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家族的其他成员
黎氏家族除了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黎而起源的以丰舒为全国始祖这一支黎氏外还有其他成员,一是《吕氏春秋·慎大》记载:“武王胜殷入殷……。下舆……立成汤之后于采……”,而起源的另一支黎氏,他们是成汤之后,也是殷商之后,以食邑黎阳郡为氏,亦称黎氏,代表人物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黎弥鉏,战国时期梁国的相国黎项。二是北魏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洛阳后把小数民族的复氏改为单氏,其中把鲜卑族的素黎氏改为黎氏。第三是黎氏收养其他姓氏的养子或男到女家落户,即入继和入赘时改为黎氏。
汉族发源于中原,古代的中原是指河南省的西部和山西省的南部,史书上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是在上古舜帝时代,当时“中国”就是指山西省的南部,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只有在山西南部文化传承中没有中断过。炎帝、黄帝时代,中华大地尚未形成民族,中华的主体是汇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许多氏族和由氏族组成的部落,例如后来发展成汉族的古华夏各部落以及古夷人各部落,古姜人各部落,古戎狄各部落。炎帝转战谓水,黄河、河北、河南、湖北、山东等地时战胜和收服了许多弱小部落,组成炎帝的部落联盟,里面就有姜族人、戎族人和狄族人。黄帝从陕西颐水(今谓水)河畔转战东南越过黄河又向东北发展到达河北省涿鹿县,也战胜和收服了不少弱小部落,组成黄帝部落联盟,里面就有犬狄人、白狄人、北狄人、淮夷人、熏弱人(后称匈奴人)等族人。这些居住在黄河、长江流域的部落后来迁涉到各不相同的环境条件中生活,形成各不相同的文明,从而成了各不相同的民族。居住在中原的汉族把居住在中原以东地区的氏族和部落统称为夷族,因为在中原的东方,所以也称为东夷族,把居住在中原南方的氏族和部落统称为蛮族,因为在中原的南方所以也称为南蛮,把居住在中原的北方和西北方的氏族和部落统称为戎族,狄族和姜族。我编写《黎氏族谱》前曾专程前往河北省涿鹿县调查研究炎帝、黄帝、蚩龙三个部落联盟的战争和会盟,炎帝在战争之前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总首领(天子),也是最早进入定居和农耕时代的部落联盟,山西省长治市郊的老顶山就是炎帝尝百草食五谷的地方,是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渔猎转农耕、从游牧转定居的转折点。炎帝向东发展到东夷族原居住地时被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联盟打败,并被追赶到河北省涿鹿县。九黎部落联盟追赶炎帝路经山西省并占领了包括山西省在内的大片土地,九黎部落联盟的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定居,后来建立起耆(黎)国。当炎帝逃回到河北省涿鹿县时,黄帝已经发展到这里,于是发生了阪泉之战,炎帝败只好臣服于黄帝。当蚩尤追赶到涿鹿县时,黄、炎部落联盟联合同蚩尤的九黎部落联盟发生了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九黎部落联盟的军队及其家属向西部的四川、云南、贵州和南部的广东、广西、福建逃走,而九黎部落联盟的一般群众则仍留在他们占领的地方如山西省等地居住。九黎部落联盟由血缘相近的九个部落八十一个氏族组成,其中以蚩尤、太昊和少昊三个部落最强大,蚩尤死后,由少昊接替蚩尤任首领。黄帝、炎帝、九黎三个部落联盟在涿鹿会盟,公推黄帝接替炎帝任会盟总首领(天子)。黄帝部落联盟占领了涿鹿至陕西的地方,九黎部落联盟占领了山西大部分地方,炎帝部落联盟则退到南方的长江流域,这种领土占领被维持现状,没有重新瓜分领土,使九黎部落联盟能建立起耆(黎)国。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探索·发现》节目记者采访了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蚩尤村的村民,村民们都毫不怀疑地说自己是蚩尤儿子直系的后裔,自从九黎部落联盟占领这个地方后,他们就在这里定居,从来没有离开过。被打败的九黎部落联盟的军队及其家属逃到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活,产生了不同的文明,演变成了不同的民族,蚩尤部落的后代演变成了苗族,以盘为氏,太昊部落的后代演变成了畲族,以蓝为氏,少昊部落的后代演变成瑶族,以雷为氏。
报纸报道居住在云南省深山里苗族的一支称为“岜沙部落”,他们深信他们的祖先是蚩尤第三个儿子,是带军队的,在涿鹿被打败后,他带军队和军队的家属向西逃走,他们现在仍然在唱他们祖先西逃的歌曲《苗族古歌》:“奶奶离东方,队伍长又长,……跋山又涉水,迁涉到西方,……。”他们的男人现在仍保留着蚩尤的发型“户棍”,就是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头发,只留下头顶中部并盘成内鬓。他们仍保留着蚩尤被黄帝封为战神的尚武精神,对武器有着特别的渴望,他们现在虽然已由打猎为生变为搞旅游为生,但他们对枪有着图腾般的崇拜,每个男人仍整天背着枪。一九四九年以后,全国只有岜沙部落男人被官方允许合法保留枪支。以上资料说明了商朝的耆(黎)国是九黎部落联盟建立的国家,古文献的记载也可以说明这一点,《风俗通》云:黎(耆),九黎之后。《尚书》西伯戡黎(耆)。周朝因为要分封诸侯,所以制订了相配套的宗法制,规定诸侯国国王及其后代要以封国国名为氏,而商朝及商朝以前的朝代都没有这样的宗法制,所以商朝的耆(黎)国国王及其后代不是以耆(黎)为氏。商时期中心区域图(附件二)中除山西省长治市附近有耆(黎)国之外,山东省郓城县附近也标有一个黎国,前者是九黎部落联盟建立的国家,国都在山西省长治市西南,后者是东夷族建立的国家,国都在山东省郓城县附近,因为商及以前朝代没有规定国王及其后代以国名为氏的宗法制,所以山东省郓城县附近这个黎国国王及其后代也不是以黎为氏。历史文献《路史》记载:“西伯戡黎,武王复以封帝尧后。……黎侯丰舒奄之后有黎氏”。这里说得很清楚,丰舒之后才有黎氏,丰舒之前无黎氏,山西省长治市附近的耆(黎)国和山东省郓城县附近的黎国属于商朝,在丰舒之前,那时候还没有黎氏,这就说明了这二个国家的国王及其后代都不是以黎为氏。黎开文给我的信说:“到周武王建立周朝,始有商王族子姓后裔祖伊分封的黎侯国(今山西省黎城县)。”如果他的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路史》就会这样写:“西伯戡黎,武王复以封殷商后……黎侯祖伊奄之后有黎氏”。但是《路史》的作者没有这样写,这说明了黎开文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历史文献《元和姓篡》记载:“黎侯、殷、周初为西伯戡,后武王封帝尧后于此,因氏。……黎氏:周时候国”。因氏就是因为武王封帝尧后于此而得到黎氏,武王不封尧后于此就不会有黎氏,由此可见,得到黎氏是因为武王封帝尧后于此,而不是山西的耆(黎)国和山东黎国的国王及其后代以国名为氏而得到黎氏。如果黎开文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元和姓篡》就会写成:“黎侯、殷、周初为西伯戡,后武王封殷商后于此,因氏。……黎氏:同时侯国”,但《元和姓篡》的作者没有这样写,再一次证明黎开文的说法是错误的。
北魏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洛阳时把鲜卑族的素黎氏改为黎氏,这也是黎氏的起源之一,但在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少数民族起源的黎氏是不会被历史学家认定为黎氏的正宗和主体的,而且这支黎氏的起源也很迟。被周武王封于黎的帝尧之后和被周武王立于采的成汤之后这两支黎氏都是汉族,都是黄帝后裔,历史学家比较两支黎氏始祖的家庭出身,被封被立的先后次序以及身份等级便可以认定那一支黎氏是黎氏的正宗和主体。周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便封出身帝王世家的黄帝之后、尧帝之后和舜帝之后为王,下舆后又封出身帝王世家的夏之后为王,立成汤之江后于食邑,而帮他打败商纣王的功臣姜子牙等的封赐则放在后面,由此可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十分看重家庭出身的。第一,比较家庭出身,成汤之后的祖辈商纣王荒淫无道被周武王打败而自杀身亡,而帝尧之后的祖辈帝尧在我国第一部史书《尚书》评价极高。帝尧是黄帝之裔,姬姓伊耆氏名放勋,先受封于唐地(今山西省太原市)并于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在唐地建立唐国,以后夏、商、周都称为唐国。李渊太原起兵,为纪念故乡亦取国号为唐。现居外国的华人被称为唐人,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后来,帝尧成了黄帝之后第三位接任部落联盟会盟后的总领袖(天子)。尧帝当上天子后建都于平阳,即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我国第一部史书《尚书》的开篇首载帝王就是尧帝。司马迁在《史记、卷一、五帝本记》对尧帝评价极高。如果说黄帝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国家,那么尧帝于四千七百年前就划定九州、钦定历法、广凿水井、推进农耕、实行禅让、教化民众、协和万邦、奠定了中国最早的政治格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由此开始,是黄帝之后华夏文明的开创者。尧帝死后被封为“天官大帝赐福神”。我们佛山市农村每户门口设置拜祭的“天官赐福”神位就是拜尧帝,他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都要从天上下到人间来向凡人赐福,元宵节就是人们举行欢迎活动,欢迎天官赐福神来民间赐福的。第二比较起源先后,帝尧之后是周武王未下舆被封为王,而成汤之后是下舆后立于食邑采,所以,帝尧之后这支黎氏起源先一点。第三,比较职务等级,帝尧之后是封诸候国国王,成汤之后是立于食邑,不是国王,职务等级低。从以上三个条件比较,帝尧之后较成汤之后优胜,所以,古文献《路史》云:“这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氏人家史称黎氏正宗。后来成为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史称山西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