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吉姓网 > 吉氏源流 吉氏源流

中华吉氏简史(17)

时间:2021-2-03 来源:家谱馆吉姓展区
三、清代民间吉氏谱牒

  

     1、清代各地吉氏族人修谱情况简介

     清代是民间修家谱族谱的鼎盛时期,各类姓氏谱牒出得多,现今仍存世的也较多。我们吉氏族人也不例外,在清代纂修和重修了若干吉氏谱牒,现将清代吉氏族人的修谱情况简介如下:

     清顺治十三年,广东永安、长乐吉氏景亨、际亨二公首修了《吉氏族谱》。

     清顺治年间,湖南临澧冯翊堂吉氏兆麟公首修了《吉氏家乘》。

     清康熙五年,江苏江都吉氏二修了《吉氏族谱》。其后:乾隆四十四年三修,嘉庆三年四修,道光元年五修,道光十三年六修,道光二十六年七修,同治元年八修,光绪二年九修,光绪二十一年十修(此谱书现仍存世)。

     清康熙初年,江苏镇江(润州)吉氏十五世祖吉兆公首修了《吉氏家乘》。到了乾隆年间,镇江吉氏与丹阳吉氏联宗为一体,故四修至八修的《云阳吉氏家乘》中均含“润州支谱序”和“镇江支吉氏年表”。

     清康熙四十四年,江苏丹阳吉氏三修了《吉氏家乘》。其后:乾隆二十二年、十六世祖吉镇公等四修;乾隆五十四年五修;道光四年,十八世祖士璜公等六修;道光二十七年,十九世祖锺颖公等七修(此谱书现仍存世);光绪九年,二十世祖廷椿公等八修(此谱书现仍存世)。

     清康熙五十四年,江苏宝应黄城沟吉氏十一世祖吉琪、吉琦、吉尚瑗三公首修了《吉氏家乘》。此谱书原本现收藏于江苏洪泽吉士祥宗亲处,已成为吉氏谱牒中存世最为古老的一部木版印刷书谱。

     清康熙五十四年,湖南安化吉氏十一世祖显后公首修了《吉氏族谱》。其后,乾隆二十六年,十二世祖半山公等续修了《吉氏宗谱》;嘉庆二十五年,十三世祖乾塘公等公三修《吉氏族谱》。光绪三十三年,湖南安化和溆浦渡头吉氏又分别续修了《吉氏族谱》(此谱书现仍存世)。

     清初时山东章丘吉氏纂修了《吉氏家谱》,到雍正八年时天降横雨、房屋倾圮,此谱书被损毁。

     清雍正九年,四川内江吉氏首修了《吉氏族谱》。其后,道光十六年,六世祖恒惈公等续修(此谱书现仍存世)。

     清乾隆十七年,江苏泰州吉氏十世祖允肇公等重修了《吉氏族谱》。其后,乾隆四十四年,十一世祖尧彩公等三修;嘉庆十年,十三世祖吉升公等四修;道光十四年五修;光绪十三年,十五世祖吉康公等六修。

     清乾隆十九年,云南通海九龙镇吉氏刻立了《吉阿受公世系碑谱》(此碑现仍存世)。

     清乾隆三十四年,福建绥南吉氏五修了《吉氏族谱》。其后,同治七年、八年,福建绥南吉氏和江西石城睦富吉氏分别八修《吉氏族谱》。

     清嘉庆二十年,江苏江阴塘南、华塘吉氏二十五世祖元宰、元明公等重修了《吉氏宗谱》。其后,光绪十三年,江阴塘南、华塘和武进梧冈三支吉氏联宗,共同三修了宗谱。

     清道光十六年,云贵吉氏顺先、开先公等首修了《吉氏宗谱》(此谱书现仍存世)。其后,光绪四年续修(此谱书现仍存世),光绪三十一年世翰、世禄、廷栋公等又续修(此谱书现仍存世)。

     清道光二十三年,山东昌邑吉氏十三世祖东序公始修了《吉氏支谱》。其后,光绪二十五年,十五世祖泮林公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山东潍县夏密吉氏十三世祖林盛公三修了《吉氏族谱》(此谱书现仍存世)。其后,光绪二十五年,十六世祖廷阳公四修。

     清同治七年,山东临清吉氏首修了《吉氏族谱》。

     清同治七年,四川蓬溪(今重庆潼南)吉氏六世祖昭声公等纂修了《吉氏族谱》。

     清同治年间,海南崖州吉氏十五世祖大文公首撰了《海南吉氏谱考》。

     清光绪七年,江苏金湖丁宁吉氏十九世祖昌林公等重修了《吉氏家乘》(此谱书现仍存世)。

     清光绪十四年,陕西旬阳关口嵩塔吉氏首修了《吉氏家谱》(此谱书现仍存世)。

     清光绪年间,江西赣南、广东嘉应州吉氏分别纂修了《吉氏族谱》(此谱书现仍存世)。

  

     2、清代各类吉氏谱牒精华录

  

     (1)清顺治三年广东长乐、永安吉氏首修《吉氏族谱》之谱序

     盖闻乾坤开辟,万物芸生。为人得受乾坤之正气以为万物之灵,则灵气所钟必托宗祖以为繁衍。正所谓水有源,然后流江汉之不息;木有本,而后挺山林之青葱;人有谱,可以纪世系之瓞绵。惟谱纪世系,始知名分之不混淆,列尊卑而有序,故昭穆不紊也。

     今我族之源,世谱所载,谓出自唐大历中官拜户部侍郎吉中孚公之裔,流传数世至文公,文公生百一公,百一公生二子,长曰千七,次曰千八。

     千七公生三子:万一、万二、万三。万一公生仕成,仕成公生承宗,承宗公所生之子友瑞,定居立业于广东惠州府和平县。万二公生仕兴,仕兴公生保子、伯英,二公居于琴江(江西石城县县城为琴江镇)而孑然立志,其子孙绳武勿替,创立产业富而且厚,至明朝隆庆戊辰年(1568年)分割立籍于永安(龙窝彭坊),世代相传,望重南州者有之,名齐北斗者有之。万三公生大才,大才公生成富,成富公生友全,友全公生政,政公生祖荣,祖荣公生二子:俊公、浩公。俊公移居高州府电白县,富矣,贵矣。浩公居永安下石龟坑,各支均财丁两旺。

     千八公生普护,普护公生子成。子成公生四子:法传、振宗、孝子、景青。孝子、景青二公无嗣。振宗生二子:毛奇、九奇。九奇公生三子:本忠、本孟、本诚。本诚公生四子流传绵远。法传公生观受。观受公居于广东嘉应州长乐邑(今五华县)之西岭化生图里,至今子孙绵远、世相承当者,皆公德泽之所遗也。观受公生寿,寿公字子昌,生茂公字元盛。元盛公为人好礼义,善诗赋,享年八旬有三,奉诏授冠带。元盛公生八子:祖、祐、祯、祥、福、禄、礽、祺,子孙繁盛,人文蔚起。

     我族于是乎著宦辈出,组绶蝉联,诗书彬彬如也,衣冠济济如也。昔人有言曰:族大者子孙必有真才。我谓子孙有真才族必大矣,蛟龙生而水深,云雾出而山崇。人者,和气之所产也。读麟趾螽斯之诗,而知子孙蕃盛之非偶然矣。我族自一人之身,而至千人万人,莫非祖德所种,而有以大我族矣。不然自一人之身,而至百人千人足矣,况又历数千百年,不知几人几世几王几帝,惟我族人文犹继,家声犹存,如此者,不亦盛乎!

     时因顺治丙戌岁(1646年)遭绿林之变(实为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及清兵掠江南),世谱遗失,恐日后子孙之叹杞宋也(见注),复详氏族而誌谱焉,使后之生者按其谱知其人,皆指而言曰:某也为我高曾祖考妣,以及伯叔兄弟,庶几昭穆有序,而名分彰彰矣。因为之序,而勿替也。

     顺治十三年丙申岁(1656年)  永安邑儒生裔孙景亨、长乐邑庠生裔孙际亨  同校编志

     注:所谓“叹杞宋”,就是感叹象杞国、宋国那样,没有文献可作祖宗传统的依据。 杞、宋都是周代诸侯国。杞国在今河南杞县,开国君主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宋国在今河南商丘县,开国君主是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启。到春秋时代,这两国日渐衰弱,文献散失。所以 孔子曾慨叹说:杞、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意思就是说:要学习夏、商的传统礼法,杞、宋已不能作为榜样了,因为没有文献可作依据。事见《论语·八佾》。

     (吉世芳收集整理、点校补注)

  

     (2)清康熙初年江苏润州吉氏首修《吉氏支谱》之谱序

     吉氏之先出于冯翊。据《氏族志》,尹吉甫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此其所昉也。至宋南渡时,福一公迁丹阳,遂为丹阳始祖,子孙繁衍至今二十世矣。孙(15世吉兆)窃思,敦伦莫大于敬宗,敬宗莫要于收族,收族又以修谱为先。谱一修,则地无远近、人无亲疏,上自始祖、下及后昆,谱而列之,以世传不坠,俾后人有所考焉。元明之季,镇郡(镇江)累遭兵火,谱至遗失,幸丹阳谱牒世守勿替,孙因丹阳修谱日,请附诸编。

     盖谱所以考世系、列传记、载宸翰、志坟图、修文献也,世系考则昭穆有序,传记列则讳号不重,宸翰载则宗德有光,坟图志则祭扫无缺,文献修则文誉咸备。一谱成而众美无不具。如是,则宗族知所爱而敦睦有序矣;且如是,则祖宗功德与左图右史并垂不朽矣,后人其宝而重之也哉!

     拔贡生十五世孙兆谨述

     说明:北宋末年,因避战乱(宋金之战),山西汾州吉氏族人吉福一与其两个从弟一起南渡,迁徙江南,长兄福一公定居于丹阳,从弟福乾公定居于润州(今镇江丹徒),另一个从弟则定居于苏州。丹阳吉氏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修辑了家谱,润州吉氏也于清康熙初年(1662)编撰出支谱。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丹阳吉氏四修家谱时,丹阳与镇江吉氏正式联宗为一体,合称“云阳吉氏”,镇江吉氏就此成为丹阳吉氏镇江支。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云阳吉氏家乘》四修本起,直到光绪九年(1883)《云阳吉氏家乘》的八修本,丹阳吉氏镇江支世系图和年表均附诸谱,并单列为一册。丹阳吉氏镇江支奉福乾公为1世祖,其后,20世祖吉森、吉棣等于清咸丰三年(1851)迁居苏北东台,形成镇江支东台分支,现已繁衍至27世。为润州《吉氏支谱》作序的是吉氏镇江支15世祖吉兆公。

     (吉家林收集整理、点校补注)

  

     (3)清康熙五年江苏江都吉氏重修《吉氏族谱》之“吉氏源流序”

     从来木无本则枝不茂,水无源则流不长,矧其为人,而顾无本源之可考乎?间尝稽古繫姓,大抵各从所生。如黄帝、炎帝同为少典之后,乃黄帝成于姬水,则以姬为姓;炎帝成于姜水,则以姜为姓。后天子建德,亦尝因生以赐姓。如舜出妫汭,其子孙就封于陈,遂赐姓妫。迨成周分封日盛,氏族日多,有以国为姓者焉,有以邑为姓者焉,有以官、以爵、以王父字为姓者焉。凡恩荣宠锡,后世每各私为一家姓氏。

     今考吉氏发祥,其初乃以国为姓,后复以王父字为姓者也。自少昊金天氏子封于尹城,因荣所封,遂以尹为姓焉。承承继继,递传至周有尹吉甫者,佐命中兴,天下倚为磐石。后子孙因念世功,复以王父字为姓,此吉氏一族所由起也。迄周衰为暴秦所并,而吉氏之裔遂星散四方,若冯翊、姑苏等郡,皆初迁之原籍也,后相传既久,散处益多,故凡名胜之区,在在多吉氏居焉。由汉唐以来,闻人代起,其间铭锺鼎、建旗常、书竹帛,忠臣孝子之彰彰可考者,良不乏人!今吉家庄一支系姑苏分派也。

     由于元季不道,邗左之民摧残殆尽,至明太祖扫清区夏,定鼎金陵,迁苏民以实维扬,而吉氏熙公遂肇基焉。公初卜宅于圌阴(江苏丹徒东)之下,后因寇贼频临,复迁于邗江之东(今江苏江都浦头镇吉家庄)。公种德深厚,支裔蕃昌,曾未数传,寖成望族,故所居之地遂以姓传。但前谱俱在姑苏,山川间隔,归祭维难,兹因溯来迁之始,奉熙为一世祖。复推所自出,创为家乘,以展孝思。爰举旧迹,以志其所由传云。

     时在康熙五年岁次丙午(1666年)仲春之吉  江苏督学熊伯龙拜撰

     注:此谱序作者熊伯龙(1613—1670),字次侯,号塞斋,别号钟陵,湖北汉阳人。清顺治二年进士(1甲2名榜眼),授编修,历官至国子祭酒、内阁学士,熟知西方天文算学,无神论者,著有《论衡精选》、《贴谷堂诗文集》等。

     (吉少平收集整理、吉家林点校补注)

  

     (4)清康熙四十四年江苏丹阳吉氏三修《吉氏家乘》之谱序

     解学士称:庐陵尚故家,家非故,虽富贵弗尚;故家尚道义,非道义家,虽故弗尚。此非独庐陵然也,大道之行也,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各长其长,各幼其幼,而比户多孝子悌弟焉,举国皆仁人谊士焉。国之有仁人谊士,犹家之有孝子悌弟也,先父兄之教,谨子弟之率,而道义存焉,所谓故家如是而已。尝念,世教圯而不修,有司之患也;家政缺略而不之辑,士君子之耻也。

     丹阳吉氏,世有道义,自明洪武间,贵和公(4世)由粮长授邵武同知,伟人事略载在志乘,后如京山尹四泉公(9世吉梁公)、侍御练溪公(10世吉棠公),皆各有树立。四泉先生尹县时,兴革利弊,有古循吏风,其诗文、书法,隽轶晋唐,人远近争效之,尝筑自可园,以寄意于宦情泊如也。至练溪先生所在,卓有官声,义猷仁策,为国为民,载在国史,不徒私诸家乘尔矣。至石霞公(12世),望若神仙中人,以广文终老,未竟其设施,殊堪太息。予所交次娄翁(13世耀奎公)诗文,服膺良久,当年投赠拙诗,有“每诵鸿章顺结邻”之句。

     今读吉氏家乘,名德具在,私心向往。愿吉氏子孙念先代之仪型,守高曾之规矩,则其为故家尚道义,宁有纪极也欤。

     康熙岁次乙酉(1705年)仲冬上浣  赐进士出身大理寺评事年家眷弟贺宽顿首拜撰

     注:此谱序作者贺宽,字瞻度,号拓庵,江苏丹阳人。清顺治九年进士(3甲93名),官至大理寺评事,尝主持紫阳书院,著有《响册斋集》、《饮骚》、《万姓考》、《左国史汉序合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