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黎姓网 > 黎氏源流 黎氏源流

黎氏起源初探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黎姓展区

黎氏起源初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姓氏繁多,据一九八七年七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大全》统计,全国共有五千六百三十多个姓氏,黎氏当今是中国第九十二大姓氏。而二○○七年中国公安部公安管理处对全国户籍人口统计,在有中国户籍的人口中黎氏排第八十四位。


一、姓的起源


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五帝之首、姬姓轩辕氏,因为他崇尚土,土是农业的象征,土为黄色,故人们称他为黄帝。他先后打败炎帝姜榆罔的部落联盟和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联盟后被各部落联盟拥立为部落联盟大会盟总领袖(天子)是在公元前二六七四年。以这个时间为分界线,之前为远古时代,之后至夏朝(公元前二一八三年),四百九十一年的时间为上古时代,夏朝至清朝道光年间(公元一八四○年),这四千零二十三年时间为古代。


在黄帝以前的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处于母系氏族原始社会,亦称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华胥氏开始,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这个时期的著名领袖有伏羲氏,女娲和炎帝神农氏,这就是历史学家所称的“三皇”。那时候是以母系为中心,其子女只知道谁是自己的母亲,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中国最早的姓就是起源于这个时候。《殷圩文化字乙编》中写道:“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从河南省安阳市殷圩出土的甲骨文,距今至少也有五千年”。专家研究这些甲骨文,发现甲骨文的功用只有二个,一个是记录卜辞,一个是记录姓。这一方面说明古人对姓的重视,因为姓可以别婚姻,同姓不能结婚,避免因近亲结婚繁殖而引起人类体质下降,另一方面也说明姓已有五千年历史了。古文献《左传·襄公八年》中写道:因生而赐之以姓,胙土而命之以氏”,这就是说以部落生息的地方的地名为姓,以部落分枝所在地的地名为氏,这是中国姓和氏最初的起源,这种起名方式称为自然命名法。


    例如黄帝的部落在母系氏族原始社会时居住生息在陕西省姬水(今渭水)河畔,所以黄帝部落姓姬,而炎帝榆罔因其部落在母系氏族原始社会时居住生息在姜水浜(今陕西清姜水),所以其部落姓姜。榆罔因为教会人们用火所以被称为炎帝。这时候,姓的作用是作为部落的标志,以区分不同的部落。后来姓也有了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这样就能防止近亲结婚繁殖造成人类体质下降甚至灭亡,这对于中华民族能够发展到今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也说明了中国最早文字甲骨文只记录姓和卜辞的原因。因为子女都跟母亲姓,所以远古的姓全部是女字旁。例如:姚、姬、姒、姜、赢等,直到今天姓字依然由女、生二字组成,说明姓是由女人产生的,仍保留着母系氏族原始社会的遗痕。姓记录着人们最初的血缘,姓的变化较后来在父系社会出现的氏少。黄帝姓姬,黎氏是黄帝之裔,所以黎氏也姓姬。


二、氏的起源


到了公元前二五七四年的黄帝时代,即上古时代,由于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氏族公社的不断扩大和合并,逐渐形成了部落,几个部落又联合起来形成部落联盟,进入了父系氏族原始社会。黄帝带领其部落联盟由陕西颐水河畔向东南发展,越过黄河又向东北发展到达河北省的涿鹿县,先后打败了在那里的炎帝的部落联盟和追赶炎帝部落联盟而来的蚩尤的九黎部落联盟,黄帝、炎帝、蚩尤为首领的三个部落联盟在釜山(今河北省涿鹿县保岱镇窑子头村)会盟,合并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皱型,黄帝被公推代替炎帝成为总首领(天子)。黄帝以战争手段制止了各部落联盟之间的长期混战,建立了国家制度的皱型,并在涿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都黄帝城,使中国原始社会产生了飞跃发展,从野蛮时代进入了初步的文明时代。黄帝城在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正方形,长宽各五百米,经几千年雨水冲刷,现在保留的城墙高七米,顶部宽三米,底部宽十米,用土夯戍。阪泉之战的阪泉就是黄帝泉,距黄帝城不远,今天仍是一万人口饮用和一万亩田灌溉的水源。黄帝陵在涿鹿县五堡镇温泉屯乡里虎沟村西南桥山脚下,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是副墓。历史上五代后唐政权的河东节度使石敬唐为了报答契丹族出兵帮他打败后唐政权建立后晋政权而把涿鹿在内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族,中国的皇帝不能到涿鹿拜祭黄帝陵,就在陕西建这个黄帝副墓拜祭。汉武帝的史官司马迁曾陪汉武帝来涿鹿拜祭黄帝陵,并详细记载在他的名著《史记》中。《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郦道元也来涿鹿拜祭过黄帝陵,也详细记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

    黄帝陵傍原有黄帝庙,元朝大地震被毁。桥山当地人叫陵寝山,就是黄帝陵寝所在的山,而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叫穹山,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叫桥山,是因为山顶有一个穿透山两侧的山洞,从山脚向上看去,山洞上部很像桥梁。蚩尤属东夷族,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九黎部落联盟是由九个血缘相近的部落,八十一个氏族联盟而成。原居山东、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地方,中心是今山东曲阜。当炎帝部落联盟向东发展到他们的原居地时,蚩尤不仅把他打败,还追到涿鹿县。蚩尤非常英勇善战而且首先研制出戈、矛、戟三种冷兵器,黄帝也不敢同他硬拼,而是用计战胜了他。黄帝探明蚩尤城(在今涿鹿矾山镇龙王塘村,村中有蚩尤泉,今仍用于饮用和灌溉)在东灵河边,于是就派人到这条河流的上游较高的地方嶷填蓄水,当蓄足水后,探明蚩尤离开蚩尤兵寨(在龙王垢村北面三个山头上)到蚩尤城时突然开填放大水冲毁蚩尤城,把城里的士兵淹死,并倾全部兵力南北夹攻蚩尤。蚩尤拼死杀出重围,想杀回兵寨,但对方兵力众多,虽然杀出重围,但自己和战马都受了重伤,而且只剩下几个卫兵跟着自己。蚩尤到达龙王塘村的应龙谷时,战马倒地而死,卫兵发现蚩尤也因流血过多而身亡。趁着黄帝的兵马未追到,一个卫兵自己与蚩尤互换衣服,头撞石头晕倒地下,其他卫兵带着蚩尤的尸体逃到距龙王塘村十五华里的地方躲起来,黄帝的士兵来到时,看到蚩尤的战马和穿着蚩尤衣服的卫兵就把他当作蚩尤捉走了。后来族人把蚩尤的尸体埋葬在他们躲藏的地方,立了个无字墓碑,建了塔和祠,对外只叫白尤基,白尤塔,白尤祠,卫兵变成了守墓人,在山下居住并发展成今天的塔寺村。黄帝虽然战胜了蚩尤,但对他的英勇善战十分佩服,追封他为战神。一九六一年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王北辰同涿鹿县文化局局长、涿屁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赵育大对涿鹿的中华民族人文三始祖的文化遗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了不少五千年前炎黄时代的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华夏文明之根》的报道。一九九七年根据三十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提案,河北省文物局派考古研究员李瑶带领考古队对涿鹿县,特别是县内的黄帝城的城墙及城内古墓进行考古。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以《发现黄帝城》为标题播放了李瑶考古黄帝城城墙以及发现的文物如玉猪龙、兵符、石铖、夹砂陶器等的照片。这次考古证明了炎帝、黄帝、蚩尤三个部落联盟在涿鹿发生的中国有名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两次战役以及后来的会盟、融合成中华民族的皱型。证明了华夏文化的源头是炎黄文化,千古文明开涿鹿。炎帝臣服黄帝后出巡南方,途中崩驾葬于湖南省炎陵县。现代历史学家认为黄帝、炎帝和蚩尤的足迹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域,又是黄帝、炎帝和蚩尤领导的三个部落联盟会盟成中华民族的皱型,所以黄帝、炎帝、蚩尤都是中华人文始祖,国内外华人在河北省涿鹿县矶山镇为黄帝、炎帝、蚩尤建立了“中华三祖堂”,在三祖堂内建有“三祖塑像”。黄帝以及他之后继承总首领职位的帝颛顼、帝尧、帝舜、帝禹被历史学家称为“五帝”。历史学家研究认为,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父系社会时的部落联盟会盟后的总首领。他们都姓颐,只是国号不同,黄帝国号有熊,颛顼国号高阳,帝尧国号陶唐,帝舜国号有虞,帝禹国号夏后。由于一个姓内的人口不断增加,一个姓内就有了很多分枝,为了区别一个姓内的不同分枝,人们就用氏来区别一个姓内的不同分枝。历史文献《通鉴外纪·注》:“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其分”,就是说姓是祖先自然命名出来的,是用来考察其祖先的共同出处,而氏则是区分其子孙用的。氏最初是表示部落分枝的居住地,初期多用地名、图腾、族徽号等作标志的。因为这时候是以父系为中心,子女都用父亲的氏。初期只有贵族才能有姓有氏有名字,而平民只有姓和名字,没有氏。周朝的宗法制就规定诸侯国国王要以封国名为氏,有食邑的大臣要以食邑名为氏,所以有氏就意味着有封地,故当时以氏别贵贱”,这就是很多氏的始祖都是帝、王、公、侯的原因。如果后代得到了封赐成了帝、王、公、侯,他就会另起新氏不用父辈的氏,所以氏比姓变化大、数量多。史载姬姓黄帝有四个妃子,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后裔形成了十四个氏。黄帝本人因其部落图腾是轩辕,轩辕就是龙,以图腾轩辕为氏,称轩辕氏,中华民族因此称为龙的传人。经过父系氏族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的夏朝、商朝和周朝,到了秦朝平民才有氏。氏的命名法不同于姓的命名法,是人为命名法,这是姓氏文化发展的结果,氏的起源大约有十种:一、以祖先族号名为氏;二、以封国国名为氏;三、以食邑名为氏;四、以图腾名为氏;五、以赏赐爵位名为氏;六、以官职名为氏;七、以贵族谥号名为氏;八、以职业名为氏;九、以亲族排行为氏;十、以居住生息地名为氏。姓和氏在黄帝的上古代和古代的夏朝、商朝、周朝和秦朝都是分得很清楚的,到了汉朝汉武帝的史官司马迁写《史记》时,才把姓和氏合二为一,统称姓氏。黎氏是以封国国名黎为氏,所以黎氏应该是姬姓黎氏,汉朝以后简称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