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蒙姓网 > 蒙氏源流 蒙氏源流

蒙氏各地始祖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蒙姓展区
蒙氏各地始祖

   蒙姓在汉族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据袁义达主编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2013年版)载,蒙姓排列为第245位。广西为蒙姓第一大省(区),蒙姓分布在广西的50多个市县,人口近20万,占全国蒙姓总人口的42%。  

        据资料记载,蒙姓起源至少有四支:风姓、姬姓、毕姓及外族改姓。《姓氏考略》:“高阳氏后封蒙双,有蒙氏、双氏。望出安定。”《风俗通》:“东蒙主,以蒙山为氏。”根据史籍记载及族谱记录,近人调研以后初步认定,蒙氏的主支起源于高阳氏帝喾之后。“蒙与蛮音通,为蛮人部落的共主。原由川北蒙山迁到山东蒙山,成为东蒙主,即各部落联盟的酋长。其后,一支南迁至湘、黔、桂一带,成为水族、苗族、壮族、布依族及部分汉族的祖先,还有进入云南者,曾建立蒙舍诏(即南诏),蒙巂诏。”(蒙嵩年等编:《广西蒙氏族谱》,1996年)蒙氏自商末立国于山东蒙阴,至周时被周武王封为东蒙主,主祭东蒙山,于西周末年被鲁国所并,其后以地名为姓,至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自秦名将蒙恬、蒙毅兄弟冤死后,其子逃亡于襄汴闽蜀之间。据横县蒙氏族谱称,唐武德四年(621年)山东青州人蒙朝安、朝泰、朝怀随大军南征,立下战功,被敕封为将军,奉旨扎营横州,并定居于蒙村,成为他们家族的始迁祖。  

          宾阳蒙氏族谱及宾州志记载,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派湖南府善化县莲塘村人蒙延永到粤西宾州任知州,其弟延锡及子、侄同赴宾州。时值州内武岭里贼寇为乱,延永兄弟平乱捐躯,子少连、孙傅,卜葬公于州郭大浪村北六羊岭。子孙遂定居宾州。后裔还远迁上林、来宾、合山、灵山、忻城、都安、马山、武鸣、隆安、平果、横县、贵港等地,成为广西的著姓大族。  

        北流、博白蒙氏族谱记载,其太始祖蒙三山,号卓霄,湖南长沙府善化县竹儿村人,元朝大德元年(1297年)选官梧州府同知,携全家赴梧州任。大德十年(1306年)地方匪患,卓霄公率兵往剿,病卒军中。朝廷特诰封公为忠烈大夫,葬于梧州。裔孙留居苍梧之长州,后裔散布于藤县、平南、桂平等县,长子元入北流县,为北流一世祖。明代,其裔孙石杰仍居北流,石俊迁博白县三谨堡马栏村。  

        广东蒙氏及桂东藤县、平南县蒙氏同属一个始祖,是从江西云都始迁广东,然后辗转迁入桂东南西江沿岸各县。始祖万承公,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携其子念四、念五、念六到广东做生意,在韶关地区的仁化里恩村定居。念五公始迁番禺,后裔卜居南雄县珠玑巷,至明初,其后裔因避难分别迁至浔州(桂平)、龚州(今平南)南邑,后又播迁到横县、北流、藤县、蒙山、贺县、贵县、桂平、武宣等地,是桂东南的著姓望族。  

       来宾蒙姓始族蒙雁公,亦属念五公后裔,于明成化年间由广东溪邑迁到来宾,现分居来宾12个乡镇,50多个村街,人口近3万。另一支念五公后裔祖养公,在明隆庆二年(1568年)由广东南海沙岗村猪仔巷随军到来宾定居,后代住高岭寻村、南泗街等十几个村屯,如今有3000多人。  

        融水蒙氏,据说是远古时从“三楚”地区迁入的。都安、大化两县蒙氏族人流传说,他们的远祖曾居涿鹿,被异族打败后辗转迁徙到贵州,然后折入桂西北地区,据说现在已有30多代人了。从北宋至南宋,这支族人活动范围较广,北及宜州、融水,西北至贵州都匀独山,最南的居住都安,与宾阳永田公宗系迁到都安的蒙氏族人聚居在一起,时间也在千年上下。  

         随着民族逐步融合与社会向前发展,蒙氏族人在广西的民族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迁入桂北、桂南、桂中(部分县),多数人为汉族;迁入桂西、桂西北、桂中(大部)的不少人变成了壮、瑶、侗、苗、仫佬、水、布依、毛南等民族。这就是入乡随俗,社会环境改变的结果,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蒙氏族人与各族人民一道,千百年来休戚与共,和睦相处,为建设美丽的八桂之乡,作出了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