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薄姓网 > 薄氏源流 薄氏源流

薄姓历史溯源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薄姓展区

关于薄姓的起源,一般倾向于源出有四:一是炎帝后裔,姜姓,上古有薄国(今山东曹县东南,又称毫),后代子孙以国为姓;二是春秋时,宋大夫封于薄(今河南商丘北),后代以封邑为姓;三是商朝诸侯国薄姑的后代,后简化为薄;四是由鲜卑族薄溪氏转化而为薄姓。对于薄姑的族属问题,也是众说纷纭。有鸟夷说、瑶族说、尚箭民族说、姜姓说、赢姓说和子姓说。笔者认为何光岳先生在《薄姑的来源及其南迁》一文中的迁徙说比较符合其历史发展的脉络。

何光岳先生认为薄姑氏来源于山西博山。“炎帝族人制蚕薄当在今山西永济县南薄山,……薄山正因薄人居此而得名。薄人后东迁至商丘薄城”。“毫即薄,又叫北毫,为商汤兴起之地。故其先为炎帝姜姓的一支薄国所在地,到夏末,为商人所并。后商汤迁南毫,而北毫之薄,成其子姓亲族的封地,可能成为子姓薄姑。到商王武丁强盛,用武力开拓疆域,薄国因东征东夷,而取代炎帝姜姓的一支逢国,建国于今山东博兴县,又称薄姑国。薄姑,亦作簿姑。”

何光岳先生的论述,完全与孙祚民先生主编之《山东通史》(上卷)有关夏商时期山东众多古国考据情况吻合。在中国古代史中,氏族的迁徙与运动是常态,古时封邑迁徙,其名多从旧称。故薄人东迁建薄国,此时当为夏朝。至夏末为商人所并,并随商汤迁至南毫,而北毫封其亲族,可能成为子姓薄姑。薄姑氏随商汤东征东夷,取代逢伯陵,建立薄姑国。据此看来,博兴薄姑与曹县薄国其实是一脉相承。

阳信县古有薄姑祠,后讹传为蚕姑庙,每年正月十六日,养蚕人都来虔诚谒拜,祈求蚕茧丰收。阳信县自“薄姑建国兴蚕桑”,久负盛名的“信绸”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这也印证了“炎帝族人制蚕薄当在山西永济县南薄山”,薄人早就发现了养蚕业,并随着一路迁徙,把养蚕业带到了薄姑方国。

薄姑方国被周公灭亡以后,遗族四散逃亡。从上世纪至今,历史学家从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中,找出了不少薄姑遗族四方逃散,生生不息的蛛丝马迹:

沿齐(水)、(黄)河西行者到了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甘肃平凉薄落山即以薄姑人居住而得名。唐朝曾在新疆设薄知州。一部分成为鲜卑族的薄溪氏,后与流转到山西雁门的薄人融合为薄姓。雁门一代成为薄姓聚居最多的地区,薄氏望族多出自雁门,后来雁门成为薄姓的郡望。

南下者一部分成为瑶族的祖先。瑶族的始祖是盘古,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源自瑶族。专家考证,盘古就是薄姑的演变。一支南迁于江苏淮宁及吴县,春秋初年被吴国所并。而子姓宋国大夫封于河南薄地,为薄氏。

向东北迁徙者,一部分到了东北扶余,成为满族的祖先。一部分则远涉到了朝鲜半岛,甚至渡海来到了日本列岛。据说日本蒲田氏、蒲井式、薄木氏、薄野氏、薄之氏、薄云氏等都是薄姑氏的后裔。

依上所述,鲜卑薄溪氏和春秋时封邑薄的宋大夫也都是薄姑后人。综上所述,不管源出有几,中国的薄姓追根到底实际上都源出一家——山西薄山薄人。而且这些姓薄的老祖宗们不管走到哪里,并不是以地为姓,而是以姓名国。

“夫封邑迁移,旧号不改,在周先例甚多,郑其著者。鲁燕移封,不失旧号。”(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我们且看薄姑氏族是以地为姓,还是以姓名国。《左传·昭公二十年》云:“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薄)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这是史籍中对薄姑因代关系最早也是最系统的记载。之后,所有史籍方志有关此类记述,皆源于此。从这段权威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薄姑国在薄姑氏到来之前,从来没叫过薄姑,薄姑氏被灭亡后也不叫薄姑,由此可以判断,是薄姑氏建立了薄姑方国,而非“封地薄姑,以地为姓”。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考证:蒲姑、博、薄、毫等地之分配,实沿济水两岸而逆流上行。试将此数地求之于地图上,则见其皆在济水两岸。薄姑至于荥毫皆如此。到西毫、南毫方离开济水之两岸,但去济水流域仍不远。博、蒲、尃、毫都是薄的通假字,毫字见于殷墟文字,当是本字。由此可见,薄氏祖先沿济水迁徙,薄姑、薄、博、南毫、北毫都是薄氏所创建,而且不管到了哪里,旧的封号都未改变。这进一步佐证了不论南毫、北毫、东毫、西毫,薄姓氏族都是一脉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