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吉姓网 > 吉氏源流 吉氏源流

中华吉氏简史(5)

时间:2021-2-03 来源:家谱馆吉姓展区
在汉唐时期,除了陕西外,河南也是吉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区,因此一些谱牒文献也将河南洛阳(汉代时称河南郡)列为吉氏的郡望。在官修谱牒《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就列出了唐周宰相吉顼及其洛阳吉氏家族的三代世系。

     按各种史书、文献、碑文、谱牒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现将史料中明确籍贯为“河南”的汉唐时期吉氏的姓名及其简历摘录如下:

     吉本:?—218,一作吉平,河南许昌人。东汉献帝时太医令,建安二十三年(218)与耿纪、韦晃等谋攻许昌,烧丞相曹操的长史王必之营,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未成功而被杀。

     吉邈:字文然,河南许昌人,吉本之子。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参与吉本卫汉反曹。

     吉穆:字思然,河南许昌人,吉本之子、吉邈之弟。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参与吉本卫汉反曹。

     吉干:洛阳人,三国魏黄初元年(220)时铸鼎之工匠。按《新五代史·六臣传》记载,张策父居洛阳敦化里,浚井时得一古鼎,上有铭文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干”。

     吉苟子:南北朝东魏时(534—550)民望(今河南长葛)人。东魏“敬史君碑”中有其名。

     吉贵:野王县(今河南沁阳)人。北朝北齐天保三年(552)为功曹,“宋显伯等造像龛碑”中有其名。

     吉璜颈:唯那(今河南登封)人。北朝北齐天保八年(557)见传,“邑义垣周等造像碑”中有其名。

     吉伯仁:河南偃师人。北朝北齐天统三年(567)见传,“宋买等二十二人造像碑”中有其名。

     吉哲:一作吉光,洛州(今河南洛阳)人。唐初时任易州(今河北易县)刺史。

     吉顼:?—700,洛州(今河南洛阳)人,吉哲之子。敢言事,以进士及第;周武则天时任检校左肃政台御史中丞,时酷吏来俊臣下狱,武后欲释之,他劝说武后诛之。圣历元年腊月(698)进任天官侍郎,与魏元忠一起并任同凤阁銮台平章事(宰相),时张易之兄弟弄权受宠,他建议请还庐陵王(李显)、相王(李旦),以负人望。曾任监军使,招兵抵御突厥的入侵获胜。久视元年(700),因坐其弟吉琚“冒官”,被贬为琰川尉,寻徙始丰尉,卒。到唐睿宗(李旦)初(710),追赠御史大夫。

     吉琚:洛州(今河南洛阳)人,吉哲之子。唐、周时雩令(陕西户县县令)。

     吉浑:一作吉养正,洛州(今河南洛阳)人,吉顼之子。唐时为司勋郎中。

     吉温:?—755,洛州(今河南洛阳)人,吉琚之子,吉顼之侄。唐天宝初年(742)为新丰丞,经李林甫引用,升户部郎中兼礼二部侍郎;为官严酷,与罗希奭一道,有“罗钳吉网”之称号,后被贬为端溪(今广东德庆)尉,遭杨国忠遣人杀害。

     在上述汉唐时期河南吉氏知名人士中,被南宋初年国史馆编修吉与忠公列入《吉氏大宗世系图》的有:吉氏大宗三十六世祖东汉太医令吉本(吉平)、五十九世祖唐周宰相吉顼等。

  

三、汉唐时山西的知名吉氏族人

  

     山西吉县是古代中华吉氏的发源地之一,在汉唐时期,山西平阳郡(今山西临汾、洪洞、霍县、汾西一带)也是吉氏的郡望,但这期间史料所记载的的知名山西吉氏族人却不多。据《杜诗镜铨》、《封演见闻记》所记,唐初道士吉善行是晋州(唐天宝、至德时改晋州为平阳郡)大通堡人,唐武德三年(620)四月时,唐高祖李渊授吉善行为朝散大夫,并立庙于羊角山,命其主持宗祠祭祀。此外,吉氏大宗三十八世祖东汉吉茂公曾任山西临汾令,四十三世祖东晋轻车将军吉挹公曾任晋昌(今山西定襄)太守等。

  

四、汉唐时其他知名吉氏族人

  

     按各种史书、文献、碑文、方志记载,汉唐时期还有一些只知其名、而不知其籍贯的吉氏族人,现将这些汉唐时期知名吉氏的姓名及其简历摘录如下:

     吉闳:汉代人,幼有美名,九岁时就能通晓《尚书》。其舅何邈死后家贫子幼,吉闳自造坟茔殡葬舅父。

     吉仲考:汉代人,与长史威都为友。

     吉谋:南朝刘宋时(420—479)秘书郎。

     吉文甫:南朝刘宋时(420—479)散骑常侍,到梁时(502—589)著有《异字同音》三卷,又著《十五代略》一卷,起自庖牺(伏羲)、止至晋。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刻本的《异字同音》一册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吉毗:南北朝西秦乞伏暮末时(428—429)为西秦将军。

     吉底俱:南朝梁时(502—557)僧人,善画。姚最云:“外国比丘,既华戎殊体,无以定其差品。”

     吉逾:善诗文,曾于唐德宗二年(781)在范阳县(今河北涿县)云居上寺题诗一首,并刻石立碑于该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任范阳县县丞。

     吉益:吉逾之子,唐德宗二年(781)与吉逾一起,也在范阳县(今河北涿县)云居上寺题诗一首。

     吉陶余、吉潜:吉逾之侄,唐德宗二年(781)与吉逾一起,也在范阳县(今河北涿县)云居上寺题诗一首。

     吉宏宗:能直言极谏,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时登贤良方正,柳公权为该年状元。

     吉伦辅:一作吉倩,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时,为京兆府兴平县(今陕西渭河平原中部)都曹。

     吉墉:唐大中十二年(858)“郎官石柱题名”中有其名,为司勋郎中。

     吉师老:晚唐诗人,其诗富含仙风道骨,有“大历十才子”之遗韵,《万首唐人绝句》中收其诗两首。

     吉伟:唐大定府威宁州(今贵州毕节)知州。按《大定府志》记述,唐时吉伟,任大定府威宁州游击营首领,参加平定广西叛乱,后又到昆明平叛,因战功被提升为威宁州知州。

  

     综上所述,在汉唐时期,中华吉氏主要居住于陕西、河南、山西、湖北、江苏、江西六省,但吉氏族人的活动区域已突破“陕豫晋鄂苏赣”之范围,而抵达河北、广东、甘肃、四川、湖南、山东、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区了。

  

五、隋代的吉藏不是中华吉氏族人

  

     据《中国人名大辞典》和《辞海》记载,隋代时有一佛教学者吉藏(549—623)是佛教三论宗创始人。他原本姓安,原藉安息,其祖因避仇移居南海(今广州),后迁金陵(今南京)而生藏。吉藏七岁出家,曾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嘉祥寺讲法,被称为“嘉祥大师”。后应隋炀帝之请,住长安日严寺,完成《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注疏,创立三论学派。唐高祖时,在长安设立“十大德”统领僧众,他也在当选之列。晚年住延兴寺。著有《中观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三论玄义》、《大乘玄论》等。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吉藏原本姓安、而不姓吉,“吉藏”乃是其出家后的法号;吉藏的祖籍为安息,安息是一古代外国名,其地原属波斯国、今属伊朗。因此,隋代的吉藏虽然生长在中国,却不是中华吉氏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