以负俗曰‘無餘’”。《舆地志辑注》也对此作出明确的注释:“古籍中有些古帝王名用字常不一。《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索隐》注说‘越在蛮夷, 地远国小, 国史既微, 略无世系。’少康封越庶子, 《史记》就未记其名, 只是《吴越春秋》作無餘, 《越绝书》作無餘, 《舆地志》作杼, 未形成一致用字。其中‘無’字为吴越大声虚词, 无具体含义, 有没有此‘無’字与意无关。而余、餘、杼,当时音同或音近, 因此無余、無餘、杼为同一人。”

公元前2068年,無餘封于越,守祀禹墓。“無餘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南。”(《越绝书》卷八·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环宇记》:少康庶子,無餘封于会稽,世为越侯云。” (《路史》卷二十三·後纪十四·疏仡纪·夏後纪下)越国即从無餘开始,建都于会稽山之南。“贺循会稽记云:‘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越绝记云:‘無餘都,会稽山南故越城是也。’”(《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这些就是無餘始建越国的证明。由于秦始皇曾到会稽山望海,秦朝把它改名为秦望山,所以《越绝书》载“都秦余望南”。《南宋嘉泰会稽志》也作了详细说明:“秦望山:山南有谯岘,中有大城,王無餘之旧都也。句践语范蠡曰:先君無餘国在南山之阳,社稷宗庙在湖之南。山有三巨石屹立,如笋龙。池冬夏不竭,俗号圣水。”;《嘉泰吴兴志》卷四,《永乐大典》引《吴兴续志》亦载:“杼山:夏少康封庶子杼于会稽, 兼得吴兴之乌程, 有杼山。”

古时地名、山名多有改动,会稽山初名茅山。“禹到大越(今浙江绍兴县),上茅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纲鉴易知录》卷二·夏纪);“《寰宇记》卷九十六引《郡国志》云:‘东南有会稽山, 一名茅山, 一名覆釜, 亦曰苗山, 又名拣(一作采)山,即会稽一峰。’” (《舆地志辑注》)。無餘建都于会稽山南边。《乾隆绍兴府志·地理》介绍了無餘的封地:“夏,绍兴府,扬州之域,少康庶子無餘封地。山阴县,扬州之域,無餘封地。会稽县,大越地,無餘所封。”;《成化湖州府志》第六卷更介绍了欧餘山的所在:“升山, 在县东二十一里, 一名乌山, 旧编云:古乌巾氏所居;一名欧餘山, 一名欧亭山。” 《嘉泰吴兴志》载:“欧餘山, 在浙江湖州东郊10.5公里处, 现属升山乡。升山一名欧餘山, 又名欧亭台。”欧氏族谱所说的欧餘山就在此,由于無餘食采于此地,他的子孙则以欧为姓了。可见欧氏得姓至今有四千多年历史了。

無餘守禹墓时非常朴素,“餘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無餘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吴越春秋》卷第六·越王無餘外传);“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 世家第十一)無餘聪明能干,发明了矛和盾甲,因而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世本》云:季杼作甲。又云: 杼作矛。”(《路史》卷二十三·後纪十四·疏仡纪·夏後纪下)。《中国历代帝王志》也载有:“传说帝杼发明甲和矛,实际是以制造兵甲出名,拥有比较强大的武装力量。他进一步消除了寒浞的残余势力,还对东夷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进一步向东发展,一直打到东海。”

公元前2058年,少康61岁,驾崩,杼即帝位(《纲鉴易知录》卷二·夏纪)。《中国历代帝王志》记载:“帝杼在位,能“复禹之绩”,对夏王朝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看成是禹之后的一位名王。他死后受到隆重的祭祀。”《资治通鉴》更作出这样的评价:“杼能帅禹者也。”(《资治通鉴外纪》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