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成骧虽然是文状元,晚年却热衷讲武,积极倡导“强国强种”的体育运动。
1920年,骆成骧之子骆凤麟从德国留学回来,谈到德国有人专门研习东方柔术。骆成骧深受启发,他想到世界列强纷纷入侵,恣意瓜分中国,要保家卫国,“监阵肉搏之术,不得不讲”,于是有意倡导武术。适逢成都有一个武士会,每年比赛拳足,但时有事端。为振兴武士会,骆成骧被该会推举为会长,他还将自己为别人作碑文的上千元酬金全部捐赠武士会。之后,他亲自出面募集资金,建国术馆于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四川各地的武士闻风而动,学习柔术,比赛拳足,盛极一时。骆成骧也勤习柔术,还喜欢射箭,并讲授射箭法。他常说:“射以观德,不仅止于御敌强身也。”为此,他创立了“射德会”。
1926年,当时任西康屯垦使的四川军阀刘成勋,别出心裁,举行文官考试,礼聘骆成骧为主考官,派人将他由成都迎至雅安。考试结束,骆成骧畅游蒙山之后返回成都,不久就病逝,终年61岁。
清代四川唯一状元郎
科举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大制度,其影响巨大。中国自隋唐至明清实行开科取士1300多年间,四川所出状元屈指可数。资中似乎得天独厚,竟出了两名状元。一名是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辛未科状元赵逵,另一名是清朝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末代状元骆成骧。
在闻名遐迩的“资中八景”之一“重龙晴岚”中,古柏参天、鸟鸣悠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蜀名刹永庆寺庄严肃穆,清代四川唯一状元骆成骧就曾在此开馆授徒,留下一些历史遗迹。据资中县文管所资料记载,“骆成骧,字公骕,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资中舒家桥七里沟人。
光绪乙未(1895年)会试得中,参加殿试,光绪帝德宗临朝策问,骆文引经据史,论证变法自强,势在必行,帝为之动容钦定第一,曾任翰林院修撰,京师大学堂提调,奉清廷命留学日本,考察宪政,主持桂林法政学堂,任山西提学使,创办四川大学,筹建在成都的资属中学,民国初曾任四川省临时议会议长。”
骆成骧中状元后,按惯例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贵州和广西乡试主考官,山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首席提调,执教过桂林法政学校、四川高等学校(川大前身)、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辈子都同教育打交道,梁启超谓其“状元公教书有瘾”。聂荣臻元帅评价他,“辛亥革命前就在成都办高等学堂,热心教育事业……”骆成骧一生正值我国近代史上风起云涌、国事艰危的多事之秋,他经历了甲午海战、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倒袁、五四运动、军阀混战等一个又一个巨澜,都能够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在言论上、行动上与进步思潮同步而行。
有“布衣状元”之称的骆成骧一生清廉自守,不求高官厚禄,至今资中民间还流传着他的两件事,一件是中举之后,有人建议在他老家修建一座状元府,被他婉言谢绝,另一件是骆成骧曾在资中重龙山“三贤祠”设馆教读,其用餐仅有二菜一汤,非常简单,以至让前来游览的地方官员吃惊不小:“状元何清库如此?”骆成骧回答道:“门生有此足矣!”其洁身自爱,甘于淡泊,不取不义之财,节操高雅一般人不能及。
骆成骧晚年提倡“强国强种”的体育运动,1921年,四川武士总会成立,骆成骧为会长,尔后,骆成骧把作碑文的千元稿酬捐给武士会,并又募集了一些资金,在少城公园内建立了国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