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廖姓网 > 廖氏源流 廖氏源流

廖氏源流考究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廖姓展区
廖氏源流考

时间:2012-1-14 16:23:21  作者:廖世金  来源:中华廖氏网  查看:867  评论:0

  

考察廖氏发源考的切入点应从廖化开始,多数廖氏族谱是从子璋公开始记起,子璋为西晋世系始祖,现在全国(包括海外)绝大多数廖氏族人都是子璋之后,这是不容置疑的。往上与廖化相连的谱相对少一些,川(渝)谱中思敬(后人锺涛存)谱是一个很好的脚本,该谱从始祖伯廖记至廖化再到子璋以至于今,可谓一气哈成,相较于其它谱顺畅得多。子璋公居洛阳,且廖化在刘禅降魏后被集中于洛阳,可惜廖化未拢洛阳,病死路上。当然家眷是到了洛阳的,我想灵柩也会运至洛阳安葬。从这点看思敬谱与其它谱是相容而没有冲突的。如此廖化与子璋比较顺利的衔接上了。廖化与伯廖是否也能做到无缝连接呢?伯廖与廖化的廖都读料音,(伯廖的注音见于史记)。且有连续的世系记载,伯廖至廖化四十五世,平均二十八岁一代,合乎生育规律,无可挑剔。廖化与廖叔安世系是没有关系的,该世系中的廖叔安、廖扶、廖立分别见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其廖字都注了音,读溜.在三国时代廖(音料)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无须注音,而同在三国志里的廖(音溜)立 ,是个生僻字读音,故注了音。所以廖化与廖叔安、廖扶、廖立不同姓也。且廖立与廖化同朝为官,年龄相近,或许化大于立,怎么会是立父化子呢?再则从廖叔安至廖化三十七岁一代也不合乎生育规律。

廖化是厘清廖氏世系的关键,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确定伯廖为我廖氏始祖后,接下来再看我廖氏三千年发展历程。始祖伯廖乃周文王第十六子也,生于公元前1080年,岁在辛酉,故名辛,原姓姬, 姬辛也;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灭纣得天下,即帝位,国号周。封十六弟伯爵,国号廖,以国为姓,遂有廖氏。史称伯廖或辛伯廖,族称辛伯公。这就是始祖名号的来源。周朝开国封1800个诸侯国,同姓诸侯五十余。而见诸《春秋》经传者170国焉,139国知所居,,31国亡其处(见于《晋书》地理志总序)。可惜的是廖国也在亡其处之列。廖国是个百里侯,国小势弱,据思敬谱载和接触过武威廖氏的族人说廖国在武威(待考),传至十三、四世,可能灭于秦国。以至于传至廖化时,其间的居所变迁没有记载,不知廖化从哪里迁到襄阳。

前面说到廖化至子璋的衔接问题,三国志载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春,廖化死于去洛阳的路上,推之约生于公元186年,子璋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授左卫镇国大将军,约生于232年,廖化比子璋大46岁,中间最多只能有一代即廖泰,思敬谱为淑安字泰,其它谱为淑安、泰,两代。但思敬谱廖化至淑安间多了五代暂删除。另有不少谱对叔安与淑安混肴不清.

大将军廖子璋驻守建业(即今南京),带上次子从宪,后定居松阳县(今属浙江省),从宪子伍桂经大将军杜预举荐为征吴将,后升左卫大总管,伍桂子钦.袭大总管职,并委任并州总督,遂留家高平县(今属山西省)。钦公生八子都为官,长子守信青州刺史,传至北宋皇佑三年(1051年)其裔孙廖监元(青州演乐塘人)随狄青南征广西侬智高,功升千户侯,至今在广西宾州繁衍成为一大望族。第八子诚希为扬州太守,扬州治所建业,紧临淝水之战古战场,遂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将家眷迁回松阳。其余六子后代不祥。诚希子世昌。在这东晋与南朝交接之际,在战乱的年代里世昌后遗失二代。乱世出英雄,从东晋至隋朝,我族为官者不少,有确切记载者不多,更不见他们的后代传于今。久乱过后是久治,到了隋朝带来国家的统一,接下来是唐的繁荣盛世,带来廖氏的繁荣昌盛。传至奇可,生三子:延帮清河太守,延龄武威太守,延春太原太守。至此廖氏有了自己的郡望,犹以武威堂最响亮,人气最旺.武威堂的后人占廖氏人口半数以上。

到了唐朝贞观庚子640年,延龄子崇德,,时年三十八岁,以明经任虔化令.任满即家于虔(今江西宁都)。宁都是廖氏前进路上的大本营,发展壮大的根据地.实际上今天全国一大半的廖氏族人都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因延帮、延春乏嗣,清河、太原二郡无人承袭,又因崇德次子兰阶舅父张伯瑄、三子兰得岳父王寿宜乏嗣,兰阶袭了廖氏的清河郡号,承了张氏血脉,兰得袭了太原郡号,承了王氏的血脉,后世远亲俱回武威本郡。长子兰芝名正言顺的承袭武威郡号。兰芝长子光禄、次子光尧留居宁都,到了光景的下一代就远迁他乡了。

兰芝,进士,任西城指挥使,光禄,进士,滁州节度使;光尧,进士,兵部侍郎;光景,翰林学士,宣州刺使。光景三子琼瑄、琳瑄、瑞瑄时代是唐玄宗开元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廖氏的鼎盛时期。琼瑄,进士,官拜参政,瑞瑄,参政大夫。琳瑄的官职犹为显赫,诰授银青光禄大夫前百胜将军指挥使兵部尚书左仆射上柱国。乐极生悲,安禄山造反,长安失陷,难辞其咎,受何处分,不得而知。但从此琼、琳、瑞各自迁出宁都,琼瑄迁汀州宁化,琳瑄迁湖北孝感,瑞瑄迁广东增城,彼此互隔千里,隐姓埋名,有避祸之嫌。致使琼瑄、琳瑄、瑞瑄在接下来的谱系记载中有多少不等的遗失,犹以琳瑄遗失最多。琼瑄子四十一郎之后应缺五代,江西谱记载的国清、刚、元景三代作了补充,但需进一步考证。这里的廖刚非廖立世系的廖刚,也非光禄系下的廖刚。

时间进入五代十国,元景生九子,都在南唐为官,其中文兴为南唐宰相。文兴三子:棠、花、萼,棠任赣州知府,花为参政大夫,萼为延平知府,居合阳市。唐朝将灭,天下大乱,892年闽宣告独立,906年后梁灭唐,南唐独立,946年,闽降南唐,960年赵匡胤灭后周建立北宋,975年伐南唐,宰相文兴公与三子商议后暂居延平合阳市,而后择机迁出,棠迁南雄州,裔传粤东南雄江西龙南等处,花迁上杭。萼仍居延平合阳市,裔传延平、将乐、兴化等地。

花公是上杭(居地上杭芦丰郭坊即今兰溪镇,后划入永定县,又称永定世系)世系的始祖,其世系枝叶繁茂,人口众多,散布很广。各处都建有花公祠堂,知名的祠堂有上杭北门的一本堂,永定南门的永思堂,永定城内的松知堂(或叫知本堂),成都正府街的锦城祠堂(地处市中心,早已荡然无存,改造为现代高楼)。子昌公过后遗失有四代以上。传七十六代有纲、源、时三兄弟均有官职,犹以廖源南宋宰相一职(无从考证),他们与此前遗失的四代有合理衔接的记载,与下一代敏公连接力度不够,众谱中仅知一家--荣昌谱记载时父敏子的。纲、源、时在廖氏各谱序中多有提及,在廖氏名人乃至中国名人选编里都有记载,有关三人所属谱系的完整版本尚未发现。时公三子彻、政、敏,虽然他们之前的记载不够清楚,他们的裔孙遍布全国,彻、政、敏世系见诸各谱。敏公裔孙入蜀在成都东御街、梨花街、石马巷、石板滩(现新都区石板滩镇解放五组)都建有敏公祠堂。敏公孙仲远的生居死葬、官职以及所处年代都不清楚,并非廖氏通书所述,有待进一步考证。德源公是兴宁世系的始祖,处在宋末元初,因动乱而迁居兴宁。德源公之后基本比较清楚,已传至三十代,其后裔都以德源公数到多少代来排班辈。以下不再赘述。

另光禄世系中,留在宁都的世系,迁居湖南的世系以及再从湖南迁四川的世系,三者相距甚远,特别是湘川各谱,世系遗漏不少,较为混乱,其世系中的廖刚,与福建顺昌廖立世系中的廖刚互相争为先祖。甚至光景谱中也以廖刚父子万石奉禄而得名的“万石堂”为荣。另列砖题研究,就不多说了。

从廖氏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根子正,从黄帝传至文王,起点还是比较高的,以百里侯开国起姓,虽有四十五代的默默无闻,以致廖化侍庸君刘禅而受辱。廖化以忠孝、刚烈称着,带着母亲作战,关羽败麦城后,归吴,以诈死携母回蜀,是忠孝两全的典范。以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是继辛伯之后第二个封侯。廖化是鉴别异姓,并防止混入廖氏的把门神,是本世系承前启后的粘结剂。子璋公率子南迁松阳,为廖氏人口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地理环境。洛阳是个伤心地,众降将集中于此,很不是滋味;武威是个吉祥地,是延齢在武威给廖氏竖起了一面大旗—“武威堂”。在“武威堂”的辉映下,演绎出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武威是个值得纪念的地方。崇德和宁都是廖氏征程的实质起点,我廖氏裔孙绝大多数都是宁都崇德公之后。族兴可报效国家,国盛族亦旺。中国历史的鼎盛时期唐开元盛世亦是我廖氏的鼎盛时期,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接下来的安史之乱殃及廖氏,隐姓埋名,以致谱系失记而缺损数代,也减缓廖氏发展的步伐。到了元、明我祖德源迁到兴宁后得到快速发展,以至康乾时代全国大移民,即湖广填四川时,四川全省都有德源公的裔孙。

纵观我廖氏,上下三千年,人口五百万,遍布海内外,而进入中国姓氏大姓之列。在近六十年里从五十几位降到期六十几位,应有危机感,引起族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