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氏迁徙分析
从家谱和历史来看,我租凌氏是一支追随历史潮流而不断向南方迁徙的人群。随着祖国蓬勃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凌氏儿女不停的到外地求学创业,繁衍定居,因背井离乡而获更大发展,原有的村镇聚居情况有所变化。这一历史进程对原有的乡土观念有所冲击。但作为凌氏血脉关系是很清楚的,这也是家族与民族,家庭与国家之凝聚力所在。凌姓在西周时期产生,其因官得姓以职而居,他们的居住地是周国都镐京和各各诸侯国的王室,人口是很稀少的。
东周时,镐京凌人随周王室东迁洛阳,一部支庶留居今陕西中南部一带。
战国期间,秦倂群国,凌氏族人避因战乱,大量迁徙卫国边壤的河涧渤海等郡,依当地原凌氏族群居住,秦始皇 33 年(前 214 年),秦朝派屠睢带50万大军统一南方后,中原人首次移民南方,其中有凌姓人。可见凌姓南迁记载之早。
汉武帝徙民会稽,事见《汉书?武帝纪》:(元狩)四年冬,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七十二万五千口。其中有凌姓迁居今山西、浙江、江苏一带。
东汉末期吴郡余杭(今属浙江)人凌操(子,凌统),原居山东莒县,因随孙策父子征战而迁居浙江余杭。
两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战乱不息,可谓国无宁日,于是北方凌姓南徙江东,除进入今江浙之地外,还有凌姓落籍今安徽、江西等地。
唐中后期,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兵连祸接,再次使北方动荡不安,凌姓再次南徙,河北、河南之凌姓有顺汉水南下,进入今湖北、湖南之地者。
两宋之际,凌姓人空前强大,见诸史册者俯拾皆是,且多为南方人氏,使得凌姓成为南方名门著姓之一。北宋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凌策之后有迁居今江苏苏州一带的,传至宋末凌震时,因蒙古铁骑南下,为避战火,其后散居岭南(今广东一带)。
始祖吉公居江西虔南泊竹(今江西赣州寻乌县)。吉公之前,按光绪三十二年凌永宽本及虔南凌氏四修族谱记,是浙江余杭支系。
元代,吉公七孙隆祥公为图凌氏发展,迁徙广东梅州路,后裔尊为粤东之祖。
吉公十二世孙祥公迁居惠州府兴宁县程平镇,世孙五子。五子繁衍后裔成五大房散播三邑(广东兴宁、福建武平上杭,后嘉靖 43 年三邑和江西安远合为平远县),有“三邑境内称凌者源粤东兴宁祥公一族”之记载。本支分房世祖为祥公孙罕真公。
清代,吉公 25 世孙守元公,于康熙五十九年由平远县迁徙四川资州资阳县东乡金矛沟,九年后买地天公堂(现更名为四川资阳石岭镇五一村)卜宅定居置业。其后历代务农,贫穷落后。
民国,守元公七代之后吉公 32 世孙正廷公,在 1923 年徙居资中县创业。其子天文公后迁云南曲靖市落业。
随着历史的变迁,凌氏族人播衍全国已是星罗棋布,分散在各省市,集中于各村镇。所有凌氏绝大多数都是从河涧渤海
两郡望出迁来生息繁衍,千百年后,这些生息地又有许多族人迁往别地,甚至有到海外生息繁衍。
【附记】我始祖凌吉公避战火向南迁徙,为何避居江西肥遯偏壤会邑泊竹贤丘,而未迁它处,编者猜想是:因在当时,吉公有一凌氏它系之从弟凌必昇,在会邑寻邬堡屯田为高官,后封屯田万户大将军。迁至有驻屯军队的寻乌堡附近虔南居住,可望得予庇护。
历史证明,吉公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泊竹吉公族脉得以保全,四世祖七公开创凌富村后,吉公族人平静的繁衍壮大到现在。历史还证明,吉公的选择是无奈的,遯州偏壤会邑之地的人文地理状况,也阻碍了吉公族人的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