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乡谕德堂罗氏世系源流,我已作过考证,并于2003年3月28日撰文发表在《中华罗氏通谱》第六期153~154页。后又于2004年4月18日,发表在《中华罗氏通谱》网页上。
近来有人对这一考证提出异义说:“据史藉载,绍威长子罗周干,字廷规,官至司农卿,娶安阳公主,早卒,再娶金华公主。开平四年因周干故,诏金华公主出家为尼。故周干并未回原藉隐居长冲”;又说:从二世祖应隆传至六世祖幼卿公,长达281年,“有疑义”云云。据此,我又作了一次考证。
据宁乡谕德堂罗氏八修族谱称:绍威长子应隆公“字授基,唐天佑四年丁卯四月,唐帝禅位于梁,即以是年为唐开平元年,自开平至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才五十三年,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战争不息,公见神州陆沉,沧桑屡变,无心仕进,遂弃藩封,隐居宁邑之东乡即今之罗宦冲也”。绍威次子应升,字周翰,袭父爵,官至司农卿,尚安阳、金华二公主,又尚寿阳公主,居魏州后徙南昌、宝庆等处。
对照这两段论述,显然罗周干与应隆公,不是一个人。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从后梁到后周先后经历五个朝代,但总计时间只有53年。其中后梁907~923,仅16年;后唐923~936,仅13年;后晋936~946,仅10年;后汉947`950,仅3年;后周951~960,仅9年。这确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正是“连年战争,神州陆沉”的时期。这时,应隆公“削迹潜名”、“弃藩封”而隐居梓里,是完全合乎客观规律的。
在这个年代,湖南宁乡是一片安静的热土。据宁乡史料记载,也是在这个时候,后唐御使大夫姜德厚,目睹风雨飘摇的江山社稷,请旨退职还乡,获得朝廷恩准。但他并没有回原藉江西吉州,而是以“衔诏移民”之身份,来到宁乡之黄材定居,后成为黄材的旺族。这个例子,也可以作为应隆公隐居宁邑之佐证。
我们再来说说宁乡谕德堂罗氏族谱,九百多年而已十修。据乾隆43年五修谕德堂罗氏族谱序云:罗氏族谱“一修于宋绍熙之年,幼卿公荣发之时”。六世祖幼卿公,是当朝命官,而且是太子右谕德,一则人品可靠,断不会对自己的祖先弄虚作假;二则他对自己的先祖不过一、两百年的事,肯定还清楚,决不会胡乱挂靠;三则谕德堂罗氏第一个族谱派语:“应世天文仲宝光,山川献瑞颂呈详,作锡开怀惟万茂,召庭承祖学贤良”。先后有25代子孙一直以这些字作为自己的辈份,长达700多年。这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族史。
再说,从二世祖到六世祖时间过长问题。千多年前的事,我们无从详细查考。但有几点,可以作为推理的参考。一是四世祖天祥公,寿高93岁,也许这个时期的人特别长寿。二是近代的例子,谕德堂罗氏子孙中,在宁乡的松坑房,书字派的最后一个是1876年出生的;而毗邻的湘乡金沙罗氏书字派,则是1993年才出生,这中间相差117年,按照前述逻辑,是否要对他们的世系提出怀疑呢?当然没有必要。三是江西吉安永和西坑罗氏,也是弘信公子孙,其第38代孙是1959年出生,而弘信公的宁乡37代孙,是1956年出生,这其间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我认为:这些千变万化的情况,断不可以简单的推论方式,去对人家的先祖说三道四。
2003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