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吉姓网 > 吉氏源流 吉氏源流

中华吉氏简史(6)

时间:2021-2-03 来源:家谱馆吉姓展区
第三部分

五代宋元时期的中华吉氏

  

  

     五代宋元时期中原大地战乱频仍,随之也带来了中华吉氏族人的迁徙,总的方向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南方迁徙,东到沿海的“鲁苏浙闽”、最南的抵达海南岛。现将这一时期的吉氏族人及其聚居地、迁徙地简介如下:

  

一、五代宋元时江西的吉氏

  

     1、五代宋元时的江西是吉氏族人聚居地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吉氏大宗六十二世祖、唐“大历十才”吉中孚公,在其致仕(退休)后归隐于江西鄱阳(今波阳)。按赣粤湘冯翊堂《吉氏族谱》记载,五代宋元时,中孚公的后裔就聚居在江西庐陵(今吉安)、琴江(今石城)等地蕃衍生息,其中值得一表的当数中孚公的裔孙吉仕兴(冯翊吉氏第82世),仕兴公在南宋的抗金战争中屡建军功,任职将军。

     按湖南浏阳《吉暨族谱》记载,其一世祖吉太宝公(冯翊吉氏第67世)的先人,五代时就居住在江西庐陵(今吉安)。

     按湖南安化、临澧、重庆潼南、合川等地《吉氏族谱》记载,元末时,其一世祖吉昆元公(冯翊吉氏第86世)因战乱而迁徙,并安家在豫章(今江西南昌)。

     由此可见,在五代宋元时期,江西已成为吉氏族人的聚居地了。

  

     2、五代、南宋江西吉氏族人的迁徙

     (1)五代后唐有江西吉氏族人迁湖南浏阳

     据湖南浏阳《吉暨族谱》记载,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时,江西庐陵(今吉安)的一支吉氏迁居湖南浏阳,其始迁祖为吉太宝,其后裔蕃衍生息形成浏阳吉氏,奉太宝公为一世祖。现浏阳塘泉、洞溪一带,居住着吉(暨)氏族人约两万余人。

     (2)南宋有吉中孚公后裔自江西迁广东五华、和平

     据广东长乐、永安《吉氏族谱》记载,吉中孚公的后裔吉子成(冯翊吉氏第82世),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8)带领吉氏族人自江西庐陵(今吉安)南迁,翻越九莲山到达广东北部,定居于广东东江上游嘉应州的长乐县(今五华);而吉中孚公的另一个后裔吉仕成(冯翊吉氏第82世),则于南宋时自江西庐陵(吉安)迁广东和平县。

  

二、北宋时山东的吉氏

  

     北宋时山东兖州的知名吉氏族人

     据《通志》和江苏江阴、武进《吉氏宗谱》记载,北宋时,山东兖州吉氏族人中有吉与忠者,乃吉氏大宗七十八世祖。与忠公在北宋末年时中进士后,金人攻宋,康王赵构南渡,与忠公一路护从赵构的车驾直到临安(今浙江杭州)。赵构建立了南宋朝廷,是为宋高宗,与忠公遂家居于临安,其后裔形成浙江杭州吉氏。南宋建炎(1127—1130)时,与忠公官谏议大夫、值国史馆编修,他在编修国史之暇,修辑了首部《吉氏族谱》和《吉氏大宗世系图》,成为现知民间最早的吉氏书谱。

  

三、宋元时河南、山西的吉氏

  

     1、两宋时河南卫辉、汤阴的知名吉氏族人

     按史书、通志、谱牒、文献的记载,现将两宋时期河南吉氏知名族人及其简历摘录如下:

     吉观国、吉康国:澹州通利军(今河南卫辉)人,系兄弟二人。其中,观国公是北宋绍圣元年(1094)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著有《孝经新义》一部;康国公是观国公之弟,北宋绍圣元年(1094)与其兄观国为同榜进士,官集贤校理。吉观国、吉康国兄弟二人,均被南宋初年国史馆编修吉与忠公列为吉氏大宗七十六世祖。

     吉青:河南汤阴人,宋代抗金元帅岳飞的部将,在抗金战争中屡建功勋。

  

     2、南宋末、元末河南洛阳吉氏族人的迁徙

     (1)南宋末河南洛阳吉氏族人迁福建邵武,元代时其后裔迁福建建宁、广东惠州

     据福建绥南(今建宁)《吉氏家谱》记载,其一世祖为吉和全(冯翊吉氏第83世),和全公的先祖至宋代起就居家于河南洛阳。和全公号澹庵,博学多能,由贡生始任山西临晋县(今临猗)左堂,后升湖广公安县(今湖北公安)正堂,再摄武昌府(今武汉)左堂。南宋德祐初(1275)元兵侵宋,诏谕天下勤王,文信国公(文天祥)奉诏入卫,得知和全公才智武勇超凡,奏辟为随军忝军,提兵临安(今杭州);端宗立(1276),和全公随文丞相至福州,收兵入汀州(今福建长汀),元将李怛兵卒至,文天祥于空坑被执,和全公居后得脱,遂归邵武(福建),寓禾坪,见山水秀丽,遂安家于此。和全公的后裔在元代时又有迁福建绥南(建宁)、广东惠州等地的。

     (2)元末有河南洛阳吉氏族人迁江苏金坛

     据明代李昌祺《剪灯余话·两川都辖院志》记载:元代之时,河南洛阳吉氏中有个叫吉复卿(1288—1369、冯翊吉氏第86世)的族人,是唐代户部郎中兼礼二部侍郎吉温(冯翊吉氏第60世)的后代。吉复卿于元末时补缺,授任润州(今江苏镇江)金坛县尉,遂迁居于江苏金坛安家。后来,他经商致富,财产雄居乡里,人称“吉半州”。到明洪武二年(1369)时吉复卿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一岁。

  

     3、宋元时山西新绛、晋城、临汾、汾西的知名吉氏族人

     按史书、方志、谱牒、碑帖、文献记载,现将宋元时期山西吉氏知名族人及其简历摘录如下:

     吉甫:绛州(今山西新绛)人,系西周尹兮甲吉甫公之后裔。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进士,官中书舍人。南宋初年国史馆编修吉与忠公将北宋吉甫公列为吉氏大宗七十三世祖。

     吉临:一作吉肃,泽州(今山西晋城)人,系古南燕国姞姓族人后裔。宋代登科。

     吉祥: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带)人,宋代画家。工画人物、佛像、星辰,笔墨轻清,布景多在山水中,后人罕及,山水亦佳。

     吉祥(1229—1297):字瑞之,元代山西汾西人。祖籍山西绛州(今新绛)金台,其高祖始迁汾西。吉祥公去世25年后,于元延祐三年(1316)被追封为“冯翊郡侯”。元至治二年(1322),吉祥公之子吉天英(淮东道宣慰使)、吉天益(绥德州知州)、吉天弼(兵部主事)等为其父树碑立石,此碑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祥公的曾祖吉祐(冯翊吉氏第80世),祖父吉琚,父亲吉诚。吉祥公有七子一女:长子吉天祚,次子吉天英,三子吉天益,四子吉天禧,五子吉天弼,六子吉天允,七子吉天兴,女适姚文伟。吉祥公有孙男十人:吉亨、吉鲁、吉朴、吉延寿、吉拴住、吉长安、吉赦、吉换住、吉家和、吉□□。

     吉天英:山西汾西人,“冯翊郡侯”吉祥公之子。元皇庆六年(1312)任中顺大夫、山西道宣慰司副使;延祐三年(1316)任嘉议大夫、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至治二年(1322)任淮东道宣慰司使。

  

     4、宋元时山西吉氏族人的迁徙

     (1)北宋末有山西吉氏族人迁江苏丹阳、镇江、苏州

     据江苏丹阳、镇江《云阳吉氏家乘》记载,北宋靖康年(1126年),为避战乱(宋金之战),山西汾州(今汾西一带)吉氏族人中有吉福一与其两个从弟吉福乾、吉福□一起,从山西迁徙江南。福一公南渡后占籍江苏丹阳,其后代形成丹阳吉氏,奉福一公为一世祖(冯翊吉氏第79世)。福乾公南渡后定居于江苏镇江,占籍丹徒,其后代形成镇江吉氏,奉福乾公为一世祖(冯翊吉氏第79世)。福□公(冯翊吉氏第79世)南渡后落籍于江苏苏州,其后代形成苏州吉氏。清乾隆年间,江苏丹阳与镇江两支吉氏联宗,合称“云阳吉氏”。

     (2)元末有山西吉氏族人迁江西南昌、江苏苏州

     据湖南临澧、安化、重庆合川、潼南等地《吉氏族谱》记载,其始祖为吉昆元(冯翊吉氏第86世)。昆元公祖籍山西平阳(今临汾一带),元文宗时(1329—1332)从军,备员总戎,出镇吴省(江苏苏州);至元之季(1335—1340),因乱遂安家豫章(今江西南昌)铁树宫旁。明洪武年间,其从弟昌元公任大明监察御史,以书招昆元公出仕,被婉言谢绝。

     据明正德《琼台志》、明万历《儋州志》、清海南崖州吉大文《吉氏谱考》记载,吉昌是山西北庭(廷)人,元忠臣大夫吉星之子,孝行著闻,见重于时;明洪武年间入尚宝司,拜监察御史,继迁山东按察副使;永乐中以谤累,谪置儋耳军(今海南儋县西北)。据民国湖南临澧、江苏金湖《吉氏家乘》记载,吉昌初名吉昌元,是昆元公的从弟,元代时随其父吉星(字新济)自山西迁居江苏苏州,明初时改名为吉昌。江苏金湖吉氏奉吉昌公为一世祖(冯翊吉氏第86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