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班姓网 > 班氏源流 班氏源流

贵州班氏入黔始祖与“八番”历史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班姓展区

时当盛世,修编班氏谱系,沉甸甸的历史,无疑为当代班氏后裔所承担:翻开尘封的谱系,寻找着先祖的足迹,抚摸着辉煌、伤痛、遗憾的过去,搭起今后的桥梁,共筑各民族和谐奋进的未来,是谱系的真正内涵,也是班氏集体努力所期之愿景。如若不认真清理,不免会使后人以讹传讹,误延后代。

本人根据贵州班氏族谱、惠水班氏谱志编撰委提供的数十个《谱系》资料,走访了三十余个班氏村寨,并沿着入黔南线:南丹至贵阳一千多公里的古驿道、故址、古墓、古碑等调查,结合贵州省元、明、清历史资料整理本文,供有关专家和人士参考。

一、元末明初,中原朝廷交替属混浊的历史阶段,战争频繁。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亮旧部和元朝残余势力在鄱阳湖、长沙正置恋战之际,班氏先祖班明、班礼同胞兄弟担负着朱氏集团经略西南的使命,于元顺帝二十五年(1358年)丁酉岁举家大小几十口人由江西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市信州区)迁入“八番”山羊高桥(今惠水县好花红乡班家苑、戎命寨一带,布依语:拉姆定脉)插标为计居住④。后裔随后再由此走向贵州全省、走进云南,随着迁徙过程及时间的久远,移民后裔记忆递减,贵州、云南班氏后代都因历史情结,将始住地定位在江西广信府、吉安府,而淡忘了入黔、滇始驻地“八番”拉姆定脉(今惠水县班家苑一带)。

二、“八番”是西南少数民族集团的总概,特别是布依族居住于高原河谷盆地,从事定居稻作农耕为生,以家庭村社为单位,结成了众多的地方势力集团。这些地方势力集团远在七世纪就与中央王朝发生过朝贡关系,当时称“五番”。宋代时发展成“七姓番”,元代时发展成了“八番”,辖境包括今贵州省惠水县全境,长顺县南部,平塘县西部及罗甸县北部①。是当时西南“夷多汉少”能广泛接纳汉族定居的较少地方②,班氏先祖选择“八番”山羊高桥作为始居住地,既是历史又是当时明廷朱氏经略西南的必然选择。

三、“八番”的最南端,今惠水班家苑—戎命寨一带,是班氏先祖入黔始居住地④。该地北拥“八番”万顷良田大坝,班明、班礼后裔居守青岩、花溪、贵阳④;南扼省府通往罗甸、广西的交通咽喉,有后裔居守甲戎、罗甸边阳、沫阳④;东、西有岭南山脊相距五公里的拱卫,有后裔居守长顺屯脚、牯羊④,再西有明末年间,从青岩东官奉调西征紫云的班应龙、班守成后裔居守④,东有后裔居守雅水、鸭绒、龙里县岱林、贵定县新巴者高④;中有涟江由北向南注入,时称“贵州第一大坝”,形成弧形拱卫省府及粮仓之势,是经略贵州的首选地。戎命寨就是奉命戎兵屯田之意,涟江大坝子为元、明、清粮仓戎边养兵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基础保障,也为民国乃至现代贵州商品粮生产基地。

四、据资料记载,班明、班礼入黔时已是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④,携儿孙五代几十人迁徙实属艰难不易,承担开发屯田戎边的历史责任,则是众多儿孙之职。事实说明他们的儿、孙及后裔既是迁徙、征伐的中坚力量,又为经略一方的能手,二百多年后班氏建青岩城堡等实例得以印证③。班明、班礼先祖的后裔在“八番”简短的定居后,应明朝的调遣,数十年中,陆续迁徙全省各地和云南,离别先祖长眠地和宗族亲人,就迁居戎边屯田他乡了。                      

五、班氏在黔、滇的开拓迁徙过程六百五十多年中,无不打上当时历史烙印。如参与明朝平瑶之乱、屯军戎驿、平滇屯田、“平播之役”、征讨“奢安之乱”,洪承畴对张献忠残部据黔和南明廷的征剿,以及平定“三蕃之乱”,对黔七大八小“生界”的开发②。此过程中融入了当地布依、苗族、彝等少数民族中,所以有现代的班姓布依、苗等民族;明朝后几百年间的各个历史事件铸就出了象班可用、班应龙、班应豹、班麟贵、班应寿、班应忠、班守成、班盛泰(女)④等多位将军、土司、商贾、人文及丰富多彩演替传说和祖上的祭祀习俗。

六、“先有程番府后有贵阳城”,是贵州抹不去的历史事实。元初贵州城建在“八番”之北上马桥(今惠水县高镇镇上马司),置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8),老城在战火中被毁①,后建的贵州城位于今贵阳市区。从洪武四年(1371年)明廷接管贵州起到天启三年(1623年)明末,经过五个衔接阶段②:洪武四年—永乐十一年(1413年)“纯粹的军事存在期”,至成化十二年(1476年)为“过渡期”,到隆庆三年(1569年)为“首府偏安期”,是贵州首府设为“程番府”治所在“程番安抚司”(今惠水县城),为“八番”之一治所,至天启三年(1623年)为“首府完备期”即迁到今贵阳市省会,又到明末至清雍正年间为“后续拓展期”。无数的资料证实,都是班明、班礼后裔参与开拓完成的。

七、“定番州”今惠水县,是“程番府”北迁今贵阳市区,定省会后,明朝的一个行政设置区域沿用至今②。班姓在此发展到现代已有七十余个村寨,拥有近万人的大姓,并由此迁徙到全省、云南等其他地方,发展数万之众,人才辈出,为西南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巩固边疆不断作贡献,历史亦然,未来更需奋进,再奏中华民族之兴盛华章。                                    

                                                                      

                                                                  班镁光撰于都匀

                                                              二〇一三年一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