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鲍垓鲍氏为兖州鲍家林鲍氏分支。同全国其他汉族鲍氏一样,共尊春秋齐大夫敬叔公为得姓始祖。春秋知名齐大夫二世祖叔牙公,清正廉洁、嫉恶如仇、公忠体国、识人荐贤,与管仲一起扶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而青史留名。正如我五世祖克敏公《墓志铭》记载:“鲍自敬叔,有家于齐,奕叶为卿,维国之氏。齐递之源,其流弥兆。魯邦有鲍,寔自同始。”六世祖继文公《墓志铭》记载:“其先自敬叔为卿于齐,食邑於鲍,而子孙因以为氏。”我先祖原籍山西,为鲍宣公之后裔。后迁徙到凤阳府寿州下蔡村(今安徽凤台)。我宗支属宣公后裔的哪一支系,何时何故迁徙,然代远年湮,沧桑更迭,谱牒无存,渊源难稽,有待进一步考证。
近而溯之,我始祖讳成,字世荣,寿州下蔡(今安徽凤台)人。元末(元顺帝年间)为安丰万户。明太祖朱元璋兴兵征战和州时(公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始祖成公率其所部起义,被太祖提拔为先锋,渡江攻采石(马鞍山),战江西,屡立战功。受到朱元璋的多次嘉奖,授吉安卫指挥佥事,封明威将军,后升迁为沈阳卫指挥佥事(明洪武十九年八月公元1386年)。在征讨潮州倭寇时以身殉国(约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太祖念其忠勇,派官员为其祭奠,并赐墓志和陵墓,葬于南京的钟山,与元勋世同其祀。并封其后世世袭官职。二世祖讳同,字宗文。德配李氏,诰封恭人。袭武昌卫指挥佥事(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公元1389年),明威将军,卒于武昌。三世祖长支讳葵,字秉忠。袭指挥佥事,明威将军。鲁荒王(朱元璋十子朱檀)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就潘时,被选拔为护卫,随王护驾来到兖州,为兖州鲍氏迁徙始祖,乏嗣。我氏的官居先由沈阳迁武昌,又由武昌迁兴州(今河北承德、滦平一带)。后由兴州调兖州而定居。兖州城西南八里是我氏的祖茔地,后住所因茔地而得名俗称鲍家林。三世祖次支讳藻,字秉华,德配孔氏,封恭人。皆早卒。谥封指挥佥事,明威将军。生子讳珣。四世祖讳珣,字廷玺。德配徐氏,诰封淑人。侧室王、曹氏。公以鲍同之嫡长孙袭任指挥佥事,明威将军,鲁府护卫。明成化壬辰年(成化8年公元1472年)鲁惠王推荐晋升为指挥同知,怀远将军。他虽是武职却重视对子孙的文化教育,史称他“崇儒以亢宗”,让子孙以读书振兴门户,子孙果不失所望,多有成就,一门就中四个进士,成为兖州的名门望族。被人们尊称为“鲍父”。生子五人。五世祖长支讳克恭,德配孔氏,乏嗣。乡试贡生,天顺己卯(天顺3年公元1459年)进士,任山西霍州知州,后袭任父职,鲁府护卫官,兵部推举将才名列第一等。五世祖二支讳克宽,德配孔氏,继配魏氏又配周氏,成化丙戌年(成化2年公元1466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扬州府同知。其子袭任克恭之职,余支下不祥。五世祖三支讳克信,字以成,号东皋,德配郑氏孺人。太学生,任山西繁峙县儒学训导。他多材艺,明医理,善诗鼓琴,优工元代大家赵子昂小楷,书写墨竹翎毛,绘画宗法刘子钟,而又别出新意。平生乐善好施,哀孤悼寡,急人之难,矜人不能。生子四人,长继元配李氏、次继亨配汤氏、三继和配李氏、四继贞配翟氏。五世祖四支讳克敏,字行之,德配孙氏,勅封孺人。乡试贡生,明弘治庚戌(弘治3年公元1490年)进士,勅封文林郎。历任河南武陟县知县、浙江绍兴府山阴县知县。他德才兼备、光明磊落、仁爱礼敬、体恤民众、大公无私、鞠躬尽瘁。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生子两人,长继文配胡氏,乡试贡生,明弘治己未(弘治12年公元1499年)进士。次继武配王氏。五世祖五支讳克惠,字以泽,德配孔氏孺人。他一生助人为乐,行医为善。明成化庚子(公元1480年)歉收,公慷慨出粮赈济灾民,恩授承事郎。生二子,长继贤配严氏,俱先卒。次继昌。六世祖讳继昌,德配张氏孺人,继配孙氏。曲阜监生,勅封文林郎,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任砀山县知县,后任北京东城兵马指挥。生子东田。七世祖讳东田,德配颜氏。生子光(兴)斋。
八世祖讳光(兴)斋,德配王氏,梁山鲍垓迁徙始祖。生子两人,长子建恩,次子建思。始祖成公随朱元璋征战时,经常得到玄武大帝的暗自相助,兖州始迁祖葵公为了却始祖遗愿,报答玄帝神功,于明初在兖州西一百八十里,梁山脚下建立了玄帝庙。当时此地是我祖上开垦的田庄别墅。后因庙宇遭匪徒的破坏,在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进行了重建。为庙宇免遭歹徒践踏破坏,八世祖光(兴)斋公受祖上嘱托,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公元1619年)携其宗支由兖州鲍家林迁徙到梁山别墅定居,二来看守祖业,因距老家较远定村名为鲍家垓(垓古意为极远的地方),后俗称鲍垓。时归汶上管辖,今属梁山县。
明末清初我宗支失去了朝廷的恩典,再加上族中人丁增加,九世祖长支建恩公携其子孙,由梁山鲍垓西迁至郓城西北四十五里辟村定居,繁衍生息。定村名为鲍路口。九世祖次支建思公留守故园。现有人口200余人。清康熙年间,因遭黄泛,鲍路口因低洼房舍倾覆。建恩公次子,十世祖宜冉公之孙玫银公,由鲍路口迁至鄄城箕山东三里垦地辟村,定村名鲍庄。现有人口290余众。建恩公长子,十世祖宜作公之次子龙跃公一支移居邻村轩楼。现有人口300之多。宜作公其余四支在旧址东南隅,重建家园(一说另择吉地)。改村名亦为鲍庄。现有人口240多人。清乾隆年间,鄄城箕山鲍庄十三世祖次支自君公之长、次、四子(失名),迁徙到河南省确山县白杨,年久失续。其十三世祖长支自明公之曾孙首仁公敕封文林郎,德配丁氏孺人,褒奖“松筠节操”匾。郓城鲍庄十一世祖长支龙飞公之后裔,十六世祖丕修公迁徙到河南省范县城东马庄附近,年久失续。清嘉庆年间,郓城鲍庄十一世祖四支龙颜公之后裔,十七世祖金魁公,和十一世祖五支龙基公之后裔,十八世祖宗梅公。迁徙至郓城西十八里祝园子、义和楼居住,现有120余人。民国年间,郓城鲍庄十一世祖长支龙飞公之后裔,十九世祖本立公携四子,迁徙到江苏省丰县潘杨庄定居,现有人口70有余。郓城侯集乡鲍垓鲍氏实为梁山鲍垓鲍氏分支,因历史种种原因,谱系难考。公元1951年续谱时经各支族长商定,入伍在路口鲍庄支,十一世祖三支龙佩公之后裔十七世祖效立公名下。现有人口50多人。
近代各分支均有迁徙。梁山鲍垓支:建国初期,十八世祖在藻公之后裔二十世时轩公、时登公、时信公徙居黑龙江省依兰县道台桥镇徐福屯村。十八世祖在廷公之后裔二十世时秀公、时成公分别在1958年左右、“文革”初期徙居黑龙江省依兰县太平乡华东村。1959年十八世祖在祥公之后裔二十一世雍柱公、雍才公徙居黑龙江省克东县玉岗乡,1983年又转迁内蒙古满洲里煤矿。郓城鲍庄支:1922年左右,十一世祖龙飞公之后裔,十八世祖治家公裔孙二十一世汝美公徙居河南省洛阳北部(地址不详,年久失续)。1932年左右,十一世祖龙佩公之裔孙,十八世祖宗合公之次子中法公徙居黑龙江省望奎县(失续)。宗合公长孙二十世时勤公徙居黑龙江省孙吴县(其子雍海在人民银行工作)。建国初期,十八世祖宗海公次子中玉公徙居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连江口镇(火车小站北附近,失续)。1960年左右,十一世祖龙飞公之后裔,十八世祖林朝公裔孙二十二世瞻江公徙居黑龙江省龙江县杏山乡东山村。十一世祖龙基公之后裔,十八世祖宗仁公裔孙二十一世汝贞(雍光)公徙居黑龙江省克山县曙光乡双互村。郓城轩楼支:1965年左右,十八世祖廷贵公之后裔二十二世瞻玉公、瞻举公徙居内蒙古(地址不详,失续)。郓城义和楼支:建国前,十一世祖龙颜公之后裔,十八世祖殿举公次子进义公徙居山西省(地址不详,年久失续)。1955年左右,十八世祖殿举公裔孙二十一世雍粹公、十八世祖殿杰公裔孙二十一世雍祥公徙居黑龙江省铁力市(林业局)。鄄城箕山鲍庄支:建国前,十八世祖慎修公之后裔二十一世雍绰公徙居山西省(地址不详,年久失续)。十八世祖恒修公之后裔二十一世雍端(乳名二妮)公徙居吉林省四平市(火车站东约5公里,年久失续)。建国初,十八世祖慎修公之后裔二十一世雍臣公和十八世祖勤山公之后裔二十一世雍昌公徙居陕西省大荔县花园乡。1964年左右,十八世祖勤俭公之后裔二十一世雍柱公徙居黑龙江省讷河市和盛乡万宝村。1966年左右,十八世祖勤礼公之后裔二十二世瞻计公徙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一砖场(哈尔滨市南约25公里)。
我宗支各居住地具枝繁叶茂、人旺家兴。宗支游子散居祖国各地及海外。各界成就者举不胜举。我宗支自二十世始排行世字为(四十字)“时雍瞻教化,性复宇真诚。望祥庆崇广,炜月照众生。敬泽相定邦,才丰国尚扬。向华献群杰,辉炳润宏强。”自始祖成公至今到最小“复”字辈,已传二十六世。