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无锡马氏源流
时间:2021-2-21 来源:家谱馆马姓展区
锡马氏尊马援为一世祖。马援(公元前19—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早东北)人。东汉名将。隋光武,历任陇西太守,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子四女一,女儿为明帝皇后。(《后汉书》马援列传。)无锡马氏主要群体都是其次子马防之后。姓氏古籍均说:“马姓出自赢姓,伯益后裔,始祖为战国名将赵奢。”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因功受封于马服(今河北邯郸市北)世称马服君,赵奢卒,葬封邑内,后代以封邑为姓。赵奢子牧,传至孙兴,公元222年,秦灭赵后徒至陕西咸阳,封武安侯。(一说逃至咸阳),去马服君之服改单姓马,马姓是简化封号而得姓。马兴传嵩—述—权—通—宾—昌—仲—援,马援为赵奢第十四代孙。伯益,又称益、柏益、伯翳、化益、大费,东夷部落首领。舜令其管山川林泽,相当于现在的林业部长。禹继舜位后,曾以皋陶(舜时掌刑法的官)为继承人。皋陶卒,又以皋陶子伯益为继承人。禹死后,伯益避让,禹子启继父王位立夏朝。又说:“益于禹死后与启争位,为启所杀。”说法虽有不同,有一点可以肯定,伯益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禹子启夺伯益位自立,改“禅让制”为“世袭制”,开中国历史上数千年王位“传子不传贤”的先河。伯益是赢姓各支谪系的祖先。由赢、伯、葛、谷、邯、缪、桑、裴、黄、秦,赵、马、李(一部)徐、江等组成一个赢姓裔族团。伯益为共祖。伯益是黄帝之孙颛琐(传说中五帝之一)裔女之后,以母族而祖颛琐。而其父系应是黄帝玄孙少皋(传说中五帝之一)之后。不管父系,母族,都是黄帝的后代。因此,马氏炎黄子孙。亦具王家血统。
二、无锡马氏的分布据《锡山马氏统谱》(谱成于1902年,现存无锡图书馆)载:一世祖马援传第二子马防,传十二世孙、唐太宗朝中书令(即宰相)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茌平)人,马周长子马载,为吏部尚书。次子马戬(音剪),历官侍御史。传至34世孙,元末明初分别由金陵,溧阳迁居无锡,为无锡马氏六支第一世祖。无锡六支马氏均为马载、马戬之后。清末谱载无锡马氏:“统六支,越十三县。曰虹桥、九里泾、大石桥、延祥、青旸、漕湟泾,此六支者所始分也。曰锡金、武阳、宜、荆、江、靖、常、昭、长、元、吴等。此十三县者,马氏所继迁也。”无锡马氏六支分布:1、虹桥支:马圣全,字大成,号时中邑庠生。马援34世孙。开庆元年进士,国子祭酒思总之孙。杭州通判马元生之子。元末由金陵迁夕邑。一说从上元迁夕邑虹桥之北,为虹桥支第一世。分布:吉祥桥,陡门里,陆巷;金城湾,李春湾,南津下,盛家桥,许舍里,湖沙头,栈头上;前黄大绛桥,小三里桥,雪堰桥(常州武进),张墓,西头巷,流潭浜,曹家桥,三家村,汤家岸等。
2、九里泾支:马泰瞻,字蒙山,贡士。马援34世孙。淳熙五年进士,吏部员外郎,浙西观察使思忠之孙。乡贡士,丹阳教谕马用章之子,由溧阳迁锡山东里,三传迁居九里泾,为九里泾支第一世。(原金陵一派,谱至锡合派)分布:九里泾:巡桥,塔潭下,南遥,柴浦庙,望亭月城里,藕塘桥;八士桥:誌公桥洛社,钱桥,东安庄等。
3、大石桥支:马亮,字我执。号八六。马援34世孙。淳熙十六年进士,翰林院侍讲马叔义之孙。元贡士马一和之子。由溧阳迁居锡邑学东大石桥,传至10世迁南门外大石桥,为大石桥支第一世。分布:南塘:塘头,荡口,席祁庄,施家庄;习巷:船坊头(常州武进潘家镇),柏庄,周庄;江阴:筑塘,峭岐,高家庄等。
4、延祥支:马真一,字月潭。马援34世孙。淳佑七年进士,丞相马延鸾之孙。乡贡生马象乾之子。元末明初由溧阳迁居夕邑延祥乡,后塘里,土名甘露,杨巷,为延祥支第一世祖。分布:泰伯乡:毘山,花山,石幢,王公桥,唐村,见沙桥,南庙桥,长房里,东柳荡;杨巷:张村,芷水河;蔡湾:壤里;卫舍;马镇;车轮桥;仁里桥:曹村,西门,棉花巷,马载巷,羊毛岸;仁里桥大二,三房;唐巷桥:徐陶泾,芙蓉山等。
5、青旸支:马志兴。马真一弟,祖同延祥支象乾早逝,家道中落,幼子志兴由溧阳迁居江阴青旸,赘入王氏,遂世居为青旸支第一世。子孙延及江阴各地。
6、漕湟泾支:马通甫,邑庠生。马援34世孙宋端平二年进士,龙图阁直学士马廷骥之孙。象坤之子。由溧阳迁居锡邑治东石皮巷。七传至马鳌迁居南郊漕湟泾为一世祖。分布:漕湟泾;倪巷,东门尤渡里,吴塘门;北塘等。
从以上六支马氏看,无锡马氏有三大特点:1、时间跨度大:支间关系,相去甚远。虹桥支、九里泾支与其它四支1300多年前是一家。延祥支与青旸支最近,是34世亲兄弟,也隔600多年了。2、空间跨度亦大,择十三县,修谱间断时长。1902年续修谱至今已有100多年,而这1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有些村名、桥名已难觅其踪了。如再不续修抢救,马氏世系就要“断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