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廖姓网 > 廖氏源流 廖氏源流

廖姓姓氏始源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廖姓展区
廖姓姓氏始源  

廖姓缘起传说有几种:一源于黄帝裔孙飂叔安,飂即廖。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风俗通》。二源于上古颛顼帝的后代。其有个儿子庭坚字皋陶,姓偃。偃死后,次子被封仲甄侯,管辖蓼国。自夏商到周,世代居住,以国为姓,鲁文公五年(前622),楚王的儿子作乱侵蓼,蓼的后代逃到河南光州定居,为免受欺凌,遂把“蓼”改成“廖”。三源于始祖太公召伯廖。周文王的儿子召公奭的后裔封于召,赐伯爵,又叫召伯。鲁庄公二十七年(前667),召伯廖曾奉周惠王之命出使齐国,赐封齐桓公为侯伯,并要求齐桓公伐卫国。召伯廖死后,他有一个裔孙名其,取召伯廖的名廖为姓。四源于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缪、颜两姓人中各有先祖原为纣王大臣,因不愿助纣为虐,为避杀身之祸,隐居到洛阳(陕北洛河上游)的山谷中,遂将缪、颜姓改为廖姓。(见台北三民书局《大辞典》)。后天下太平,隐居于洛阳山谷中改为廖姓的缪、颜姓人,有一部分人恢复了过去的姓,但仍有部分人一直沿用廖姓,所谓缪、颜、廖三姓联宗,盖出于此。迄今浙江苍南一带还有缪、颜、廖三姓共祠堂的。五源于赐姓,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政府赐给“台湾少数民族的七个姓中,有一个是廖姓,见《华夏姓氏面面观》。”还有双廖(张廖)姓一说。在血缘上是张父廖母,一嗣双祧,两姓合一。 “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父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福建)云霄县西林和尚塘有祖业……。若遗居外地,姓张姓廖由其自便。”(据台湾云林县张廖姓宗亲会《张廖元子公族讯》)。

据载,廖姓盖源于前汉《古今人表》,生活在四千多年前尧舜时代的飂叔安。商王封叔安于汝南郡(亦为廖氏郡望,该郡属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传至三十七世伯高,号辛伯。周武王封辛伯于飂国为诸侯,后人将以国为姓的飂去风加广改为廖,史称易 “飂” 为“廖”,伯高为廖氏得姓始祖(一说飂叔安)。

自伯高始历廿九代至66世初,仕晋为参军。67世泰,字元章,诰封镇国大将军。泰之次之子璋,西晋咸宁(275~280)时武功授封左卫大将军(禁军将领),居洛阳,后迁南京。69世从宪,袭封大总管,从洛阳迁居浙江处州府松阳县顺义乡诚信里归仁堡。70世五桂,被当时的镇南大将军杜预推举为征吴大总管,以武功袭封为左卫大将军。五桂生钦、字大信,袭封大总管,镇守山西泽州,遂从浙江迁居山西高平县,诰封朝议大夫,娶有韩、谢、陈三室,生8子,皆入官。78世延邦、延龄、延春均居太守。长延邦,河南清河太守,封清河郡公;次延龄,甘肃武威太守,封武威郡公;延春任山西太原太守,封太原郡公。谱载:隋仁寿(文帝)二年壬戌岁(602)十月初七,延龄生崇德。唐贞观庚子岁(640),崇德以明经(唐科举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并列,主要考经义)登进士第,后任江西虔化[今宁都、瑞金(广昌)、石城]县令,任满居虔化,652年任宣州剌史。崇德向为闽、粤、赣、桂、湘、川、港、澳、台及新、马、泰、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部分廖氏各支派奉为虔化开基始祖。唐贞观廿一年(647)崇德生兰芝,总章戊辰(668)进士,诰封光禄大夫,位登台部阁老,承武威郡守;兰芝生光禄、光尧、光景,光禄唐景龙元年(707)丁未进士,汀州节度使;光尧,唐进士、兵部侍郎、参政大夫;光景,字德登,号道南,生于武后六年(689)已丑七月十五,翰林学士,貤赠光禄大夫,安徽宣州刺史,景龙庚戌(710)迁宁都钓州。82世琼瑄,敕授文林郎,貤赠光禄大夫,官拜参政,唐天宝二年(743年)钦取进京,卒于途中,葬宁都黄荆头,妣赵氏(永定谱),生四十一郎。83世四十一郎,诰封光禄大夫,居闽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屡遭兵祸,再迁延平府合阳。

闽南、粤东、五华廖氏旧谱载:“崇德功深裕后长,兰芝光景发其祥,琼瑄四十一郎后,……”,即源于此。

84世至92世,相当于唐末天祐(904)至宋庆历年间(1041~1048),旧谱记载多有相左之处,(一说四十一郎至花,约有三百年断代……。详见兴宁、紫金、大都谱)。1995年江西瑞金续谱时,又发现三代祖系。据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重修的紫金谱、兴宁谱载“暂仍按断六代计算”,实际断代多少,仍有待于继续寻找资料,假于时日,再择善更正。因此,接续的应是93世文兴,湖广参政,生棠、花、萼。94世花,字实蕃,号五郎,妣冯氏,世居延平(南平市),因政局变乱,迁上杭郭坊,是为闽粤赣武威廖氏始祖。95世昌,号燕及,法名十五郎,永定开基始祖,生彻、政、敏。96世敏、号纳斋,法名二十一郎;97世三十三郎,妣陈氏,均居永定。98世仲远,号宏崇,举人,南宋末曾任殿、察三院太尉(一说台御殿三院尉),镇守梅州。“看其风水之美,遂家焉”,至其子安叔、孙四六郎均居梅州城南水南坝沥林坪。101世德源,生于1386年四月廿日,岁贡生,敕授修职郎,原籍梅县坜林坪,係仲远的曾孙。公不恋故土,筚路蓝缕,向外开拓,大约于1405年去兴宁承佃“官田”,落户东厢和山大茔里,娶妻王氏生敬斋。

敬斋生九子(即九思)。长思明生二子:志诚、有诚。

志诚,居兴宁蓝埔,敕封修职郎,妣张、杨氏,生三子;长遂良、次遂兴、三遂庆(世称三遂)。

有诚即係大都的开基祖(2世),妣张、赖氏,公葬于大都廖田坳,壬山丙向,嘉庆二十年(1815)修迁作亥山兼壬,喝美女弹琴,又名田螺地,一九九五年乙亥岁,于原处移高位置、重修。张、赖妣合葬于大都半溪里河面上,乾山巽向,喝黄牛挨磨形,嗣后,1976年因大都改河后,地势变迁,1999年六荣裔孙议决,将张、赖妣迁葬于隘头岭蓝祖妣右下片,壬山兼子,座北向南。生六子:荣崇、荣旺、荣甫、荣俊、荣寿、荣新[世称六荣]。康熙甲戌(1694)年的兴宁谱、乾隆三十四(1769)年已丑岁春月春日书的紫金县敬梓镇廖银先家保存的紫金谱、兴宁谱、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孟夏重修的1997年五华县廖广团、培仰、琼林、俭庆、发寻、广要、赐良、西成、献程、庆垒、本根、任良、国柱、学鹏、新谋、金尚、木新、兆文、宪明、纪文、自强、善友、汉友;紫金县廖世良、德卿、银先、乃强;兴宁县俊标、百基、亮清、立宏等人于兴宁新圩石崖头寻获的碑石上的碑文均载思明二子九孙。

大都镇廖姓有七千多人,主要集中在大都、胜利、联和、丰田、双径五个管理区。开基祖係叔安的103代孙、江西虔化崇德世系的25代孙、广东兴宁德源之孙思明,号如愚,廪膳生,居兴宁,妣陈、蓝氏。明初,蓝妣携有诚迁长乐(五华)县大都开基。有诚后裔称兴宁廖氏三世祖思明为始祖(大都一世),蓝太夫人则为大都开基始祖妣。这里仍有流行于当地传闻。据说:蓝妣归宁父母后,携其子有诚,途径大都矮(隘)头岭(地名),口渴,吩咐有诚去讨水,待有诚回来遍寻其母不见,仅遗留一滩血迹,引来许多蚂蚁含坭作穴,疑其母给老虎吃了。后人铲血迹葬于此,戌山辰向,凹脑天才形,俗说:蚁里(仔)含坭。迄今大都镇及长布镇的栋岭下、北洋;棉洋镇的塘唇(唐纯)寨、溜沙、绿水;梅林镇的米埠、白泥坑、琴口、黄塘、秤(盛)杆寨;双华镇的大岭下、利塘径、冰塘、禾沙径、田心、朱砂墩等地;紫金、揭西、丰顺县及深圳(新安)、河源、中山、惠阳、韶关市、乃至江西、湖南、广西、四川等地的部分廖姓均以葬于广东省五华县大都镇矮(隘)头岭的蓝祖妣为始祖妣,认生前居住、仙逝后葬于兴宁新圩(地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罗某人毁坟匿骸,仅存一碑石于1997年冬寻获。)的廖思明(已于二OO三年癸未岁十一月初三从兴宁迁建于大都隘头岭蓝祖妣墓右片)为大都镇廖氏后裔的兴宁始祖,蓝氏为大都廖氏开基始祖妣,次子有诚为大都镇廖氏开基祖。

有诚生六子。

长荣崇,妣朱氏,生文显(大都谱)[一说生文远、文亮、文用、文善(四川谱)]。文显妣邓、蓝氏,生五子:长寿孙[一说朝孙(华城谱)],妣封氏,生昂;昂,妣陈氏,生扁、端、正。寿孙后裔有移居惠阳[归善县磨刀浦(嶂)]。十四世经骏移居揭西。次朝胜、三朝敬,四朝达、五朝信均居大都,后裔有居单竹坑、蚬塘坪。荣崇的裔孙廖容,号实甫,于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乡试中式第二十二名举人。曾任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两广总督阮元和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广东巡抚陈中孚,于道光五年,依例,赐“文魁”一匾于廖容,此匾至今犹存。廖容生前,曾手书家训两联,挂于厅堂。一曰:居家无别事,尔小子孝悌友恭,定卜家庭多幸福;处世有何方,我青年和邻睦族,自然世界得春风。二曰:开口靠人难,嘱咐妻儿须节俭;立意成家易,叮咛子弟在殷勤。今黄峰寨、寨岭、完里、寺前、坪埠塘、高车头、碰田、小径、山塘里、江背、牛栏坑、石门、上江背、第三塘等地均係荣崇裔孙居多。上世纪末,修《廖氏有诚公系史谱》时,查广西平南县思旺镇余地村有荣崇世系皇琳(13世)三子象礼(14世)的后裔。八世玉祚曾孙高(齐贤)后裔有移居广西来宾、宾阳县。十一世定立裔孙散居广西平南县犁头寮、乌洋潭、桂平木乐等地。十三世皇玮係乌洋潭开基始祖,十三世皇   之孙长敏居官成花王村,已达23世。十五世英凤係思旺余地村的开基始祖。八世玉祖裔孙十四世廷俊后裔居三友堂。还有湖广填四川时,大都八世玉棱裔孙迁四川成都新都、新繁县清白、高宁、利济、大丰、复兴(班竹园)、新农、清流乡等地,约有一万多人。十三世君扬之子燧骏裔孙迁永宁县(一说成都铁桥下南济桥)。

次荣旺,妣李氏,生文聪、文忠。文聪传二代后不详。文忠,妣彭氏,生友聪。十一世贤移华城河子口(维西)居住。贤之裔孙(十八世)移居翁源。权安(廿六世)移居紫金县柏埔。亦有居双华黄径高寨及丰顺汤坑等地的荣旺后裔。荣旺裔孙达祚(谦象)于雍正癸卯(1723)乡试中式第六十名举人,已巳(1749)任海丰县教谕。今塘背、下苍、华城五口塘、双华镇朱砂墩、揭阳新圩炮台、四川成都(十七世谦三世系)等地均有荣旺裔孙居住。

三荣甫,妣刘氏,生文正、文举、文贵、文满。文正、文举、文满不详。文贵,妣幸氏,生朝俊、朝新。朝俊之孙万始迁双华大岭下。大都高流寺旧址係万公之屋场,后在大岭下建有虎形祠,遂将大都原屋场改建高流寺,祀奉诸佛、文昌、关圣等。万葬于大岭下虎形祠左边,妣葬塘子尾吊钟地。虎形祠后被毁,1993年复建(十一月廿六日转火祭祖)。

七世万生克慎、克修、克齐、克勤。克慎、克修均不详。克齐生学颜、学章。今大岭下、禾沙宫下角、利塘径、黄径下岗、黄径上窝均係九世学颜裔孙。禾沙径铺岗係俊发(达一)裔孙,园形寨下角係十四世凤庚、十五世元度裔孙,利塘径还有三世荣旺十代孙通的后裔。朱砂墩係三世荣旺十七代孙春盛后裔从大都塘背迁去。田心廖氏係从大都古楼塘迁去,十一世以前不详,据查韬彩係大都荣甫12代孙。禾沙径廖氏十六世三仁係大都栋梁坑迁去的、三友、三多俱移四川。广西玉林市亦有十三世俊蔚(华一)的后裔。冰塘廖氏係九世学章的裔孙。克勤世系居大岭下温塘,其11~15世期间移四川者甚众。

朝新生志华、志明、志膺。志华后裔主要居住于大都古楼塘、双华田心;广西平南县思旺、官成、环城等乡镇。志明世系裔孙,居住于大都圣靠岭、古楼塘、下邹、长布镇栋岭下。长布镇廖氏主要居住在栋新、栋岭、北洋三个村,源潭村柳水坑也有小部分廖姓人居住,全镇有八千多人,大部分是志明(六世,与日坑里的廖氏共五世分六世)宗支十世观峰的后裔。志明仅生禹。禹生五子:法钦、法鉴、法锦、法镜、法钚。法钦生两子:尚义、尚质。尚义仅生观峰,字法震,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从大都约迁来长蒲约的蒲溪村开基,先买叶元节(叶廷试十世裔孙)家族的祠基,后买叶家的田园、山岭。观峰(长布廖氏第二支开基祖)娶有胡、罗、李氏,生八子:仕、倬、位、仰、佶、份、僖、  、其后裔散居各地。现居住长布的主要是廖仕裔孙,廖倬、廖佶后人也有一小部分。观峰后裔迁居四川者众,故有“广东无三七,四川无八房”之说。据闻,四川建有九个“廖氏峰公祠”。志膺(六世)仅生法裕。法裕生五子:显华、显荣、显富、显贵、显宗。显华生四子:瑞、琭、珍、法  。法   生四子:祖龙、祖凤、祖经、祖纶。祖龙生四子:加福、加禄、加爵、加寿。加禄生华明(应召)。华明(十二世)娶罗、李氏,生省(甫廷)。显华之五代孙华明于明天启(1621~1627)年间携妻儿由大都约迁长蒲约蒲溪村日坑里开基创业,是长布镇廖氏第一支开基始祖。其子廖省生五子:希曾携子友凤居日坑里,妣往西蜀,友龙后裔均迁四川、友凰之子成位迁四川成都遂宁县左程乡。希圣四代孙俊荣(迁紫金油田)、希贤、希孟、希孔(迁中山市)。希曾后裔还有迁四川省成都及本省中山市等地。现居住栋岭日坑里和北洋村猫公塘(此处廖氏是华明裔孙20世昌祯的后裔)两处的华明后裔有六百多人。显荣、显富、显宗后裔,居住大都栋梁坑(显宗裔派有移居双华禾沙径),显贵支派原居住大都深山窝,旧谱记载传至十三世,其中九世  ,生加兴移邠州(后不详)。中兴镇老富坑係廖仕之孙十三世从长布迁去的、紫金县油田村、中山市三乡等地有部分廖氏属荣甫后裔。江西省吉水县水南毛家村有十七世连浩裔孙、安福县亦有本邑迁去的祖籍长布的十七世连演裔孙。深圳市石岩罗租村有大都栋梁坑十四世崇一~法玉(长玉)裔孙六百多人。阳春市河口镇文头径有十四世发祯裔孙1700多人,他们係乾隆年间从长布北洋村迁去的。

四荣寿,妣林氏,居溜沙、唐纯(塘唇)寨、绿水、梅林米埠、紫金敬梓、海丰县公平、增城、龙门、揭西、普宁、陆丰、陆河、江西信丰县、四川、广西、港、澳、台,新、马、泰等地。荣寿係溜沙开基始祖,生六子:文茂、文芳、文杰、文林、文智、文彬。文茂居竹园背,其裔孙迁海丰公平。文芳居泮田上寨,后迁梅林优行径,以后又分支米埠立业。文杰居赖仔塘,其裔孙移居不详。文林居米埠后迁惠来县翁家寮,筑有祠堂和住场,以后又迁陆丰大溪畲、章河居住。文智字贵铭住木古嶂后迁上山仔居住,生德贤,后又迁绿水村南安寨居住,生应达。文彬係唐纯寨开基始祖,生三子:德正、德进同移增城龙门开基,德建居唐纯寨。荣寿后裔移居揭西、普宁、陆丰、及川、桂、赣,港、澳、台,新、马、泰等地者众。

五荣俊,妣黄氏,从大都迁梅林白云(坭)坑开基,迄今有1000多人。三世庭辉迁揭阳,五世存爵迁潮州府,九世标先儿孙共37人迁四川,十世仕英迁新安罗兹洞,仕贵迁海丰,自逡、自华迁西蜀(四川),十二世日兴迁四川简州,十六世韬发迁宝安,十七世兆英迁揭西龙潭,福佑迁台湾,十八世运清迁揭西河婆等地。

六、荣新,妣林氏,生二子:文杰居梅林、琴口、黄塘称杆寨,后裔有移居揭西河婆良田肚岭下排。迁陆丰县八万乡者,后又迁后塘村,再传七世迁惠来县东港镇新华村,清光绪年间,再迁潮阳司马浦栅内村,其陆丰八万乡开基始祖又称文海。文穆世系有移居揭阳五房寨、八图及海丰黄塘等地。深圳市黎光(村)有十一世(9)建江、碧泉后裔、韶关市曲江县中心粉村亦有建江世系十二世(10)竹池裔孙、湾弓岭村有廿世世印的后裔。本县安流、大都、水寨、兴宁城内亦有建江世系廿一世(19)亦新、名新裔孙。紫金敬梓、江西信丰及马来西来亦有荣新世系后裔。据闻,荣新世系十世(8)万四郎係明天启年间的武举人。至荣新十九世(17)名然又迁回溜沙约绿水立业。

世传六荣之说盖出于此。

大都旱鸭岗廖氏宗祠係9世乐中于明崇祯十年(1637)倡建,其间经大都廖氏16世师端牵头修整(时谦象已中举,料是乾隆年间),又经清季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再事修戢。是时,因“工人裁桷太短,水滴檐石,不数年龛上起蚁,不十年桁桷被蚀”,民国30年(1941)夏,经林三、国琛、竹君、子豪、克修、颂平、任弘、仲双、炯华、俊茂等人牵头,合族议决,按照“原日牌位派款仍旧制修复”,耗资三万余元,越明年,工程竣工。现仍有《大都旱鸭岗廖氏宗祠牌位谱》传世。然而,大都旱鸭祠于1958年拆毁,垣圯无存。1994年经大都、溜沙(唐纯、绿水)、双华、长布、梅林镇、紫金油田等地的廖氏代表四十多人会晤大都镇,决议按旧墙址兴工重建,并成立了以敬石、国柱、新谋、学鹏、旭元、西成、汉权、景喜、产尚、五华、捷发、胜立、金尚、木新、兆文、豹如等人的“重建旱鸭祠理事会”,集资35万元,历时二年,1996年仲夏始成,丙子七月十四日(1996年8月27日)转火祭祖。

大都镇廖姓人等,民风淳朴,遵古训、循耕读、设公尝,以租石奖掖芸芸学子,负笈远游。据了解,至清末,大都镇廖姓考取举人二名、拨贡二名、岁贡二名、廪贡一名、附贡一名、监生五名、例监一名、秀才四十九名。为御侮防盗,曾派人去锡坑里河坡练武。嗣后,亦请郭田镇坪上村黄福泉在栋梁坑设馆授徒。

华城镇五口塘廖姓係思聪长子善庆后裔。善庆由兴宁大龙田迁五华县油田下礤(再新)后,其裔孙琳生五子:帝锡、苍锡、天锡、奎锡、君锡。苍锡始迁居华城五口塘。苍锡生七子:宗文、宗城、宗周、宗元、宗海、宗康、宗盛。宗文之子德章裔孙辉章居安流,金海居梅县,炳荣、志强、志诚、志达、志忠、志清、志权均居马来西亚,志宁居香港。宗周之第三子东蔡迁往四川,宗海之孙应栋迁江西。

潭下镇新田廖姓亦係思聪的后裔。苍锡五子宗海裔孙葵树始迁官田(新田)。同时,亦有长布栋岭下思明之后裔汝寿(十五世)的裔孙。

郭田镇蕉州廖姓,係志诚长子遂良的裔孙千四郎号政的后裔,其裔孙有移居龙川及永安(紫金)等处。

转水镇廖屋角廖姓係思敬次子必达后裔,必达的第十一子及道由梅县丙村移横流约(安流)三家村,生三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千三郎始定居转水。梅林镇上礤廖姓亦係思敬的后裔,千三郎定居转水后,其裔孙迁居梅林上礤立业。

中兴镇龙洞廖姓係由大都迁居长布镇栋岭下观峰(十世)裔孙世科(十二世)之后裔。

棉洋镇蕉坑(葵岭下)廖氏係1846 年从郭田蕉州迁去的。据闻安流镇三江(秋前湖)、文葵三家村亦有廖姓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