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姓出自子姓,是殷朝商汤的后裔,商王朝的嫡系子孙。商族的始祖名叫契,也叫契玄王,居于辽水发源地,今内蒙古昭乌达盟什克腾旗的白岔山。后由于契玄王在帮助大禹治水工程中有功,舜帝就把今山东腾县一带赐予他作为封地。为了表明他是因母亲吞燕子蛋而生下的,就赐给他“子”姓,同时把他的氏族正式命名为商族。契即为公认的商族的始祖。据说契是帝喾(ku)的后裔,帝喾(公元前2435年,在位70年)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黄帝(公元前2513年,在位78年)的曾孙,故边氏后裔是黄帝的子孙。
契玄王去世后继位的历代君主都比较圣明,有功德,经过四百年的努力,中原的河南地区成了商族繁衍的中心之地,并发展建立为一个较为兴旺的小国。由于商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当时的夏朝及各诸侯国进步得多,因此造成商国代替夏朝兴起的趋势。到第十四代,出了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杰出君王汤(也叫商汤、子汤、成汤)(公元前1783年,在位30年),他不拘一格,打破传统,广募人才,使商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向外发展,其势力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向东足迹遍及渤海沿岸,逐步剪除夏朝的羽翼,壮大自己,更加强大起来。商汤看到时机已到,即起兵伐夏。商汤与夏桀会战于鸣条(今河南省封丘东),夏桀被打的大败,商汤取得大胜,遂建都于毫(今河南商丘市北)建立了商朝。商朝的势力最大的时候,东临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至辽宁,南到长江流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
商朝共三十主,十七世,其中兄死弟继的有十四王,由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共496年(商朝的世袭年代无定说,《三统历》说为629年,《竹书纪年》说为496年)。商朝到十七代王“纣”时,王权与贵族权势的斗争发展到顶点。纣王是个有文武才能的人,多次攻伐东夷,获得大量俘虏。纣用兵是要靠增加俘虏,结果却更增加国内的不安,牧野(河南汲县)被周武王攻灭,至此周朝开始。
公元前1066年在位的徽子启(汉代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是周朝宋国的始祖,被封于微地(今山东省寿张县故微乡),后世因之称为微子启(或微子开),周朝建立后封微子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如果按照徽子启算起,边氏至今已经传承了八十二代,
微子启是帝乙(商朝第二十九个王)的长子,母亲原是帝乙的妾,她被立为后以后又生了“幸”(即后来的纣王)。启从小聪明睿智,办事沉谋熟虑,为人仁厚。帝乙和后都非常喜欢,本想立其为太子,但王朝的太史官极力劝阻,认为这是嫡庶不分,有妻子不可立妾之子(其母生启时为妾),于是帝乙死后,纣王便继承了王位。
后世称“微子启”为“微子”(微为国名,子为姓,启为名),启为人宽厚仁义,孔子曾盛赞其为“殷代三仁”之一。纣王继位为王时,沉湎酒色统治暴虐使民心大失。为兄的微子与叔父比干多次进谏,纣王根本不听,微子心寒意冷料定终有一天会亡国,想自杀,又想逃走。有一天他便和太师、少师两乐官商议:
微子说“父师、少师,我们殷国难道不能治理好四方吗?我们的高祖成汤在上世成就了伟大的功业,而现在纣王沉湎于酒色,败坏了成汤的德政。我们的殷国的大小官员无不干草野盗贼、犯法作乱的事,朝中百官也相互效法不顾法度。对于所有的罪人常常不能捕获。小民一齐起来反抗,同我们互为仇敌。现在殷商恐怕要灭忙了,就好象渡涉大河都没有渡口和际涯。殷商到了今天,打开注定要灭忙了。”
微子说“父师、少时师,我将要被废而出亡到我的封地,安然遁避于荒野。现在你们不把你们的意见告诉我,如果我陷于非义,该怎么办呢?”
父师说:“王子,上天降下重灾,要灭亡我们的殷国,而国君沉湎于酒色中,他不惧怕上天的威严,不听从长老和就是大臣们的教诲。现在殷国的小民,竟然去盗窃神祗的祭品,但这是可以宽恕的,因为他们没有衣食。现在,上天正注视着我们的殷民,我们的国君用杀戮和重刑横征暴敛,虽招致了民众的仇恨也不松懈。这些罪行都是纣王一人所为,小民饱受疾苦而无处申诉。
殷商现在恐怕会有灾祸,我们应当承受灾难。商国将要灭亡了,我们不能做他国的臣仆。我劝告王子出逃,我早就对萁子说过,王子不出逃,我们的国家也会灭亡,大家还是各自拿主意吧,各人按自己的意识献身于先王,我自己没有打算逃亡。”【《尚书》中原文:微子启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祖底遂陈于上,我用沉汹于酒,用乱败厥得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尻,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仇敌。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曰: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今尔无指,告予,颠隮,若之何其?”父师若曰:“王子,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沉汹于酒,乃罔畏畏,咈其耉长、旧有位人。今殷民乃攮窃神祗之牺牷牲,用以容,将食无灾。降监殷民,用父仇敛,召敌仇不殆。罪合于一,多瘠罔诏。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诏王子出迪,我旧云刻子,王子弗出,我乃颠隮。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遁。”】
微子启听过太师的话后便想到逃回自己被封之地-微(现山东受张县故微乡)。微子说:“父子有骨肉情,而君臣靠道义相连,所以父亲有过失,儿子再三劝谏都不听,就跟在父亲身后嚎哭,臣子再三劝谏而君王不听从,那么从道义上讲就可以离去了。”而且太师、少师都劝微子启离去,因此微子启就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隐居。
公元前1066年,即文王姬昌死后四年,文王的次子姬发探知纣王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见时机成熟就发兵五万,请姜尚(姜太公)做元帅,渡过黄河东进到孟津与各路诸侯会师伐纣,于二月底攻入朝歌灭商。
周兵讨纣从正月出发,路过山东微国时,微子启就抬着殷朝的祭器和棺材来到周武王的军营门前,袒露上身,反绑双手,随处人员左牵羊右拿矛,跪膝前行,求告武王。武王亲自走到军营门外,替他揭开绳索,并恢复了他的爵位。
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国同姓的宗室诸侯国宋国。周成王(公元前1066年)时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为宋公,以奉商祀。统治原商都周围的殷商遗民,成为宋国的第一代国君。宋国保存殷商文化传统最多,被看作古代礼制的典范,受到各诸侯的尊重。微子启之孙宋公稽的儿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为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到宋康王偃时,宋国振兴,雄踞山东半壁和河南、江苏一带,称天子,欲再图霸业,复国商。诸侯惧,公元前268年,齐、魏、燕、楚等国联军灭了宋。
当时的姓氏规定不是十分严格。微子启的子孙有的以国为姓称宋氏,如偃王德后裔,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祸及又改子姓为汤姓,宋平公后裔子边改为边姓等。如果用树状示意中华姓氏源流,那么伏羲(风)是树兜,黄帝(姬)是树干,商(子)是其树干的15条主枝之一,在商(子)的这条主枝上又发出3条分枝,其中一条枝叶最多,有包括边氏等63个姓氏。
微子启墓位于河南商丘城西南12公里青岗寺村,商(丘)柘(城)公路从其西侧穿过。大唐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曾立子微庙碑,明万历四十年壬子岁(1612)十一月重修殷微子墓,归德知府郑三俊特立石碑。1980年在墓地堆新冢,并修建碑楼。1982年12月列为商丘县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