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洲泉金氏家族,明末清初由吴兴千金迁入,迄今已达十八世。初以开豆腐作坊起家,后日渐致富,经营酱园、食品、绸布等行业,世居金隆门和生贤里。至道光时,已成洲泉豪族。光绪后,金氏家族亦商亦儒,先后有十多人考上秀才,名录《国朝石门黉案》。金氏家族素有刚正不阿、倔强正直的家风,昔时洲泉镇有一俗语流传,叫“章横、吴霸、金古董”,是说洲泉镇原有章、吴、金三大家族,各家族之人性情不同,金氏家族大多人具有古板、固执的个性。“洪杨”革命时期,金氏族中有一人参加了太平天国的陈营,运动平息后,此人自杭州步行逃回家中,饥疲不堪,回家后第一餐饭吃的菜是豆板菜汤,觉得味道极好,为不忘此次历尽千辛万苦,死里逃生,便定下规矩:每餐必食豆板汤。直至现在,金氏家族仍喜食豆板汤。洲泉金氏家族人的性格中具有固执、坚韧的一面,而这种性格容易产生忠贞不渝、宁死不屈的精神。
抗战期间,洲泉金氏家族一百几十人中,没有出过一个为敌伪效力的汉奸,誓不与敌伪合作,坚守民族气节,许多青年或参加地下抗日组织,或弃商从戎,奔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或积极参与地方游击战,或辗转大后方,为抗战服务,留下了许多坚持抗战、反对侵略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金南圃、金尚、金伊、金似、金仍、金聿等6人的事迹尤为突出。
金南圃蓄须明志,送子上前线
金南圃(1896—1976),名殿纬,人称“南圃先生”。抗战前曾任崇德县参议员。抗战爆发后,金南圃痛心国难,立即蓄发留须以明志,誓言“日寇不退,胡须不剃”。1938年5月,他的第二个儿子金似弃商从戎,加入国民军,同行的还有洲泉爱国青年吴振明、汪亚英。出发前,金南圃作《送子诗》相赠:“缅怀国难赴长征,誓扫倭奴不共生。血染河山惊破胆,尸横原野忍牺牲。成仁取义男儿志,惜别痛离父子情。”同年9月15日,金似参加江西庐山战役,在廖家山壮烈牺牲,年仅20岁。金南圃不惧敌伪威胁,坚持蓄须长达八年之久,直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才剃去胡须,此时已须长及胸。
金尚誓不受辱,慷慨赴清流
金尚(1912—1943),字闳宣,祖父金锳清,字英甫,同治二年(1863)秀才。父殿赓,字耘云。祖父和父亲均富有民族气节。金尚少颖悟而性刚直,好学不倦,工书善赋,又精于测绘,中学肄业后入崇德县政府工作,任地政处测量图札员。抗战爆发后,他毅然参加洲泉抗日组织——后盾社。1937年12月,崇德县城陷于日军后,县府避驻于洲泉、河山一带乡间,金尚改任民政科科员,工作勤奋,深为上司赞许。1941年春,升任科长,办事精明干练,又廉洁自律,操守甚坚,从不阿谀奉承,随波逐流,在乱世中,可谓难能可贵。1942年10月11日晚,日军侵犯洲泉,金尚与时任中共洲泉中心区委书记的堂兄金伊(字文楚)等正在公和浜住宅开会,突遭拘捕,被送杭州陆军监狱,受尽严刑折磨,但两人始终守口如瓶,因身份均未暴露,后经多方营救,脱险回归。狱中写下了许多气吞山河的诗篇,有《长相思》、《狱中》、《西江月》、《醒狮怒吼》等30余首。1943年9月22日,日军突然袭击县政府驻地五泾乡(今河山镇)墅头村,金尚逃避不及,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军,恐再次被俘而受辱,毅然投河赴死。
金似奋志从军,成仁廖家山
金似(1918—1938),字以壎,金南圃的次子。少年在生泰南货店当学徒习商,好学不倦,自知学识之不足,故常于业余之暇,辄孜孜于书籍及报章。1938年3月,金似20岁,感于敌焰薰天,国势岌危,于是产生弃贾从戎之志,便奋然对其兄金伊说:“弟当赴国难,以二老托委于我哥,我哥其许我乎?”金伊遂慨然允之,又向父亲请求,父亲见他意志坚定,也含泪同意了,于是投入国民军第79师470团3营当志愿兵。不久该师于四月间奉命西移,转战于江西马回岭诸役,在同年九月十五日正午,部队在庐山之东廖家山上与日寇激战,炮火连天,金似被敌人的炮弹击中,粉身碎骨,英勇牺牲。死后一年,乡人始闻噩耗,悲其死事之惨,为之开追悼会,且勒石以资纪念。碑作三角形石柱状,正面文曰:“金似同志殉国纪念碑”,隶书九字。右侧为金似烈士略传,文曰:“金似同志,字以堙,愤慨暴日侵凌,于民廿七年三月奋志从军,乃于同年九月十五日江西庐山以东廖家山一役阵亡。呜呼!炮火轰天,粉身殉国,同人等悯其死事之惨,乃立此碑以志哀思,并为之铭”,左侧铭曰:“廖山苍苍,暴骨沙场;语水汤汤,魂归故乡;成仁取义,如愿以偿;人孰无死,死有荣光。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九月十五日追悼会筹备会谨立”。为同邑杨圭璋撰文,金尚书丹。但不久洲泉局势危急,日寇不断入侵扫荡,碑虽成而未立。1946年胜利后第一次“七七”抗战纪念日,才将该碑建立于洲泉祗园禅寺观音殿遗址前的公众运动场内,长留浩气,聊慰忠魂。
金伊传递火种,创建地下党
金伊(1915—2006),字文楚,金南圃的长子。14岁湘溪小学(崇德县立第二小学)毕业后,入北公和油坊当学徒。
公和油坊是当时洲泉镇上规模最大的榨油作坊,分南、北两坊,还有几家分号在外埠,有工人上百人。金文楚在工作之余,喜爱看书,尤其爱看一些进步的新文艺著作,如鲁迅的小说等,渐渐地接受了革命思想。当时,在他周围有不少进步青年,如吴立三、沈邦人等。
1937年11月,崇德县城及周围陆续沦陷。洲泉地处崇德、清德、吴兴、余杭四县交界,地理位置独特,相对较为安全。期间,各类抗日队伍进驻洲泉乡间展开游击战,洲泉遂成为浙北沦陷区通往浙西天目山抗日大后方的桥头堡,民众抗战气氛十分浓厚。同年12月,为宣传抗战,金文楚、俞尚义等爱国青年创办了一张油印小报《无线电新闻》,每天印发约300份左右,除发送本镇及附近乡间外,还通过航船发往邻近的市镇。为办好《无线电新闻》,金文楚通过自制收音机,每天晚上躲在油坊里收听来自上海租界的华美、大美电台的新闻广播,将抗日前线的战况和日军在沦陷区的暴行摘录、整理、刻写、油印出来,为了赶在次日早晨航船出发前印好,通常要通宵达旦工作。稍后,《无线电新闻》改为《后盾报》,扩大了版面,增加了内容,除报道前方战事外,还撰写战事评论和抗战诗文。
1938年夏,海宁进步青年吴曼华等创办的《浙西导报》社因日寇扫荡频繁而无法立身,迁入洲泉。金文楚与吴曼华密切合作,将《后盾报》并入《浙西导报》,作为《导报》副刊的一个专栏。
1940年3月,中共《浙西导报》党支部建立,陈才庸任书记。5月,金文楚入党,成为洲泉镇第一名中共党员,并成立以抗日救亡为宗旨的青年团体——后盾社,任理事长,秘密发展党员,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同年7月,中共洲泉区委成立,金文楚任书记,下设店员、油车、上峰3个支部。
1942年4月,根据中共浙西北特委的安排,浙北地区的外来党员干部全部撤往苏南根据地。北撤前,特委将德清县的洛舍和余杭县的塘栖两个党组织划归洲泉区委,改建为洲泉中心区委,金文楚任书记,受中共太(湖)滆(湖)特委领导。6月初,金文楚借故离开洲泉,秘密去太滆特委经常活动的江苏常州寻找特委,在一个地下交通站里汇报工作和听取指示。因恰逢日伪军“六• 四”大扫荡,不便久留,即又秘密潜回洲泉,继续为党工作。是年农历十一月初,日伪军偷袭洲泉镇,金文楚和崇德县政府民政科长金尚被捕,关押在杭州陆军监狱,后经多方营救脱险。
抗战胜利后,洲泉中心区委隶属中共苏皖区党委浙西特派员领导,在此期间,中心区委指示上峰支部在小园头黄鹤村、石墩村等地发动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奸清算斗争,还在德清洛舍成功策反了一支国民党地方武装约100人,建立了嘉湖支队,支队在解放大军到来之时被收编。
1949年5月,崇德县解放,金文楚公开了党员身份。7月,金文楚辞去北公和油坊二帐房之职,担任崇德县文教科长,1952年调任嘉善县文教科长。1958年,金文楚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1980年离休。2006年病故。
金仍继兄遗志,投身远征军
金仍,字文先,1924年生,金南圃的六子。就读于洲泉求是小学,后又去孝丰读浙西二中,3 年后又去昌化县颊口镇读高中,其间曾因病回家休养,愈后又赴天目山,在七县联中招待所接受军事培训,1943年底参加第三战区第五教导团,半年后被编入远征军,准备赴缅甸、印度参战,行至福建长汀县时,恰逢湘桂战役发生,西进路线被阻,停留至年底,被编入青年军290师627团1营机枪连,在长汀十方镇训练半年后,抗战胜利,遂步行至福建马尾港,乘海轮回宁波。1946年夏复员回乡,任镇公所事务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羔羊乡乡长、五泾乡乡长、崇德县粮管所主任、粮食局储运科长等职,“三年自然灾害”后下放晚村公社道村大队,长达20年,1982年离休,现定居洲泉。
金聿辗转桂黔,服务大后方
金聿,1917年生,字序浩,父金保良,少时肄业于曲尺里明秀小学,194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研究生院,获农学硕士学位。因不愿在敌占区工作,过受人欺凌的屈辱生活,毕业后即秘密去西南大后方,辗转桂黔等地,学以致学,历任广西农场技正等职,对于战时西南农业事业颇多贡献。1945年去美国康乃尔大学留学,1946年7月回国后任浙江金华英士大学农学院副教授。1948年至1952年任湖北农学院教授,植物病虫害系主任,农学系主任。1952年后任华中农学院教授,植物生理教研室主任,总务长。系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