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氏起源与家属迁徙
时间:2021-2-21 来源:家谱馆郎姓展区
郎姓寻根溯源
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三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三。
郎姓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辞源》所载,上古周朝时,鲁懿公之孙费伯帅师城郎(故城在今山东兖州西北),因居之,子孙以居地邑名为氏,世代相传姓郎。
2、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据《姓氏考略》所载,汉时南匈奴有郎姓;金时女真人姓女奚烈氏,汉姓为郎;柯尔克孜族博勒特尔氏,汉姓为郎;清满洲人姓,世居三堡;又,清满洲八旗姓纽祜禄氏、郎佳氏等后均改为郎姓;裕固族乌郎氏,后改为郎姓;今布依、阿昌、纳西、回、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郎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郎不但是一个道道地地的中国姓氏,而且其始祖是出自具有光辉历史的春秋鲁国,是曾经“制礼作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贡献的周公后裔,当然,更毫无疑问是组成中华民族的黄帝子孙之一。关于郎姓的姓源,据《姓纂》上面记载:“鲁懿公孙费伯城郎,因居之,子孙氏焉。”郎姓起源于姬姓。周朝时,鲁国国君鲁懿公的孙子费伯,曾率部驻扎在郎(今山东省鱼台东北),后来驻扎时间久了,费伯的族人就有许多留在了郎地,并且以“郎”为姓。因此郎姓是鲁国国君的后裔。由于鲁国国君是周朝王室后裔,因此,郎姓起源于姬姓。历史上少数民族南匈奴也有人改姓为“郎”。这一个传自3000年前周公旦的姓氏,跟其他姬姓后裔比较起来,后来繁衍不算很广,所以历来的郎姓人士也并不十分多见。我国江西的磁器,为古今中外所闻名,其中以康熙年间的郎窑,最为珍贵。而郎窑是由当时的江西巡抚郎廷佐所造。郎姓望出中山郡(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魏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女奚烈曰郎。老姓包括:钮祜禄氏、钮呼特氏、钮呼勒氏、郎佳氏、拉库勒氏、钮赫氏、钮赫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郎氏(汉族)等。
郎姓家族繁衍播迁
郎姓发源于今山东济宁兖州一带,后鲁国亡于楚,再加战国七雄纷扰乱世,秦汉之际,他们大都已离开祖居之地,在中山郡(治今河北定州)、魏郡(治今河北临漳)、北海郡(治今山东昌乐)三地形成新的繁衍中心。此三郡在郎姓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郎姓在此三地曾长期繁衍生息,且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其次,后世散居于全国各地之郎姓多由此三郡分衍而出。又需特别指出的是,三郡之郎姓发展盛况下历隋唐而不衰,诚为罕见。魏晋南北朝时期,郎姓除昌盛于上述三郡外,社会的动荡不安、王室的南迁以及郎姓人由于谋生、避难、仕宦等原因,使郎姓散居于黄河中下游各省以及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唐末五代十国时,社会再次动荡不宁,中原之地再次成为兵火焚烧之重灾区,郎姓同其它北方百姓一样避乱南迁,尤其是唐僖宗蒙尘四川之后,郎姓有进入今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省者,且上述三大郡望荡然无存,风光不再。宋末元初,蒙古铁骑横行江南,蒙哥、忽必烈先攻甘陇、巴蜀,再战江浙、闽粤,兵火过处,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徙奔四方,经此变故,郎姓遂播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诸省。明中叶以后,郎姓有落籍辽宁者,明末此地被后金攻占,郎姓有入八旗汉军者,并征战有功,入关后有落籍北京等地的。历有清一代而今,郎姓分布愈广,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的东北区、西北的甘肃、宁夏以及台湾等地皆有郎姓入迁。 如今,郎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贵州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郎姓约占全国汉族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